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持寧法師:有情眾生輪迴生死的原因(是我看過最詳細、最透徹的一篇正見文章)

《雜阿含經》卷三(六二)經云:

「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謂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愚痴無聞凡夫,無慧無明,於五受陰(五蘊),生我見系著,使心系著,而生貪慾。」

有情眾生既為我見、貪慾之繩所縛,便只有「以縛生,以縛死,以縛從此世至他世;於彼亦復以縛生,以縛死」,不停地在三界里生死輪轉。

由此可見,有情眾生之所以墮入生死輪迴,是因為無明所系,不能如實地明白無我的正理,因此而起我見、我執,復由我見、我執又起種種貪愛煩惱,如是無明、我見、我執、貪愛煩惱,就是產生「後有」,使得有情眾生死後,又有了來世,如此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輪迴不已。

一,無明

「明」就是「智慧」的意思;無明,就是沒有智慧、愚痴。無明,具體來說是指有情眾生,沒有佛教所說的出世間的智慧,心裡痴暗,因而沉溺於生死大海,以苦為樂,不能自拔。關於無明,《瑜伽師地論》卷八云:

「無明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運失念故;於所知事,若分別不分別染污無知為體。」

簡單的說,無明,是指有情眾生因為沒有聽聞善知識宣講佛法,於佛教所說的業、因果、輪迴、四聖諦、五蘊、十八界、無我、真如佛性、一切種智等正理無所明了、無所證,沒有出世間的智慧,因此而起惑造業,墮入生死輪迴,不能解脫成佛。無始劫以來,有情就被無明所遮蔽所障礙,不能產生出世間的智慧,因而在六道輪迴中不得解脫。

無明,從大乘佛法的角度來講,又分為一念無明和無始無明兩種。一念無明,是指有情眾生不能如實地明白、證得五蘊無我,而有種種煩惱;無始無明,是指有情眾生不能如實地明白、證得法界的實相——「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之「心」「識」,因此而產生的種種困惑、煩惱。小乘所修的解脫道能斷一念無明不斷無始無明,大乘菩提道既斷一念無明,也斷無始無明。(注釋:一念無明、無始無明的內涵,後文會有詳細敘述。)

從大乘佛法的角度來看,依於一念無明而起的我見、我執,實是一切有情眾生墮入生死輪迴的根本原因。

二,我見、我執

欲說明何為我見、我執,先要了解什麼是有情眾生、外道所認為的「我」。

(一),有情眾生以及外道所認為的「我」

1,有情眾生所認為的「我」

自古以來,哲學家、宗教人士,乃至世間的芸芸眾生,就一直在思考:「我」是什麼?生命的實相又是什麼?由於他們對於「我」的思考不是如理進行的,因此,對於「我」的認識,存有許多邪見。譬如:對於什麼是「我」,有情眾生或者認為色身是「我」,或者認為這個能見聞覺知、感受苦樂、能思考、能決定做什麼的「心」是「我」。所以,當人們身體受傷害時,會說「我很疼」;當人在活動時,會說「我在運動」;當人們在思考時,會說:「我在思考」;當人們高興時,會說「我很開心」;當人們決定吃飯穿衣、行善作惡的時候,會以為「是『我』決定這樣去做的」。無始以來,眾生就一直是將色身,將能夠認知、思考、覺受、決定的「心」,當作是「我」。無始劫以來,有情眾生就一直以為有這樣的一個「我」在感受、在行動、在思考、在決定,從來沒有懷疑過「我」的真實性,直到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凈飯王的太子喬達摩·悉達多在菩提樹下大悟成佛以後,初轉法輪為有情眾生宣說無我的道理,人們才知道「我」的真相其實是真實的「無我」。

為什麼說——「我」的真相其實是「無我」的呢?這就需要先從佛學的原理來分析——組成有情眾生所認為的「我」的因素了。

《大般涅盤經》卷三十二,佛云:

「眾生『我』者即是五陰(五蘊),離陰(蘊)之外更無別『我』。」

因此眾生所認為的「我」即是由五蘊聚合而成的,五蘊之外,並沒有一個獨立的「我」存在。那麼,什麼是五蘊?簡單地來說,「蘊」,就是積聚的意思,舊譯「陰」或「眾」(唐代以前翻譯的佛教經典稱為舊譯),因此五蘊又稱為「五陰」「五眾」,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的總稱。

色蘊:「色」含有現代人所說的「物質」的意思,色蘊,就是物質的積聚,是指四大種(構成物質的四種基本因素、微粒統稱為——地、火、水、風),以及由四大種積聚而成的人體、物體、器物、山川河流、草木等。一般色蘊積聚的物質、物體、人體等,有質礙,有形體,佔有一定的空間。

受蘊:「受」含有「領納、感受」的意思,人類的感受有三種:「苦受、樂受、舍受(不苦不樂受)」,受蘊就是這三種受的積聚。

想蘊:「想」含有「想念、思考、分析、分辨、回憶、推理」的意思,「想」是人類的意識心的作用之一,想蘊就是人們對於人、事物的「想念、思考、分析、分辨、回憶、推理」的總和。

行蘊:「行」含有「造作、行為、行動」之義,既包括身體的行為,也包括心理的活動,行蘊就是「身行、口行、意行」的三種積聚,在五蘊中,行蘊包含的範圍是比較的廣,除了「色蘊、受蘊、想蘊、識蘊」以外的都是行蘊所包含的範圍。

識蘊:「識」,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心」。 識蘊的「識」之所以能稱之為「心」,是因為「識」是具有了別、思維、判斷、決定的作用,能了別(分別)、認知各種境界。佛門以外的人往往籠統地以為能認知、思考、覺受、決定的「心」就是一個——意識,其實,人們的「心」總計有八個,佛教稱之為「八識心王」,八個「識」(心)各有各的作用,這裡先來說識蘊,識蘊包含六個「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識蘊的六識,各自了別的內容不同:其中,眼識了別的是物體的外形、色彩等;耳識了別外界的聲音;鼻識了彆氣味;舌識了別飲食的滋味;身識類似觸覺,了別的是和自己的身體有所接觸的人體、外物的冷熱、粗滑軟硬程度等;意識則能配合前面五個識,對外境、事理作更深入、更細緻地思維、分別(此時稱為五俱意識),意識也能離開前五識單獨了別法塵,比如了別夢境(此時稱為獨影意識)。識蘊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的總和。識蘊的作用是了別、分別各種各樣的事、理、境界。

通常人們以為了別、分別事理、境界的是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大腦及其神經系統,其實這些器官是都是肉質(物質)的,只是起到接觸外境、傳遞信號的作用,本身是沒有分別、覺知作用的,真正能分別、覺知的是「心」,只有「心」才具有分別、覺知的功能。有形的物,能被無形的「心」所分別、感知,其原理是極為複雜的。 

佛教還以「名色」的概念,來概括五蘊的諸蘊:五蘊的「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此四蘊為心法,無實物形體可見,因而統稱為「名」;「色蘊」稱為「色」,合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總稱為名色。

從有情眾生的角度來看,人們所能感知的「我」,其實就是由五蘊組成的。人們通過「身」(色蘊)與「心」(識蘊)的和合運作,就能去造作各種善惡業(行蘊),於是就有了苦受、樂受、舍受(受蘊),由於不知道受蘊是虛幻的法,以為覺受真實,就產生了種種虛妄的想、思(想蘊),基於虛妄的想思認知,為了避苦求樂,又會採取種種顛倒錯亂的行為(行蘊),如此循環不已。因此,人們能夠感受的「我」在思考、在感受苦樂、在行動,其實無非是五蘊的和合運作而已。因此,眾生所感知的「我」,超不出五蘊所涵蓋的範圍。

五蘊「我」,是人們所能夠直接感知的「我」,五蘊在相續不斷中又不停地生滅——每時每刻都在變化、變異:人身體(色蘊)內的細胞因為生長和應激,每一秒鐘都會發生無數次的化學反應;人們基於本身和外界的刺激,一會開心了,一會又痛苦了(受蘊);人們無法控制自己的念頭,一會兒想這個一會兒想那個(想蘊);人們的心理、身體的種種行為也是如此的變化多端(行蘊);所謂的「心猿意馬」,最難捉摸的就是人的心了——變化無常。因此,由不斷變異的五蘊組成的「我」,一秒鐘以前的「我」,和一秒鐘以後的「我」,已經完全不是同一個了,有情眾生所謂的「我」,所感覺的「常不壞」的「我」,其實是根本不存在的。

五蘊雖然是在時刻變異的,但是,五蘊在根本心——阿賴耶識的作用下,卻又展現出相續性(連續性),比如:人們晚上睡著了,識蘊就消失了、暫時斷滅了——人們沒有任何的見聞覺知了,可是當人們第二天醒來的時候,識蘊的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又恢復了,於是人們又記起了昨天甚至是發生了很久的事情。人們就是因為五蘊的——色、受、想、行、識,在根本心——阿賴耶識的作用下才具有的相續性——五蘊能夠從昨天延續到今天,又能夠從今天延續到明天,才會錯誤地認為「我」是存在的,「我」是不會變的,昨天的「我」就是今天的「我」。即便是五蘊的「我」,具有相續性,這種相續性最多也不過能夠延續一百多年,一百多年後,色身也會壞的,「受、想、行、識」也會壞的,五蘊的「我」只有一生,五蘊所組成的「我」根本不會再進入下一世之中。因此,外道的基督教所認為「我」死後,「我」可以進入天堂,那是不符合事實和道理的。

有情眾生執著五蘊,常想造作、保持自己喜歡的,遠離自己厭惡的,捨不得「我」的消失,由執著「色、受、想、行、識」五蘊,遮蓋了「無我」智慧的生髮,因而積聚了無量的生死苦果,所以,五蘊又稱為「蘊魔」,也因此,世尊教授聲聞弟子「於五蘊生厭離」。

在基礎的佛學知識裡面,和五蘊的知識同等重要的還有「十二處」「十八界」,世尊建立這些佛法名相,也是為了更加詳細地說明眾生所執著的「我」到底是什麼。

十八界,包括:六根、六塵、六識。

六根包括:

眼根,是指眼睛等視覺系統。

耳根,是指耳朵等聽覺系統。

鼻根,是指鼻子等嗅覺系統。

舌根,是指舌頭等味覺系統。

身根,是指人的頭顱、軀幹、四肢及其感覺系統。

意根,在大乘佛法的唯識經典中稱為第七識——末那識,小乘的經典《阿含經》裡面稱為「意根」,作為六根之一的意根,不像眼睛、耳朵一樣有個實體的器官存在,意根是無色根,是「心」「識」。意根末那識具有「恆審思量」的體性:末那識能往來三世而不斷滅,除非如阿羅漢一樣入了無餘涅盤,末那識才會斷滅;末那識是作主的心,八識心王中,處處作主的就是末那識;末那識不甘寂寞,無始劫以來總是喜歡攀緣、執著三界的有為法,比如有的人喜歡看美國的職業籃球賽,如果一場球他沒能看到結局,他心裡就老是記掛著球賽的結果——到底是哪一個隊贏了?他會一直記過著這件事,直到他打聽到了結果。其實無論哪一個隊贏了,對他的生活是沒有影響的——輸贏其實對於他來說,完全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事情。這就是末那識的執著、攀緣習氣。末那識的這種攀緣執著習氣,使得人不甘寂寞,不願意趨向涅盤寂靜,總是喜歡沉溺在有韻味有刺激有情調的事情中,修行就是要改變末那識的的攀緣執著習氣,使末那識往甘於平淡寂滅的方向上改變。

末那識雖然是 「處處作主」的心,但是末那識卻是一個了別慧比較低劣的心,末那識不太會分析思考,末那識在作出決定之前,往往需要在六識對事物、境界作出了別分析的基礎上,再來決定是做還是不做什麼事情的。比如說:人餓了,身識、意識分析身體的飢餓狀況後,再由末那識決定是否進食。末那識的作主往往是根據過去生、今生的習氣來作主,由於末那識是「恆」——能往來三世而不斷滅,所以過去生末那識養成的習慣(習氣)會帶到下一生,比如一個人過去生對於書法藝術很有研究,如果死後再投胎為人的話,他喜歡書法藝術的習氣就會帶到這一生,所以他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對書法的濃厚興趣;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人過去很多生就一直接受佛法的薰習,當他這一生再接觸到佛教以後,就會立刻生起信仰,並深入修證,這就是佛教所說的「信根」成熟。末那識根據過去生、今生所形成的習氣,來決定如何行動的體性,就是俗語說的一個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道理。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能思考分析的意識心不是作主的心,如果分析思考的心能夠作主,則吸毒的人在分析思考吸毒的危害以後,立即就能夠決定戒毒了。因此,能分析的意識心和作出決定的末那識心必然不是同一個。現代西方心理學家研究潛意識,他們認為意識不作主,作主的是潛意識,西方心理學家所探索的潛意識的功能,其實就是意根末那識的部分體性,但是他們不知道人除了意識心以外,還有一個末那識意根的存在,他們對於潛意識的研究,還處在很粗淺的程度。

在大乘佛法 的唯識經典中,還詳細說明了第八識阿賴耶識(心)的種種體性,這裡也順便簡單地介紹一些:

第八識阿賴耶識,是一切眾生都有的根本「心」,阿賴耶識心無形無色,本來而有,不生不滅,雖然能集藏一切法的種子,能生萬法,卻又自體清靜,離見聞覺知,隨緣應物而不作主。阿賴耶識是本來而有的法——不要問:阿賴耶識是「誰」生出來的?阿賴耶識不是因緣所生法,是本來而有,且不生不滅的法——不要問為什麼,是法爾如是,無始劫以來阿賴耶識就存在,沒有一法能夠生出阿賴耶識。相反以阿賴耶識能集藏一切法的種子,阿賴耶識具有能生三界一切法的功能。這就是說有情眾生的色身、七識心、宇宙器世間都是由阿賴耶識生出來的。阿賴耶識能造一切法,不是說先有阿賴耶識,然後阿賴耶識再造出宇宙器世間及有情眾生的身心,而是說無始劫以來,器世間就有有情眾生存在著——眾生的存在是沒有開始的,這些有情眾生都具有根本心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和有情眾生是同時存在的,沒有先後的,只是在有情眾生這一世的「我」死後,阿賴耶識又再造出來世的「我」,否則,阿賴耶識就等同於一神教所說的萬能的「上帝」了(一神教的外道認為上帝是第一因,先有上帝,然後上帝又創造了人和世界)。阿賴耶識心雖然能夠造一切法,但是卻沒有像意識心一樣的見聞覺知,阿賴耶識也不作主,作主的是意根末那識,阿賴耶識從來不攀緣、不執著一切法,阿賴耶識只是遍造一切法,並集藏一切法的種子,所以阿賴耶識是清靜的,是無我性的;阿賴耶識集藏的一切法的種子中,也包含業種——阿賴耶識能夠將過去生、今生的五蘊「我」所造的業種帶到來世,並造出來世的五蘊「我」,以實現因果報應。

第八識阿賴耶識是根本心,佛教所說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就是說有情眾生的色身、識蘊的六識心、第七識末那識心以及宇宙器世間的萬法,都是由第八識阿賴耶識所生出來的法,阿賴耶識是一切法的根源。「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是佛教的根本理論,因此佛教被人認為是「唯心主義」,其實佛教所說的「唯心」和哲學家所說的「唯心主義」是完全不同的。

綜上所述,「識」共計有八個——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再加上第七識末那識(意根)、第八識阿賴耶識,佛教稱之為「八識心王」。

在八識之中,識蘊的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只有一世,來世的六識心,又是全新的,末那識和阿賴耶識能夠往來三世,末那識只有在阿羅漢入無餘涅盤的時候,才會消失,而阿賴耶識永遠不會斷滅、消失,阿賴耶識是不生不滅的法。阿羅漢舍報後所取的無餘涅盤,其實就是色身和前七識斷滅——「我」的「身心」壞滅、消失以後,僅剩下阿賴耶識獨住的狀態(此時阿賴耶識因為不再集藏導致輪迴三界的煩惱種子,而改了一個名字,稱為「異熟識」),因此阿賴耶識具有涅盤性。

八識心王所包含的八個識,是人們都具有的法,人們的八個識各有各的作用,識蘊的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對於外界以及自身的情況具有見聞覺知的作用,人們在六識心完成認知活動以後,得要有末那識來決定是做什麼還是不做什麼,而有情的色身、六識、末那識、宇宙器世間都是由阿賴耶識造出來的,基於根本心阿賴耶識的存在,才有宇宙器世間、有情的色身、六識、末那識以及因果輪迴的存在。八識心王雖然各有不同的體性作用,但是,在人們完成認知、行為等活動的過程中,往往是同步一起,和合運作的,這讓人感覺就是一個「心」在活動。八個識共同組成眾生的「心」,就像一部汽車是由外殼、車架、發動機、輪胎、方向盤、車座、油路、電路等所組成的一樣。

佛教有關八識的理論,是整個佛學的核心內容,也是最難理解的內容,在八識之中,識蘊的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是人們容易理解、體會的,對於末那識、阿賴耶識,佛門以外的人尚且連名詞都沒有聽說,更不要說是實證和體會了。事實上,末那識、阿賴耶識是客觀存在的「心」,通過佛教的修證,是可以實證、體驗的,由證知末那識、阿賴耶識的存在,就可以引生大乘的般若智慧。

下面繼續說說六塵。

六塵是六根所「接觸」的對象,包括:色塵,泛指眼睛所看見的一切對象;聲塵,泛指耳朵所聽到的各種聲音;香塵,泛指鼻子聞到的各種氣味;味塵,泛指舌頭所「嘗」到的酸甜苦辣等滋味;觸塵,泛指自己的身體和他人的身體、外物接觸所生的粗滑軟硬、冷熱等觸覺;法塵,法塵是阿賴耶識所變現的內相分影像,是意根、意識所緣的對象,法塵的概念比較難以理解,可以舉例說明,例如:自己的某個親人雖然不在身邊,但是,經常能想起他的音容笑貌,和親人大概相似的「音容笑貌」就是法塵,法塵簡單地說,就是心中的影像。六塵的「塵」,含有染污的意思,六塵能染污人們的「心」,使之不能清靜,故名為「塵」。

六識,也就是五蘊的識蘊: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根、六塵、六識所包含的每一種法,都有不同的差別和功能,各稱為一界,合起來總計有十八種不同的差別功能作用,稱為「十八界」。

十八界法的六根與六塵,合稱為十二處,包括: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合起來稱為十二處。十二處之六根能接觸六塵,即眼睛接觸外色,耳朵接觸聲波,鼻子接觸氣味,舌頭接觸食物,身體接觸外物,意根接觸法塵,經過接觸,色、聲、香、味、觸、法,進入了人們的心中,這個過程稱為六入(六入的原理極為複雜,這裡是簡說)。

六塵經過與六根的六入,識蘊的六識就出生了,《阿含經》云:眼色因緣眼識生……意(意根)法(法塵)因緣意識生。六識出生人們便能感受苦樂——產生受蘊,於是就會有種種想、思——產生想蘊,想蘊產生以後,就會有歡喜厭惡的心理活動,於是人們有各種避苦求樂的行為——產生行蘊,於是有情眾生的五蘊「我」就具足了,「我」具足了,便有「我」的生死輪迴。

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簡稱為「蘊、處、界」,也稱為三科。佛教施設「蘊、處、界」三科,是為了破除有情眾生所執的「我」。

從十八界法的角度來說,凡夫眾生所認為的「我」,就是由十八界法的六根與六識組成的,由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這五根組成的人的色身,具有見聞覺知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再加上處處作主的意根末那識,組成了人的「心」,這七識心都是會斷滅的心,故稱為「妄心」。相對妄心的無常性,以第八識阿賴耶識不生不滅,故稱之為「真心」(究竟的真心是佛地的第八識無垢識)。

