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教您——自我判斷血氣是否充足?
脾胃篇
1.「三濁」與脾胃
《黃帝內經》說:諸濕腫滿,皆屬於脾。意思是說多數浮腫和胃脹,腹脹之類的腫滿病,與脾密切相關。體內濕濁引起的不適和病變,也大多源自於脾虛。
常提起「寒濕」,「濕氣」,「濕濁」,「痰濕」等概念,基本相當於「三濁(濁氣,濁水,宿便)」。
脾胃不好,食物不能充分消化,很多半成品會滲入血液,流向全身各處,成為三濁的重要來源;還有一種是脾胃運化能力差,食物殘渣蘊積在腸胃,不能及時排出體外,一部分廢物滲入血液,成為三濁。三濁危害巨大,可能淤塞經脈血管,可能堆在肝臟促成脂肪肝,可能隨血液上頭影響睡眠(胃不和則寢不安),可能堆積成膿瘤腫塊等等,稱得上是萬病之源。
2. 脾主肉
肌肉鬆懈,沒有彈性,或者肌肉少而肥肉,囊肉多,說明脾胃不好。一種是脾胃不能將食物轉化成氣血來濡養肌肉,未充分消化的半成品轉變為肥肉,囊肉,堆在身體各處;另一種更差,如果脾胃很弱,甚至不能化生出足夠的血氣來維持身體的基本運行,身體就會透支肌肉里儲存的糖來救急(肌肉是個巨大的糖庫,是身體的能量倉庫),出現肌肉消爍的現象。一些大傷元氣的人,比如經歷化療,放療,大型手術的病人等等,也會因為血氣嚴重不足,出現類似現象,他們的肉都是松垮誇的,肌肉透支殆盡。
3. 觀察嬰兒看脾胃
嬰兒的脾胃功能是比較弱的。粥湯類最容易消化,兒童階段依然愛吃甜食(脾之味為甘,甜味是脾對應的味道)。對於脾胃虛的人,吃粥餳類和細碎而軟的食物是很好的對治方法。反過來講,如果只有吃這類食物才覺得舒服,或嗜好甜食,就說明脾胃比較虛。
4. 脾開竅於唇
「脾開竅於唇」,「脾之榮在唇」(內經),脾胃很好的人,吃下食物沒一會兒,嘴唇就會變得紅潤不少;反之,如果嘴唇發白,沒血色,很乾,愛爆皮,裂口子,明顯外翻(脾不束肌)等等,就說明脾胃不好。
5. 鼻頭和鼻翼
鼻頭和鼻翼是脾胃在面部的反射區。酒為大熱之物,所以長期過量飲酒的人就會鼻頭鼻翼發紅,俗稱「酒渣鼻」。
胃經夾鼻而下,鼻翼發紅的人常常是胃中有熱。胃熱的人通常還會容易飢餓,口臭,牙床紅腫疼痛等癥狀,直接原因是胃經濕濁盛,氣血上逆,發於頭面口腔。深層原因還是脾虛。脾的運化能力不行,使食物蘊積滯留在胃,再加上腸道不是很通暢,食物殘渣下行緩慢,積久化熱化腐所導致;如果鼻頭沒有血色,特別白,是脾虛無力化生血氣之象,有貧血的可能;如果鼻窩總是很臟,發黑,油乎乎的總象沒洗乾淨似的,或是長疙瘩,說明胃經血氣渾濁,濕濁盛,濁物沉澱在鼻翼鼻頭。從美容得角度來說,調理脾胃才是治本之法。
6. 腹瀉和便秘
前面講過,胃熱的深層原因還是脾虛。有很大一部分便秘也和胃熱有關,食物殘渣下行緩慢,水分流失,到大腸時,已變得很乾,所以出現便秘。有的朋友做了推腹法以後,發現排便順暢了很多,這是因為推腹法促進了胃腸蠕動,加速了食物殘渣的下行。如果配合每天敲打足三里,按摩小腿脾經,在中脘拔罐,效果應該會更好。
大便不成形,稀溏,這是脾胃虛寒的原因,而且很可能是脾腎雙虛的情況(腎氣不足就會引發各種虛寒症)。對治的方法包括溫灸中脘,足三里,關元等穴,每天飲用一杯生薑大棗紅糖水,溫胃通經,散寒補血,利用推腹法除三濁,運脾胃等。
7. 眼袋
