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拴明:毛澤東為何力主游擊戰抗日
洛川會議召開的時代背景: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以製造盧溝橋事變為起點,發動了滅亡中國的全面侵華戰爭。在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和全國人民日益高漲的抗日運動影響下,國民黨軍第29軍廣大愛國官兵奮起抵抗,拉開了全國抗日戰爭的序幕。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全國人民同仇敵愾,紛紛起來支援第二十九軍抗戰,國內很快掀起了抗日救亡、支援前線的熱潮,使前方將士受到巨大的鼓舞。盧溝橋事變後,日軍不斷向華北增兵,擴大侵華戰爭。7月底,日軍相繼佔領了北平和天津,並開始向華北腹地大舉進攻。8月13日,日軍又製造了八一三事變,向上海的中國駐軍發起攻擊。上海是中國的工商業和金融中心,也是西方帝國主義列強在華利益比較集中的地區。日本對上海的進攻,直接威脅到南京國民政府的安全和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的在華利益。所以,第二天,也就是8月14日,國民政府外交部就發表了聲明,譴責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領土主權的侵犯,表示「中國決不放棄領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唯有實行天賦之自衛權以應之」。盧溝橋事變的第二天,中國共產黨向全國發出通電,指出只有實行全民族抗戰,才是中國的出路,號召全中國人民、軍隊和政府團結起來,築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本的侵略。同時,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等紅軍將領致電蔣介石,要求實行全國總動員,保衛平津,保衛華北,收復失地,表示紅軍將士願為國效命,以達保土衛國之目的。7月14日,中共中央軍委命令紅軍做好開赴抗日前線的準備。為了早日實現國共兩黨合作抗日,進一步推動全國抗戰,7月中旬,中共中央派周恩來、秦邦憲、林伯渠再上廬山,同國民黨談判發表國共合作宣言、紅軍改編、蘇區改制等問題,並將中共中央提出的《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送交蔣介石。宣言提出迅速發動全民族抗戰、實行民權政治、改善人民生活等基本主張,希望國民黨能予實行。同時聲明,中國共產黨願為實現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而奮鬥,停止推翻國民黨政權和沒收地主階級土地的政策,取消蘇維埃政府,取消紅軍名義及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中共中央希望以宣言作為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在此之前,中國共產黨就國共合作抗日、紅軍改編、蘇區改制等問題同國民党進行了多次談判。1937年7月23日,毛澤東發表《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和前途》一文。文章指出,在堅決抗戰的方針下,實行全國軍隊和人民的總動員及革新政治等一整套辦法,其前途就一定是驅逐日本帝國主義,使中華民族得到自由解放。中國共產黨人願同國民黨人和全國同胞一道為保衛國土流盡最後一滴血,反對一切游移、動搖、妥協、退讓,實行堅決的抗戰。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歷史關頭,為了實現全面抗戰,領導全國人民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研究抗日戰爭的具體問題,中共中央決定在洛川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這就是中共黨史上著名的洛川會議。洛川會議召開的時間、地點:1937年8月22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陝北洛川縣馮家村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此時,正值抗戰初期,北平、天津已經陷落,上海戰事日趨緊張,蔣介石急欲調動紅軍主力開赴抗日前線,國共兩黨在紅軍改編等問題上已經初步達成了協議。就在洛川會議召開的當天,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發布了將紅軍改編為八路軍的命令。72年前,位於洛川縣城北10公里的馮家村,還是一個只有50戶人家、200多人的小村莊,絲毫不引人注意。然而,1937年8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卻使這個默默無聞的小村莊一夜成名,並在日後與洛川會議一起被記載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這裡靠近咸(陽)榆(林)公路,交通便利,北距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只有120公里,南距古城西安220公里。