「色身」,再加上七識心的「妄心」,就構成了眾生「我」的全部。人們通過「色身」與「妄心」的和合運作,就能夠完成認知、感受苦樂進行思想、採取行動。有情眾生不知道「我」的虛幻性,在無明的作用下,總以為「我」是真實存在的法,所以才會有種種顛倒錯亂的行為。眾生實在不明白自己生生世世所執著的「我」的真相。

眾生感覺到「我」的「存在」以後,又以虛幻的「我」為基點,把三界萬法,區分為「我」與「我所」。五蘊就是「我」,「我」以外的一切法,被「我」所認知、所感受、所支配的一切事物、對象,都成為「我所」,於是,有情眾生就在我所中貪著財、色、名、利等,而導致了生死輪迴。(注釋:其實,眾生將五蘊認為是「我」的情況是很複雜的,有人將五蘊的整體當成是「我」,有人將五蘊的某一蘊當成我,其餘諸蘊當成我所,如《雜阿含經》(109)經所說,將色身(色蘊)當成是「我」,將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當成是「我所」,因此產生了「色是我、色異我、我在色、色在我」四種情況,不一一詳說。)

人類的一切,包括飲食、男女、政治、經濟、科技、醫療、文化、外道的宗教等等一切,無非是希望在今生來世,能讓這個色身長壽,讓這個「心」不停地覺受快樂,為了達到目的,真所謂千方百計,甚至是弱肉強食、殘害生靈,也在所不惜!人們以為色身是「我」,以為覺知心是「我」,故擔心色身壞滅,害怕覺知心斷滅,害怕「我」死後就是斷滅空,故非常恐懼死亡——恐懼這一世的「我」消失。因此,人們活著就是為了「我」——滿足「我」;想盡一切方法,不讓「我」消失——延續「我」。人們不知道其實自己所執著的「我」是虛幻的,是一種錯覺。為了這種虛幻、錯覺,生生世世成為「我」的奴隸,如夸父追日而失去了生命一樣,其實所追逐的不過是一個影子罷了。

2,外道所認為的「神我」

對於什麼是「我」,佛教以外的外道(泛指佛教以外的各種宗教),還有一種「神我論」的觀點。這種外道,雖然不將人的身心認為是「我」,但是,他們卻認為人的色身之內,另有一個常不壞的「神我」(或者是「靈魂」)住在色身中,就像油在芝麻中一樣,此常不壞的「神我」(靈魂),具有靈性,能夠主宰人的一切身心活動。此種外道,認為輪迴的主體就是「神我」(靈魂),並以為經過行善、苦行、禪定等修行,將惡業消除,則在人死後「神我」(靈魂)就可以擺脫肉體的束縛,返回到大梵天、天堂中去常樂不死。

外道所說的「神我論」(靈魂),是以虛構的「神我」(靈魂)來代替五蘊「我」的功能,也是不如理思維的邪見。

(二),我見、我執

我見,《大乘義章》卷六云:

「言身見者,亦名我見。五陰(五蘊)名身,身中見我,取執分別,從其所迷故, 名身見。以見我故,從其所立,亦名我見。」

因此,我見就是因為有情眾生「迷」——沒有覺悟,不知道無我的正理,不知道自己的身心活動,其實都是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以及第八識阿賴耶識互相作用而產生受蘊、想蘊、行蘊的結果,錯誤地以為是有一個「我」,具有「六根、六塵、六識以及阿賴耶識」的功能作用,以為人的身心活動都是由「我」來完成的,都是由「我」來領納各種苦受、樂受、境界等等。人們完成認知、感受、思考以及各種行為,其實都是「六根、六塵、六識以及阿賴耶識」相互作用的結果,並沒有一個「我」參與其中。有情眾生因為不知道這個原理,當然更不可能現前觀察「根、塵、識」和合運作的過程,故於五蘊身中見「我」,以為有「我」在看,以為有一個「我」在說話、做事,在思考,在感受苦樂,並執著「我」,捨不得讓「我」消失,由此「取執分別,從其所迷」,而沉溺於生死輪迴之中。

我見產生的原因,是因為有情存有的無明,不知不證無我正理,而使得有情產生錯誤的認知,於五蘊身中見我。譬如,人在昏暗的角落,看見一團繩子,以為是一條蛇,害怕得要死。本來繩子不是蛇,因為昏暗,誤以為繩子是蛇。繩子表示「五蘊」,昏暗表示「無明」——有情不明白無我的道理,蛇是指人們經過錯誤的認知所產生的「我」,本來是一段繩子(五蘊),本來沒有蛇(我)的,可是因為昏暗(無明),錯誤地將繩子(五蘊)當成是蛇(我),以為繩子(五蘊)是蛇(我)。可見,蛇(我)不是真實存在的,是因為昏暗(無明),讓人產生了錯覺,才會認為蛇(我)是存在的。因此,我見是有情眾生基於虛妄的認知,而產生出來的。

我見,是由有情眾生的意識心不如理思維所產生的一種錯誤見解,無始劫以來,有情眾生的這種錯誤見解就一直存在。我見,要在薰習佛法的正知正見以後,經過深入觀察以後,確認五蘊裡面沒有常不壞的「我」以後,才能斷除,我見斷除了,就是二乘佛法的見道證得初果,在大乘佛法裡面,一般要在六住位才能斷除我見。

我執,《成唯識論》卷一云:

「然諸我執,略有二種:一者、俱生(我執),二者、分別(我執)。俱生我執,無始時來,虛妄熏習內因力故,恆與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別,任運而轉;故名俱生(我執)。此(俱生我執)復二種:一(種)、常相續,在第七識,緣第八識,起自心相,執為實我;二(種)、有間斷,在第六識,緣識所變五取蘊相,或總或別,起自心相,執為實我;此二(種)我執,細故難斷,後修道中,數數修習勝法空觀,方能除滅。分別我執,亦由現在外緣力故,非與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別,然後方起,故名分別(我執),唯在第六意識中有。此(分別我執)有二種:一(種)、緣邪教所說蘊處界相,起自心相,分別計度,執為實我;二(種)、緣邪教所說自性等相,起自心相,分別計度,執為實我;此二(種)我執,粗故易斷,初見道時,觀一切法法空真如,即能除滅。」

這一段有關我執的內容,很深奧,簡單地來說:「執」,就是執取、堅定地認為、執著而不舍的意思;我執是指有情眾生的意根末那識恆執「我」是真實存在的。由於有情眾生的末那識,能往來三世而不斷滅,每一世的意識心都以「我見」來薰習末那識,末那識經過無始劫以來「我見」的熏習,一直就接受並堅執此一錯誤的觀點為正確;再者,末那識恆內執阿賴耶識的體性為我用——以為阿賴耶識的功能是自己具有的功能,因此,使得意根末那識,認為自己是真實的,不肯放棄對自我的執著,不想讓「自我」消失,於是末那識生生世世不斷不壞,故有眾生的生死輪迴。

我執是與生俱來的,不需要別人教導就存在的,例如:幼兒因為俱生我執的緣故,執著我、我的(我所),不容許別的小孩子玩他的玩具,父母如果親近別的人家的孩子,幼兒也會流露出嫉妒心理和行為,沒有人教他,他生下來就會執著「我」與「我所」。因此,有情眾生的我執是極為頑固的,很難斷除的。

解脫道的修證,在斷我見後尚須斷我執,我執斷除了,生死輪迴就解脫了,就證得解脫果了,修習大乘成佛之道的菩薩一般要八地以上菩薩才會斷盡我執,修二乘解脫道的聲聞人,斷盡我執,就是阿羅漢了。

三,煩惱。

《大智度論》卷七云:「煩惱者,能令心煩能作惱故,名為煩惱。」

《成唯識論述記》卷一云:

「煩是擾義,惱是亂義,擾亂有情故名煩惱。」

因此,凡是能擾亂有情的身心,使之心煩意亂的事情,都叫做煩惱,煩惱能障礙智慧,使得有情眾生沉淪生死輪迴。

從大乘佛法的角度來說,有情眾生最根本的煩惱有六個:貪、嗔、痴、慢、疑、惡見,其中惡見又包括: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因此,六根本煩惱又可以細分為十個:貪、嗔、痴、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稱之為十根本煩惱。十根本煩惱又稱為「十使」,「使」即驅使的意思,「十使」能驅使有情眾生在三界中生死輪迴。

十使中,惡見所屬之五使:我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是有情眾生因為無明,對於生命的真相產生了錯誤見解而引發的煩惱,所以又稱為「見惑」。見惑是見所斷惑,在解脫道見道位斷除我見以後,其餘見惑(惡見)所屬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也就隨之斷除了。惡見所屬五使於見道位即斷,不須在斷除我見以後,長時間修道才能斷除,故名為利,因此又稱為「五利使」。

十使中的「貪、嗔、痴、慢、疑」,這五使是因為有情眾生貪愛三界的種種法,迷而不覺而引發的煩惱,故又稱為思惑。思惑的五使,是有情眾生無始劫以來貪著世間五欲所形成的煩惱,習氣堅固,難以斷除,故又名五鈍使。因此,思惑是修所斷煩惱,斷除思惑的五鈍使,需要行者在見道以後,長期歷緣對境地精進修行,才能次第斷除。

佛教除了十使以外,還有五蓋、五結、九結的說法。

蓋,是煩惱的異名,是指有情的智慧為煩惱所覆蓋的意思。五蓋,是指有情眾生,被「貪慾、嗔恚、睡眠、掉悔、疑蓋」覆蓋心智,令起無明,使得有情不能解脫生死輪迴。五蓋中的貪慾蓋、嗔恚蓋、疑蓋,即是根本煩惱中的貪、嗔、疑;睡眠蓋,是指有情眾生,在睡眠之中,心智昏昧,由此導致禪定、善法不能生髮;掉悔蓋,「掉」是指有情在修習禪定或者專心思維佛法的時候,生起了和修行無關的邪心雜念;「悔」是指有情在「掉」後,心中又開始憂惱悔恨,掉悔蓋覆蓋心智,導致禪定、智慧不能生髮。

結,含有結集、系縛的意思,也是煩惱的異名,有情即是為自己結集的煩惱所系縛,而不得解脫。《大毗婆沙論》說有五結:貪結,嗔結,慢結,嫉結,慳結。《辯中邊論》說眾生:有愛、恚、慢、無明、見、取、疑、嫉、慳九結。

