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理學家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http://blog.sina.com.cn 2006年10月15日19:19 飛雨 SigmundFreud:S.弗洛伊德(1856-1939),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作為20世紀最重要的社會思潮和學術流派之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對心理學、教育學、哲學、人類學、文學藝術、倫理學等領域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弗洛伊德與他的精神分析學   雖然弗洛伊德最初只是一位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但他因為創立了精神分析學派,使其影響卻遠遠超出了專業學術領域,而成為了20世紀為數不多的具有世界性知名度的人物之一:一方面他受到過來自世界各地和來自各個不同領域的許多善意和惡意的批評、指責,但另一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他也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理解、讚譽,獲得了越來越高的評價和地位,有人將弗洛伊德與愛因斯坦、哥白尼並列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人物,有人以弗洛伊德的出現為標誌將人類的認識歷史劃分為前後兩個時期,有人稱弗洛伊德是"人類偉大的人物和領路人之一"。的確,弗洛伊德以其對人類精神和行為所作出的的驚世駭俗的發現,不僅對心理學、哲學、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倫理學、政治學、美學等幾乎所有的人文學科和精神領域,而且也對當代人們對自我和世界的認識、了解以及對日常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都產生了劃時代的影響。在20世紀人類文化的地形圖上,弗洛伊德毫無疑問地佔據著一個顯赫的位置。也正因為如此,弗洛伊德的各種著作便成為了20世紀世界上經久不衰的暢銷書。弗洛伊德一生著述很多,而舉世聞名、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一版再版、其發行數量無法統計的著作之一就是近一個世紀以前初版的這本《夢的解析》。 西格蒙德 . 弗洛伊德生於摩拉維亞的弗萊堡。他的父親是一個猶太籍羊毛商。弗洛伊德三歲時,他全家遷居維也納。弗洛伊德讀書時成績優異,一直作學生班班長,畢業時不僅德文、希伯萊文名列前茅,拉丁文、希臘文、法文、英文和義大利文也成績突出。1873年弗洛伊德進入維也納大學攻讀醫學,1881年成為醫生,專攻精神病學,後不久開始從事使他後來聲名昭著的精神分析研究。1895年,他與布羅伊爾合作發表《歇斯底里研究》,這被看成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處女作。1899年,他的傑作《夢的解析》出版,弗洛伊德聲稱他發現了三大真理:夢是無意識慾望和兒時慾望的偽裝的滿足;俄狄浦斯情結是人類普遍的心理情結;兒童具有性愛意識和動機。這些發現為精神分析學奠定了基礎。但在當時,弗洛伊德這本書並沒有得到重視,初版的600冊書8年以後才售完。1905年,他的《性慾理論三講》發表,探討兒童性心理的發展與精神變態機制的聯繫,才真正開始為世人所重視。但因為他的學說的反傳統性,在當時卻受到了學術界和社會輿論的群起而攻之,他本人也成了當時德國科學界最不受歡迎的人。但弗洛伊德仍然不改初衷,我行我素,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裡,寫作了約80篇論文和9本著作,繼續闡述、發揮和宣傳他的精神分析理論,在《日常生活的精神分析》中提出一切日常生活中的失誤都是由無意識動機所支配的;在《圖騰與禁忌》中用俄狄浦斯情結來解釋人類的原始文化;在《精神分析引論》中則用講演稿的形式對精神分析理論作了全面的總結和介紹。