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業的「寡頭痛」(12.9.17)

合作15年的「二張組合」鬧分手,整個電影界備受震動。

導演張藝謀與製片人張偉平曾被視為藝術與商業的完美結合。15年,11部作品,無可匹敵。但眼下,張偉平不僅斥責張藝謀「幹嗎躲貓貓,不做虧心事就當面談」,還於9月4日發出律師聲明,嚴控旗下藝人的演藝活動,與張藝謀「搶孩子」。「二張」矛盾逐漸升級,破裂之勢在所難免。

被視為中國電影界「黃金搭檔」的,還有馮小剛和華誼兄弟(300027.SZ)、姜文和馬珂、賈樟柯和周強……

「『黃金搭檔』是中國電影界的特殊產物,既是畸形,又是必經階段。」小馬奔騰宣傳營銷中心常務副總經理關雅荻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採訪時評價道。相較於惋惜,他更多的感受是欣喜。「破裂是好事,是電影界的里程碑事件,標誌著綁定型組合正逐漸退出舞台,我們希望看到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新局面。」

張偉平就是「張藝謀專賣店」的老闆

1997年,「二張組合」第一次攜手《有話好好說》,從此二人結為固定合作夥伴。張藝謀內斂執著,感激張偉平「一不看賬本,二不看劇本」的信任,遂埋頭於藝術創作;張偉平豪爽張揚,為張藝謀「擋槍子」無數,用卓越的商業運作成就藝術與資本的雙贏。

北京新畫面影業公司(下稱「新畫面」)是二人合作親密無間的見證,張偉平曾多次公開表示,「如果有一天張藝謀不拍電影了,那麼新畫面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因為這個公司就是為張藝謀一個人開的。」2008年,張藝謀擔任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總導演,新畫面則全面停工等待,時至今日,新畫面的簽約藝人也多為「謀女郎」。

「新畫面就是張藝謀專賣店,張偉平全面壟斷了張藝謀,也就壟斷了中國電影界最好的資源。」主打小成本電影的製片人吳若琪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採訪時感嘆說,在電影行業,沒有人脈,什麼都做不成。「導演是人脈網的中心,換誰都行,就不能換導演。」

「知名導演永遠不愁沒片拍,只要把名字亮出來,拍什麼都跟著一群投資商。」吳若琪介紹說,大導演在投資人面前非常強勢,甚至會「綁架投資人」。「一些大片在拍攝過程中會不斷追加投資,為保證資金鏈,投資人會自動融資,或者增加投資人,稀釋股份,導演的主導權非常明確。」

名氣不僅能開源,還能節流。「場地費用、明星出場費和後期製作費是電影成本最大的三塊,為了和知名導演合作,景區願意免費,明星自降身價,製作團隊也會壓低價碼。」吳若琪曾算過賬,知名導演能壓縮製片成本三分之一以上。

當知名導演成為電影界的搖錢樹,製片方自然不惜一切代價壟斷稀缺資源。「國內目前特別知名的導演不足10個,看誰抓得住了。」吳若琪說,「張偉平願意為張藝謀一個人開公司、華誼願意給馮小剛500萬股股權,他們都花重金養著大導演,一養十幾年,誰能挖得走?」

有關係、能拉來錢,就叫製片人

無論多少人眼紅和不忿,「黃金搭檔」已經成為中國電影界的特殊現象,並存在了十餘年。

「在眼下的發展階段,這種組合是很必要的,主要原因是我們各方面都不專業,需要導演和製片人相互合作和制衡,在創作和市場中間找到最佳利益點,電影是團隊合作的產物。」關雅荻認為。

青年導演檀冰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採訪時也表示,「黃金搭檔」確實有存在的必要。「一是中國人有熟人情結,做事認關係,規則性不強。二是中國電影業法律規範不夠,無法用歐美成熟的制度來做事,只有搭班子,靠信任和情義,而不是靠制度和契約。」

在檀冰看來,中國大部分製片人並不是真正的製片人,只是有關係,能拉來錢,就叫製片人,沒什麼門檻和專業性,技術含量不高。

而在美國,有兩大製片人制度。「一是製作公司,以公司作為一個整體製片人,然後選定具體項目的負責製片人,就是職業經理人。二是獨立製片人,他可以根據市場判斷挖掘一個好的劇本,然後利用這個劇本再去談導演和演員。」檀冰說。

「在歐美國家,是以公司為主導的平台化運作,契約精神是核心。」吳若琪說,但在中國,由於融資渠道不成熟,個人能力成為核心,「看的是個人關係,否則沒人願意給你投錢。」

當然,在中國電影界,導演與製片人之間的權責分配也往往造成矛盾。「誰說了算,錢怎麼分?這是核心。」在吳若琪看來,「黃金搭檔」的關鍵點在於信任。「製片人相信導演的能力,導演相信製片人不干涉創作,並給予合適的報酬,這種信任是建立在人際交往之上的。」

以二張為例,梳理兩人的作品可以發現,雙方利益平衡成為合作持久的關鍵原因。「兩人就像蹺蹺板一樣,張藝謀用商業大片為張偉平打市場,張偉平又反哺張藝謀,成全他的文藝片夢想,這種節奏感和平衡感是二人長期合作的基礎。」吳若琪說。

知名導演的影響力眾所周知,製片人的能量也不容小覷。「張偉平開啟了商業大片時代,王中軍首倡植入式廣告,馬珂做出了聲勢浩大的首映式,這都是開創性的貢獻。」吳若琪說。

「在好萊塢有一個說法,五年可以培養出來一個知名導演,但培養一個真正的製片人需要十年。」一個合格的製片人首先要做過導演,熟悉拍戲流程,對題材有準確判斷,其次要有極強的社會關係運作能力和市場的開拓營銷能力。「中國合格的製片人太少了。」檀冰感嘆。

