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中藥治療原發性痛經臨床研究進展

近5年中藥治療原發性痛經臨床研究進展

痛經是指月經期和月經前後出現的周期性小腹疼痛,可放射至腰骶部、大腿內側及肛flN圍,甚則劇痛難忍、噁心嘔吐、暈厥,劇痛時可發生虛脫,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痛經是指無盆腔器質性病變的痛經。因其發病率較高,常對婦女的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造成一定的影響。原發性痛經屬於中醫的經行腹痛範疇。筆者就近5年中藥治療原發性痛經的報道綜述如下。

1.辨證治療

辨證論治是中醫的兩大基本特點之一。臨床上各醫家靈活運用,對原發性痛經進行辨證施治。

曹向黎將原發性痛經分為4型:氣滯血瘀型,治以理氣化瘀止痛,藥用:當歸l0g、川芎10g、赤芍l0g、桃仁10g、紅花10g、枳殼10g、延胡索10g、丹皮10g、烏葯8g、香附10g、五靈脂l0g、甘草10g;寒濕凝滯型,治以溫經散寒祛瘀,藥用:党參10g、當歸10g、白芍10g、川芎10g、桂心8g、莪術8g、丹皮10g、3Ii牛膝l0g、甘草6g;氣血虛弱型,治以益氣補血止痛,藥用:人蔘l0g、黃芪10g、白朮10g、茯苓8g、肉桂8g、當歸10g、川芎10g、白芍12g、熟地黃l0g、甘草8g;肝腎虧損型,治以益腎養肝止血,藥用:當歸l0g、白芍10g、山茱萸10g、巴戟天8g、阿膠10g、山藥10g、甘草8g。並注意隨症加減。

李瀚分3型治療原發性痛經:氣滯血瘀型、寒凝血瘀型、肝腎虛損型,按不同證候選方用藥,臨床療效卓著。丁樹棟等將其分為4型:寒凝血瘀型治以溫經散寒,祛瘀止痛;氣血兩虛型治以氣血雙補,調經止痛;氣滯血瘀型治以理氣散瘀止痛;肝腎陰虧型治以補腎養肝,調經止痛。康志媛則將原發性痛經患者分為5型:寒凝血瘀型用少腹逐瘀湯加減;陽虛內寒型選用溫經湯加減;氣滯血瘀型選用膈下逐瘀湯加減;氣虛血瘀型予聖愈湯加減;濕熱蘊結者予清熱調血湯加減。

臨床上醫家常把原發性痛經分為3~5型,其中氣滯血瘀、寒凝血瘀、氣血虧虛、肝腎虧虛、氣虛血瘀等偏寒偏虛者比較常見,亦有見濕熱蘊結型。在治療上均遵循針對病機對證治療的原則,在遣方選葯上則是靈活運用,並注意隨症加減,不同醫家方葯不同,但均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2.經典方加減

中醫治療原發性痛經有很多經典方劑。如少腹逐瘀湯、桃紅四物湯、芍藥甘草湯等。其治療是基於痛經多血瘀、氣滯等病機,在臨床上效驗頗多。

少腹逐瘀湯出自《醫林改錯》卷下,主要功能活血祛瘀,溫經止痛。龐玉霞予少腹逐瘀湯治療原發性痛經,寒凝氣閉,痛甚者加制附子10g、細辛3g;腰痛甚加續斷10g、桑寄生l0g;血瘀明顯加丹參10g、桃仁10g、川牛膝l0g;氣滯明顯加香附12g、鬱金10g;伴噁心嘔吐者加吳茱萸6g、制半夏6g。葛華、趙小鳥均以少腹逐瘀湯加減治療原發性痛經,療效確切。

桃紅四物湯為調經要方之一,是《玉機微義》轉引的《醫壘元戎》中的一個方子,其方名始於見《醫宗金鑒》,功效為養血活血。陳海標等用桃紅四物湯加減,藥用:桃仁、當歸、川芎、烏葯、香附、鬱金、柴胡、牛膝各l0g,熟地黃l2g,白芍、延胡索各15g,紅花、炙甘草各6g,若小腹冷痛,遇寒痛甚,得熱則舒者加艾葉10g、肉桂(煽)6g,自覺腹中灼熱、口苦口乾,舌紅苔黃者去香附,加梔子、黃芩、牡丹皮各l0g,腰骶酸痛明顯者加杜仲、續斷各15g,氣虛乏力、頭暈心悸者加党參、黃芪各20g。侯新霞等用桃紅四物湯治療原發性痛經,總有效率為93.8%。李改非等以桃紅四物湯加減治療原發性痛經,療效明顯高於西藥消炎痛。