人在正常時間睡眠時,血液歸肝解毒。熬夜的人反其道而行之,使血液歸肝解毒減少,因此血液變得渾濁;另一方面,熬夜時思維活躍,大腦會調用血氣維持精力,血氣上行的結果是脾胃供血必然減少,消化受到抑制,因此會有更多的消化半成品滲入血液,這也會導致血氣渾濁。胃經是血氣很充沛的一條經絡,而眼袋的地方正是胃經的起始點,比較容易沉澱濁物,會有黑眼圈,這正是血氣渾濁的體現。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肝膽和脾胃的相關性。下眼袋的大小,顏色深淺,暗沉還是光澤都能反映脾胃的狀況。如果眼帶大,浮腫,或者顏色暗沉,發黑都表明脾胃不好,濕濁盛。
8. 痘痘
觀察經絡圖,臉上兩頰容易長痘痘的地方正是胃經經過的地方。痘痘多,通常是胃經氣血上逆,濕濁滲出面部皮膚的結果。就像在沸騰的餃子鍋里澆點涼水,水可以暫時不撲出來,但要想根除,就必須把下面的火關掉。除三濁,敲打胃經,健脾胃既可。
9. 肝旺脾虛和脾腎雙虛
脾虛很少單獨出現,總與其他臟腑的失衡聯繫在一起。最常見「肝旺脾虛」和「脾腎雙虛」。總的來說,容易煩熱,愛發脾氣,易怒(不發出來,憋在心裡也算),便秘,容易出現咽喉腫痛干癢,舌頭起泡,口舌生瘡,牙齦紅腫潰爛等上火現象的,多屬「肝旺脾虛」型,需要疏肝健脾同步進行;而腹瀉,大便稀軟,怕冷,精神不佳,健忘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精力不足,食欲不振的,多屬脾腎雙虛型。需要健脾胃與補腎固腎同步進行。
腎與膀胱篇
腎與小便
腎與膀胱互為表裡關係。《內經》說:恐傷腎。恐懼驚嚇會傷害腎氣,更大的恐懼,還可能造成大小便同時失禁。腎氣不足,常會有尿頻,尿急的現象(比如正常飲水的情況下,夜尿三次以上)。這是因為膀胱運轉的動力根源在腎,腎氣不足就會導致「膀胱不約」,收束無力,因此尿頻,滴瀝不盡。「恐傷腎」,腎氣不足的人會性格比較懦弱,缺乏自信,膽小,容易受驚嚇。
腎與寒氣
《內經》說:諸寒收引,皆屬於腎。雖說比較怕冷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最深層的原因還在腎氣不足。如果很怕冷,天一涼就手腳冰涼,很可能腎氣不足。還有一種是冬天出現手足心多汗潮熱的現象,這是腎的收藏功能降低,能量(陽氣)外泄(腎陰虛),不少這樣的人比較怕熱,脈象卻是浮而虛的,此為外熱里寒之象。
腎氣與精神狀態
金雞獨立,中醫認為,腎生骨髓,上通於腦,「腦為髓之海」,是由骨髓聚而生成的。練習金雞獨立可以引氣血下行,起到了固腎補腎的作用。腎氣足則腦髓健。相反,如果腎氣不足,就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記憶力減退,常感到疲倦。
腎與骨骼 牙齒
《內經》:腎主骨,腎藏精,精生髓,齒為骨之餘。老年人多腎氣不足,因此骨質比較脆,容易骨折;骨質疏鬆,股骨頭壞死等骨病均與腎密切相關,或是腎氣不足,或是化學藥物損傷腎氣等原因造成。腎氣不足,則骨氣不堅,因此提拎重物時會感覺很累,不能堅持。非牙床腫痛型的牙痛,牙髓痛,牙根外露較多,容易鬆動脫落多與腎氣不足有關。
心悸,心動過速有很多原因,但如果您具有上面列舉情況中的幾種,心動過速很可能與腎虛有關。這是腎氣不足則心火虛旺的原因。蹲的時間稍微長些,直立後會感到兩眼發黑,頭暈耳鳴也與腎氣不足有關。
肝膽篇
從油脂的角度觀察
膽汁是由肝臟分泌的,儲存在膽囊里,排到腸胃裡用以代謝油脂。在飲食無明顯變化的情況下,如果肝氣鬱結,肝火過旺透支了肝血,肝臟分泌的膽汁會減少;膽經淤塞,膽汁流入腸胃也會減少,這些都會導致油脂代謝失常,使身體看起來多油。比如皮膚油性大,頭髮油或油脂性脫髮,血脂高(可能是油脂過多,滲入血液),比如吃飯口味上非常厭惡油膩,很可能是肝膽功能減弱,體內有太多的油脂難以分解,身體本能的排斥油膩食物。
