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白姓名由來,破解出生密碼
關於李白姓與名以及字的由來在「李序」和「范碑」中都有詳盡的敘述,讓我們品讀節選的原文來還原他出生時鮮為人知的細節。同時也可以從李白姓名、字型大小的含意來發現關於李白生於何處的佐證:
李陽冰的《草堂集》序中說:「……逃歸於蜀,復指李樹而生伯陽。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稱太白之精,得矣」。
范傳正的《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中寫道:「……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李)枝以複姓,先夫人夢長庚而告祥,名之與字,咸取所象」。
「李序」的作者李陽冰時任當塗縣令,乃李白的從叔。李白六十一歲時因病投靠於他後竟一病不起,於是「忱中授簡,俾以為序」,文中所敘內容無疑是李白之親授,完整而又簡略地記錄了家世的線索,是歷代研究李白生平的第一手資料。「范碑」的作者范傳正歷歙、湖、蘇三州刺史,乃李白好友范倫的兒子。從小就熟知李白,在李白去世五十五年後出於對他的敬仰為其遷墳、書寫碑文,他在李白孫女那裡看到了其身世的殘缺譜牒,即家譜。
從以上文獻中我們不難看出,李白的這個姓名是其父潛回蜀中先給自己恢復了李姓後才給後來出生的兒子取下的,而且生下來就取好了名。關於李白的出生頗有些傳奇色彩,但應予尊重。文獻中說:在一個長庚星出現的傍晚,李白之母夢到了這顆星飄然而降,於是便有身孕,歷經了艱難的分娩才生出李白,因為長庚星又叫太白星,是道家所稱的瑞星,夫妻倆覺得「太白之精」光顧,命為天授,很是吉祥,「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他的名就是根據這一夢境得來的。在道家教義中太白是「金、木、水、火、土」的五星之一,若再加上兩曜——太陽和月亮就是五星七曜。道家將五星與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的五常相配得出了吉祥的結論,對太白星的結論是「金,太白之精,其性義……識者求之無不稱遂」,這個解釋令人茅塞頓開,難怪李白母親夢到太白星,非要給兒子取太白為名,原來含義這麼吉祥。這與文獻中的「世稱太白之精,得矣。」和「先夫人夢長庚而告祥」的記載多麼相合,看來李白父母對太白星深諳其義。晚唐人裴敬在給李白墓撰文寫道:「太白之精下降,故字太白,故賀監(知章)號為謫仙,」。宋代文壇領袖歐陽修寫詩讚道:「開元無事二十年,五兵不用太白閑。太白之精下人間,李白高歌蜀道難」。范傳正從道學上進一步解釋了李白是「受五行之剛氣」而得名。在唐代道教神仙學說己經十分流行,學道和求仙是同義語,那個時期除太白星這一謫仙外,嫦娥奔月成仙和八仙過海的道教故事人們也都信以為真且廣為流傳,而謫仙觀念就是道教神仙思想世俗化的結果。這些文獻典籍一對照就清楚表明李白這個名字是取在道風隆盛的環境之中的,與道教存在著淵源關係。有人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置李白生蜀的翔實記載於不顧,僅憑發現了「李序」中的一個訛字就斷言李白出生在西域碎葉城,五歲入蜀,可我要說這個說法僅從李白的姓名、字型大小的由來一經剖析就站不住腳了。現筆者將觀點闡述如下:李白父親複姓是在逃蜀之後
李白祖籍隴西,在北涼政權被沮渠蒙遜所滅後,其遠祖李蒿的後人有過一次被治罪流放條支的歷史。於是就有了最先居住在那裡的宗親。到了隋末,李白的高祖父這一房人又因躲避隋末農民大起義,被竄於條支曾所屬的碎葉。他們所去的是遠離漢族區幾千里的「商胡雜居之地」,屬於突厥和匈奴人的勢力範圍,部落酋長們割據著自己的地盤,漢族人去的只有少數商人、僧人。再加之漢族、匈奴、突厥常在那裡交戰,民族矛盾尖銳,作為長期居住的漢族外來移民,如在那裡表明漢姓難免會受到胡人的仇視和排擠,恐遭不測,所以李白的先祖們於是在碎葉「隱易姓名」,長達277年之久,他們融入了當地族群中,過著隱瞞身份的生活,一直到了李白的父親李客這一輩。即使唐安西政權在那裡設立後也未顯示自己的李姓。
根據以上事實背景,問題就來了:
一、既然李陽冰稱李白的父親在西域「易姓為名」,范傳正也稱「隱易姓名」,而且至唐朝建國以來李父還「漏於屬籍」,只得「潛還廣漢」,(註:歷史上的廣漢郡曾轄江油)也就是說入蜀前連家譜上都沒有姓名,可見李白的父親自己都是改作他姓的,這也就排除了李父在西域給李白用李姓取姓名的可能,換句話說李白並未生在碎葉,若真生在碎葉取名李白,那李父「易姓為名、隱易姓名」又作何解釋?很顯然離開西域那個複雜險惡之地,到了蜀中變得安全了,李白父親才有條件恢復李姓,從而生白。事實上李、范二人文中都是這樣說的。連李白父親在西域都故意隱易了姓名,不敢使用漢姓,難道會發生在那裡給兒子率先複姓取名為白,一直叫到五歲入蜀的故事?那樣的話豈不是會招來麻煩?因此這個原本李白出生於蜀中的故事西域派硬要把它拉入到不見其蹤影的西域里,讓一個有遞進關係的情節產生了自相排斥,顯得生搬硬套,難以自圓其說。而如文中所說在蜀中出生就自然而然,各個環節大體吻合、合乎邏輯,讓人信服。
二、既然據記載李白的名是太白星的由來,關於太白在神話傳說中的身份和地位有必要進一步作個介紹,唐代開元年間有一名學者叫張守節,此人曾經給司馬遷的名著《史記》作注,起名《史記正義》。該書引《天官書》釋義:「太白者西方金之精,白帝之子,上公大將軍之象也」。在道教的理想里追求的最高目標是成仙,而仙中等級最高的是天仙,太白星在這時及以前就被神格化了,成了上公大將軍的化身,(上公是戰國時代朝庭很高的官職),道教神仙譜將其納入五星七曜之星神高居核心地位,可見當時屬於道教範疇的占星術和陰陽五行之說多麼興盛。而在現實中,早在魏晉時期道教就將與江油同處古蜀道上的秦嶺主峰冠為這個星座名:太白,此山名為太白山。據《雲笈七籤》卷二十七記載,該山為道家三十六洞天之一,是太白星下凡之住所。就連李白的《登太白山》和《蜀道難》都將此山寫入其中。可見那個時侯包括江油在內的古蜀道老百姓對太白這一星座多麼了解和崇拜,也可以看出道教很早就將太白星納入神仙體系了。而一個久居在被大唐稱為化外之地的碎葉人又怎麼會憑空產生出大唐內地的道家觀念,進而給自己的兒子在西域取這個驚世駭俗的,且充滿道家內涵的名字?這個版本顯然是不真實的,沒有道教傳播的地區,那裡的人對這一星座肯定是另一種認知,況且中國人常講「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只有道教思想深入人心,才能談得上道教的神仙「長庚入夢。」一個幾輩都受突厥文化習俗影響的人會有這樣的聯想嗎?當然不會。
僅從這兩點就可佐證李白確實生於古蜀道的西端——昌隆(今四川江油)。在李白出生前他的父親就己隻身從西域來到蜀中落地生根了,自身的漢文化得到了恢復和積累,這一點可以從李白的自述:「余小時大人令誦《子虛賦》私心慕之」看出。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都可以給他布置《子虛賦》這樣的功課,可想漢文化功底己經很深厚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象是倉促入蜀後對漢文化沒有鋪墊的人所能辦到的。因此,給兒子取名就不是什麼難事了。
唐代的江油道教之風很興盛,早在李白出生前的初唐時期,彰明縣主簿竇子明就棄官隱居江油所屬的猿門山修道,於公元684年在山峰上羽化升天,為了紀念這一道人,後人以他的姓氏名將此山更名為竇團山。李白當時就生長在全家也信仰道教的家庭,他自述「家本紫雲山,道風未淪落」。他父親也過著「高卧雲林,不求祿仕」的神仙式生活。母親更是夢太白星覺有孕。少年李白常去的地方就有家鄉的戴天山和太華山道觀,並寫有《太華觀》、《尋雍尊師隱居》、《贈江油尉》和《訪戴天仙道士不遇》等詩篇。都是與道家結緣的作品,所以取名為「太白」反映了李家父子深厚的道家情結。李白五歲就能誦「六甲」,「六甲」也是道家講陰陽五行的怪書,這表明啟蒙時他就開始了解道經。到了少年時期又迷戀上學道求仙,「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是他真實的寫照。他還在離江油不遠的岷山與冬嚴子一起學道,幾年都未到塵世中來。可以說在中國詩人中從來沒有人像李白這樣篤信道教,說他是遊方道徒不為過。道教對他的人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以至於他到哪裡都自稱青蓮居士謫仙人,他的前半生也都是在學道與從政的矛盾中度過的。李白敘述自己身世時也多用道家典故,如果不是生於巴蜀就沒有條件接觸到道教,因為道教起源地就在蜀中,他初卧的岷山就是道教起源地——今天的青城山,而更早的東漢末,天師道教派創始人張道陵繼在鶴鳴山修道成功後也曾來江油天柱山傳道。因此,江油這一帶地域在漢唐道風就十分濃郁,李白父母在耳濡目染了道教的思想後,見到太白之精西垂入夢時把兒子姓名改為李白、字太白就不無道理了。
突厥一帶有沒有道教的傳播?