張銀萍用加味芍藥甘草湯治療原發性痛經,藥方組成:芍藥、甘草、當歸、五靈脂、延胡索。隨症加減:兼月經量多者,加杜仲、仙鶴草、芥穗、益母草等;兼月經量少者,)加川牛膝、桃仁、紅花、三棱、川芎、益母草等;兼噁心、嘔吐者,加炒白朮、砂仁後下、姜半夏、竹茹等;伴惡寒肢冷、小腹冷痛者,加吳茱萸、艾葉、細辛、巴戟、杜仲等;兼乳房脹痛者,加柴胡、醋香附、川楝子、薄荷等。

3.自擬經驗方

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很多醫家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長期積累摸索,也形成了一些頗有療效的治療方法及經驗方。

夏桂成教授自創補腎調整月經周期理論學法治療原發性痛經,在整個月經周期分7個時期來有針對性的治療:行經期、經後初期、經後中期、經後末期、經問排卵期、經前期、經前後半期,並抓住排卵期和經前期兩個關鍵時期,治療時尤其重視排卵期。褚玉霞教授認為原發性痛經的病機特點以腎虛為本,以寒凝血瘀為標,強調應針對病機的不同分周期調治。非經期擬定二紫膠囊(由紫河車、紫石英、菟絲子、淫羊藿、枸杞子、熟地黃、丹參、香附、砂仁、川牛膝)補腎養血、理氣調經;經前3天自擬方潮舒煎劑(當歸、川芎、赤芍、紅花、丹參、香附、澤蘭、延胡索、烏葯、官桂、川牛膝)以治痛經之標,活血化瘀,溫經散寒。陳瑩教授認為原發性痛經主要是由於患者先天稟賦不足,素體陽虛所致。自擬經痛湯(鹿角霜、巴戟天、菟絲子各20g,白朮、山藥各15g,五靈脂l5g,荔枝核l5g,川芎10g,牛膝10g,桂枝10g,甘草10g,臨床取得滿意效果。

張麗娜自擬「活血止痛方」,處方:柴胡gg、當歸l5g、川芎10g、醋白芍l2g、延胡索l5g、粗炒五靈脂15g、蒲黃12g、陳皮10g、甘草3g。吳彥萍自擬「痛經方」,處方:川芎、乾薑、紅芪各10g,延胡索9g,赤芍12g,蒲黃、當歸、五靈脂各15g,小茴香3g,雞血藤20g。蘇聯珍等自擬處方:當歸、川芎、小茴香、乾薑、沒藥、蒲黃、五靈脂、肉桂、延胡索各l0g,香附、赤芍、茯苓、杜仲、續斷各l5g,益母草30g。羅小華用歸芍止痛湯。均獲滿意療效。

4.中成藥

中藥湯劑煎熬複雜,中成藥則具有服用方便等特點。而且對於一些希望中醫治療但El服中藥湯劑有困難或嫌麻煩的患者而言,中成藥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臨床證實目前有很多用於治療原發性痛經的有效的中成藥。

王娜等以阿司匹林治療為對照,對痛經寧顆粒進行了較多的較深人的研究。結果表明中藥痛經寧顆粒療效明顯,具有調節精神情緒、降低血清中cs含量,減輕MC細胞脫顆粒,緩節應激,可調節雌孕激素、ET和CGRP,並具有調整精神、情緒,促進機體內環境平衡及療效鞏固的優勢:且作用顯著優於西藥阿司匹林。

李莉等採用月痛安膠囊治療原發性痛經患者,對照組以田七痛經膠囊治療:經治療兩組總有效率分別為84.0%以及78.3%,療效相當。朱崇雲等採用獨一味膠囊治療原發性痛經患者,對照組採用田七痛經膠囊,進行原發性痛經癥狀評分。結果表明獨一味膠囊與田七痛經膠囊對痛經具有類似臨床療效和安全性。

賈英以痛經寶顆粒治療原發性痛經。馮燕等用五加生化膠囊配合山莨菪鹼治療。趙煥芝以丹莪婦康煎膏治療女大學生原發性痛經。陳磊等以西藥吲哚美辛作為對照,觀察血府逐瘀口服液對原發性痛經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治療組療效優於對照組,且對兼症的改善率優於對照組。並發現藥物可調節患者黃體中、末期血清雌激素、孕激素水平。