從經絡線路觀察
掐按腳上的太沖穴,輕微酸痛屬正常。此穴為肝火疏泄之埠,很痛,刺痛,沒感覺都說明有淤堵,可斷為肝火旺或肝氣鬱結。 偏頭痛,頭脹的部位正是膽經和三焦經所過之處,膽經和手臂上的三焦經都是肝火宣洩的通路,可斷為肝氣鬱結導致膽經,三焦經不通暢,不通則痛。 兩肋正是膽經所過之處,兩肋隱隱作痛,或者脹痛都說明肝氣鬱結,膽經不暢。 腿部側面,外腳面的疼痛,麻痹等。此為膽經所過之處,不適感覺多與膽經淤塞有關。 眉毛,眼睛外側容易長斑,長疙瘩、紅點或黑痣,黃褐斑,老人斑等。正是膽經,三焦經所過之處,這說明兩經血氣流動不暢,微循環差,以致產生沉澱,形成斑點;或血液中濁物滲出皮膚,引發炎症,成為紅疙瘩。
其他
「諸風掉眩,皆屬於肝」(黃帝內經).抽搐、抽筋,震顫、手足蠕動及肌肉抽動等大多與肝的狀況不好有關;眩暈症,頭重腳輕,容易跌倒等,都可能跟肝火旺,血氣上逆沖頭,滯留不下,造成厥逆有關。
口苦
身體里最苦的就是膽汁,中醫認為,口苦常常是膽汁外溢造成的,膽汁外溢的原因通常是肝氣鬱結,導致膽經淤塞。
眼睛紅 血絲多
肝火旺的結果。熬夜者需要透支肝火來維持精力,導致肝火旺。肝開竅於目,所以熬夜後眼睛血絲多。如果既沒飲酒,也沒熬夜,眼睛還是常常血絲多,說明就是肝火過旺的體質。
指甲粗糙或有灰指甲。手上的筋總是鼓出來的,青筋暴露
在中醫叫「爪甲不滑」。「肝之華在爪」,是說肝膽功能強健,手和指甲都長得好,平順而有光澤。反之,則肝膽狀況不好。肝色青,青筋暴流為肝火旺。
身體不再靈活,關節屈伸不自如,筋力不健,運動不利,容易拘攣抽搐。《黃帝內經》言:(肝)其充在筋。肝之氣血虧虛,筋膜失養,就會有上述現象。
喜歡喊叫,或覺得大聲歡呼唱歌很舒服,很過癮。肝主「呼」,肝氣鬱結不舒,呼喊能夠宣發鬱結之氣,所以舒服。
肝膽脾胃同在中焦,氣血上涌的結果必然是脾胃供血減少,因此消化變慢,有吃不下飯的感覺。脾胃功能和肝膽功能聯繫極為緊密,如果不生氣時脾胃也不太好,就要想想自己可能是肝火旺,或肝氣鬱結的體質了。
疾病狀態的飲食禁忌
《靈樞·九針論》曰:「病在筋,無食酸;病在氣,無食辛;病在骨,無食咸;病在血,無食苦;病在肉,無食甘。」指出氣血筋骨發生病變時,飲食禁忌有五味的不同,其理論的依據是五行學說,筋和酸都屬於木,氣和辛都屬於金,骨和咸都屬於水,血和苦都屬於火,肉和甘都屬於土。正常情況下,酸味入肝可補肝氣,有利於肝對筋的濡養,但在肝病的情況下,反而不利於筋的功能,故「筋病無食酸;氣病無食辛;骨病無食咸;血病無食苦;肉病無食甘」。
中醫之筋類似於現代醫學的肌腱,主管肢體運動,筋的伸縮可以完成各種運動。其病變表現為肢體運動不靈、伸縮不利、拘攣抽筋或震顫等,而這些肢體運動障礙與現代醫學的低血鈣表現非常相似。如果酸性食物進食過多,可以造成鈣離子的流失增多,而使低鈣現象加重,筋的病變可能因此而更明顯。
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具有鼓動臟腑完成各自生理功能的作用。因此,氣宜固秘而不宜耗散。而辛味食物有活血行氣、促進氣機流通、發散鬱結的作用,可以耗散人體之氣,「病在氣,無食辛」、「氣病無多食辛」,是說氣虛者應少食辛味食品,避免發散太過,損傷正氣。