由於李白父親遷蜀前有過在西域生活的經歷,因此弄清道教是否在唐代邊境的少數民族地區傳播,是考察李白的父親是否先前也在西突厥之舊疆接觸過道教的前提,依據所居地有沒有道教氛圍的判斷,更是肯定或排除李白生在那裡的重要參考。唐玄宗時,突厥毗伽可汗與臣下就是否在自己的都城中興建寺觀展開了討論。見《舊唐書突厥傳》載:
「毗伽可汗以開元四年即位,本號為小殺。……欲造立寺觀。敦欲穀曰:「不可。……
寺觀之法,教人仁弱,本非用武爭強之道,不可置也。」小殺等深然其策。」
這表明突厥在與唐多年的交往中不僅接觸了道教,並且道教對其上層人士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以致於他們要把是否引入道教當作關係重大的事情來討論,只不過道教不適合其民族的游牧特性,他們也覺得驃悍驍勇的氣質會受到了教義的束縛,並沒有接受道教。但是在這一事件中,是突厥可汗為代表的一部分上層人物主動萌發了引入佛道二教的想法,沒有跡象表明李唐在其中有任何傾向性的舉動。甚至在唐初徹底打敗東突厥後,也不見有唐朝向突厥推廣道教的記載,否則,也不會有毗伽君臣的議論了。看來,道教在泛突厥地區有一定影響卻沒能傳播開來。這段談話的年份已是玄宗當政的717年,李白的生年701年比這個時間還早16年,更早的的時侯,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記》里敘述他自己西行求法經過碎葉時發現這裡只有一種來自波斯的拜火教存在,即襖(xiān)教,法師在書中記載:「突厥事火不施床」,信眾「事火為道」,這與大唐道教的仁弱截然不同,且崇尚的是戰爭之火。因此突厥地區幾乎沒有道教的影子是可以肯定的,這是筆者新近在查閱該書後的發現,這更加證明了李白生於碎葉之不可能。筆者認為碎葉和江油無論誰作為李白出生故事的發生地都必須同時滿足兩個要件:一是出生地必須是道教神仙說的傳播流行區,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李白父母才有可能知曉和積澱太白星背后豐富的道教內涵,從而體現在兒子的姓名上。二是他出生便有了李白的姓名,而且可以稱呼得堂堂正正,這樣李氏至蜀為止的流動史就上下呼應承接了。兩相比對只有江油才符合李范二人敘述的故事原貌,這個包含儒道文化元素的李白名字只有在道風濃郁的江油取才是唯一合理的解釋。此結論與李父入蜀生白是契合的。對復指李樹而生伯陽的分析
李陽冰在《草堂集序》中有關李父入蜀後生李白的記載是出自李白的口授。原文有「逃歸於蜀,復指李樹而生伯陽」之句,筆者認為這是可信的。李白詩歌常常植入一些典故,用上典故詩就變得高度凝練,也增加詩歌的概括力,這個典故是出自於《神仙傳》大意是:老子的母親在李子樹下生下老子並指著這棵樹說,以此為我姓.老子的字伯陽,李陽冰用了比喻中的借喻手法,本體是李白,喻體是伯陽,是說明父親恢復李姓到自己出生時和伯陽(老子)當初相似,仍然是意指他出生江油,李白用典的習慣還見於同一段落中的「驚姜之夕」,「驚姜」出自《左傳·鄭伯克段於焉》中的「庄公寤生驚姜氏」,這個典故也是說明李白自己出生的情形和庄公相似,這都是在時間順序上屬於李父逃蜀後發生的事。以上兩處被認為是李白生於蜀中的核心證據,而更主要的是「李序」的作者李陽冰本來就是明確告訴大家李白是生蜀的。目前我們研究李白的身世具有線索性的文獻沒有超出「李序」、「范碑」和他的自述《上安州裴公史書》,三文中或多或少都有李白生、長於蜀的記載。如自述中「少長江漢」就與唐盧藏用《陳氏集序》敘述蜀人陳子昂「崛起江漢」的「江漢」皆是巴蜀涪江、嘉陵江流域之別稱。李、陳二人的故居同處一條涪江,相隔不過百餘公里,看來「江漢」在當時不是僅指荊楚一地。青蓮居士號的由來