20年代以後,弗洛伊德的思想和觀點出現了一些變化和發展,在《自我和伊特》、《抑制、癥狀和焦慮》等著作中他提出了將心理劃分為"伊特"("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互動的部分。在《超越唯樂原則》中提出了"生本能"和"死本能"的概念,在《文明及其缺陷》等著作中弗洛伊德用文明與本能的衝突來揭示人類文明發展的原始動力。弗洛伊德不僅著書立說,而且畢生都以極大的社會熱情創立和發展精神分析運動。1908年,在"心理學星期三聚會"的基礎上,他創立了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1910年發展為國際精神分析學會,1919年創建國際精神分析學出版社。在這期間,弗洛伊德迅速蜚聲世界,經常應邀在歐洲和美國講學,並培養了一批學術繼承者,如後來也具有世界性影響的榮格、阿德勒等。精神分析運動從此也成為遍布世界各地的國際性運動。1938年德國法西斯佔領維也納,弗洛伊德移居英國。1939年因病在倫敦逝世。但是,弗洛伊德的影響並沒有因為他的逝世而消失。甚至人們可以這樣說,弗洛伊德的理論不僅對於心理學來說是一種必備的積累,即使對於其它人文領域、藝術創作以至於日常知識來說,也是不能缺乏的一個必須了解的環節。正如一本權威著作所評述的那樣,"雖然弗洛伊德學說一再受到抨擊,這絲毫無損於他的形象。他卓絕的學說、治療技術以及對人類心理隱藏的那部分的深刻理解,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心理學研究領域。由他所創立的學說,從根本上改變了對人類本性的看? 本世紀初,弗洛伊德所創立的精神分析學,開創了人類自我認識的嶄新領域。儘管這一學說與早期關於無意識現象的哲學推論、精神病理學的發展,與當時的享樂主義動機說、機械決定論思想、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等都有著不同程度的文化淵源關係,但是它們都僅僅提供了一種氛圍或氣候,是弗洛伊德首創性地在將精神分析學從一種精神病學方法發展為普通心理學的過程中,對人的心理結構、心理動力這兩個主要方面作出了富於洞察力的探索和闡述,從而為精神分析學和弗洛伊德主義架起了兩根支柱。心理結構的無意識論:弗洛伊德為人類描繪了一幅立體的心理結構圖。傳統心理學所謂的"心理"只是這一結構的表層,即意識層,而在心理結構中還存在著一個比意識層更為廣袤、複雜、隱密和富於活力的潛意識層面,如果說人的心理象一座在大海上漂浮的冰山的話,那麼意識只是這冰山浮在海面上的可見的小部分,而潛意識則是藏在水下的更巨大的部分。這一潛意識層面又可以分成兩部分,一是無意識層(unconscious),它是由各種受到壓抑或者被遺忘的情緒、慾望、動機所組成,並失去了與正常交流系統和語言規則的聯繫,幾乎無法進入人的意識和理性層面。二是前意識(preconscious),它是意識和無意識的中介層面,其心理內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從無意識狀態轉變為意識狀態。藉助於這一立體結構,弗洛伊德指出,舊心理學為人們所描繪的以理性意識為中心的精神生活圖畫是自欺欺人的,心理的基本部分和基本力量都來自於鮮為人知的無意識領域,"心理過程主要是無意識的,至於意識的心理過程僅僅是整個心靈的分離的部分和動作。"(2)無意識不僅是一個心理過程,而且是一個具有自己的願望衝動、表現方式、運作機制的精神領域,它象一雙看不見的手操縱和支配著人的思想和行為,任何意識起作用的地方都暗自受到無意識的纏繞,"自我不是自己家裡的主人",這一發現,使精神分析不僅把心理學研究範圍擴展到無意識領域,而且改變了傳統心理學對人的心理結構的基本理解,所以弗洛伊德才認為,"精神分析的目的及成就,僅在於發現心靈內的無意識",並稱"對於無意識心理過程的承認,乃是對人類和科學別開生面的新觀點的一個決定性的步驟。"(3)(1)《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年8月版,第3卷,第189頁(2)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9頁。