帝都自古繁華:老北京的商業街丨讀點經濟史
京師,清朝全國最大的消費城市,滿漢官吏、文人士子、商人手工業者匯聚於此,內城皇室貴戚錦衣玉食,外城平民百姓安居樂業,就如今天的北京一樣,城中遍布商業街,一片熙攘繁華景象。
幾百年前,北京的「西單」、「王府井」、「中關村」、「CBD」是什麼樣子呢?
1前門
京師商業街以前門外最為繁盛。
前門商業街發源於明代。明代北京突破了元代「前朝後市」的定製,在正陽門周圍以及南至鮮魚口、廊房衚衕一帶形成大商業區。清朝前期,這裡出現大量工匠作坊、茶樓和戲園,形成專門街市。到了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大量洋貨湧入北京,京奉鐵路、京漢鐵路開通,往前門設立東西兩個火車站,前門商業紅極一時。
在清朝,前門大街東邊市房後面分布著肉市、布市、瓜子店(賣炒瓜子、花生、栗子的商店),往南一直到豬市口(今天的珠市口),其間穿插著許許多多的衚衕:打磨廠,鮮魚口,南北孝順衚衕,頭條、二條、三條、四條衚衕,大小蔣家衚衕,冰窖衚衕等等;大街西邊則有珠寶市、糧食店,珠市口西南有煤市橋、煤市街、大柵欄,有大小齊家衚衕、王皮衚衕、蔡家衚衕、施家衚衕……
2燈街前門大街西路有廊房頭條、二條,在北京,將同一條街上並列相鄰的衚衕按順序命名為「某條」,這裡是明清時期的商業繁華區,也是清末民初各地商家寄宿和聚集場所。
過去廊房頭條被稱「燈街」,在這裡有華美齋、文盛齋、秀珍齋等二十來家燈籠鋪。
這些燈籠鋪都是前店後廠,自產自銷。生產的燈籠主要有兩大類:一是圓紗燈,這種圓炒燈是用竹條做成燈架,外蒙紅色或白色紗,答名少燈多做喜慶宴會時點燃用,白紗燈為觀賞彩色花燈,上畫會油彩艷麗的人物或花鳥魚蟲等圖畫。
另一類是宮燈。用硬木或其它上好木料,做成棱形或多方形的燈架,燈架上雕著各種玲班剔透的花牙和各式飾物。在燈的每方格上鑲玻璃或紗絹。玻璃上和紗絹上,都要畫上各種好看的圖畫。這些燈籠鋪生產的各式燈籠,既是生活照明品,又是民族工藝美術品。華美齋和文盛齋等生產的燈籠,不僅受一般市民的歡迎,並且供應清皇宮內使用。
清末民初,每逢正月十五,大柵欄地區還舉辦燈市,各家店鋪門前各種花燈競相點燃,大放異彩。
3勸業場廊房頭條還有一家過去的大賣場「勸業場」。
北京勸業場建於1905年,在當時算是高樓大廈,是京城第一幢大型綜合性商業建築。地上三層,地下一層,鋼筋混凝土磚石結構,內部縱深方向設三個大廳,四周為三層迴廊,設開敞式商店,內裝飾豪華。臨街立面為巴洛克式,大門入口處作西洋柱式門罩,二樓和三樓用壁柱、窗套和陽台裝飾立面,檐上作女兒牆。
1905年,清政府的商部創建、設立「京師勸工陳列所」,以展覽各地工業品為主,同時附設勸業場,銷售部分商品。到了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陳列所不幸遭火災,遂移至廣安門內大街路北,新建一座三層樓房為該所館址。1912年,到了民國,北京政府工商部將它改為商品陳列所。1928年,又改名為工商部國貨陳列館,館址遷至前門箭樓之上,展出各商號的商品,兼有銷售。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設商部,商部建立了「京師勸工陳列所」,以展覽各地新興的產品為主,同時附設了一個銷售單位,就是勸業場,各地都曾效仿。陳列所的地址幾經變遷,最後由前門箭樓移至廊房頭條,基址寬闊,後門在西河沿,離當年的前門火車站很近。」
4玉器街廊房二條東起前門大街,西至煤市街。
歷史上,廊房二條以經營古玩、玉器著世,有「玉器古玩街」之稱。據說最興旺時,此街共有店鋪103家,其中90餘家經營珠寶玉器。