煩惱種數,若詳述的話有數百種之多,如《成唯識論》就說有一百二十八種,其實都是由十種根本煩惱細分出來的。

煩惱的產生,來源於有情眾生的我見、我執,故《成唯識論述記》卷一云:

「煩惱障品類眾多,我執為根,生諸煩惱,若不執我無煩惱。」

由我執而產生無量無邊的煩惱,能障礙有情眾生走向涅盤彼岸,是佛子所應當斷除的。

四,有情眾生生死輪迴的過程及其原理。

要說明有情眾生的生死輪迴過程,有必要了解佛教的時空觀。

(一),佛教的時間觀

佛教的時間觀,是指佛教對於時間的認知。關於時間,《瑜伽》卷五十二,彌勒菩薩云:

「複次云何時?謂由日輪出沒增上力故,安立顯示時節差別;又由諸行生滅增上力故,安立顯示世位差別,總名為時。」

因此,時間是依據三界「現實」存在的事物的相續與變異——產生、成長、壯大、衰敗、毀壞而建立的法,人們將事物的出生、成長、滅亡的過程,稱之為時間。因此時間不能離開法——世間具體的事物而存在,離開具體的法,是沒有一個時間的實體存在,人們無法把時間從甲地帶到乙地。歷史上有一種外道,認為時間是一切法產生、滅亡的根本因,這是不對的;現代有的人以為時間是一種「能量」,藉助能量的轉換可以往來過去、未來的世界,那是一種臆想。

故《中論》「觀時品」說:

「因物故有時,離物何有時」?

《中論》「觀去來品」還說:

「若離於去法,去時不可得。」

所以,時間是依據具體的事物及其因果流變所幻現出來的一種形態,有具體事物存在,有事物的前後變異,即有時間前後延續的現象。

《雜集論》卷二云:

「時者:謂於因果相續流轉,假立為時。何以故?由有因果相續轉故。若此因果、已生,已滅;立過去時。此若未生;立未來時。已生未滅;立現在時。」

時間的劃分也是建立法,是依具體存在的事物的變異——運動建立的法,如:地球圍繞太陽轉動一周稱為一年,月球繞地球轉一周稱為一月,地球自轉一周為一天,將一天等分為24 份,每一份為一小時等等。這樣的建立,是人類為了計算而假設的。

佛教的計時單位,《瑜伽》卷五十二作了如下劃分:

「此時差別、復有多種。謂時、年、月、半月、晝夜、剎那、臘縛、牟呼栗多等位,及與過去、未來、現在。」

佛教的計時單位,最小的單位是剎那,最大的單位是劫,其他還有年、月、臘縛、牟呼栗多等。剎那是最小的時間計量單位,其餘時間單位都是由剎那累計而來,對於剎那的定義,一種是從色身的行為上定義的,如《俱舍雲》卷十二云:壯士一彈指頃,六十五剎那;還有一種是從「心行」來定義的,如《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云: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經九百生滅。佛教對於計時,還有一種籠統的方法,概括為三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

佛教不同的計時單位之間的換算關係,參考《俱舍論》:

一彈指之間,包含六十五個剎那,一百二十個剎那為一怛剎那,六十怛剎那為一臘縛,三十臘縛為一牟呼粟多,三十牟呼粟多為一晝夜(一日)。三十日為一月,十二個月為一年,一劫包含一千六百八十萬年,這樣的劫被稱為是一個小劫,二十小劫,共約三億三千六百萬年,為一個中劫,四個中劫——成劫、住劫、壞劫、空劫,共約十三億四千四百萬年稱為一個大劫。(舊譯一個大劫包括四個中劫,新譯一個大劫包括八十中劫。以上是純依經論的文字所作的推算,然而聖意難知,不敢說絕對正確。)

關於時間,佛教還有兩種概念,一為無始,二為阿僧祗劫。

無始,是說有情眾生及其生活的宇宙器世間的存在,是沒有開始的,從無限久遠的,無限長的時劫以來,就有眾生存在、生活著、在六道裡面輪迴,除非隨佛修學佛法解脫生死,否則就這樣一直輪迴下去。如果有初始,則初始的時候是沒有「因」的存在的,承認初始的存在,就成為「無因論」了,這和一切有為法皆是因緣所生的事實是矛盾的。 

阿僧只劫通常又稱無量數劫,一個阿僧祗劫,包含了無數個「劫」,說為「無數、無量」,是指其數目之大,遠超過天文學家所用的數字,完全無法想像。雖然一大阿僧只劫的時間長的難以想像,但是,畢竟是有起點和終點的,最終還是可以過得完的。有情眾生從初發成佛之心,到修行成佛,得要經過三個大的阿僧祗劫,所以成佛很難。

時劫的長短,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不同的世界,時劫的長短是不同的,如: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記載:人類所住的娑婆世界一劫的時間,僅僅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一晝夜(一天);而極樂世界的一劫,相當於袈裟幢世界的一晝夜;袈裟幢世界一劫,相當于于不退輪音世界的一晝夜……。也就是說:人類所住的娑婆世界經過了一個劫的時間,在極樂世界才算過了一天。

(二),佛教的空間觀

佛教的空間觀,是指佛教對空間,對世界(宇宙器世間)的認知。

1 ,虛空(空間)

《中論》「觀六種品」,龍樹菩薩云:

「何以故無色處名虛空相?色是作法無常,若色未生,未生則無滅,爾時無虛空相。因色故有無色處,無色處名虛空相。」

「觀六種品」中所說的「色」,含有物體的意思。「因色故有無色處,無色處名虛空相」,是說「色」(物體)的邊緣、邊際,沒有「色」的地方所顯示的「空無所有」的相狀,就叫作「虛空」(空間)。虛空(空間)不能離開色法(物體)而存在,虛空(空間)是依色法(物體)而顯示出來的法——是建立法,虛空(空間)不能離開色法而獨立存在,人們無法將一部分虛空(空間)從甲地帶到乙地。現代人一般把依大的物體,比如依星球、天體所顯示的廣袤的空間,稱為虛空,依較小的物體,比如建築物、箱體所顯示的虛空,稱為空間,二者的性質沒有差別的。

虛空(空間)是色法所顯示的法,不是實有的法,因此,虛空(空間)的「本身」就沒有邊際,沒有變異生滅,沒有作用,世界無量,虛空也無量。通常人們以為先有虛空(空間),才有虛空(空間)所容納的物,這是顛倒的見解,譬如:建造房子,房屋建成以後,依牆體的內里所顯示的「空無」,才稱房子的空間。

有所謂虛空外道者,以為虛空(或者虛空中的能量)創造了世界以及有情眾生,以為虛空是一切法的本源,這是一種邪見。

2 ,世界及有情

世界,時間的遷流,過去、現在、未來稱為「世」;東西南北上下的界限稱為「界」,合起來就是「世界」。世界泛指具有時間和空間,供有情眾生生活居住的國土。每一個世界,都包括器世間和生活在那裡的眾生。器世間就是指可供有情生活居住的國土,包括大地、空氣、山川、河流、草木等等。眾生,唐代以後的新譯為「有情」。《雜阿含經》卷六云:

「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白佛言:『世尊,所謂眾生者,云何名為眾生?』佛告羅陀:『於色染著纏綿,名曰眾生;於受、想、行、識染著纏綿,名曰眾生。』」

《雜阿含經》卷四十五云:

「諸陰(五蘊)因緣合,假名為『 眾生』。」

《大智度論》卷 35 亦如是說:

「於五眾(五蘊)中我我所心起故名為我,五眾和合中生故名為眾生;」

因此,眾生其實就是「我」的總稱,是一個集合概念。

有的人以為凡是有生命的,就是眾生,基於這個認識,因為植物也有生命,也有出生、成長、死亡的過程,就以為植物也是眾生。佛教所說的有情眾生,一般是指具有色身和與色身相應的心識,能夠完成身體、心理活動的生靈。植物是有情眾生依共業,由有情眾生的阿賴耶識共同化現出來的,因此,植物只有「身體」,沒有心識,沒有精神、心理活動,屬於無情物,不是佛教所說的有情眾生。

有情眾生在器世間,以所作的善惡業,各在三界六道輪迴不息。

3 ,三千大千世界

宇宙中的世界,無量無邊,世界又有大、中、小之分。在佛教來說,一尊應身佛教化的世界,為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又分別由小世界、中世界組成的。每一個小世界的結構都是一樣的,立在中央的都是須彌山。須彌山,又稱為妙高山,是由金、銀、琉璃、水晶四寶所成,山高有八萬四千由旬,闊有八萬四千由旬,為諸山之王。須彌山的山形上下皆大,中央獨小,日月即在須彌山的山腰,四天王天居于山腰的四面,忉利天在山頂,忉利天上面是欲界天的其餘四天,再往上則為色界十八天、五不還天及無色界四天,忉利天以上諸天都是處在須彌山山頂上面的虛空中 。須彌山的山根處有七重金山,每一重金山之間都有香水海環繞。在第七重金山之外有鹹海,鹹海的四方分布著四大部洲,鹹海之外有還有大鐵圍山。四大部洲是東勝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是人類居住的地方。四大部洲每一洲的周圍又各有數百個小洲。我們人類所居住的地球處在南瞻部洲。南瞻部洲的地下是八大地獄。須彌山透過大海,矗立在地輪上,地輪之下是金輪,金輪下面是火輪,火輪下面是風輪,風輪之外便是虛空。以須彌山為中心,下至風輪,上至無色界四天,就是一個小世界。如是,積一千個小世界,稱為「小千世界」;集一千個小千世界,名為一個「中千世界」,集一千個中千世界,稱為一個「大千世界」。因為這中間有三個千的倍數,所以大千世界,又名為「三千大千世界」。一個三千大千世界, 周匝成敗,眾生所居,為一佛剎,是一尊化身佛所教化的世界。

人類所處的銀河系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名娑婆世界,教主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地球只不過是廣袤的銀河系的一粒微塵罷了。

