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里的智慧 | 愛的本質
每次動筆之前都會先讓自己靜下來,然後隨心而宣,一氣呵成,文字信息都在自己的心裡。心裡裝著有,就不愁如何下筆了,當然這也是需要不斷積累和沉澱的。
今天和有緣朋友說點什麼呢?我心裏面蹦出了一個詞---「愛」。
有人說,學佛修行的人不談「愛」,只講「慈悲」。這話對也不對。對,是因為佛把小我小愛覺悟為大我大愛,因而慈悲一切,覺人救世,修行人向佛看齊,慈悲為懷,這是對的。但是佛並沒有說不可以談「愛」這個詞,「愛」是廣義的,而非狹義的。並不是只屬於男女之間親昵的詞語,它是精神情感美好的一種通用表達方式,比如,我愛媽媽,我愛爸爸,我愛祖國,我愛地球等等;它還是人與人之間關係和睦和諧的一種呈現,諸如,敬老愛幼,友愛互助,關愛他人,愛心傳遞等等。
講"慈悲",慈悲從何而來?慈悲就是從愛中來,我相信沒有愛心的人是生不起慈悲心的,胸懷大愛者才會慈悲一切。
學佛修行,不是讓人做一個冷漠的人,而是讓人變得更冷靜和有智慧,讓人更懂得愛的真諦。真正的愛是無我的,無私的,是順道的,是有益的,是平等的,它既能帶給人快樂,也能讓人身心進益。如同佛陀,一生都是在播灑一個覺者對眾生,對三界的大愛。而世人的愛大多只是圍繞著自己進行,愛的半徑不會超出自我,諸如別人對我好,我才會對他好;別人愛我,我才會愛他等等。很少領悟到,當自己成為「愛」時,萬物都會向自己展露笑顏,身邊的一切都會變得和諧,連路人都會莫明其妙地向自己投來善意的眼神,不管做什麼都會覺得順心,有如神助。為何?因為你就是「愛」,當你在釋放愛的能量,吸引而來的是愛的回饋。
愛出者愛返,福來者福往。當我們在付出愛時,繞了一圈又回到了自己身上。反之當我們自私地只想著自己,只愛自己的時候,那隻能是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狹隘的也只剩下自己,一生都會變得孤力無緣。
學佛修行,講究「慈悲喜舍」,「為諸眾生除無利益,是名大慈;欲與眾生無量利樂,是名大悲;於諸眾生心生歡喜,是名大喜;自舍己樂施與他人,是名大舍」。這四種無量心,就是四種愛的方式。
慈,幫助眾生減少煩惱得到利益快樂,而不是僅僅只讓自己和自己的親人得到快樂,而是把快樂的範圍擴大,讓與己有緣的眾生都能離苦得樂,乃至十方世界一切眾生。這就是最大的慈,也是最好的愛。
悲,平常人只知解決自己的痛苦,很少想過幫助他人解除痛苦,能夠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感受他人的痛苦,並且盡己所能地幫助眾生去除煩惱痛苦得到利樂,這種心就是一顆大悲心,也是一顆大愛心。
喜,看見別人離苦得樂自己也能夠心生無限歡喜,看見別人的生活和工作越來越好自己不生分別嫉妒,而是為他感到高興。見他人受難不落井下石,不幸災樂禍;見他人得樂不眼紅,不嫉妒,這就是人生最有修養的愛。
舍,捨棄分別妄想,舍下私己之念,以寬大的心量去做對眾生有益的事情,能夠把自己的利益快樂無私地分享給他人,這便是人生最有覺悟的愛。
佛法講「慈悲喜舍」,其實這就是人生四種愛心的境界,「愛」基於覺,覺悟越高,便越能心神領會,越能轉化私小的愛為無我覺悟的愛。
佛法是覺,更是愛,愛眾生,才會度眾生。
佛法是慈悲,更是愛,由愛而生慈悲,才會自覺覺他。
佛法是舟筏,更是愛心慈航,在生滅苦浪里承載著眾生至極樂凈土的彼岸。
我們學佛,也是在學習怎樣愛人,怎樣愛自己,佛法是一面明鏡,它會告訴我們怎麼去做才是最恰當的,最明理的。
愛不是佔有,而是給予,給予尊重。
愛不是衝動,而是冷靜,冷靜後的愛更有份量,更成熟,也更安全。
愛不是盲目,而是理智,理智的對待,智慧的處理。
愛是寬容,愛是慈悲,愛是理解,愛是無為,愛是順道,愛是覺悟……領悟了佛法,便能領悟了愛。領悟了愛,對眾生就會視如一體平等,再面對自己喜歡或不喜歡的人事物時,就不會像以往一般貪嗔痴一涌全上。
對待萬物也會變得更平和,更有耐心,更包容,更和諧,更無私,這就是佛法里的智慧,愛的本質。
光愛能量
vegan心靈感悟 素食養生 佛學智慧
藝術繪畫 關愛地球 覺醒內在
推薦閱讀:
※林懷民:在舞蹈里流浪 尋找舞蹈本質力量
※所謂的人際關係,最本質的是什麼?
※甚深內義之五大與五蘊的本質
※第二章 癌的本質
※教育本質:提升每個國民創造幸福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