畸形的寡頭時代

中國電影業同樣適用「二八定律」,20%的電影賺了市場里80%的錢。

「按照一個電影院每周4~5部電影的容量來計算,一年52周,只能容納200部電影。除去20部左右進口片的份額,留給國產電影的空間只有180部左右。」吳若琪計算,「但近年來,每年大概有近500部國產電影出爐,計算一下,只有1/4能上大銀幕。剩下的只有成為各級電視台電影頻道的電視電影,或者買光碟,靠發行收回成本。上大銀幕的很多都在賠錢,上不了的就更加賠了。」

中國電影家協會發布的《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指出,電影產業的健康產品結構應該是紡錘體,必須要依靠中等規模影片的生產,票房在1000萬~1億元之間,特別是5000萬元以上影片的數量。

但現實是,電影界的寡頭壟斷愈演愈烈。2010年,中國電影票房破百億,被視為電影業的繁榮頂峰。根據國家廣電總局公布的數據,這一年,中國生產了460多部電影,但根據華誼兄弟公布的數據,《讓子彈飛》與《非誠勿擾2》就佔據了88%的銀幕數據,其餘影片僅分享12%的份額。

「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非常畸形,並沒有真正市場化,就從政府壟斷過渡到了寡頭壟斷。只要有大片出爐,中小成本影片都主動避開,以免虧損太多,包括國慶檔和賀歲檔,都是大片的天下。」吳若琪說。

大片不僅壟斷了電影院線,也壟斷了投資公司。以中國電影界主要投資方華誼兄弟為例,其投資過億的電影共有13部,僅馮小剛的作品就有5部。據華誼兄弟公布的數據,截止到2011年,馮小剛在華誼兄弟執導了10部作品,總票房高達21.68億元,平均製片商投資回報率高達52.04%。

一個馮小剛就佔據了華誼兄弟的半壁江山。2010年,馮小剛執導的《唐山大地震》收穫了2.06億元的票房,華誼兄弟其他影片的收入合計僅7970萬元,不足《唐山大地震》的四成。

「馮小剛是公司核心競爭產品。」華誼董事長王中軍直言。華誼兄弟的招股說明書中寫道,「華誼兄弟公司對馮小剛團隊有著一定的依賴性。」

「寡頭分手」挽救中國電影業

「黃金搭檔」一旦破裂,結果如何?

今年2月,因馮小剛在微博上說了一句想退休,華誼兄弟就連續三個交易日跑輸大盤,股東因此少賺約3.2億元。「各位就當我在微博上撒了一回嬌吧!」馮小剛以調侃的口吻為退休風波畫上句號。

「你說哪個公司,製片人跟導演能不簽合同啊?我從《有話好好說》到今天張藝謀離開,我跟張藝謀一個字沒簽過,說明什麼呀?他隨時可以走。」張偉平對媒體表示,合作15年,利益分配、損失分擔全靠二人的「默契」。

僅靠「默契」顯然不夠。曾有媒體報道稱,由於投資協議的問題,從2010年開始,張藝謀雖然連續拍攝了《山楂樹之戀》和《金陵十三釵》兩部影片,卻沒能再從張偉平手裡拿到片酬。更有知情人士稱,張偉平為商業目的,讓周杰倫、小瀋陽等人加入影片演出,造成二人矛盾。

「二張」之間的糾葛,因張藝謀始終三緘其口而不可知,但據業內人士猜測,2011年末《金陵十三釵》和《龍門飛甲》的「戰爭」,成為「二張分手」的導火索。

《龍門飛甲》上映日期最早定在當年12月18日;其後,《金陵十三釵》宣布12月16日上片,《龍門飛甲》則隨之提前到12月16日;最後,《金陵十三釵》提前到12月15日。

正面交鋒帶來的結果是兩敗俱傷,「至少損失2億到3億元人民幣。」《龍門飛甲》製片方、博納影業(BONA.NQ)總裁於東曾公開表示,「如果雙方配合,就能實現雙贏,總票房比現在至少多三成。」

但按照於東的說法,最終,張偉平以博納影業旗下影院拖欠己方影片票款為由,禁止對方放映《龍門飛甲》,而博納影業則拒絕放映《金陵十三釵》及所有新畫面公司的影片。

「因為壟斷了張藝謀,也因為個人性格原因,張偉平向來強勢,但與博納影業的翻臉實在不是理直氣壯,我不知道張藝謀怎麼看這件事。」吳若琪說。

與張偉平分道揚鑣後,關於張藝謀的未來去向,小道消息滿天飛。而張偉平及新畫面則普遍不被看好。

「新畫面沒有解散,只是暫時休息,我們有自己的藝人和安排。」張偉平回應。

「沒有了張藝謀,誰認張偉平,誰認新畫面?」吳若琪認為,二張決裂給張偉平及新畫面帶來滅頂之災。「新畫面簽約藝人都是新人,倪妮、周冬雨,能有多大市場號召力?」

至於對於整個中國電影產業而言,「『二張』的破裂或許是個遺憾,但誰知張藝謀會不會找到更好的合作夥伴呢,畢竟拍商業大片不是張藝謀的理想吧?」吳若琪認為,與「二張」的破裂相比,馮小剛的退休更讓人擔心。「如果馮小剛不幹了,中國電影票房還能破百億嗎?」

關雅荻則認為,不破不立。「只有這些『黃金搭檔』都破裂了,退出了,新晉導演和製片人才有發展的空間,否則寡頭鼎立將會毀了中國電影產業,我們都希望看到更加多元的局面。」


推薦閱讀:

中國電影業:強勢製片人正在崛起
中國電影業的「逆生長」

TAG:電影 | 中國 | 中國電影 | 頭痛 | 電影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