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樂傳統文化應該成為平衡當代社會的槓桿

禮樂傳統文化應該成為平衡當代社會的槓桿

(書法是「樂」的一種表現形式)

春秋戰國是我國處在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度的大變革時期,列國爭雄,戰爭不斷,整個中國處於動蕩不安之中。孔子把這動亂的原因歸結為「禮崩樂壞」,立志要拯救這個社會,以維護正統的「禮樂」文化,來平衡整個社會趨於秩序與穩定。「知其不可而為之」,便是孔子的理想和決心,他始終把這一理想付諸於社會實踐之中,「刪詩書,游列國,」都是為了維護這一文化。

「禮樂」文化的濫觴出於原始的巫術禮儀和歌舞圖騰。巫術禮儀實際是一種社會制度,既有教化,又有強制作用,使人的行為得到規範,教人向善,遏止犯罪。巫術禮儀本身就是宗教形式,以後發展為政治、教育、法律等學科。歌舞圖騰亦與宗教有關,在驅邪降魔的群體舞動的同時也體現出一種個人愉悅,規定的形式內,可以自由發揮,有時也可超越規定而抒發個人情懷,有激情也有創造,真正把人從動物界提升出來。圖騰中蘊含著人的精神內涵,是人類思想文化積澱的象徵,具有創造意義。歌舞圖騰含有非理性的感情成分,呈現出美的形式,後來發展為文學、藝術等學科。巫術禮儀和圖騰歌舞是相輔相成的,都在培養和發展人的心理功能,比物質生產勞動更為重要和直接,是人類最早的精神文明和生產符號。

周公把這一古老的文化進行了系統的總結與整理,建立了一整套「禮」「樂」固定制度,確立了嫡長制、分封制、祭祀制等,系統地建立起「禮制」。它實際上就是未成文的「法」,要求個體成員必須遵循和執行的行為規範,含有強制性的要求、限定和管理。通過這種對個體的約束和限制,以維護和保證群體組織的秩序與穩定。「禮」要求去直接約束、控制個體的感情行為、活動和感官感受。「樂」原意是與農民獲得豐收與喜慶有關,後引申為喜悅愉快的心理情感。它與森嚴的「禮制」既對立又協調。「樂」在「禮」的規定製約下抒發個人情感,已達到樂的理想,有時也會釋放出創造力。《禮記·樂記》和荀子《樂論》都說:「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萬物諧化;序,故群物皆別。」「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致樂以治心。」「治禮以治躬,……」等等。這些都明確指出:與「禮」從外在方面來規範不同,「樂」只有直接訴諸人的內在的「心」「情」,才能與「禮」相輔相成。所以孔子極力維護「禮樂」文化,是因為「樂」與「禮」在基本目的上是一致和相通的,都在維護、鞏固群體既定秩序的和諧穩定。

「禮樂」傳統文化正是儒家思想中最根本的東西,也是社會趨於理想化的重要理論根據。孔子在周公禮樂文化的基礎上對「禮樂」內容進行了新的補充、整合和規定,他多次提倡的「仁」就是重要內容之一,提出「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正是對「禮樂」文化的充實與豐富。孔子儘管積極努力,最終還是未能實現他的理想,但完成了「禮樂」文化思想體系的巨大工程,猶如一輪明月,高高地懸掛在天空中,普照著整個中華大地。後來,孟子、荀子在孔子思想的基礎上進行了新的發揮,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終於到了大統的西漢時期,獨具慧眼的董仲舒做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舉動。制定了一整套相關的政策,闡明儒家思想對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的重要性。歷史不得不承認,儒家「禮樂」文化在加強西漢封建文化專制制度的完善和鞏固中起到了巨大作用。「禮」是一種社會制度,是一系列的法治條文,既有政治、經濟、軍事、祭祀等方面的嚴格規定,也有「三綱五常」的倫理綱常和日常行為規範,人們生活在這個大一統的國家裡,都必須嚴格遵守。「樂」則是內在情感的抒發,在「禮」的重重製約下,也享受一份「樂」的輕鬆,從事打獵、賦文、射箭、唱歌、舞蹈、書法、繪畫等等遊戲和文藝活動,盡量達到一種平衡狀態,使社會秩序、規範、合理、平穩地發展,這就是「禮樂」文化的魅力所在。

從歷史發展而言,墨、道兩家也是「禮樂」文化的傳承者。墨子「摩頂接踵,以利天下」,偏重於「禮」教,忽視了「樂」的調節作用,活人太苦,缺少樂趣。道家則把永享人生樂趣作為追求和理想,反對儒家繁瑣的禮儀制度,偏重於「樂」的享受。墨、道兩家皆在社會生活中失去平衡作用,不能維持社會的正常運行,所以董仲舒把他們都作為罷黜的對象。董仲舒明智的選擇,奠定了中國以儒家文化為主導思想的統治地位,給現實社會中人的行為規範和個人藝術發揮的理想人生鋪設了道路。

