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文獻黃吉賡辨治哮喘經驗舉要
07-14
黃吉賡辨治哮喘經驗舉要作者:王余民 陳曉宏等關鍵詞:老中醫經驗 哮喘中醫肺系的哮喘多屬現代醫學的慢性支氣管炎喘型(喘支)、支氣管哮喘(支喘)等範疇,其病機與治療一般多從痰著手,吾師黃吉賡主任醫師認為本病痰飲並存,不可偏廢,而哮喘痰飲其標在肺,其本則與肺脾腎的氣化功能失常相關,故消痰化飲是治標之法,補肺健脾益腎是治本之法。但本虛與標實又互為作用,在一定條件下可相互轉化或相互夾雜,其實症有寒熱之分,虛症又有陰陽之別,故辨證治療恰當方可取效,今舉一例闡明之。典型病例周×,女,70,歲,門診號:03148。每冬咳痰5年余,喘息甚則不能卧2年,加重10天,嗆咳陣作,喉癢,日排痰量約30口,白粘泡,易咯。動則喘息,伴胸悶,納減,胃脘作脹,噯氣。舌質偏暗淡紅,脈小弦滑。曾有「上消化道出血」病史,胃鏡示:「慢性萎縮性胃炎,中度腸化,不典型增生。」服用強的松每日6至2片已2年,服全特寧片每次1粒,每日2次已2年,服用蟲草、蛤蚧等已1年,效均不顯。診為痰飲哮喘和痞滿。治先予溫化痰飲,降逆平喘以理氣和胃法,方選射干麻黃湯、澤漆湯、左金丸合參,4劑後咳痰顯減,喉癢除,胸悶亦減,7劑後,旋加入益氣健脾之劑,再服7劑,症情趨向穩定,改用六君子湯合左金丸化裁,調理脾胃為主,共約4月余。之後脾胃運化復常,繼以補肺、健脾、益腎調補為主,共約半年余。就診21個月後隨訪,患者哮喘已緩解1年余,咳痰顯減,胃納增。並已停服激素近1年。複查胃鏡:淺表性胃炎,腸化生及不典型增生已消失。按:年屆古稀,肺脾腎氣虛之體,又素有胃疾,復得痰飲哮喘,而長期應用激素又抑制了患者的免疫功能,使本虛更劇,而在標實期不適當的長期服用補益肺腎之劑,又助長了邪氣,反使疾病遷延不愈,逐年加重。當首治邪在肺之標急,其標症得緩,即增入平和補中之品,隨後肺脾腎同補治本,扶正固本,終使哮喘頑疾得以明顯緩解。體會1理氣化痰蠲飲的理論與實踐丹溪云:「哮喘專主於痰。」導師認為痰與飲同出一源,均為肺脾腎氣化功能失常,三焦不利,津液輸布失職所致。痰與飲雖各有異,但在一定條件下可相互轉化,不能截然分開,正如《醫宗金鑒》所謂:「陰盛為飲陽盛痰,稠濁是熱沫清寒。」痰飲阻於氣道,使氣機升降失常,肺閉痰阻惡性循環,則上焦愈加不治。故黃老推崇張元素所謂「治痰者,下氣為上」之說,認為氣壅則痰聚,氣順則痰飲消,故治療除化痰蠲飲外,每每加入枳殼、桔梗、鬱金、陳皮等理氣葯,使氣機暢通,痰飲自消,咳喘得平。因此,黃老在治療肺系病症時,只要見到咳嗽、痰飲哮喘的證候,不論用宣肺、降氣、消痰、化飲、清熱哪一法為主,均必須配伍枳殼、枳梗等理氣葯。2「治標與本,用之不殆」的臨床意義標本理論在哮喘全過程的治療中貫徹始終,是取得療效的重要關鍵之一。哮喘多責之痰飲,而痰飲的發生,則主於脾;痰飲產生後,又貯於肺;而痰飲之根,則源於腎。正如張景岳所云:「痰者病之標,治痰須治本。」因此消除痰飲在肺是治標之法,是暫時的;補肺、健脾、益腎以消除痰飲之根,是治本之法,是長期的。但何時治標、治本抑或標本兼顧,則必須根據證的變化,結合體質、氣候等而隨機變化,但臨證總當避免補益過早礙邪或攻伐傷正之弊。本例患者在哮喘標實期曾過早長期應用蛤蚧、蟲草等補益之劑,擾亂了脾胃功能,助長了痰飲和壅塞之氣,犯了「補有餘」之大忌,標本緩急失宜,遭致「閉門留寇」之弊。黃師治療肺系疾患,處處顧護病人的脾胃功能,尤其對素有胃疾者,以截斷產生痰飲之根源,隨著脾胃功能的恢復,才轉入本虛為主,根據陰陽的偏損,選擇補肺、健脾、益腎之方葯,以助正氣的恢復,這有利於激素的順利減量乃至停服,從而達到防止哮喘的目的。本例患者的前後治療,完全應驗了「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之說,故臨證首當明標本,處方用藥方可取效。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呼吸道感染與哮喘的關係
※孩子總咳嗽,要注意他的胃
※我現在看不出我父親是一個哮喘病人
※這個是治療哮喘的東西么???是什麼中藥?叫什麼名字?
※服用砂糖烏賊骨,半月根治哮喘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