中醫血的概念與西醫不同,中醫認為血與氣都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其主要成分是富有營養作用的營氣和津液,苦味食物能夠化燥損傷血液中的津液,進而傷血,因此,《內經》提出了「病在血,無食苦」的飲食禁忌。
「腎主骨」、「咸入腎」是中醫的基礎理論之一,即認為腎可以影響骨骼的生長,骨病常因於腎;鹹味食物首先作用於腎,過食咸可以損傷腎的功能,故「病在骨,無食咸」。現代醫學認為,長期高鹽飲食,可以形成水鈉瀦留,加重腎臟負擔。
《靈樞·五味》說:「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其理論依據也是五行學說,肝在五行屬木,辛味在五行屬金,按照五行學說,金能克木,故肝病者應禁食辛味食品,防止肝臟受傷,其意是食用辛味食品可以助肺金之氣,進而克伐肝臟。其他各臟病變依此類推。
飲食禁忌有「禁」、「無食」、「無多食」的不同,說明中醫飲食禁忌有等級的不同;而且肝和筋雖都屬於木,但肝病曰「禁辛」,筋病卻「無食酸」,說明辛味、酸味都會對肝病產生不良影響;肺和氣都屬於金,但肺病「禁苦」,氣病「無食辛」,說明辛味既可傷氣,又可傷肝。
《素問·熱論》說:「病熱當何禁之?岐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其中的「復」是指複發,「遺」是指遺留,說明熱病過程中飲食要清淡,少食肉類,不宜飽食,否則會導致熱病複發,或遺留低熱持續不退。中醫的飲食禁忌並非絕對,尤其不能走極端,應根據情況靈活掌握。
對於病後飲食禁忌的標準通常有兩條,一是如患者不欲進食某類食物,則宜禁之;二是對於願意進食的食物也應控制食量,不能多食。不願意進食通常是人體自我保護的反應,勉強進食會加重胃腸道負擔;願意進食的說明消化系統的功能已經開始恢復,如果進食過多則有可能引起新的疾病。
服藥飲食宜忌
一般情況下服用中藥要禁食生冷、油膩,其原因主要是生冷、油膩可以影響脾胃的運化,不利於藥物的吸收,甚則會引起腹瀉,導致無法確定腹瀉是藥物引起,還是食物引起,進而干擾醫生對藥物作用的準確判斷。如果所服藥物本身就具有瀉下作用,則生冷油膩之物會造成腹瀉加重。服藥期間還應禁醇酒厚味以及辛辣上火之品,避免引起內熱,食物所化之熱可以抵消藥物的清熱作用,或加重藥物溫補作用。
《粥療》諺語若要不失眠,煮粥添白蓮;氣短體虛弱,煮粥加山藥;心虛氣不足,粥內加桂圓;清退高熱症,煮粥加蘆根;若要肝功好,枸杞煮粥妙;防止腳氣病,米糠煮粥飲;頭暈多汗症,煮粥加薏仁;夏令防中暑,荷葉同粥煮;若要皮膚好,粥里加紅棗;治理血小板,花生衣煮飯;若要治口臭,荔枝能除根;血壓高發昏,胡蘿蔔粥靈;口渴心煩躁,粥加獼猴桃;腸胃緩瀉症,胡桃粥最好。
《太上感應篇》,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生冷:生是指一切沒有做熟的食品,冷是溫度低的,或是吃到胃裡發涼發脹的食物。現在人貪食寒涼,脾胃很容易被損害。正常情況下,人適量吃些健康乾淨的水果、生菜,是可以承受並沒有什麼損害的,但從小被冰淇淋,冰鎮飲料灌溉過的脾胃,在不斷透支消耗之後,最終沒有不虛的。在這種情況下,再吃寒涼必然有害無益。所以,在調理期間必須禁忌生冷。但大家也不要錯誤的以為平時就可以吃了,而是一年四季都不要吃冰冷的食物,待到脾胃好時,適當的吃些瓜果蔬菜是沒有問題的。但那些現代機器製造出來的冰渣子還是要徹底決裂。包括夏天大飲冰鎮啤酒,大吃冰鎮水果,都是自滅脾陽。