兩千多年以來,儒家的「禮樂」文化始終是一條主線,歷代的中國人一直就生活在這條主線里,他們一方面承受著各種封建禮制的約束,另一方面也在宣洩著自己內心的情懷。隨著時間的推移,董仲舒「獨尊儒術」的名教綱常也在悄然變化,到了文景之治時,黃老的無為思想已佔據了統治地位,這就給正統的儒家「禮樂」文化增加了新的內容,使佔據主導地位的儒家文化變成了儒、道互補的文化形式,它在中國文學藝術的創造中顯示出巨大力量。東漢末期印度佛教傳入我國,中華民族接受和改造了佛教義理,形成中國自己獨特的禪學理念。儒、道、禪三家文化的融合,完善了中國傳統「禮樂」文化的思想體系,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禮樂」文化,開始發揮出極大作用,創造出無數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為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增加了光輝。東漢時期是中國書法各種書體趨於確立與成型的時期,王次仲始創楷書、劉德升創立行書、張芝一筆書開創今草或狂草、……魏晉時期的陶淵明、王羲之、顧愷之、……唐代時的李白、張旭、顏真卿、吳道子、懷素、……北宋時的蘇軾、米芾、黃庭堅、……這些文學家、詩人、書法家、畫家;一邊做官,嚴格遵守著禮教的管制和約束,守孝盡忠,謹慎做人,誠懇做事;另一方面則展開想像的翅膀,「游於藝,成於樂」,內心得到精神振奮和愉快,心靈得到凈化與安寧,即提升了自身的人格品位,同時也創造出精美絕倫的藝術作品。

書法家顏真卿是「禮樂」文化培養出來的儒家典範,他為人正直,積極進取,敬忠職守,具有敏感的政治嗅覺和未雨綢繆的防患意識,早在安史叛亂之前就意識到將要發生的事情。為了防患於未然,他帶領官兵加固城牆,儲備糧草,加強防範措施,他所管轄的平原城始終沒有在安史叛亂中受到破壞。這一忠君保國的舉動震撼了中唐的統治者,立即被李唐王朝樹立為一面旗幟。這是顏真卿做人的一面,是嚴格遵守唐朝禮制的模範官員。另一方面則是「樂」的集大成者,他的書法氣勢開闊,莊重剛毅,雄渾博大,遒勁厚實;大、中、小俱有,正、草、行齊全。《顏勤禮碑》丰神飽滿,用筆奇偉;《大唐中興頌》意氣風發,宏偉雄厚;《祭侄文稿》縱橫磅礴,氣勢奔放。……其高超的藝術手法,大膽的創作風範,獨特的藝術風格,多樣的表現形式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上極為罕見。顏真卿做人和從藝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也就是在「禮」「樂」兩個方面皆達到了非常高的境地,偉大的人格力量和高超的書法藝術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書聖王羲之完全是在儒、道互補的文化氛圍中形成的,他的做人比較放浪一些,袒腹東床可見一斑,辭官從藝也是歷史上少有的個案;行為放浪,但浪而不過;無拘無束,卻遵紀守法,行為規範仍然在禮制的框架之內,而他的藝術想像則完全溢出禮儀言行之外,更偏重於「樂」境的營造。其藝術構思是在「三玄」思想的指引下顯得超常奇異。《蘭亭序》秀俊姿媚中顯示著骨力,自然行筆中蘊含著匠心,遒麗爽健的線條,圓融中和的體態,影響著古往今來的崇拜者。《平安帖》如莊子夢中的蝴蝶,翩然起舞,美妙無限。《初月帖》曠達中蘊含著沉鬱、憂傷的意態,具有感人的精神與力量。尤其是王羲之老年的書法藝術更是一片妙境,正如孫過庭在《書譜》中說的那樣:「是以右軍之書,末年多妙,當緣思慮通神,志氣和平,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

不論是顏真卿,還是王羲之,……都應該是我們這個時代效仿和學習的榜樣,傳統的「禮樂」文化應該成為平衡當代社會的槓桿,為營造和諧社會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漫長的封建社會雖然創作了許多藝術精品,但嚴格的封建禮制還是嚴重的制約著人們的思想和創造力,「官不容針」的嚴酷現實往往使人膽小怕事,謹小慎微;「文字獄」的嚴緊與苛刻,使人很難發揮其潛在的才能與創造力;再加上物質的匱乏、生活的艱辛,很難靜下心來從事藝術創作,就連曹植這樣的皇親國戚,雖然堅持自己的文學創作,而生活上卻過著兩日並食的困苦生活,更何況一般的平民百姓呢?

