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收藏:抗日戰爭年代的一把日本武士刀

在古代日本,武士們習慣攜帶刀,用以防身與格鬥。日本軍隊中的軍官們也攜帶刀,一是作為地位的象徵,二可用以格鬥。其實,這種單面刃、長柄的刀,在日本製作由來以久。

日本武士刀(又稱日本劍或東洋刀)全稱為平面碎段復體暗光花紋刃,在日本又稱為刀(かたな,Katana),與伊斯蘭諸族的大馬士革平面花紋刃、馬來諸族的糙面焊接花紋刃並稱世界三大名刃。日本刀雖然是由中國的唐儀刀傳承而來,但是在日本本土隨著戰爭的錘鍊,形狀和鍛造技術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逐漸脫離中國唐刀的影響,在亞洲劍系中已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

中國古代就對日本刀有很高的評價。北宋文人歐陽修曾賦《日本刀歌》詩一首讚美日本刀:

  昆夷道遠不復通,世傳切玉誰能窮。

  寶刀近出日本國,越賈得之滄海東。

  魚皮裝貼香木鞘,黃白閑雜鍮與銅。

  百金傳入好事手,佩服可以禳妖凶。

類似對日本刀的讚美記載還可見於明代人的著作中。明代中葉,日本海盜在對中國沿海地區大規模的侵擾中,日本刀作為倭寇最主要的武器,曾對中國軍民造成很大威脅。抗倭寇名將戚繼光在十二卷本《紀效新書》卷4《短器長用解》中說: 「長刀,此自倭犯中國始有之。彼以此跳舞光閃而前,我兵已奪氣矣。倭喜躍,一迸足則丈余,刀長五尺,則大五尺矣。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遭之者身多兩斷。緣器利而雙手使用,力重故也。」明朝軍事家何良臣在其《陣紀》卷2《技用》中說:「日本刀不過三兩下,往往人不能御,則用刀之巧可知。」明末徽州武藝家程宗猷在《單刀法選》中也說:「其用法,左右跳躍,奇詐詭秘,人莫能測。故長技每每常敗於刀。」晚明「嶺南三家」之一的番禺屈大均在他的《廣東新語·語器》中的一段描述最為精到:「其人率橫行疾斗,飄忽如風;常以單刀陷陣,五兵莫御。其用刀也,長以度形,短以趨越,蹲以為步,退以為伐。臂在承腕,挑以藏撇。豕突蟹奔,萬人辟易,真島中之絕技也。」很清楚,日本刀與實戰刀法都引起了中國軍事家們的讚歎與關注。

與其他國家的刀類不同,日本刀最大的特點就是在外形裝飾與刀體上展現出一種獨特的藝術感。日本刀刀身很窄,但由於採用精鋼作為原料,鍛造及淬火工藝十分精良,因此強度很高,刀刃鋒利,波浪形的刀紋清晰可見;刀鞘及護手的外觀精美。因此,日本刀自古以來作為武器的同時以其優美的造型著稱,很多日本名刀被世界各地的收藏家當作美術品收藏,並象徵著武士之魂。

圖1.昭和十三年(1938年)銘日本武士刀

圖2.刀身左面的銘文「昭和十三年」

2010年12月4日,周末無事,我去了一家美國的古董店,意外地發現了一把日本武士刀(圖1)。見刀身左面有銘文曰:「昭和十三年(1938)」(圖2);刀身右面的銘文為「本田囗郎」,應是刀的製做者或使用者的名字,可惜第三字看不清。1938年,是日軍全面侵略中國的第二年,也是1937年12月13日開始的持續六周的南京大屠殺後半期的那一年。發現此刀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我就買了下來。

這是一把製作精良的武士刀。一般日本刀柄與刀刃的比例是1:4,刀柄雙手持握,劈殺有力。刀背稱「棟」或「脊」,用以抵擋攻擊。這把武士刀合鞘總長為100.9厘米,刀身長71厘米,為花紋鋼鑄成,使刀身的兩面呈現出水波紋。花紋鋼(pattern steel),是用來製作寶刀、寶劍一類名貴器物的帶有花紋的鋼,中國古代又稱"花鐵"、"文鐵",在中國南方稱為「鍛紋」,在日本稱為「地肌」。花紋鋼的花紋形態有如流水,有似彩雲,或類似木紋等。中國古代關於花紋鋼的記載至遲始於東漢時期,在唐、宋、明、清都可見到。西晉傅玄《正都賦》說的「白辟文身」刀劍、宋沈括《夢溪筆談》說的魚腸劍、松文劍等都是由花紋鋼製成的。目前,此種工藝在中國已經完全絕種。其實,花紋鋼是指刀具為了增加強度與韌性,經重複摺疊鍛煉而在刀面上所浮現的肌理紋路。這種紋路的原始意義在於適用,而後發展成一種藝術,紋路的藝術程度自然與作品的價值相關。