(3)《弗洛伊德論創造力與無意識》中國展望出版社1986年版,第8頁。 心理動力的本能論:弗洛伊德將本能視為人類的基本心理動力。本能來自身體的內部刺激,它驅使人通過活動來滿足由於內部刺激所產生的心理和生理要求,宣洩和消除由於刺激所引起的緊張、痛苦和焦慮。在幾十年的學術生涯中,弗洛伊德多次提出和修改他的本能理論,如前期提出的自我保存與種族繁衍的本能,後期提出的生本能和死本能等。但是他所反覆強調、深入研究的則是性本能。他認為性本能是諸本能中最重要也是最活躍因素,"性的衝動,廣義的和狹義的,都是神經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這是前人所沒有意識到的。更有甚者,我們認為這些性的衝動,對人類心靈最高文化的、藝術的和社會的成就作出了最大的貢獻。"(1)根據這一心理動力論,弗洛伊德系統地揭示了人格發展的過程,揭示了各種精神病的起因,解釋了人類創造性行為的心理動機,性本能成了精神分析心理學理解人類活動的一把鑰匙。正是這兩個基本的理論發現,支起了一個巨大的拱門,精神分析的潮流就從這一拱門源源流出,並顯示了獨特的思想個性。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各種學說中,最有影響的分支主要包括5個方面: 一、夢心理學。弗洛伊德用無意識來解釋夢,認為"夢都是本能慾望的滿足。"(2)同時他還提出了夢的工作機制,探討了自由聯想等釋夢的方法和技術,將夢的分析看著是理解和接近人的無意識的一個重要途徑。 二、過失心理學。根據決定論思想,弗洛伊德深信任何偶然性的後面都受到必然性的支配,因而人的各種失誤,如口誤、筆誤、遺失、遺忘、誤聽、誤讀、誤行等,都是無意識動機與意識的控制相互衝突的體現,是無意識的不自覺的暴露。 三、變態心理學。傳統的變態心理學只強調外部刺激而弗洛伊德則將病因轉向了對病人的內心衝突和動機的分析,他指出,變態心理可以說是性的本能因受到外部和內部挫折和剝奪後所引起的非常規的尋求滿足的心理,是無意識慾望的反常表現,是力比多的變態用法,是力比多滿足的代替物。而這些變態心理大多是對早期嬰兒的性滿足方式的倒退,如受虐與施虐、自戀、同性戀、戀物淫、窺淫癖等。 四、人格心理學。弗洛伊德將人格劃分為三個部分:"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本我"的構成是被稱為"力比多"(libido)的原始的生命本能,它無條件地按照"快樂原則"行動,沒有道德是非和時空限制,無所顧忌地尋求本能需要的最大限度的滿足和心理刺激的徹底消除。而"自我"則使本能現實化理性化了,它已從非理性的本我中分化出來,代表了人格中理智和意識的部分,其行為準則是"現實原則",它根據現實條件和客觀環境來調整本我與外部世界的關係,在不造成更大的痛苦的前提下滿足本我的需要。"超我"則是道德化的自我,代表了兒童時期所認同的雙親或社會的道德要求和行為標準,用自我理想來確立行為目標,用良心來監督行為過程,使自我擺脫本我的糾纏,按照社會規範和要求活動。這三部分在人格構成中,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心理需要和遵循不同的運作原則,因而往往相互矛盾、衝突,而自我作為中介,便不得不處在本我的驅使、超我的譴責、現實的限制的夾縫之中陷入"一仆三主"的人格困境。 五、兒童心理學。弗洛伊德認為,性慾力比多與生俱來,貫穿於人的肉體生命和人格成長的全過程。特別是兒童時期四個階段--口腔階段、肛門階段、生殖器階段和生殖階段--性慾力比多的發展情況對於人的一生有著不可估量的巨大影響。他強調了兒童時期的俄狄浦斯情結的重要性,認為兒童的第一個性慾對象往往是異性的雙親之一,而同性的父親或母親則被兒童視為第一個情敵。以後由於閹割情結的威脅,這種"殺父娶母"的願望被壓抑進無意識從而深刻地影響到人的心理和人格。顯然,精神分析心理學的體系都是在弗洛伊德對人的心理結構和心理動力的闡釋的基礎上展開的,從而決定了精神分析學首先是一種深層心理學,它不止於描述心理現象而且還致力於探究人的心理動機,不止於揭示表層心理規律而且還致力於探究人的深層無意識心理機制,不止於共時性地解釋人的心理活動而且還歷時性地說明人的心理過程,從而把人的自我意識引向了人類心理一直未被發現的新大陸,表明如果離開對人的無意識的、非理性的因素的考察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人的本質,如果離開了對人的童年經驗、性慾創傷的考察也不能真正說明人的人格發展的歷史。