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都要經歷從無到有,從有又回歸到無的生滅循環過程。這個循環過程,就是佛教所說的「成劫、住劫、壞劫、空劫」。

空劫的時候,只剩下四禪天諸宮殿,三禪天以下儘是暗無天日的虛空。空劫經過20個中劫以後(亦有經論謂空劫等各是一個中劫者),就到了成劫。成劫之初(劫初),由眾生的業力,虛空中便有風起,逐漸形成風輪、水輪、金輪,並有大梵天最初形成,其後,其餘諸天、須彌山、內外海、四大部洲、地獄等器世間次第形成。最初出生在大梵天的眾生就是大梵天的天王屍棄,隨後其餘諸天、四大部洲人類、餓鬼、阿修羅等眾生相繼出現,等地獄出現第一個有情,成劫的20個中劫,就滿了。就轉入住劫。住劫,也有20個中劫組成。每一個中劫,又包含20個小劫。一小劫之時間極長,如此計算:從人壽十歲初始,每一百年增壽一歲起算,如是漸增至人壽八萬四千歲,名為增劫。從人壽八萬四千歲時起算,每百年減壽一歲;遞減至人壽十歲便死,名為減劫。,一個增劫、一個減劫,各是半個小劫,合一個減劫一個增劫,就是一個小劫。減劫至人壽十歲時,生女五歲出嫁,十歲便死,彼時無有蔗糖糕餅等物;增劫至人壽八萬四千歲時,生女五百歲時才會出嫁,世界安樂富足。

住劫中,各個減劫的末期會有饑饉劫、疾疫劫、刀兵劫出現,稱為小三災。饑饉劫出現在人壽三十歲的時候,由於人心貪得無厭,致使萬物不生,餓死許多眾生,經七年七月七日七夜,方得度過災年;疾疫劫出現在人壽二十歲的時候,由於人心險惡,導致瘟疫流行,死人不少,經七月七日七夜,才得以度過;刀兵劫出現在人壽十歲的時候,由於人心狠毒,致使蘆葦都可當作利刀殺人,人類經過七日的相互殘殺,所剩無幾了。

住劫經20個中劫後,壞劫來臨。壞劫來臨時,先是火災,空中出現7個太陽,灼熱形成大火,使欲界與色界初禪天悉成灰燼;自初禪天至地獄之有情,各隨其業因或出於二禪以上,或移於他界,至不留一人。其後又有水災,第二禪天悉被浸沒,二禪天的有情或修三禪或往生到其他世界。最後,出現風災,第三禪天悉被飄散。此火、水、風三大災亦稱劫災,然僅破壞至色界第三禪天,第四禪天以上則不受影響。壞劫以後,進入空劫,三禪天以下,一無所有,唯大黑暗,如此經過20個中劫,名為空劫。

一個大劫,包括此「成、住、壞、空」四劫。人類過去所經歷的大劫叫莊嚴劫,未來的大劫叫星宿劫,現在所處的大劫是賢劫。過去、現在、未來的每一個大劫,都會有一千佛出世。人類現在所處的是賢劫,也是如此有千佛出世。

據《佛祖統紀》卷三十勘考諸經論:諸佛出現於減劫,增劫佛不出。人類在減劫,從人壽八萬歲,漸減乃至壽百歲的階段,才會有佛出世,因為增劫人們過於快樂,難以發起出離心,而人的壽命如果低於百歲,福報太差,就不適合聞法學佛。

4 ,四大極微

每一個世界,包括器世間和眾生。那麼構成器世間和有情的色身的最小微粒是什麼呢?依佛教的認知來說,構成器世間、眾生的色身的基本元素是「四大種」——地、火、水、風。其中,地大種,是指器世間的物質中,具有堅硬性質的元素;水大種,是指器世間的物質中,具有濕潤性質的元素;火大種,是指器世間的物質中,具有溫熱性質的元素;風大種,是指器世間的物質中,像空氣一樣具有流動性質的元素。四大種,簡稱四大,一切色法,包括器世間、一切有情的色身都是由此四大所組成。如:人體的毛髮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地大;唾涕膿血,痰淚便利等是水大;溫度暖氣是火大;呼吸是風大。由於四大遍及於一切色(物質)現象之中,所以現代科學所說的物質,佛經稱之為「四大種所造諸色」。

組成四大種的最小微粒,佛教稱為「極微」,舊譯「鄰虛塵」。此四大種之極微,皆是圓形,類似現代科學所說構成物質的最小微粒。

四大極微本來不生,亦永不滅,但是它們的存在方式可以改變。類似科學所說的「能量不滅定律」——能量不會消失,可以從一種形式變成另外一種形式。四大種之極微雖然不生不滅,但是四大極微並不是外於根本心阿賴耶識存在的法。四大極微,是有情眾生的本心阿賴耶識所變現出來的法,是依有情眾生的本心而具有常住不壞性,本心阿賴耶識常住不滅,故所變現出來的四大極微也是常住不滅,因此可以不斷地被無量劫中流轉的眾生所攝取,來製造色身和器世間。

有一類外道以為器世間、人體都是由四大極微組成的,「物質決定意識」,以為人們的「心」也是依四大極微所成的色身而有——刀的鋒利是依刀而有的,沒有刀就沒有刀刃的鋒利,以為色身壞滅以後,「心」也會隨之歸於斷滅,所謂「人死如燈滅」,以為人就是一世,沒有能去至後世者,此即是典型的唯物主義的斷見論。

(三),三界、六道

1 ,六道輪迴

所謂「六道輪迴」,「道」即是通道的意思,「六道」,是說有情眾生,按照他們每一生輪迴的形態劃分,總計有六種:天人、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稱為六道,六道是一切眾生乘業趣向之處,故又名「六趣」。六道眾生的大概狀況簡介如下:

(1)天人道,天道的眾生稱為天人。欲界、色界的天人有色身,色身很美妙,而且高大,壽命極長,如兜率天的天人身長半由旬(一由旬約40里),天壽四千歲(兜率天的一日相當於人間四百年)。人類的色身是由粗重物質構成的,天人的色身是由細微物質組成的,猶如光體,故身量高大而沒有障礙。天人出生時還會自然報得各種神通。有情舍報後能往生到天道,生前都是有很大的善行,要想往生到高層的天界,還需要有禪定的證量方可。

(2)人道,也就是人類。人者,忍也,是指人能安忍世間苦樂之境。人類生活在四大部洲,地球人類生活在四大部洲的南瞻部洲。人類的意識非常的發達,能夠理解深奧的哲理,所以人類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人類是胎生的,目前住劫時期人的壽命不過百歲。生而為人,是因為他們的前生,能夠行善積德,不殘害生靈,尊重法律和社會公德等。往生到人間的有情,需要在生前守持五戒方可。

(3)阿修羅道,《楞嚴經》說阿修羅道的眾生有四種,分別攝於天、人、鬼、畜四道。居住在海底的 阿修羅道,男子貌丑,女子貌美,也有婚姻嫁娶,福報和天人差不多,只是阿修羅沒有酒喝,因此這一類的阿修羅又稱為「無酒」。無酒阿修羅生性好鬥,因為四天王天、忉利天的天人在其頂上遊行自在而心生惱怒,常和天人戰鬥,但敗多勝少。阿修羅對佛法難以生起深信,還常常懷疑佛陀幫助天人。 生為阿修羅者,往往都是生前恃才傲物,喜歡爭鬥,又以驕慢、諂誑等不凈心修布施等善業的有情。故佛教將其列於人道之下,甚至還把它歸入惡道。

(4)畜生道,畜生道的眾生,也稱為傍生,相當於現代人所說的「動物」一類。畜生道的眾生種類極多,千差萬別 ,有的體型很大,如鯨魚,有的則很小,如現代醫學所說的微生物、細菌,要藉助顯微鏡才能看見他們。微生物、細菌一類眾生,佛經稱為「微蟲」,佛說一杯水中,有八萬四千微蟲。常見的畜生道的眾生,和人一樣,也有愉悅、煩惱等心理活動,只是因為業報的原因,它們的意識心不發達,無法完成深細的思維,極為愚痴。畜生道的眾生,或者以草為食,或者互相吞食,它們無慚無愧,沒有仁義道德,畜生道除了極少數畜生能夠學佛以外,絕大部分只是完成一期的因果報應的工具而已。淪落畜生道者,往往是生前心性愚痴,犯有貪贓枉法、生性好淫、偷盜、殺生等罪的有情。

(5)餓鬼道,餓鬼道的眾生,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鬼」,屬於鬼道眾生。餓鬼道的眾生,有的生活在海底,有的生活在人間山林處。鬼道的眾生有的似人形,有的似獸形,身體是由細微物質構成的,就像影子一樣,普通人的肉眼是看不見的。人間具有「陰眼」的人,比如巫婆,能夠看到餓鬼,甚至還能夠和他們交流。餓鬼道的眾生,略分為兩類,一類餓鬼道的眾生,因生前樂於布施,形相福報,接近欲界的天人,名為弊鬼,也就是通俗所說的善良而又有神通的「鬼」「神」;另一類餓鬼道的眾生,因為前生惡業的業報,或者沒有食物水質可食,即便是人間的清泉,在他們的眼中也成為不可飲用的濃血,或者雖然嘴巴很大,但是咽喉卻細的像針一樣,食物無法下咽,或者嘴裡冒火,食物進入口中,就燒成焦炭;還有一部分鬼道的眾生,只能吃一些屎尿等污穢的東西,這一類的眾生,稱為餓鬼,數量占絕大多數。餓鬼道的多數眾生因為「缺乏營養」,他們皮肉血脈,悉皆枯槁,頭髮蓬亂,麵皮黯黑,唇乾舌焦。饑渴的煎熬,使得他們四處奔波,甚或割下自己身上的肉來吃。餓鬼道的弊鬼,如《地藏經》所記載的河神、山神、鬼王等, 屬於佛教的護法,他們本身皈依佛教,同時也保佑學佛的人。餓鬼主要居住地在南瞻部洲的地下,弊鬼則住在山林海邊、四天王天忉利天處。一般餓鬼道的眾生壽命有五百年,餓鬼道的一天相當於人間一個月。 人間充滿了餓鬼道的鬼神,他們和人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儘管人類無法看到他們的存在。如《長阿含經》記載:人間的宅舍、街道、田野、山間、江海河流、草木等等地方,皆有鬼神居住。大部分的鬼神都是善意的,他們保護著人類。作惡的人,成百上千的人才有一鬼神守護,譬如群羊僅有一人守牧;如果是學佛之人,或者是善人,一人就有百千鬼神守護,譬如國王,一人就有百千人護衛。

