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皇冠三叉形玉器
三叉形玉器 新石器時代晚期良渚文化(約西元前33至23世紀)玉質深沁為不透明白色,局部仍見半透明黃色斑塊。下端為圓弧形,上端平齊。背面的上端,三個方突。背面的最下方中央也有一方突。四個方突都有豎穿。中心方突,一般認為作插羽之用,屬於冠飾,大部分都出土於大型墓葬,故有一種權位的象徵。良渚玉器常受沁甚烈,色澤變化多。浙江餘杭反山、瑤山等地出土者,常全沁作白色。此器無論從形制、工藝、沁色等任何方面判斷,都是良渚玉雕中的典型器,保存完好,彌足珍貴。此件三叉形器可能出自浙江餘杭反山、瑤山良渚文化墓地附近。「三叉形器因器物上端有並列三叉、中叉有上下貫通穿孔的造型而得名,在墓葬中都出土於死者頭部。目前發掘品僅見於浙江北部的餘杭州和桐鄉兩地,總數28件。其中餘杭良渚遺址為三叉形器的主要出土地,出土有17件,占出土品的六成。(其中瑤山8件、反山5件)就目前的考古資料而言,良渚遺址和桐鄉出土的三叉形器,均始見於良渚文化中期偏早階段,延續至晚期。形制除了上端有並列三叉、中叉有上下貫通穿孔的共同點外,如果依據紋飾之有無、叉之長短、背面特徵、鑽孔等特點,還存在諸多差異。通過墓葬中共出物的年代比較,這些差異具有形制演變的意義,憑此可將其形制分為早晚變化的三式」。 ——蔣衛東著《神聖與精緻—良渚文化玉器研究》第213頁。「有學者認為是中國最初的皇冠」——欒秉璈著《古玉鑒別》第197頁根據考古資料顯示,三叉器多半伴隨著一根長條狀的玉質柱狀物,出土於墓主的頭部。因此考古學家推斷,三叉器應為良渚文化巫師的「髮飾」,也就是說它是中國最早的皇冠。試想五千年前的良渚巫師,頭戴著三叉器,上面綴有五彩絢麗的羽毛,接受萬民的朝拜,場面該是何等的浩大,氣勢該是何等的威武!參考資料:1、浙江省文物局編《良渚古玉》第100頁圖57、58餘杭鍾家村、橫山出土三叉形器。
第106-107頁圖63反山M14三叉形器。
2、蔣衛東著《神聖與精緻—良渚文化玉器研究》第216頁三叉形器。3、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新石器時代玉器圖錄》第166頁-167頁圖71三叉形飾。
反山20號墓出土三叉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新石器時代玉器圖錄》第166頁-167頁圖71三叉形飾。花紋為後刻。
但令人不解的是,良渚文明在距今約四千年前左右,卻急速的消失在長江下游一帶,其原因至今在考古學界仍沒有看法一致的定論。
不過,有兩件驚人又有趣的考古發現:第一,良渚文化滅亡時的地層發掘,有類似洪水淹沒的痕跡,因而有人認為良渚文明亡於洪水,更令人驚訝的是,其滅亡年代與聖經上所記載的諾亞方舟年代是一致的,東西雙方的巧合,十分令人玩味;
第二,好幾次提到良渚文化的巫師,考古學家告訴我們,其實這位巫師就是中華文化共祖黃帝的死對頭--蚩尤。
作為男性性別特徵十分明顯的三叉形器除了嘉興地區有所出土外,目前還主要集中出土於良渚遺址群。普安橋M11三叉形器緊貼著冠狀器之背後,且正面朝上。反山、瑤山的三叉形器出土時,多於中叉上方有一玉管與之配伍,但其貫孔並非都垂直的,可能通過軟性物質貫連。三叉形器的特徵十分複雜,除了簡單的僅有中叉貫孔,且還有正背面之分的外,另如:
(1)、個別的三叉形器在其下方之中叉兩側還有卯孔;
(2)、兩叉的上方還有系孔;
(3)、多件的三叉形器背面還切割成凸塊;
(4)、少量的三叉形器兩側叉的同一側還各鑽有縱向的縫綴系孔,而且位置當於該件三叉形器的背面;
從以上多種現象分析,三叉形器的組裝方式應該存在有多種形式,也說明在野外發掘中不能拘泥於單一的判斷,但它和冠狀器共同組合成為墓主頭部位的特殊組件或標識卻應該大致無誤的。
推薦閱讀:
※在中國,靠什麼安身立命?
※世界感慨中國五天誕生一個億萬富豪 已趕超美國
※中國新富階層2/3資產用來買房,盲目的安全感並不安全
※《中國搖錢古卜講義》易理篇(10)
※劉小川《品中國文人》之嵇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