同時,精神分析學還是一種深層心理學的分析方法,弗洛伊德先後提出了自由聯想、夢的分析、癥候分析、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等方法、手段、技巧,使不可能通過內省、觀察、反思、測量而直接把握的人的無意識能夠被人們所了解和考察,為人們接近無意識的深淵提供了方法論啟示。 儘管弗洛伊德的理論經常具有一種方法論或者策略上的有意無意的偏激和片面,他的一些觀點也往往缺乏科學依託和實證支持,但他的思想是富於想像力和創造性的。因而,他沒有將精神分析學僅僅局限於一種心理學領域,而是試圖將它擴展為一種通用的人文思想,一種關於人、歷史、社會"廣義的哲學觀"(1),這也使得弗洛伊德從一位心理學家成為了一位思想家,成為了"關於人的現代觀念的營造師"(2)。正因為如此,弗洛伊德的理論就不僅是心理學理論而且也是一種更廣義的文化哲學,具有獨特的人性觀、歷史觀和文化觀。在對人性的理解上,弗洛伊德認為人並非是自我同一、自我覺知、自我控制的,而是分裂的、非自覺、非自為的存在。人不僅不是世界的主人而且也不是自己的主人。這一思想與西方文藝復興以來的理性主義傳統對人性的理解完全是針鋒相對的,它暗示人們,驅使人生存、勞作和創造的動機並不是理性、意識、意志而是來自生命底層的無聲的本能躁動,來自於心靈深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無意識積澱。在對歷史的理解上,弗洛伊德則用個體本能與社會文明之間的衝突來解釋歷史發展的動力。他指?quot;文明只有在否定個人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存在,人類的本能生活是進攻與利己主義的自我滿足。文明的全部意義就在於禁止和限制人類。"(3)所以,在弗洛伊德那裡,人類的歷史也就成了本能的宣洩與反宣洩、壓抑與反壓抑的鬥爭史,人類史也永遠成為了本能與文明的對立史。在對文化的理解上,弗洛伊德是一個泛性主義者,用性慾來解釋人的一切實踐和創造行為,提出文化是得不到實現的人的生命本能的"升華",如果說夢是性本能的化裝滿足的話,神話就是人類無意識的集體夢想,藝術是被形式化的白日夢,社會形式則是俄狄浦斯情結的社會組織化,性是文化的本體而文化成為了性的象徵。 儘管在弗洛伊德的思想中,他過分誇大無意識的作用和性本能的意義而無視意識、理性和社會性在人的心理結構和心理動力中所佔有的位置,表現了一種明顯的"唯無意識論"和"泛性論"的傾向;他重視了個體經驗和經歷的歷時性影響而忽略了社會環境的共時性限制,存在著一種唯心主義的思維方式;他的許多論斷不僅建立在缺乏科學實證的假設和推想的基礎上而且還往往用一種故意的極端的修辭方式加以強調,不免有一種形而上學的片面性,然而,弗洛伊德的歷史地位和意義卻仍然是不可低估的,這不僅表現在他對人類的心理和行為提出了許多富於啟示性的解釋,開闢了心理學和人類自我認識的新領域,而更重要的在於他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論,即深層心理學方法。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無論弗洛伊德理論在具體的結論上、闡述方式和技術手段諸方面還存在多少謬誤,但他卻為人類思想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思路,以至於在今天,任何關於人的理解如果缺乏對無意識的考察都會失去說服力。這也正是由弗洛伊德所開創的精神分析學能夠在一個世紀里仍然還方興未艾的基本原因
推薦閱讀:

抑鬱症的前兆有哪些?
人格心理學--學佛智慧,圓滿人格(30~39)
沒有後悔和遺憾,只有選擇和責任!
「我喜歡你,但你千萬別喜歡我」|永遠被囚禁在單相思中的性單戀者

TAG:心理學 | 心理 | 心理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