當時,紅軍前方指揮部駐紮在離西安不遠的涇陽縣雲陽鎮。洛川會議的一個主要議題是軍事戰略問題,所以,紅一、二、四方面軍的主要高級將領都參加了這次會議。之所以選擇在這樣一個僻靜的小山村開會,一是考慮到到中共中央領導人和前方紅軍將領便於集中,也便於會後紅軍將領能迅速返回部隊駐地,率部出師抗日。二是考慮到這裡相對安全。馮家村位於洛川塬上,四面都是溝壑,村子裡有幾條路,與會人員隨時可以安全撤離。當時,馮家村雖然屬於國民黨統治區,但是離蘇區很近,村子北面幾公里的地方就是蘇區和國統區的分界線介子河。洛川會議舊址原來是一處私塾小學校舍。房子的主人當時是一位小學教師。會址為兩孔磚窯,坐北朝南。東側窯洞為會議期間毛澤東的辦公室兼寢室,西側窯洞為會議室。如今,紀念館院內還有張聞天、周恩來、朱德、彭德懷、徐向前、肖勁光等人居住過的11孔窯洞和3間瓦房。洛川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一次重要會議,在中共黨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然而,這麼重要的一個革命舊址,當地政府在籌建洛川會議紀念館時,卻無法確定它的確切位置。據洛川會議紀念館籌備者、洛川縣文化館原館長張德臣後來回憶,1963年,當時的洛川縣文化局為籌備洛川會議紀念館,曾到北京找過徐向前元帥。洛川會議的準確地點就是根據徐向前等人描述的村莊特徵才最終確定的。「洛川會議舊址管理籌備處」成立於1966年,當年,洛川會議舊址對外開放。1980年,「洛川會議舊址管理籌備處」更名為「洛川會議紀念館」,隸屬於洛川縣文物旅遊局。2003年,中央文明委投資100萬元,對會議舊址進行了修繕,修建了仿古陳列室10間,新修了大門樓、新修並硬化了停車場。洛川會議紀念館現收藏等級文物20件,其中二級文物4件,三級文物16件,一般文物490件。它是中國共產黨人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高舉抗日救國大旗的歷史見證。2001年6月11日,洛川會議紀念館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優秀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同年6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洛川會議紀念館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全國紅色旅遊重點景區之一;並被國家列入「中央一號工程」範疇內。2008年3月31日,洛川會議紀念館被國家確定為陝西省首批五個免費開放的博物館之一。成為陝西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洛川會議的主要內容:洛川會議是中共中央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主要是討論制定動員全國軍民開展民族解放戰爭,實行全面持久抗戰的方針,進一步確定黨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任務及各項政策。參加這次會議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和候補委員有張聞天、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博古、任弼時、關嚮應、凱豐、彭德懷、張國燾,部分紅軍領導人及有關方面負責人劉伯承、賀龍、張浩、林彪、聶榮臻、羅榮桓、張文彬、肖勁光、林伯渠、徐向前、周建屏、傅鍾等也出席了會議。會議由張聞天主持,毛澤東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作了軍事問題和國共兩黨關係問題的報告。關於軍事問題,毛澤東指出,抗日戰爭將是一場艱苦的持久戰,在這場戰爭中,紅軍的基本任務是:創造根據地,牽制消滅敵人,配合友軍作戰(主要是戰略配合),保存和擴大紅軍,爭取共產黨對民族革命戰爭的領導權。紅軍的作戰方針是: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爭。關於國共關係,毛澤東指出,要堅持統一戰線,鞏固和擴大統一戰線,同時保持共產黨在政治上、組織上的獨立性,記取1927年大革命失敗的教訓,對國民黨的反共傾向保持高度的警惕性。總之,必須堅持統一戰線中的無產階級領導權。會議就國共關係、戰略方針、出兵抗日等問題進行了討論,張聞天、周恩來、朱德就有關問題做了報告和發言。會議確定八路軍的戰略方針是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爭,但是由於時間緊迫,對游擊戰與運動戰的主次關係問題未能充分討論。鑒於華北危急,會議決定立即出動紅軍主力到山西抗日前線。會議通過了《中央關於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和毛澤東起草的宣傳提綱《為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而鬥爭》,制定了《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中央關於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分析了抗戰爆發後的形勢,指出「盧溝橋事變已經成了中國全國性抗戰的起點,從此,中國政治形勢開始了一個新階段。