5.中藥敷貼

中藥不僅用於口服,臨床上也經常採用中藥敷貼治療原發性痛經。

倪建俐用「痛經安」敷貼劑(水蛭3g、延胡索15g、徐長卿l5g、川牛膝l0g、蒲黃10g)敷臍。金影以藥物組成為吳茱萸l0g、小茴香l0g、當歸15g、肉桂10g、紅花10g、延胡索l5g、益母草30g的藥方經加工製成粉末,敷臍。董芬用復方香附貼劑(香附、月季花、啤酒花、牛膝、當歸各100g,共研細末,加食醋調為糊狀)。用法:於月經前3天,取葯糊攤於雙層紗布上,分別置於關元穴、曲骨穴、子宮穴,每2~3小時取下貼劑按摩2分鐘,貼敷24小時換藥l次,5天為l個療程,連用3個月經周期。

王澍欣等將制南星、三棱、莪術、冰片等中藥研粉,加甘油調配成膏劑,於經前1周開始貼敷中極、關元、氣海,治療氣滯血瘀型和寒濕凝滯型原發性痛經患者。

唐玉秋用愈痛貼敷臍治療寒濕凝滯型原發性痛經,療效明顯優於痛經貼對照組,並且在改善中醫證候方面兩組有顯著性差異。並且實驗表明,愈痛貼能改變患者的微血流,提示愈痛貼是通過神闕穴這一獨特的穴位吸收藥物、改善患者的盆腔血循環而發揮作用的,針對本病病因而處治的。

中藥敷貼主要用於寒濕凝滯以及血瘀型原發性痛經患者的治療,所選取的穴位也多為神闕、中極、關元、氣海等,這與這些部位的穴位所主也有一定的關係。

6.中藥內服合針灸療法

單一的治療方式其治療效果可能有限,也有很多醫家選擇綜合療法,在中藥內服的基礎上,同時進行中藥敷貼、或結合針灸等療法,往往有相輔相成的效果。。

劉亞平等以口服少腹逐瘀湯加減配以針刺三陰交、關元、太沖、內關、地機等穴。黃家茹藥用黃芪20g,雞血藤、丹參各l5g,當歸12g,五靈脂、蒲黃、川楝子、延胡索各10g,肉桂6g,蜈蚣2條,並配合針刺關元、氣海、三陰交穴。

韓延華等以口服溫胞止痛飲(小茴香、炮姜、桂枝、蒲黃、五靈脂、當歸、川芎各15g,連翹、白芍、懷牛膝、元胡各20g,香附25g,丹參30g,生甘草5g)同時配合懸灸關元、氣海和針刺雙側三陰交、足三里、太溪、太沖、地機穴。療效遠遠高於服用布洛芬的對照組。

陳燕自擬中藥處方:當歸、川芎、靈脂、香附、甘草各10g,延胡索、川楝子、蒲黃各l5g,益母草、懷牛膝各20g,白芍30g;並配合針灸關元、中極、次露、三陰交、公孫,瀉法,寒證加灸治療。

7評價與展望

目前中藥治療原發性痛經有多樣的方法,而同樣是口服藥物也變化多端,隨症加減更是充分的被運用於臨床中,但都有較好的臨床療效。相比西藥來說,中藥能從整體上調節臟腑機能,在改善癥狀及遠期療效方面體現了明顯的優勢,同時副作用較小。各醫家的經驗值得同行借鑒和研究。

但是嚴格規範的大樣本隨機對照試驗並不多見,大部分臨床觀察的分組設置不規範,未做到完全的隨機分組,甚至採用了錯誤的隨機分組方法,同時觀察數量也普遍偏少,雖然這可能是因為所處城市、醫院等級、研究條件等因素的限制,但確實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科研質量以及結果的可靠性。

大多數文獻報道主要關注臨床療效,對治療機制等相關研究往往極少甚至沒有。而對治療機制有相關研究的,也主要集中在現代醫學認為與痛經相關的子宮內膜前列腺素含量等,對機制的研究還不夠深入,研究的角度也偏於窄小。

同樣因為辨證論治的原則,臨床用藥多樣,加減變化更是數不勝數,異常靈活,服藥時間和療程也不盡相同,這可能對於疾病辨治和用藥的規範化和標準化反而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綜上所述,中藥治療原發性痛經療效明確,有很好的優勢,但科研質量有待提高,對機制的研究偏少偏窄,同時不夠規範化和標準化。今後應當著眼於其發病機制的研究,通過高質量科研設計,大量規範的臨床觀察和深入的機制研究,探索出適用範圍廣、療效可靠的治療方案,並達到規範化診療以及個體化治療的有機結合。


推薦閱讀:

科學研究發現:這5類孩子長大後最有出息,尤其是第一種!
音樂治療的學術流派和研究成果
英國研究:男性越放鬆越能吸引女性
易經研究系列著作(八字測算類)
【研究】吲哚美辛促髓鞘再生 逆轉多發性硬化症

TAG:中藥 | 臨床研究 | 治療 | 痛經 | 研究 | 進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