要知道青蓮居士號的由來首先要了解江油青蓮鎮的歷史,青蓮鎮在唐時名叫「清廉」,取境內盤江及支流的古號清溪、廉泉的各頭一個字合併而來,清廉的二字組合又賦於了清白廉潔的文化內涵,李白一生都講究為人要有清廉的品行,在一首讚賞別人的詩中就有「杜陵賢人清且廉,東溪卜築歲將淹。」的句子。宋代「清廉」的廉字還與附近的讓水河的「讓」字組合,被賦於「廉讓之鄉」的美名,為歷任官員必訪之地,據說喝上一口廉泉水人就有了廉潔禮讓的品行。而最能象徵清白廉潔這種意義的當屬出塵離染,清潔無瑕的荷花(青蓮)了,李白詩集中就有「了見水中月,青蓮出塵埃」的句子。青蓮鎮周邊的西屏等地是歷史上蓮藕種植地,被稱為「荷花之鄉」,小李白那時要常常要路過那裡。於是李白就將這寓意著家鄉的音和花作為自己的號了,他以自己的故居地的發音為基礎,突顯了熱愛家鄉的情感,以花為名又表明了自己潔身自好的品質,到了北宋開始出現了紀念李白高潮,家鄉又以李白的號為榮,將清廉二字更名為同音的青蓮,作為鄉名,演化的過程就是這樣的。
有的人把這號往佛教乃至傳入地扯屬於牽強附會,李白本是信仰道教的人,晚年遊歷寺廟後對佛教也有過興趣。但從他放形的個性看與佛門皈依居士的規櫃不符。在李白的身上人們更多看到的是仙風道骨,由於李白一生積仁潔行,品質如玉一樣堅貞潔白,太白山道教後來還將他追封為「三太白」,立觀予以祭祀。因此李白文學意義上的青蓮居士不能說成是佛教意義上的「青蓮居士」。中國文人常常將青蓮直接作為文學作品中歌詠的對象,它承載了豐富的抒情言志的內涵,而佛教的青蓮卻只有佛家的象徵意義,不是佛門之人往往不關心它的意義。至於有人根據古印度對它的稱呼——優缽羅花來斷定李白用這個號思念西域的故鄉那更是不靠譜,即便按西域版本,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在入蜀之前根本就還沒記事呢,何來入蜀後懷念西域之說?再說李白父輩的生活地碎葉屬西突厥的游牧地區離優缽羅花的主產地天竺國仍有萬里之遙,那裡只是一個過路驛站而己.因此用天竺優缽羅花缽羅花生長地來暗示碎葉是不能成立的。其實青蓮的本意就是清白的荷花,就這麼簡單。至於有的人還拿出據說是李白只有四五歲就能在某地作的詩來證明什麼那更是離奇誇張,違背幼兒發育常識了。
從以上的信息來看,印證了從唐至清一致的說法:李白是蜀生蜀長的蜀人,一個姓名、字、字型大小俱全的、洋溢著大唐風韻的文人雅士。他父親早先從西域碎葉來到巴蜀,用從這裡獲取的道教文化知識為出生於此的李白取了這個名字,因此按古代從父的戶籍制度來看李白的籍貫可以定在碎葉,但出生地無疑就是江油了。父親從小向他傳播了不少西域文化,使他間接受到了潛移默化的的熏陶,從而在他的身上兼備了大唐和西域兩種文化。因此,在他的一些詩文里和家庭里表現出的少許西域文化遺風都是父親把自己入蜀前的見聞傳給他的,這一點我覺得不難理解,人們知道經過考辨後的史實也就不必再疑惑了。
推薦閱讀:
※李白:五言絕句十首精選,'字字神境,篇篇神物'!
※007、學習李白《聽蜀僧睿彈琴》兼議集流水對句型
※趙亞輝:李白故里究竟在哪?(圖)
※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獨坐敬亭山》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