圖3.刀鐔正面浮雕騎馬日本武士

再來看看這把武士刀的配件。日本刀的刀裝配件包括鞘、柄、鐔等。鐔相當於一般的劍格或護手,是刀柄與刀身連接處突出的部分,也是出刀與收刀的開關。在格鬥時,鐔可以保護手掌與手腕。另外,鐔上雕刻的紋樣也可以顯示刀主人的社會地位。這把刀的鐔表面浮雕一頭戴斗笠年老留須的日本武士形像,騎一馬,馬首回看後方(圖3)。有趣的是,刀鐔正面僅表現馬的前半身,而馬的後半身卻出現在了鐔的背面。騎馬武士的周圍是以簡略的手法雕刻成的山水與竹子。所以,該刀鐔的兩面整體圖像表現的是這位武士騎馬游于山水竹林之間。

刀柄與刀鞘表現出了日本的漆器工藝。這把刀的刀柄與刀鞘為木製,表面塗有深綠色漆,綠漆之上用金色與白色漆描有花草紋樣。在刀銷與刀柄的兩面中間各畫著一個描金圓形圖案,圓的中間為描金的米字形圖案,圓的四周是卷草紋。這可能代表著一個家庭的徽章。由於年久與保護失當,表面的部分漆皮有脫落。為了保護木製刀鞘,在鞘的兩端有黃銅皮包飾。前端的銅皮包飾表面有陰刻龍紋。

圖4.刀鞘前端右側插著的小匕首

在刀鞘前端的右側插著一把長22.5厘米的匕首。該匕首的刀身長15.2厘米。匕首柄上鑲有一銅片,表面有陰刻花草紋(圖4)。關於這把匕首的用途,一種說法是武士們為在窮途末路時自殺殉國用的,因為小匕首在剖腹自殺時總比長刀要方便得多。但同時,這種小匕首也可能被用做一般的切割工具。

像這把刀一樣,刀身上的銘文為刀增添了不少價值,一是紀年,二是刀的做制者或擁有者的名字。相傳日本在公元702年,也就是大寶二年頒布「大寶律令」,規定了刀工製作刀劍必須刻銘。從那時起,日本人就延續了在刀上刻銘的習慣,一般是刻製做年代與刀工的姓名,有的也刻訂做者的名字。這種制度,也許是為了起到管理武器的作用,就象現代美國政府規定槍只的擁有者必須在警察局註冊一樣。

由於此刀的生產年代與原擁有者可能的用途,我原意稱它為「罪惡的藝術品」。藝術作品,根據它們的功能,可以分為多種類型,象商業藝術、政治藝術、軍事藝術、性藝術、以及純藝術等。由侵略、蹂躪他國的日本軍國主義者使用的軍事藝術品,對被屠殺與侵略國的人民而言,就可以稱為「罪惡的藝術品」,因為它們是為罪惡服務的。當然,對於侵略國的軍國主義者而言,它們卻不是罪惡藝術,因為藝術品的價值與功能有著明顯的主觀性。

不論怎麼定論我收藏的這把日本武士刀,它製做於1938年是無疑的,而1937年12月底至38年1月初發生的南京大屠殺也是無法從歷史上抹掉的。我不知道這把武刀的原主人訂做它的最初想法,也不知道這把刀是否在中國活動過。由於它被製做於日軍大規模地侵佔東亞國家的年代,我有理由猜想這把刀的原主人可能曾經攜帶著它加入了日本軍國主義實行擴張政策的行列,曾經用它為日本昭和天皇(1926-1989)效過力。

古董店的老闆講了這把刀的來源。一位居住在美國密蘇里州的年過九十歲的老人是這把刀的第二個主人。他是二戰時的美國老兵,在1945年曾經跟隨美國軍隊進佔日本本土。在那裡生活了一段時間後,複員回國,並帶回了一批戰利品,包括這把刀。之後,他在美國開了一個舊武器專賣店,可見他從日本確實帶回了不少東西。象他這樣的美國老兵還有不少,很多則是從德國帶回了不少戰利品。

圖5.本文作者與他收藏的昭和十三年銘日本武士刀

我現在是這把武士刀的第三個主人了(圖5)。由於它的明確製做年代,使我無法象欣賞其他藝術品那樣去欣賞這把武士刀的製做藝術。我已僑居美國多年,今後還將在美國住相當長的時間。但我打算讓這把日本刀最終能留在中國,讓它成為一項日本軍國主義者窮兵黷武的見證、在中國保存的一件戰利品。


推薦閱讀:

武士竊國 | 第四彈《以下克上》
日本武士精神的精髓
如何評價松永久秀?
歐美人認為忍者比武士厲害?
中國大刀vs日本武士刀 誰更強?

TAG:日本 | 戰爭 | 抗日戰爭 | 收藏 | 日本武士 | 年代 | 武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