據1919年統計,此處加入商會的有金店1家,古玩店5家,首飾店11家,玉器店22家,佔據街面約80%以上。其名的字型大小有聚源樓金珠店,聚珍齋玉器鋪,恆林齋玉石作坊,同義齋,寶權號等。
1949年後,公私合營,店鋪改為民居。20世紀改革開放後,原來的古玩、玉器店大都改做販賣服裝與經營飲食的小飯館。
5大柵欄廊房四條即著名的大柵欄,地處古老北京中心地段,是南中軸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位於天安門廣場以南,前門大街西側,從東口至西口全長275米。這裡既有金店、銀樓、綢緞皮貨店,也有普通百姓需要的布匹、鞋帽、荷包、針線、藥材、煙葉等店鋪,是一條綜合型商業街。
作為一個有著數百年歷史的老商業街,在大柵欄有不少國內外聞名的老字號,如經營中藥的同仁堂,經營布匹綢緞的瑞蚨祥,經營帽子的馬聚元,經營布鞋的內聯升,經營茶葉的張一元,經營醬菜的六必居,此外還有一品齋、步瀛齋、聚順和、長乘魁等都是擁有百年歷史的老字號。曾經在京城流傳順口溜「頭頂馬聚源,腳踩內聯升,身穿八大祥,腰纏四大恆」以此作為有身份有地位的象徵,其中提到的馬聚源、內聯升、八大祥、四大恆都是大柵欄的商戶銀號。
除了商號,大柵欄還曾經是京城的一處娛樂中心,歷史上曾經有過五個大戲樓:慶樂園、三慶園、廣德樓、廣和園、同樂園;北京歷史上最早的一座電影院大觀樓也是坐落在大柵欄的。
6琉璃廠
琉璃廠大街位於北京和平門外,是北京一條著名的文化街,它起源於清代,當時各地來京參加科舉考試的舉人大多集中住在這一帶,因此在這裡出售書籍和筆墨紙硯的店鋪較多,形成了較濃的文化氛圍。
琉璃廠這個名字始自元代。那時,朝廷在這個地區開設了官窯,燒制琉璃瓦。自明代建設內城時,因為修建宮殿,琉璃廠成為當時朝廷工部的五大工廠之一。到明嘉靖三十二年,琉璃廠遷至現在的門頭溝區的琉璃渠村,但「琉璃廠」的名字則保留下來,流傳至今。
清初順治年間,在京城實行「滿漢分城居住」。而琉璃廠恰恰是在外城的西部,當時的漢族官員多數都住在附近,後來全國各地的會館也都建在附近,官員、趕考的舉子也常聚集於此逛書市,使明朝時紅火的前門、燈市口和西城的城隍廟書市都逐漸轉移到琉璃廠。各地的書商也紛紛在這裡設攤、建室、出售大量藏書。繁華的市井,便利的條件,形成了「京都雅游之所」,使琉璃廠逐漸發展成為京城最大的書市,形成了人文薈萃的文化街市,與文化相關的筆墨紙硯,古玩書畫等等,也隨之發展起來。
琉璃廠有許多著名老店,如槐蔭山房、茹古齋、古藝齋、瑞成齋、萃文閣、一得閣、李福壽筆庄等,還有中國最大的古舊書店中國書店,以及西琉璃廠原有的三大書局——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而琉璃廠最著名的老店則是榮寶齋,有人說:琉璃廠因榮寶齋等著名文化老店而享有盛名。這種說法有它的道理。榮寶齋的前身是「松竹齋」,光緒年間取「以文會友,榮名為寶」之意,更名為「榮寶齋」。著名書法家陸潤庠題寫了「榮寶齋」三個字。清末,文人墨客常聚此地,而民國年間老一輩書畫家如于右任、張大千、吳昌碩、齊白石等也是這裡的常客。不知您仔細看過《開國大典》這部電影和那幅《開國大典》的照片,裡面那位蓄著長鬍子的著名老者沈鈞儒先生使用的鎮尺,就購於榮寶齋。
來源:「經濟日報出版社」微信(ID:edpbook_com_cn),內容摘自《中國經濟通史》,弦歌整理
編輯:李靜
感謝你的閱讀,晚安。
推薦閱讀:
※總理首提「互聯網+」,O2O融合領航商業浪潮
※產品經理PM Lab #3 | 為什麼沒有任何東西比用戶調研更重要
※沒有能力的趣店何以上市?
※「人人賣課」時代已來,知識付費領域會誕生一個「拼多多」嗎? | 36氪新風向
※做為一個投資者,哪種公司不能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