油膩:油膩的葷食,人體為了消化它,會浪費很多的正氣和能量。 就象一個沾滿油污的盤子,你只有用熱水或是鹼性溶劑才可能把它洗乾淨,而清淡的飲食就不會這樣。人在病中,正氣已受損,再增加身體負擔,把能量浪費在消化這些對人體多餘的,害大於益的,所謂有營養的東西時,病邪定會乘虛再起,反覆無常。當你屢不見好時,就請您想想自己的飲食。自古有言「病從口入」,當中焦的能量不足時,而你依然是胡吃海喝,身體只好去調動儲備能源來去幫助消化。那是動了人的根本,浪費了身體最寶貴的財富。而你就好象個敗家子,把祖上的家產都給變賣了,根本沒有用到有用的地方,而是隨意的揮霍。待到病時,也就相當於家道中落,怎樣調理,也難見好轉。是自己的身體太窮了,別人就是想幫你,你也沒有什麼能力站起來了,結果,本不應死,卻只有聽天由命。最愚蠢的莫過於給重病的人,如癌症的患者,吃什麼雞湯之類的來營養。人體已經沒有這個運化能力,全部給敵軍供應了能量,結果就是餵飽了腫瘤。因果的道理也在其中。
其他:蔥蒜同為葷物,皆動腎氣,用之必損腎氣,腎氣受損之人,多聞之即嘔,自當遠之。還有白蘿蔔,虛人一定慎用,泄人正氣,補也徒勞。
營養素:所謂的維生素亦是一個道理,無視人體的脾胃運化功能,把人體看成是各種素和質的累積,以為缺損什麼添什麼,不僅無益且害處極大。傳統的飲食習慣,我們吃的糧食都是種子,不僅營養是全面的,而且生氣也是最足的,只要脾胃功能正常,粗茶淡飯就可以保證人體的養分。所以,不是我們少什麼,而是我們多吃的東西太多了,告別所謂的「營養學」,簡單的生活,平凡的吃飯,不過分的貪圖口腹之慾,天下本無事。呵呵,寫到這裡,才感嘆到老子偉大的無為不在的智慧,包括吃飯。大自然已經賜予了我們一切,我們從他們的顏色,外形就可以知道他們效果了。食物的五行,從顏色上我們就能簡單的辨別,食物的外形,就告訴了我們補的部位,核桃當然填髓補腦,象個腰子的豆子自然入腎,過去說逢黑必補,黑色入腎道理就在此,先生的五行蔬菜湯也是依此理而入五臟。南懷瑾:把番薯粥當主食 南懷瑾的飲食比較有特點,每天不吃早餐,中餐和晚餐都是一小碗稀飯。如果有客人來訪,他也是以番薯粥為主食招待客人。 南懷瑾養生很重視一個「靜」字,他認為,世界上的人們拚命消耗能源和資源,拚命追求享受,等於在加快消耗生命。所以,保持健康長壽,必須要學會「靜」。 一個人先要會享受寂寞,才可能了解人生,才會體會到人生更高遠的一層境界。否則,到了晚年,本來可以享受清福,但多數人反而覺得痛苦,因為一旦無事可管,他就活不下去了。有許多老朋友到了享清福的時候,硬是享死了。究其原因,是害怕。
南懷瑾老師在<漫談中國文化>一書中晚餐後回答某一學生問題時,有如下一段話: 學生已:請問老師,給我們講講養生之道。 南師:"我不養生。忘掉身體,忘掉自己,甚至忘記了壽命長短,忘記時間、空間。你越是搞身體,希望它長壽,越糟糕。我告訴你的是真話,是原則。.... 從我這幾年的健康體驗來看,確實如此,越在乎身體,越得不到健康,身見越嚴重,身體一有點風吹草動也會驚恐不安。
http://www.37ct.com/thread-41581-1-2.html
推薦閱讀:
※發心清晰、突破自我、與佛相應
※每天自我激勵5分鐘下
※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 | 《唐人街探案2》中的神性、人性與獸性
※為什麼自己老是過於遷就別人?
※行孝須先解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