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道貫:陳立夫解讀《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07-14
【圖書描述】:本書名為《四書道貫》,是取孔孟之道「一以貫之」之意,作者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八篇歸納講解,使之成為有系統的整體。【編輯推薦】:《四書道貫》名為《四書道貫》,是取孔孟之道「一以貫之」之意,《四書道貫:陳立夫解讀〈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作者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八篇歸納講解,使之成為有系統的整體。立夫先生國學基礎雄厚,講解詳盡,考證有據;又諳熟西方文化,對比中西以觀異同,因而對現代讀者尤其青年讀者了解孔孟學說,增進其對傳統文化的理解甚為有益。【內容簡介】:中華民族之所以能集結十幾億人民為一家,持續五千餘年光榮歷史而不墜者,以我們擁有久遠的文化傳統為首要原因。而《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即是承載此文化傳統的典籍。陳立夫先生國學基礎雄厚,在耄耋之年,仍以弘揚民族文化、激勵民族精神為己任。本書名為《四書道貫》,是取孔孟之道「一以貫之」之意,作者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八篇歸納講解,使之成為有系統的整體。【目錄】:中華文化將廣受世人之崇敬(再版代序)序言凡例一總論二格物篇三致知篇四誠意篇五正心篇六修身篇七齊家篇八治國篇九平天下篇十結論【媒體評論】:孔子承吾祖先自堯、舜起一千七百餘年所遺下的偉大事功而予以全部整理,使之成為一有系統的人文科學體系,其原理見諸《易經》及《中庸》,其應用見諸《大學》,其詳釋見諸《論語》,及孟子復從而闡揚之。至於《詩》,所以道志;《書》所以道事;《禮》,所以道行;《樂》,所以道和;《易》,所以道陰陽;《春秋》,所以道名分;《孝經》,所以道人類生命延續的大本;皆所以弘道與明德者也。 ——陳立夫 《四書道貫》取孔孟之道「一以貫之」之意,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八篇歸納講解,使之成為有系統的整體。立夫先生國學基礎雄厚,講解詳盡,考證有據;又諳熟西方文化,對比中西以觀異同,因而對現代讀者尤其青年讀者了解孔孟學說,增進其對傳統文化的理解甚為有益。 ——程思遠【文摘】:人類生活,雖千端萬緒,但概括言之,不外知與行。《中庸》所講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此五段功夫,給予後人以深切著明之啟示。茲特逐段詳細解釋之。(二)博學 何謂博學?博學者,關於知識材料之搜集,力求其周遍也。孫中山先生有云:「知之範圍甚廣。宇宙之範圍,皆為知之範圍。」又云:「吾人之在世界,其知識要隨事物之增加而同時進步。」此即謂宇宙間所有事物,皆為知識之材料。此等材料,逐日增加,不僅須多加搜集,且須廣為搜集。多與,一之意義,合即為博。孔子即系博學之第一人。 達巷黨人日:「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日:「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論語·子罕》 魯國達巷地方的人說:「偉人呀孔子!學問廣博,卻可惜不得成為一技一藝的名家。」孔子聽到了這話,對他的門弟子說:「我該專心幹些什麼技藝?專心駕車呢?專心射箭呢?我看,還是專心干那駕車的事吧。」 [注]這一章是孔子聽到別人稱譽,自已謙虛的話。 達巷黨人,乃里巷之人,只知執一藝以成名。然博學之人,則非徒拘於一技一藝。 太(音泰)宰問於子貢日:「夫子聖者與(音余)?何其多能也!」子貢日:「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日:「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日:「子云:『吾不試,故藝。』」——《論語·子罕》 有一個做太宰的人問子貢說:「夫子是個聖人吧?怎麼會有這麼好的才能!」子貢說:「原來是上天放任他要使他成為聖人,而且多才多能。」孔子聽到了說:「太宰知道我呀!我少年時微賤,所以學會了很多鄙細的事。至於在位的君子,要不要這麼多的才能呢?不要這麼多的啊!」弟子琴牢,字子開,一字子張。他說:「夫子曾經說過:『我因為不能為世所用,所以學會了這些技術。』」 [注]這一章是決太宰不知聖,子貢知聖,孔子不居聖,只居多能,卻又不以多能為可貴。 孔子多能,為其博學之證。但以天資優異,不欲自囿,故對已成之技藝,亦常習之。 子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同悅)乎?」——《論語·學而》 孔子說:「要學習,而且要時時溫習。這豈不亦是一件高興的事嗎?」 知識之範圍既如此之廣,學問無止境,亦可以想見。惟有對於宇宙現象勤於觀察,對於書籍盡量閱讀,對於日常所接觸之人物事理,不任其輕易放過,而予以認識領會。至於已得者毋使遺忘,時加溫習,從舊知識中領略新心得,如此則愈求愈博,愈博愈精。 子日:「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論語·泰伯》 孔子說:「做學問,好像來不及的樣子,還怕會失去什麼似的。」 子夏日:「日知其所亡(音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去聲)學也已矣。」——《論語·子張》 子夏說:「每天要知道自己所不知的,每月要不忘掉自己所知的,可以說是喜歡研究學問的人了。」 子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孔子說:「能夠溫習從前所知的,而且又能夠知新的、從前所不知的,就可以做人的師長了。」 (甲)觀察宇宙間之現象,以了解自然界的法則。 今夫(音扶)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去聲)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音全,通拳)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去聲)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詩》云: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日,天之所以為天也。於(音烏)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日,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中庸》第二十六章 現在先講那天,不過是那麼多的小小的光亮,可是說到它的大,是無窮的大,日月星辰都懸系在這上面,萬物都覆蓋在這下面。現在再講那地,不過是一小撮泥土,可是說到它的廣和厚,是廣到沒有邊際,厚到沒有底止,它卻載著華山那樣大的山不覺得重,收容了河,又收容了海,亦不會泄漏什麼,萬物都載在那裡。現在講那山,不過是拳頭那麼大的石塊,可是說到它的廣和大,草木生長在這上面,禽獸居住在這上面,寶物儲藏在它那裡。現在更講那水,不過是一瓢水,可是說到它那不可測量的深和廣,黿鼉蛟龍魚鱉都生長在這裡面,多多少少的貨財,都繁殖在這裡邊。《詩經·周頌·維天之命》這首詩上說:天的吩咐,永久是這樣的嚴肅。這就是天之所以成為天的道理。它又說,他的功業是這樣的顯赫,文王的品德,是這樣的純一不雜。這就是說文王的所以成為文的道理。永久是這樣的純一不雜。 由於觀察所得,知天之明麗而又高大無窮,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地為土積而成,極為廣厚,載華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萬物載焉;山為石所積成,動物植物與礦物皆生於其中;水中亦有動植物,一切生長之物,皆有賴於水。 以上系就靜的方面觀察所得,再進而就動的方面加以觀察,深感宇宙間有動能之存在,否則天體何以運行不息?水何以亦川流不息?由此獲得如下之認識與推論: 誠者,天之道也。——《中庸》第二十章 這誠字,乃是動能的常存與無患,是天地自成,萬物化育的道理。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第四單元 文選(孟子)
※楷篆對照 孟子《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如何解讀「天將降大任」一段?
※孟子的「性善論」
※《孟子》告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