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脾胃病常用推拿穴位有哪些? 小兒消化病防治270問
摘要: 脾經:在拇指末節羅紋面。能健脾胃,補氣血。操作:患兒拇指屈曲,旋推或循拇指橈側邊緣向掌根方向直推為補,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為瀉。操作:從食指尖直推向虎口為補,反之為瀉。...
脾經:在拇指末節羅紋面主治:腹瀉,便秘,厭食。能健脾胃,補氣血。操作:患兒拇指屈曲,旋推或循拇指橈側邊緣向掌根方向直推
補,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為瀉。每次100~500次。
腸經:在食指橈側緣,自食指尖至虎口成
直線。主治:腹瀉,脫肛,便秘。能澀腸固脫,清熱利濕導滯。操作:從食指尖直推向虎口為補,反之為瀉。每次100~300次。
四橫紋:手掌食、中、無名、小指第一指間關節橫紋處。主治:腹脹,腹痛,厭食,腹瀉。功用:調中行氣,消脹滿,和氣血。操作:患兒四指併攏,從食指橫紋處向小指橫紋處推,稱推四橫紋。每次100~300次。
胃經:拇指掌面近掌端第2節。主治:嘔惡噯氣,食納不佳,口渴善飢。能補脾胃,清熱泄火除煩。操作:旋推為補,向指根方向直推為瀉。每次100~500次。
板門:手掌大魚際平面。主治:食積,腹脹,嘔吐,食欲不振。揉板門能健脾和胃,運達上下之氣。操作: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橫紋,板門推向橫紋能止瀉,橫紋推向板門能止嘔吐。每次100~300次。
內勞宮:掌心中,屈指時中指、無名指之間中點。主治:發熱,口瘡,煩渴。揉內勞宮可清熱除煩,用於心經有熱而致口舌生瘡、發熱、煩渴等症。操作:中指端揉。每次100 ~300次。
內八卦:手掌面,以掌心為圓心,從圓心至中指根橫紋約2/3處為半徑所作的圓周。主治:腹脹,嘔吐。功用:化痰消食。操作:用運法順時針方向掐運,稱內運八卦。每次100~300次。
運水入土:大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邊緣一條弧形曲線。主治:腹脹,痢疾,吐瀉,便秘,食欲不振等。操作:自拇指根沿手掌邊緣,推運至小指根,稱為運土入水,反之稱之為運水入土。每次100~300次。
外勞宮:掌背中,與內勞宮相對處。主治腹痛腹脹,腸鳴腹瀉,痢疾,脫肛等。操作:臨床上用揉法為
,用於一切寒證。每次100~300次。
三關:
臂橈側,陽池至曲池成一直線。主治:氣血虛弱,陽虛肢冷,腹痛,腹瀉。操作:用拇指橈側或食、中指面自腕推向肘,稱推三關。每次100~300次。
六腑:前臂尺側,陰池至肘成一直線。主治:鵝口瘡,高熱,煩渴,咽痛。操作:用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稱退六腑或推六腑。每次100~300次。
箕門:位置大腿內側,膝蓋上緣至腹股溝成一直線。主治:小便赤澀不利,水瀉,尿閉。操作:用食、中二指自膝蓋內上緣至腹股溝部作直推法。
足三里:膝眼下3寸。主治:腹脹腹痛,泄瀉嘔吐。操作:用拇指端作揉法。
脾俞:背部第11胸椎棘突旁1.5寸。主治:嘔吐,腹瀉,疳積,食欲不振。操作:用揉法。每次100~5 00次。
腎俞:背部第2腰椎旁開1.5寸。主治:腹瀉,便秘,少腹痛。操作:用揉法。每次100~500次。
七節骨:第4腰椎至尾椎骨端成一線。主治:泄瀉,脫肛,便秘。操作:用拇指橈側面或食、中二指面自下向上或自上向下作直推,分別稱為推上七節和推下七節。每次100~300次。
龜尾:尾椎骨端。主治:泄瀉,便秘,脫肛,遺尿。操作: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
中脘:臍上4寸。主治:腹脹,食積,嘔吐,泄瀉,食欲不振,噯氣。操作:用指端或掌根按揉,稱揉中脘;用掌心或四指摩,稱摩中脘;自中脘向上至喉、或自喉往下推至中脘,稱推中脘。每次100~300次。
腹:腹部。主治:腹痛,腹脹,消化不良,嘔吐噁心。操作:用手掌貼住皮膚進行運摩。每次摩5分鐘。
臍:肚臍。主治:腹脹,腹痛,食積,便秘,腸鳴,吐瀉。操作:用指端揉臍,摩腹。每次揉100~300次,摩5分鐘。
天樞:臍旁2 寸。主治:腹瀉,便秘,腹脹,腹痛,食積不化。操作:以食指與無名指各按兩側天樞穴,同時揉動。每次100~500次。
肚角:臍下2寸旁開2寸的大筋。主治:腹痛,腹瀉。操作:用拇、食、中三指作拿法,稱拿肚角。每次3~5次。
天柱:頸後髮際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線。主治:嘔吐,項強,發熱,驚風,咽痛。操作:用拇指或食指自上而下直推。每次100~500次,推至皮下輕度瘀血即可。
推薦閱讀:
※艾灸雖好,但小兒更適合推拿!小兒發熱該如何推拿?
※推拿手指,強健五臟!
※宣蟄人軟組織壓痛點推拿法問答
※一指禪推拿
※「咳」不容緩,小兒推拿來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