出生在餓鬼道者,往往是在生前喜歡欺世盜名,騙取名聞利養,嫉妒心重,遇人受難也不施捨、極度吝嗇的有情。犯有貪贓枉法、偷盜、舉債不還、殺生等罪的有情。

(6)地獄道,是指生活在地獄裡面的有情的總稱。地獄的眾生也是化生,他們的飲食方式是識食。地獄道的有情終身生活在地獄之中。有名的大地獄有八處:想地獄、黑繩地獄、堆壓地獄、叫喚地獄、大叫喚地獄、燒炙地獄、大燒炙地獄、無間地獄,名為八大地獄。八大地獄每一座地獄,又分別包括十六座小地獄。八大地獄以外,還有十座大的地獄以及一些小的地獄。中國民間俗語所說「十八層地獄」的十八獄,出自《十八泥犁經》,這裡不一一列舉。 掌管地獄的諸王中,名氣最大的是閻羅王。初入地獄的有罪眾生,閻羅王會派「生、老、病、死、治罪」等五位使者,來質問罪人。使者先列舉罪人所作的惡業,然後對他加以呵責:今入地獄受報,皆是因為生前罪大惡極,完全是自作自受,絲毫怨不得別人。如此指責罪人以後,就將罪人發落諸地獄中接受懲罰。生活在每一座地獄的眾生,或者終日手執鋒利刀劍互相砍殺,或者生活在沸騰的屎尿之中,或者被地獄的獄卒用鐵釘釘滿全身,用鋸子將身體割截成數段,用刀將身體剁的粉碎;或者獄卒逼迫他們手抱火紅的鐵柱,通身上下被燒的焦頭爛額,沒有一處完好;或者是被地獄的獄卒將燒化了的銅水灌入口中,從咽至腹,無不燋爛;或者被丟進沸騰的大鐵鍋中,身體被煮的爛熟;或者被巨大的石頭來回碾壓,骨肉糜碎,膿血流出,或者被獄卒逼使在刀山劍林中奔跑、體無完膚;或者被冰冷的寒風吹的皮開肉綻……等等,其狀慘烈無比。所有的地獄中,最黑暗的就是無間地獄了,無間地獄又名阿鼻地獄,在無間地獄裡面所受的痛苦,時間長達數劫,受罪死去後,冷風一吹,又會活了過來,一天之中,萬死萬生,沒有間歇,故名無間地獄。地獄眾生純苦無樂——沒有任何快樂可言,唯有受苦。地獄眾生的壽命極長,可與天人相比。如 無間地獄的眾生壽命有一劫之多。因此,地獄有情的壽命越長,所受的酷刑就越多。人、天人都希望長壽,地獄眾生但求速死,但是卻不可能。等到地獄眾生受報結束以後,從地獄出來,還要身受余報,先是上生到餓鬼道,鬼壽盡後,又出生在畜生道裡面,畜類命終,才有可能再生於人中,即便是出生為人,也是身體殘廢貧賤之人,往往因為過去生所形成的惡習,繼續作惡,而導致再次墮入地獄,以至惡性循環,無有出期。

地獄眾生,唯有一種快速脫離地獄的方法,就是趕快念佛懺悔,只要他們在受刑的時候,念一聲佛號,以此功德,立刻會從地獄中脫離出來,投生到其他地方去。

地獄眾生的生存環境及其身心遭受的痛苦,令人聞之尚且心驚膽顫,毛骨悚然,更不要說身處其中了。地獄是造了地獄惡業的有情眾生所共同化現出來的世間,造了地獄業的有情,死後就要到那裡受報。眾生墮入地獄的原因,主要是生前造了很大的惡業,比如生前心地惡毒殺業(殺人、殺死其他動物)太重者;不孝順父母乃至殺死父母者;誹謗破壞佛教三寶者。

三界

六道

境業相應

境果相應

無色界

無色界四天

禪定業,舍色身見

四果、三果

色界

色界四禪天

禪定業,離欲界愛

欲界

欲界六天

十善業,忍辱

二果、初果

天阿修羅

十善業,嗔重

(三皈)五戒

畜生

愚痴業重

不解脫

餓鬼

慳吝業重

地獄

五逆十惡業

三界六道境業境果相應表

需要注意的是:佛教三寶,是指佛、佛法、出家的僧人。父母養育了子女的生命,所以恩德極大,如果有情藉助佛教三寶的教化,有了出世間的智慧,就能夠永遠地解脫生死輪迴,因此,佛教三寶能夠養育眾生的「慧命」,如果做了破壞三寶的事情,比之傷害父母,還要嚴重的多,因為父母養育子女的生命,只能利益子女的一生,而佛教三寶「養育」眾生的慧命,能夠利益眾生的無量世,而眾生學佛以後,不僅能夠利益這一世的父母,還能利益過去世、未來世的父母,乃至其餘眾生,佛教也因此可以以燈點燈,燈燈不滅,永久流傳,究竟地利益眾生,所以三寶的恩德更大,所以做了不利於三寶的惡業,後果更加嚴重。破壞三寶的惡業,大的有傷害僧人的身體、焚毀佛教經典、偷盜寺院的財物等等,小的有辱罵僧人,或者在還沒有深入了解佛教以前,就信口開河說佛教是迷信,叫人不要相信等等,這些行為即使很小,都會帶來很嚴重的後果。這一類惡業,就像一粒極小的種子,將來就會長成參天大樹。佛門以外的人們,對於生命真相的認知,還極為有限,即便是不信佛教之人,對於佛教寧可採取「敬而遠之」的態度,也不要隨意按照自己的理解,以為佛教就是燒香拜佛,信神禱鬼,求菩薩保佑,無知迷信等等。「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從世間法的角度來講,即便不信佛教、不信因果輪迴的人們,不說誹謗三寶的話,不會影響他們的任何生活,「萬一」佛教所說的一切都是真實不虛的,他們因此而承擔地獄的惡報,那就太不值得了。採取這樣態度的人,才是世間聰明的人。學佛的佛弟子,對人宣傳佛法,引人進入佛門是一件功德很大的事情,但是,在接引別人之前,自己先要掌握一定的佛學理論,同時要注意觀察對方的心性,還要有善巧方便,才會有效果。否則,如果盲目地宣傳,對方不僅不會信仰佛教,反而會犯下誹謗三寶的大過失。

人們通常所說的神仙,屬於天人、人類。《大智度論》卷五六說:神仙有二種:或天或人。 天仙,其實就是天界的天人;人仙,其實就是通過修鍊,具有一定神異功能,壽命很長的人。如我國道教所說的神仙,通過氣功修鍊、服食藥物等,以達到長壽的目的;再如《楞嚴經》所說的十種仙人之中的「精行仙」——「 堅固交遘而不休息,感應圓成名精行仙」。精行仙, 就是通過打通氣脈,通過男女之間長時間地雙修來達到成仙的目的。這類仙人往往住在遠離人間的深山海島等處。仙人能長壽,有的還會有神通;但是因為不能依照佛法修證斷除我見,故不能超出生死輪迴,所以「報盡還來,散入諸趣」。

六道輪迴的眾生,根據依業所感的果報不同,又可劃分為:三惡道、三善道。依惡業所感而赴之畜生、餓鬼、地獄三道,是為三惡道;依善業所感而赴之阿修羅、人、天人三道,是為三善道。

處於六道中的眾生不論是胎生卵生,還是濕生化生,如果不修學佛法,就無法脫離生死,這一世生在這一道里,下一世又生在那一道里,只能在六道裡面輪來轉去,這就是「六道輪迴」。在六道之中,最適合學佛修行的是人道。天人的果報太殊勝,使人沉溺其中,不能發起出離心;阿修羅的嗔恨心太重;畜生道的眾生太愚痴;餓鬼道、地獄眾生純苦無樂;只有人道苦樂參半,生活環境比較安定,再加上人類的心性比較堅忍,理解能力也很強,所以人道是最適合學佛修行的,乃至諸佛都是在人間示現成佛的。

2 ,三界

六道輪迴的眾生,根據有無色身、性情、以及所居住的器世間等等不同,又可以分為三界: 欲界、色界、無色界。

所謂的欲界,因為欲界的眾生都有飲食、睡眠、男女性慾等慾望,故名欲界。生活在欲界的眾生,包括地獄、餓鬼、畜生、人、阿修羅、天人等六趣,故欲界也稱為六趣雜居地。欲界的最下層,是地獄眾生所住的世界,中間依次是餓鬼、畜生和人所住的世界,最上面是欲界的天人所住的世界。欲界有六天,從低到高,依次為: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欲界六天的天人自然情況各有不同,譬如第四天兜率天,兜率天依空而居,分為內、外二院,外院為兜率天的天人所居,內院現正由最後身菩薩——彌勒菩薩住持弘法,因此,內院往往是一些佛弟子發願往生的凈土,將來彌勒菩薩會由內院下生人間成佛。兜率天外院的天人男女行淫的時候,只要拉拉手就滿足了,故云:兜率天執手成淫。此天的天人身長四由旬,天壽四千歲,一日相當於人間四百年。 欲界天人的飲食是甘露。欲界天人都有婚姻嫁娶。欲界六天的天人活著的時候,其樂無窮,但是,在臨死前有五種預兆出現:身光消失、不樂本座、花冠枯萎、天衣垢壞、身出汗臭。生平一起嬉戲的天女們,見天人「五衰相現」,便皆遠離。天人在天上往往將過去生積累的福報享盡,死後要墮落到三惡道。因此,瀕死的天人,以天眼看見將要往生的地方,就會凄惶恐怖,痛苦不堪。因此《正法念處經》說天人的享樂,以及享樂之後面臨的窘境,「如蜜和合毒藥,是則不可食,天樂亦如是,退沒時大苦」。所以眾生不可貪著天界之樂,應思出離三界。