在這一新階段內,共產黨同國民黨及其他抗日派別的爭論,『已經不是應否抗戰的問題,而是如何爭取抗戰勝利的問題』,爭取抗戰勝利的關鍵,是實行中國共產黨的全面抗戰路線。所謂全面抗戰路線,即主張全國人民和軍隊總隊員,改革國民政府的政治經濟機構,給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權利,適當地改善工農大眾的生活,充分動員、組織和武裝民眾抗戰,使抗日戰爭成為真正的人民戰爭。」只有這種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才能使抗戰得到最後勝利。為此,共產黨員及其所領導的群眾和武裝力量,應該最積極的站在鬥爭的最前線,使自己成為全國抗戰的核心,宣傳、組織、武裝群眾,發展抗日的群眾運動,把千百萬群眾組織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去。為了實現中國共產黨對抗日戰爭的領導責任,貫徹全面抗戰路線,會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和毛澤東起草的宣傳鼓動提綱,十大提綱是:1、打倒日本帝國主義;2、全國軍事的總動員;3、全國人民的總動員;4、改革政治機構;5、抗日的外交政策;6、戰時的財政經濟政策;7、改良人民生活;8、抗日的教育政策;9、肅清漢奸賣國賊親日派,鞏固後方;10、抗日的民族團結。會議討論並決定了在全國抗戰到來的新時期黨的基本行動路線和行動方針,主要是:在敵人後方放手發動群眾,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配合正面戰場,開闢敵後戰場,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在國民黨統治區,廣泛發動群眾性的抗日救亡運動,在有利於動員全國人民參加抗日戰爭的前提下,爭取人民應有的政治經濟權利;以減租減息作為黨在抗日戰爭時期解決農民問題的基本政策;保衛、鞏固和建設陝甘寧邊區,使之成為抗日民主的模範區。為加強黨對軍事工作的領導,會議決定組成新的中國共產黨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中央軍委由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彭德懷、任弼時、張浩、葉劍英、林彪、賀龍、劉伯承、徐向前11人組成,毛澤東為書記(亦稱主席),朱德、周恩來為副書記(亦稱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會還決定設立以朱德為書記的中央軍委前方軍分會,同時決定建立長江沿岸委員會,周恩來、秦邦憲、葉劍英、董必武、林伯渠為委員,周恩來為書記。8月25日,洛川會議的最後一天,中共中央軍委發布命令: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葉劍英任參謀長,左權任副參謀長,任弼時任政治部主任,鄧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八路軍全軍4.6萬人,下轄三個師:第一一五師,以原紅一方面軍為主編成,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政訓處主任羅榮桓,下轄第三四三旅(旅長陳光)、第三四四旅(旅長徐海東);第一二○師,以原紅二方面軍為主編成,師長賀龍,副師長肖克,政訓處主任關嚮應,下轄第三五八旅(旅長張宗遜),第三五九旅(旅長陳伯鈞);第一二九師,以原紅四方面軍為主編成,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政訓處主任張浩,下轄第三八五旅(旅長王宏坤),第三八六旅(旅長陳賡)。為了保證黨對八路軍的絕對領導,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決定由朱德、彭德懷、任弼時、張浩、林彪、聶榮臻、賀龍、劉伯承、關嚮應組成中央軍委前方軍分會(後稱華北軍分會),朱德為書記,彭德懷為副書記。同時,還決定在八路軍各師成立軍政委員會。隨後,朱德、彭德懷等高級將領發表通電,宣布就職,並宣告部隊已整編完畢,即將東進殺敵。洛川會議的歷史意義:洛川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重大歷史轉折關頭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制定了中國共產黨的全面抗戰路線,規定了中國共產黨的基本任務和各項具體政策,為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指明了堅持長期抗戰、爭取最後勝利的具體道路,對中國人民最終打敗日本侵略者、實現民族獨立具有重大指導意義。洛川會議後,八路軍各部隊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先後由陝西的三原、富平、涇陽等地出發,經韓城芝川鎮東渡黃河,奔赴華北抗日前線。
推薦閱讀:
※與《炎黃春秋》商榷:「游擊戰爭十六字訣」的首創權
※蘇聯入侵阿富汗搞三光政策 被游擊戰打得灰頭土臉
※躍馬太行山 發動游擊戰——回憶外公朱德的抗戰往事
※誰是中國軍事史上游擊戰的鼻祖
※泰國軍隊開裝甲車清場 他信擔心引發游擊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