如今不同了,經濟的發展,物質的豐富,人民生活的富裕,社會的安定平穩,人們有足夠的精力和時間來從事自己所喜愛的文學藝術。西方思想家提出「藝術平民化」,而這更適合於當今的中國,藝術平民化應該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當人們在生活困難的時候,追求物質上的豐富是必要的、理所當然的;但當物質達到一定水平時,再追求金錢就會產生病態,內心世界也會變得空虛,這時候精神的追求極為重要。怎樣才能填補內心的精神空虛,既不能淪喪頹廢,又可以提升人的氣格品位呢?唯一的辦法就是喜歡上一門藝術。藝術就是為了充實人類隨物質生活需要發展起來的精神生活需要,人們的物質生活越發展,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就越強烈。

「禮樂」傳統文化的全面實施應該賦予當今時代,它既是平衡當代社會的槓桿,又是構建和諧社會、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手段。傳統的「禮樂」文化發展到現在已經有了更加豐富的內容,「禮」更加人性化、合理化、科學化,各種規章制度的健全,眾多法律條文的完善,既限制著不合理的醜惡行為與犯罪活動,又給予比較寬鬆的言行自由。「樂」更加豐富多彩:音樂舞蹈、書法繪畫、戲劇影視、寫詩作文、動漫卡通、網路軟體等等,只要愛好其中的一項都是極大的樂趣。

在眾多藝術科目中,中國書法最具獨特性,首先它是民族文化,又是以漢字書寫的抒情藝術,距離每個中國人最近。儘管毛筆書寫的實用性已經漸離我們而去,取而代之的是硬筆和電腦,但浸透在中國人民骨子裡的東西還在,它隨著國學熱的浪潮重新在全國生根蔓延,這個勢頭越來越好。現在看來,在前一些專家的擔心是多餘的,我們可以肯定的說,在漢字沒有消亡之前,中國的書法藝術就不會滅亡的。

俗話說:「學一門,如海深」,書法藝術看起來沒有什麼深奧之處,一些人也把它視為雕蟲小技,其實不然,每一門藝術都有它內在的藝術規律,只要深入下去,就會發現它的博大與精深。楊振寧博士說過:「如果遵循你的本能提供的通向美的問題而前進,你就會獲得深刻真理,即使這種真理與實驗相矛盾。」「以美啟真」或者是「以美導真」,才是藝術的真諦。書法是我們認識世界,達到「以器明道」的工具,是闡釋個體生命意義的載體。一般人看書法只看到表層,而看不到它的全方位和精深之處,難免有些鄙視之嫌。學習書法一旦進入到書法狀態,你就會發現你所接觸到的不僅是書法的技巧,傳統文化中一些理念,古人對辯證法的把握,古人對哲學的思考,我們都可以通過這樣一種樣式來體會它。書寫是人的文化活動中最重要的活動,手指手腕的運動並非是一種純技法活動,相反,它是人的心理和精神的活動蹤跡。書寫是一種古代延伸而來的文字,文字連接著的是歷代思想,思想背後連接的是當代人的精神。它是思想和精神,歷史和當代的直接呈現。中國書法,最高境界是對「道」的領悟,書法不再是技法的問題,而是面對宇宙、面對人生的一種「道」。現代社會的高科技,已經能夠全面地將傳統書法藝術的經典展現在你面前,往往使你無法選擇而無所適從。你如果要取得重大突破,你就必須付出巨大的努力。這個時代已經具備了前人不曾有的優越條件,但也因書法作品的浩瀚如海而無法下手、或因各種物慾的誘惑而使你難以靜下心來。在這躁動的年月,就看你能不能靜下心來,有沒有意志力,能不能抵制物質與金錢的誘惑。誰能甘心寂寞,敢於坐冷板凳,誰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而這種寂靜,正是一種內心深處的愉樂,可以展開你想像的翅膀,自由地翱翔在書法藝術的天空中;於書法藝術的耕耘中寫出你對宇宙的認識,寫出你對人生的體驗,寫出你的情感和情趣,最終寫出你的獨有風格來。

人原本是各有個性的,由於現實社會有眾多個人組成,如果大家只講個人而不注意個性的約束,不講求與社會的協調,就難以有社會的和諧,所以從來沒有那個社會在現實生活中強調個性,然而在藝術創作上卻強調個性,把個性化的風格面目當作重要的審美效果,把具有個性面目當作藝術成熟的標誌。作為新時期的一位公民,一方面遵紀守法,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懇懇做事;一方面則利用空閑時間刻苦臨池,認真繼承傳統,大膽進行創新,在人格和藝術:即「禮」和「樂」兩個方面都有所作為,其樂融融,何而不為?

二零一零年七月中旬與蘭州

推薦閱讀:

一個普通的西方人看到日文時,對於假名和漢字混雜是什麼樣的感覺?
假如再加一門或幾門聯合國工作語言,哪門語言會勝出?
仙鶴與中國文化的淵源非同一般!
為什麼大部分留學生都會認為留學的那幾年是人生中最珍貴的幾年?
日本陶瓷文化之路——中朝陶瓷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TAG:社會 | 文化 | 傳統文化 | 傳統 | 平衡 | 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