所謂的色界,在欲界天之上的天人及其生活的器世間。色界的範圍包括初禪三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二禪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三禪三天天(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四禪四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四禪天之上有五個天(五不還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共十八層天。。此界的天人的色身是由微細物質構成的,極為高大,而且都是中性身,沒有男女性別,故無淫慾。色界天人因為欲心淡薄,一直處於禪定之中,能以禪悅為食,故已經沒有欲界的睡眠、飲食等慾望,因此色界天人離欲清靜,能稱為「梵」。往生色界的天人,都是生前證得初禪以上,並行有大善業的有情眾生。色界的眾生壽命極長,遠高於欲界眾生。

色界的天人,因為不需要飲食、嗅香,因此沒有舌識、鼻識(但是舌根、鼻根仍有),故十八界法中,色界天人少了兩界。

這裡略說五不還天,五不還天包括: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往生五不還天所居住的天人,必須是生前斷五下分結,證得三果以上的賢聖,才能往生到那裡。解脫道的三果阿那含往生五不還天以後,在那裡能斷除五上分結,證得四果阿羅漢,舍報後能取無餘涅盤,不再進入輪迴,故稱此天為五不還天。五不還天的色究竟天,在五不還天的最頂上,故名色究竟, 僅大乘的地上菩薩能往生此天,報身佛——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報身——盧舍那佛如今正在色究竟天上為地上菩薩說微妙甚深法門。

所謂的無色界,是指此界的有情眾生沒有色身存在,沒有物質世界存在,只有心識住於四空定中,故名無色界。無色界是超越物質的世界,無色界的有情五蘊之中,沒有色蘊,唯有受、想、行、識蘊存在。不依賴色身,獨立的精神體可以有「受、想、行、識」,這是一般人很難理解的。往生到無色界的有情,都是生前厭離色蘊,證得四空定不退的有情。無色界既然沒有色身、國土器世間,就無法確定其方所,但就果報殊勝程度來說,在色界之上。

無色界的四天包括: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無色界的四天,不是真有上下四天的差別,唯是根據無色界天人所住的禪定境界的高低來劃分命名的,如:住於空無邊處定的有情,總稱空無邊處天;住於非想非非想定中的有情,總稱非想非非想處天。關於無色界四天的天人的壽命,《長阿含經》說:空無邊處天為一萬劫、識無邊處天為二萬一千劫、無所有處天為四萬二千劫、非想非非想處天為八萬四千劫。

無色界的天人,唯有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存在,依識食而存,由意識覺受定中境界。往生到無色界的天人,都是一些不了解佛法,卻又極為精進修行禪定功夫的眾生。無色界的眾生,他們沒有色身,只剩下一個純粹的「精神體」處在定中,因為沒有斷除我見的緣故,故以定中的微細的覺受為「我」,若能聽聞佛法,斷除我見——不以定中的覺知為「我」,則立即就能證得四果,成為解脫生死的阿羅漢。因此,此界的天人因不斷我見,還是凡夫,故舍報後,仍要繼續生死輪迴。

以上,就是三界的大致情況,有情眾生如果沒有解脫生死,就不停地在三界之中往返輪迴,沒有一個止息的時候。

3 ,三界唯心造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就是諸法實相、諸法的真相、究竟的真理。 心(識)者,總八識,號為八識心王,八識心王之中,唯第八識阿賴耶識堅住不壞,自凡夫位乃至成佛,皆是此識。十方三世一切有漏無漏法,皆因八識心王而有而顯,八識心王復依第八識及無明而現於三界,無明業種及上煩惱隨眠復由各自第八識所持而藉緣變現色身及世界山河,故說三界唯心——唯依第八識心而有,依第八識心而現,以第八識心為根本。三界中的一切有漏法、無漏有為法,皆因八識心王而有;乃至無漏無為法,亦因八識心王而顯。若離八識心王,無有一法可得,若無八識心王,萬法悉不能生,故說萬法唯識。依阿賴耶識及其執藏的一切法的染凈種子,才有六道輪迴,才有修行所證的解脫果,若無阿賴耶識為一切染凈諸法的根本,則無六道輪迴,則無解脫證果可言,故《大乘阿毗達磨經》說阿賴耶識為:

「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盤證得。」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顯示的就是宇宙萬法的本質。因此,無論三千大千世界,空間有多麼廣闊,無論三界的二十五有,種類是多麼繁多,都不出有情眾生的一心,歸根結底,都是由有情眾生的本心阿賴耶識心所造。《大方廣佛華嚴經》「夜摩宮中偈贊品第二十」云: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

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

……

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

阿賴耶識是心,心體無形無色,是如何造色的呢?宇宙器世間和有情的色身都是由四大極微組成的,那麼皆具圓相的四大極微是如何形成器世間及色身的呢?

地水火風四大極微元素,皆是同等大小的圓相,如沙子,本來是不可能隨意聚集成雕塑(沙雕)的;但是,如果藉助膠水、支架等輔助物,就能粘合成各種雕塑。

四大微塵和根本心阿賴耶識,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本心阿賴耶識具有一種功能——大種性自性,能團聚四大微塵成有情的色身和器世間。如求那跋陀羅所譯的《楞伽經》卷二所云:

具有共業的有情之阿賴耶識,共同執持地火水風四大極微,團聚成他們共同居住的器世間:共業有情的阿賴耶識中藏有「斷截色妄想大種」,故於虛空形成山河大地石礫沙土等;共業有情的阿賴耶識中藏有「津潤妄想大種」,故山河大地有種種水,滋生草木;共業有情的阿賴耶識中藏有「堪能炎盛妄想大種」,故有堪能燒燃之種種物性;共業有情的阿賴耶識中藏有「飄動妄想大種」,故有大地氣流飄動等。共業有情如是造就了他們共同生活的器世間,並在器世間造作各種善惡業,又種下了後有的種子。當劫火來臨,世界毀壞時,器世間的物質四大分解,碎如微塵,散於虛空,當因緣成熟的時候,造有共業的有情眾生,又會將這些微塵團聚起來,形成新的器世間。

有情眾生的色身,也是如此,當人死後,阿賴耶識又去投胎住於胎中的時候,阿賴耶識能吸取母體的四大種物質(營養),根據過去生所作的善惡業所產生的業力,來製造來世的色身,並能執持色身的生長,當色身成長,五根完具的時候,就會出生,出生以後就會又經歷成長、衰老、死亡。當人死亡的時候,阿賴耶識就會舍離色身,色身離開阿賴耶識的執持,就開始毀壞,身中的四大就會分解:地大還歸於地,水大還歸於水,火大還歸於火,風大還歸於風。當來世受生時,又藉父母緣,攝受四大種,令色身成長、出生,於是再次經歷成長、衰老、死亡的過程。有情眾生的生死就是不斷重複此一過程。不論色究竟天的天人的一萬六千由旬的高大色身,還是需要在顯微鏡下才能看見的細菌的微小色身,都是他們各自的阿賴耶識,根據自己過去世善惡業的業力來造出來的。

阿賴耶識依有情眾生過去的業因,而造出有情來世的果報正體——五蘊身心,稱為正報;具有共業的有 情之阿賴耶識共同造出的國土世界、山河大地等,以供有情在其中居住生活,在其中繼續造業受報,稱之為依報。正報依報二報,皆是有情各自的阿賴耶識所具有的功能作用,故《成唯識論》卷二云:

  「阿賴耶識因緣力故,自體生時,內變為種及有根身,外變為器。即以所變為自所緣,行相仗之而得起故。」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山河大地是有情的阿賴耶識所變,而每一個有情都有各自的阿賴耶識,那麼應該每一個有情的阿賴耶識只製造出屬於他自己的器世間啊,為什麼客觀上有情眾生所生活的器世間卻是同一個呢?

有情眾生所居住的山河大地器世間,並非是由某一單一有情的阿賴耶識所變現的,而是由所有共業有情的阿賴耶識,依據這些有情的業力,共同變現出來的。所以《成唯識論》卷二有一個形象的比喻:造有共業的有情之各自的阿賴耶識,共同變現出器世間,如同一個房間,有無數盞明燈照耀,無法說房間某一處是哪一盞燈照亮的,只能說是所有的燈照亮的。因此,無法說明這個世界上的某一條河流具體是哪一個有情所造。雖然無法說明哪一個有情造了哪一部分器世間,但是任何一個有情所造的善惡業,卻都會改變山河大地、器世間的現況。《優婆塞戒經》卷三說:一個惡人的因緣力量,就能令其所生活的器世間的農作物減產,一人作惡,都會殃及天下。反過來說,如果大家都能去惡修善,那麼整個世界也會因此變得清凈,此即是「心凈則國土凈」的道理。

少數學佛之人,不明白佛說之「心能造物」的原理,將佛所說能生萬法的阿賴耶識,等同於外道所說之第一因的造物主、上帝。

無始劫以來,就有眾生生活在器世間,並不停地生死輪迴。有情眾生的存在是沒有開始的,是本來而有,法爾如是。有情眾生死後,阿賴耶識能攜業種去到來世,再團聚四大種變現來世的有情之五蘊色身和所生活居住的器世間。有情各自之阿賴耶識變現出的色身和器世間優劣,完全由有情的過去世所作的善惡業的業力決定,是自作自受,非有外力的作用。佛說阿賴耶識心能造諸法,不是說先有阿賴耶識,然後阿賴耶識再造出宇宙器世間及有情眾生的身心,而是說無始劫以來,就有有情眾生存在,有情眾生各有八識心王。而外道所說的上帝造物,是說上帝無因而有,然後上帝花了五天的時間造了大地萬物以後,到第六天用泥土造了亞當,又用亞當的肋骨造了夏娃。基督教的聖經說上帝創造萬物和人,上帝是第一因的造物主。這和佛教所說以阿賴耶識為根本因,根據有情過去生業力,以四大種為緣,造作有情的色身和器世間,是完全不同的原理。外道的第一因造物主是基於虛妄認識的邪見,而佛教的「萬法由心生」的原理,所揭示的是有情色身以及器世間的形成與毀壞的真理,二者相差何止萬里。

