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關心的,不一定是頭條
這兩年有一家特別火的新聞客戶端軟體,號稱能夠用機器演算法搞定人的閱讀趣味。一時間用戶眾多,其Slogan——「你關心的,才是頭條」也風靡了App開發界,各類「覓」、「閱」、「指」之類的個性化閱讀產品呼啦啦一擁而上,頗為壯觀。
但這種「頭條觀」是否真正符合新聞媒體運營的規律?能夠儘可能節省讀者在眾多資訊中來回穿梭之古,自然無疑是功德一樁——不過,「個性」真的可以被解讀嗎?
以我這大半年來看新聞的體驗,發現評論里有很多讀者都認為在國內甚至是全球範圍發生的「大新聞」越來越多,感嘆世界為何如此之亂?馬航、政變、恐襲等等接二連三。其實不是新聞越來越多,而是基於移動互聯網的崛起,從新聞事件的發生到傳遞至每位網民這一複雜的流程變得更加輕快,信息進入互聯網平台的入口和出口也越來越多,但在接二連三的大新聞中,各類新聞資訊平台又是如何鑒定哪個才是真正的頭條?
其實,越有個性的人,越是主動型讀者,也就越不需要程序演算法來幫他推薦該讀什麼。
2014上半年的中國新媒體峰會上,兩報三刊的媒體元老、正在狼性創業的何力就對此開了腔:「比如,今日頭條,我故意看它與緋聞相關的,結果,兩三天後,他就給我推送這個。技術難以替代專業從業者。」
對於「個性化閱讀」,何力歸納的很到位——技術不能解決疏理和賦予意義的問題。
即便不從讀者喜好出發,從媒體運營層面倒推,這種「頭條觀」的邏輯根基同樣十分可疑。事實上,所有的媒體內容,無論是一篇文章一張圖表一段視頻甚至只是頭條的排位順序,都是產品。在做這些東西的時候,如果不是媒體為了純自娛自樂,就需要想清楚受眾是誰,如果確定了這樣一群人,確定了用戶或讀者的趣味,之後就需要意識到如何趕超他們的趣味,走在他們的前面。
其實有智慧的媒體都明白這個規律:要引領,不要跟隨。
這一點上的最好例子就是韓寒。微博微信上有大量的營銷號,基本過一段時間就走不下去,它們的問題就在於「太過於有服務意識」,不斷在想你需要什麼,不停去供應你需要的東西。今天「養生」熱就發「晚睡的十個危害」;明天中日關係緊張就發「解放軍秘密武器震驚小日本」;後天海天盛宴照片流出就上「國內模特陪睡價格列表」之類的。
要知道,在內容層面這個做法是不合適的,閱讀者需要的是一個趣味和觀點的引領者,需要有人帶領他,不需要有人服務他,或者說跟隨他迎合他。從這個邏輯看各個新聞客戶端,你會發現如果是純靠演算法的基本都會是同樣的節奏——「被熱議,被拋棄。」
所以風格化這件事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前兩天雲南地震和郭美美事件同時登場,這就給各家新聞客戶端出了難題——是迎合用戶口味,還是體現自己的新聞判斷和價值觀?
從騰訊和網易兩家新聞客戶端的頁面可以看出,兩者選擇了極其不同的運營模式。當然,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我們在這裡姑且不談哪種方式在當時的情景下更加合適,但風格化或稱人格化的東西是會形成自己的趣味和品位的,而且會有一個持續的影響和價值,這種標籤會不斷強化產品印記。如果網易APP持續「跟隨」和「服務」,則最終會求仁得仁的成為「大號」;而騰訊看起來損失了部分流量,卻最終引導了讀者口味和需求,在不斷的洗粉中獲得更大的品牌溢價。
所以說頭條的選擇絕不能「唯點擊論」、「唯用戶需求論」,用戶需要的不只是數字,更有大把的人亟待從「信息過載」的世界中解放出來。如果不能夠按照某種價值觀或內容標準採錄資訊,無法提供衡定的符合標準的內容,社群文化或產品文化也就無從談起。而在這個魅力人格體閃現的年代,失去自身逼格的產品又如何讓人相信它能夠長久健康運營下去呢?
「你」關心的,真不一定是頭條。(文章原作者 伯通)
推薦閱讀:
※男伴需要讚美、鼓勵!女伴需要關心、理解!
※賈靜雯:女兒需要的擁抱和關心,我也需要
※女性最關心的 如何保養卵巢
※為什麼她對我的關心無動於衷?
※早安心語141112:關心,不需要甜言蜜語,真誠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