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

在學校時,靜水曾對馮先生的《中國哲學史》愛不釋手,當時不僅被他的淵博學識和哲學智慧所折服,同時還能享受到中國數千年歷史中諸多哲學家的思想盛宴,實在震撼心靈,受益匪淺。

關於馮先生的《中國哲學史》,靜水權且談談自己的淺顯看法,算不上是評價。

馮友蘭(1895—1990),1918年馮友蘭於北京大學哲學門畢業, 1923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隨即回國執教,在大學講台上講授中國哲學成了他終生的職業。

馮友蘭是「現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國哲學史》(兩卷本)是他在國內任教時寫的課本,相比他在國外講學的英文講稿《中國哲學簡史》和老年時應某種需要而寫的《中國哲學史新編》,靜水認為,《中國哲學史》最為系統全面,價值更高。

很多人把馮先生的這三本書混為一談。

「新儒家」之「新」

前文提到「現代新儒家」這個概念,什麼意思呢?

先秦時的「百家爭鳴」想必大家都熟知,在中國歷史上恐怕只要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後方能與之比擬。在那個風雨如晦的歷史舞台上,面對思想啟蒙與民族救亡,思想界十分活躍,新思潮不斷湧現,無數先輩紛紛提出自己的見解,「現代新儒家」便應運而生。

「新儒家」之「新」在於強調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深刻反思,主張繼承、發揚儒家思想的合理內核,以之為中國哲學或中國思想的根本精神,同時吸收和改造西方近代思想和哲學,進而尋求當代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方面的現實出路。

說以上這些,並非有意堆砌文字,因為這是馮友蘭學術生涯的歷史背景,有必要了解。

國學大師陳寅恪稱:《中國哲學史》「取材謹嚴,持論精確」。

一、時間跨度最長

1931年,馮友蘭寫成《中國哲學史》上卷(子學時代,先秦諸子時代),兩年後出版下卷(經學時代,從董仲舒到康有為、譚嗣同時代)。在此之前,胡適曾寫《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冊,只講到先秦,下冊不了了之。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則從先秦的孔子一直講到清末的廖平,在當時來說,其內容的時間跨度是最長的。

二、研究方法最新

中國歷史上的哲學書籍大多是哲學家們或其弟子門生日常零碎的言行記錄拼湊成書,尾貫串的著作較少,缺乏體系構建。當然,中國哲學在實質上肯定是有內在邏輯的,否則也成不了哲學,但在形式上確實沒有系統可言,算不上專業。馮友蘭對中國哲學思想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整理,梳理了儒家、墨家、道家、名家、陰陽家、法家等中國哲學史上的幾個重要流派在各個時期的發展、演變及更新。

毫不誇張地說:

《中國哲學史》是馮友蘭利用當時西方哲學最新的研究方法寫成的中國哲學通史。

三、從人事到人生的轉變

當時西方哲學包含宇宙論、人生論、知識論三部分。相比之下,中國哲學則更注重人事,注重修養,注重內聖之道,不注重知識,對宇宙的研究也較簡單。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中首先重視的就是人生論(其次是宇宙論,知識論較少),可謂完成了從為人處世哲學到人生哲學的轉變。

四、一點不成熟的看法

所有的哲學史家都是按照自己的哲學觀點來寫哲學史,馮友蘭自然也不例外。在整理歷史上哲學家的哲學思想時,他對中國哲學中豐富的辯證法思想關注較少,對自己喜歡的哲學家思想敘述則詳細充分,如用整整一章介紹朱熹,而對唯物論集大成者王夫之卻只是一筆帶過。

其實這有點吹毛求疵啦,試問有幾人能跳出這種局限呢?

「靜水笑滄笙」


推薦閱讀:

待整理片段:異化、末人、費拉、娛樂至死
1844左圈內戰—《唯一者及其所有物》
一文看懂西方哲學史
如何理解「哲學史」?

TAG:中國 | 哲學 | 中國哲學 | 哲學史 | 中國哲學史 | 馮友蘭 | 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