因此,三千大千世界及其六道眾生,都是由有情的本心阿賴耶識所變現出來的假有、幻有,心外是沒有一法可以獨立存在的。故有祖師歸納云:

「三界唯一心,心外無別法;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四),人類起源與業報、輪迴的原理。

1 ,人類的起源

有情眾生是沒有來源的,也就是說生命是沒有開頭,無始劫以來,就有有情眾生生活在器世間。現今所說的人類起源,泛泛而論,是指賢劫地球形成以後,地球上的人類是從何處而來的問題。世間的一切宗教、哲學,都在探求宇宙、人生(人類)的起源,它們各有自己的主張。如:我國古代有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的神話傳說;基督教認為,人類、世界是萬能的上帝所造;當今的唯物主義則堅持進化論的觀點,他們以為,數億年前,宇宙經大爆炸形成地球,地球上的無機物可以變為有機物,有機物再演化為魚類,再繼續演化為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猿猴,直到猿猴進化為人類,也就是說:一塊石頭,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最終可以進化為有思想有情感的人。當然,這都是由於不如理的思維所產生的錯誤觀點。人類來源的真相,正如佛教所認識的:

在劫初(成劫的開始)地球形成之初,便有光音天的天人命終以後,自然在地球化生,劫初人類仍然是天人的模樣,肢體圓滿,形色端嚴,身帶光明,能騰空自在,長壽久住,而且也沒有男女之分。後來人類由於貪食「地味」(一種食物),身體開始變得粗重,不能飛行,身光也暗淡下來,終於成為現在人類的模樣。

人類久住地球以後,少數人之間開始產生親密行為,便出現了男女,有了情慾,由於當時的風俗,人們視男女淫慾為污穢,故為眾人所厭惡。於是,關係密切的男人女人就造了屋舍,以避外人,由此逐漸形成了婚姻、家庭、聚居、城市等等,直至今日,這個過程極為漫長。

2 ,業報與輪迴的原理。

無始劫以來,有情就在六道輪迴。有情之所以陷入六道輪迴,不是因為上帝的懲罰,或者是外力作用的結果,而是有情眾生自己造成的。有情眾生不明白無我的正理,不知道「我」的虛幻性,為了滿足這一世虛妄的「我」的需要,不停地造業,這些所造的善惡業,會轉化為「種子」,保留在「識」(阿賴耶識)體內。所謂的人死了,就是色身毀壞了,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根毀壞了,因為五根毀壞,導致「根」「塵」無法相觸,因而阿賴耶識無法生起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來了別外境,所以死人都是沒有覺知的。死亡,其實就是色身毀壞,覺知心消失了,無法再認知外境,也感覺不到「我」的存在。如電影中常看到的人死而復生的情節,當死人復活時候,身體有了知覺,然後覺知心又恢復了,人就活過來了。人死的時候,前六識雖然消失了,但是末那識、阿賴耶識仍然存在。人死了以後,末那識因為我執的習氣,捨不得讓自己消失,於是阿賴耶識經由末那識的指令,會造出中陰身,中陰身再去「投胎」,當中陰身「投胎」以後,中陰身就消失了,阿賴耶識根據這一世的「我」所作的善惡業的多少,又借著外緣的四大種,造出來世六道中某一道的「我」來,這就是輪迴的原理。

為了詳細 地說明輪迴的原理,這裡以六道中的人道輪迴來舉一個例子。比如這一世的「張三」,他活著的時候,作了一些善、惡業,這些善惡業,轉化為「種子」,保留在他的阿賴耶識內,當「張三」死亡時候,阿賴耶識捨身以後,他的色身就開始毀壞了。如果「張三」生前所作的善業極大,那麼阿賴耶識先從腳底處舍離,這時候腳底最先變冷;反之,若「張三」生前所作的惡業極大,阿賴耶識就會先從頭部舍離,此時頭部先變冷。阿賴耶識在捨身——離開人體的同時,就造出「張三」的中陰身,當阿賴耶識離開人體多少,中陰身就形成多少。當阿賴耶識完全離開色身,「張三」就徹底死了,外在的表現就是體溫消失了。醫學上說死亡是以心臟不再跳動或者腦死亡為標準的,但是佛教所說的死亡,是指阿賴耶識全部舍離身體。阿賴耶識完全離身,快則八小時,慢的可能要拖到一整天、乃至二天。因此醫學上認定的死亡,實際上可能人並沒有真的死盡。

阿賴耶識全部捨身以後,中陰身也就完全形成了。中陰身,也就是人們通俗所說的「靈魂」。中陰身是有情死後,來世的生命形成以前,在這一特殊時間段里暫時存在的一種生命體。因此,中陰身只是輪迴的中間狀態,不屬於六道的一種,故又名中有、中蘊。中陰身的面貌,和他將要往生的六道的某一道的眾生是一致的,如果「張三」來世要投生到畜生道,那麼他的中陰身就是畜生的樣子。中陰身是由細微物質構成的,一般人看不見,有天眼通的人能見。中陰身有一些所謂的小五通,包括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中陰身的小五通,都是依業報而來的,不是修來的,而且神通能力也是有限制的,主要的作用是讓中陰身能夠順利地投生到下一世。中陰身的壽命有限,七天一生死,最遲經過七次生死,四十九天,必定投胎往生。因此,在中陰身階段,死者的家人可以作功德迴向給死者,或請寺院的高僧法師,進行超度活動,以便中陰身能投生到三善道裡面去。有情死後,不必都要經過中陰身階段,如往生到無色界的眾生,無須經過中陰狀態,人在這邊死了,那邊就直接出生在無色界了。

「張三」在中陰身階段,便又依業力不由自主地尋找來世的父母。「張三」的中陰身,因為有小五通,能看見來世有緣的父母——男子女子在行淫,如果他和女的有緣,來世為男者,中陰身就會起顛倒想,很討厭男子,想把他拉開,讓自己和女子行淫,等男子女人行淫時精子和卵子結合,「張三」的中陰身就會見到風雨雲霧,覺得寒冷,復又看到家宅、樓閣、草庵等,中陰身便進住其中——即入母胎,「張三」的中陰身入胎後就消失了。「張三」中陰身消失以後,「張三」的阿賴耶識、末那識仍住於受精卵中,受精卵最初形成的七天,稱為羯邏蘭。不論是在受精卵階段,還是成人階段,色身皆須阿賴耶識執持,才能生長,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張三」的阿賴耶識住於胎中,藉助母體的四大營養,來製造他來世的色身。因此,胎兒的身體並不是母親製造的,而是執持胎兒色身的阿賴耶識製造的,母親不過是提供營養物質,供阿賴耶識用以製造胎兒的色身罷了。

由於受精卵沒有眼根、耳根等五根,所以根塵無法相觸生出「識別」,因而也就沒有了見聞覺知,在住胎的最初階段,胎兒什麼也不知道,胎兒在發育到一定階段,五根完備,才會有見聞覺知。胎兒的成長過程,《佛為難陀所說入胎經》、《大寶積經·佛說入胎藏會第十四之一》等述之甚詳,也為現代科學所驗證。

胎兒經十個月的成長以後,就會出胎,當「張三」的來世——胎兒生下來以後,父母給他取個名字叫「李四」。於是,「李四」又開始了他自己的生命旅程。這就是「張三」經過一次生死輪迴以後,成為「李四」的過程。這一世的「張三」所做的善惡業,是要由來世的「李四」受報的,因此說因果報應非「自作自受」;雖然上一世「張三」的色身和識蘊的六識心不能去到來世——和「李四」的色身、識蘊的六識心不是同一個;但是,「張三」的意根末那識、阿賴耶識卻是可以相續到來世的——「張三」的末那識、阿賴耶識和「李四」的是相續的「同」一個,所以又說因果報應亦非「異作異受」,這就是有關輪迴的中道義。

當然,輪迴不僅僅局限於人道,輪迴往往是在六道裡面進行的。眾生來世要往生的六道中的某一道,是和這一世的心性、行為是相應的。如果是心性殘忍狠毒,無惡不作的人,他的阿賴耶識就會在「業」的作用下為他營造往生地獄的境界相,在他死後,就為他製造出地獄身,使他出生在地獄裡;如果是心性貪婪吝嗇,只肯佔便宜不肯吃虧的人,就會投生到餓鬼道裡面;如果是心性好淫,執著情愛的人,阿賴耶識就會營造出和他心性相應的境界相,等他舍報後,來世就成為鴛鴦鴿子一類執著情和欲的眾生;如果是心性陰險毒辣,專搞陰謀詭計,見不得陽光的人,來世就會投生為喜歡陰暗互相吞食的蛇類;如果是心性樂善好施,卻又易嗔好鬥的人,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劫富濟貧一類「俠客」人物,他們來世很可能成為阿修羅;如果是心性喜歡和人相處,樂於用仁義道德來約束自己的行為的人,很可能還會在人道裡面輪迴;如果是喜歡做十善業,或者是樂於修習禪定,五欲又很淡薄的人,性情和天人的境界近似的,他來世可能生在天界。

如果不學佛,有情眾生就是一個完成因果報應的工具,不論他是王侯將相,還是下里巴人。即便是學習儒家,積極入世,建功立業,也不過是來世在人天輪迴,等前世所造的福報享盡的時候,就會又墮落到三惡道裡面去了;即便是修習道家,能夠生天成仙,結果也是一樣,還是無法出離三界的生死輪迴。所以說,學佛是大丈夫行,非王侯將相所能為!

以上說明了有情眾生墮入生死輪迴的原因以及輪迴的原理,下面再來看看,二乘的行者是如何修證解脫道,而出離生死輪迴的。

推薦閱讀:

七夕稿一篇 – 人不可以一路成長一路悲傷 
一篇反射中國國情的好文
這是一篇套路帖
這是一篇白茶新手入門知識,實用基礎,讀懂它就是半個專家!
看完這一篇,你就再也不會覺得五代十國很亂了二

TAG:原因 | 文章 | 輪迴 | 轉載 | 生死 | 法師 | 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