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的「大」問題家長如何應對?
思維
小編的話:本篇是思維版塊的第四篇。作者通過與自己女兒的問題互動來帶領大家一起來學會巧妙地應對孩子們奇思妙想的問題,並且將這一過程當做培養孩子思維的一個途徑。
作者
劉瓊
童行暑期故事營導師
中國兒童哲學研究中心聯合創始人
兒童哲學思維教研專家
法國里昂高商學院碩士
多年跨國公司從業經驗
「媽媽,時間是什麼?時間會回去嗎?」
「爸爸,太陽會死嗎?」
「媽媽,我做夢的時候還存在嗎?」
我4歲半女兒向我拋出了一系列讓我難以招架的問題。
很多家長都很熟悉這種情況,也都有疑問,家長到底應該如何回答孩子的這些「大」問題呢?
天生的哲學家
對4-5歲的孩子來說,世界是全新的,讓他充滿了驚奇,這和原始人類面對世界的驚奇狀態類似。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驚奇是哲學的起源。從這一點上說,孩子們可以被稱為天然的哲學家。
由於驚奇,孩子開始思考,開始提出關於事物本質的問題,開始進入問題爆發期。
家長該如何應對孩子的『神奇』問題?
家長覺得這些問題很難回答,大致是因為以下兩個原因:
1.這些問題本來就沒有正確答案,有很多時哲學本質的問題,家長自己也沒有思考過;
2.有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涉及的知識面很廣:譬如,「人為什麼不會飛?」,家長需要花時間查一查才能給出科學的解釋。
事實上,家長總是試圖用科學的知識和嚴謹的表述來回答學齡前孩子的「大」問題是不合適的。這些科學的解釋涉及了太多的新概念和陌生的知識,孩子是無法理解的,只是被一堆不懂的辭彙和概念堵住了思考和進一步的探索。
家長到底如何接住孩子的『神奇』問題呢?
有些家長會給出簡單粗暴的解釋。譬如,因為人天生就長成這樣,就是不會飛。就好像鳥天生就會飛,但是不會游泳一樣……;
甚至有的家長會尷尬的轉移話題,粗暴的擺脫這個困境。
也有一些家長懂得把問題丟回給孩子:「那你覺得為什麼呢?」
但經常的情況是,孩子會回答:「我不知道啊,才會問媽媽。」
到了這一步應該怎麼辦?有沒有更好的應對辦法呢?
好消息是有~
區分知識和思考
首先我們要能夠明白,知識和思考是兩件事。
知識相對客觀,是可以被驗證或證偽的;
思考是一個主觀的過程,可以是發散的。
在思考的初級階段,不需要關注準確性和標準性,重要的是能夠提出多種不同的假設。
譬如,當家長把問題丟回給孩子,孩子回答說:」我不知道「的時候。其實孩子心裡想的是一個正確的答案,而且孩子認為只有成人才會知道這個答案,而自己是沒辦法知道的,除非成人告訴他。
這是一種需要糾正的思維壞習慣,我們要培養孩子自己去積極思考,認識到自己的思考也是有價值的,要相信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且知道這種能力是受到重視的。
發散思維
家長可以這樣告訴孩子,你不需要知道,你只需要去想,隨便想像,去創造,告訴我一個可能的解釋。
經過鼓勵和練習,孩子的思維就可以被激活,敢於去冒險去想像,這就是發散性思維的鍛煉。
小孩子的發散性思維能力很強,充滿了不受限制的神奇想像,這其實是成人需要跟孩子學習的。
一起和孩子去想像多種不同的可能性和假設吧。也許你會從中發現詩歌的意境,童話的多彩,哲理的深刻,以及思考的樂趣。
科學思維
接下來,家長可以和孩子從不同的解釋中選擇1-2個適合的假設出來,教孩子如何找辦法去驗證。
一起思考能夠驗證的各種方法,了解科學家們是如何去解釋和驗證的。
這是最初科學思維的鍛煉,提出假設,並想辦法收集信息,進行驗證。
講一個小故事。
費曼小時候和爸爸在森林裡散步,爸爸讓他注意一隻鳥,然後告訴他這隻鳥不同語言的名字,(其實那些奇怪的名字都是費曼爸爸自己編的),他告訴費曼,「你僅僅是知道了這些名字不代表你懂得它,我們還是來仔細瞧瞧它在做什麼吧。」
於是費曼很早就學會了「知道一個東西的名字」和「真正懂得一個東西」的區別。
費曼爸爸引導他仔細觀察這隻鳥的舉動,譬如看到鳥兒在啄自己的羽毛時,問費曼,「它為什麼要這樣做?」
費曼提出假設,「大概是它飛的時候弄亂了羽毛,所以要啄著把羽毛再梳理整齊吧。」
然後爸爸問他,「如果是那樣,那麼在剛飛完時,它們應該很多地啄羽毛,而過了一會兒後,就該緩下來了」 ,「讓我們來觀察一下,它們是不是在剛飛完時啄毛的次數要更多。」經過觀察和統計,結果證明無論是剛飛完還是休息時,鳥兒啄毛的次數一樣多,費曼提出的假設是不對的。於是他們繼續思考第二個假設……
思維方式
對小孩子來說,思維方式的培養和思考的過程是最重要的。不要去追求孩子記住了幾個新的概念,記住了多少知識點,糾結於驗證的方法和得出結論是不是科學等等。
家長請放棄自己的完美主義和尋求絕對正確答案傾向。我們要明白,學齡前孩子還不具備抽象思維的能力,還沒有知識概念體系可以用來構建這些新的知識和概念。
這個時期,最重要的其實正是鼓勵孩子敢於去思考,善於發散,對自己的思考能力有信心,能夠熟悉科學思維方式,能夠提出多種假設並去驗證的思維方式。
心靈需求
家長真正需要思考的是:孩子為什麼會問這個問題?孩子問題背後深層次的心理原因和需求是什麼?是恐懼?還是慾望?孩子正處於什麼心理狀態,有什麼心靈的需求?
認識自我
在和孩子一起思考對話的過程中,家長還應該注意去發現孩子的興趣方向,幫助孩子認識這個獨特的自己。
試試看吧,和孩子一起體會思考的樂趣,歡迎告訴我們你孩子的各種「大」問題和奇思妙想。
關注終身學習
關注WePlan童行計劃
推薦閱讀:
※教會小孩放下的15件人生觀,小孩長大後的人格將更加快樂!
※佛山女子攜兩小孩17樓墜亡 目擊者:孩子被推下(圖)
※親子:胖小孩增多 可能是家長造就
※小孩子如果出厭食應該怎麼辦?【極品精靈】
※老中醫透露讓小孩不生病的實用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