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我國經濟改革指導理論的失誤——新自由主義批判———天益:學習型社會領航者
07-14
何新:我國經濟改革指導理論的失誤——新自由主義批判——1991年6月12日● 何新此文是何新1991年呈報國務院李鵬總理的一個經濟研究報告。一、西方經濟學與中國改革一個時期以來,有同志似乎相信這樣一種假定:西方經濟的發達是由於其經濟理論的先進。由此引出的結論是:若引進西方現代經濟理論,以之指導中國國家政策,不僅可以解決我國經濟中的現實問題,而且可以快速致我國於現代化。 ( http://www.tecn.cn )這是一種幼稚的迷信。許多理論謬誤,連帶引入政策設計後導致的政策失誤,均由此而生。50年代,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學者,對西方經濟學也曾抱有類似的迷信。他們也曾試圖引入例如新古典主義學派或凱恩斯學派等等,試圖以此作為制定經濟政策的理論依據,指導解決本國的經濟發展問題。但是,無一成功。他們後來不得不根據發展中國家的特殊條件,尋找新的理論工具,於是在六七十年代形成了不同於西方體系的「發展經濟學」這一新的經濟學派。 ( http://www.tecn.cn )近年對於西方經濟學理論發生迷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由於人們以為現代西方經濟學似乎已是一種在理論體系和方法上接近於自然科學的客觀科學。(與此相反,一些人之所以認為馬克思經濟學的「科學性低」,是因為其公然申明的黨性、階級性。) ( http://www.tecn.cn )實際上,如果說在其他社會科學領域,由於理論內容未必直接關係到人的利益問題,而黨性、階級性還可能比較薄弱的話,那麼,確實沒有任何社會科學,比經濟學更直接地關聯著各種社會利益集團的切身經濟利益問題。經濟理論的構造和取捨,價值與是非的判斷,不管經濟學家是不是自覺地意識到,都極其強烈地受到各種既得利益的牽制。19世紀以來,在世界經濟中關於經濟意識形態以及經濟政策的爭論,實際上還往往反映了民族利益與跨國資本利益的尖銳爭奪(例如19世紀英、美、德、法等國關於保護主義與自由貿易的爭論)。對於這一點,誠實的西方經濟學家並不掩飾。例如凱恩斯即說過:「至於我,我的學說,當然是站在有教養的資產階級一邊的。」 ( http://www.tecn.cn )實際上,即使在西方,經濟學理論也仍然被看作是當代社會科學中最具有歧義和存在複雜爭論的學科,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而不純粹是客觀的科學。現代西方經濟學中流派極其繁多複雜。但近年在我國流行的卻主要是兩種學派,一是凱恩斯主義,一是新古典主義的微觀經濟學。我們有根據指出,西方發達國家把這兩種學派,特別是後者推薦給中國人,試圖影響決策,是有目的的,是從屬於國際資本要把中國國家經濟拆散,然後有選擇地以發達國家最大資本利益為核心,完成亞太經濟和世界經濟的結構重組這一根本戰略目標的。在這裡,經濟學理論和若干政策建議,確實成為實施這一目標的工具,只是人們未必覺察而已。 ( http://www.tecn.cn )多數西方學者承認,當代西方經濟學,距離成為一個具有公認規範和精確結果的理論科學,距離還相當遙遠(西方人有一個著名的幽默:兩個經濟學家在一起會有三種經濟學)。 ( http://www.tecn.cn )一些西方經濟學著作中往往引用各種數據和數學符號、公式。在經濟學中大量運用數學是有意義的,但是卻並不意味著有了數學,就具有了客觀的科學性關於這個問題的詳細討論,倫敦麥克倫出版公司出版的《為什麼經濟學還不是一門科學》一書中有詳細論述。書中指出,數學在許多經濟理論中的運用是脫離實際和意義甚微小的,計量經濟的模型的運用是過分早熟的。。1973年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列昂節夫(W.Lenotief)指出:「儘管專業經濟雜誌中數學公式連篇,實際結果卻往往是儘管計算精確而與經濟實際並無關連,徒然引導讀者由貌似合理的假設走向似是而非的結論。」(《經濟學家》1984.9,第64頁) ( http://www.tecn.cn )凱恩斯認為:經濟學對於國計民生至關重要--「經濟學的思想,無論其正確與否,其力量之大往往出乎常人意料。實際上統治世界者,也就是這些思想而已。許多實幹家自以為不接受任何觀念形態的影響,卻往往早已當了某個已故經濟學家的奴隸」(凱恩斯:《通論》,第383頁)。但正由於其重要,對於將其理論假設付儲政策實踐就更需要慎重:「對於社會最有威脅的並非經濟既得利益,而是錯誤的經濟思想」。(凱恩斯:《通論》,第383頁) ( http://www.tecn.cn )這些看法,不是不謙虛,不是不尊重經濟學,而是由於從18世紀重商主義經濟學家羅爵士誤導法國政府政策,演化出法國大革命(馬克思有此看法)約翰·羅,英國重商主義經濟學家。1705年出版《論貨幣與貿易,為國家供應貨幣的建議》一書。法國國王接受他的建議,允許他在法國建立紙幣發行銀行(1716年)。這在初期刺激了法國商業繁榮。但隨之發生大規模投機和通貨膨脹,導致銀行破產(1720年)。羅逃離法國。馬克思認為羅的重商主義政策是法國革命的誘因之一。,到本世紀30年代席捲西方的大蕭條,直到最近東歐國家制度的傾覆與蘇聯的社會動亂,以錯誤經濟理論導致錯誤經濟和社會政策,誘導出社會動亂的前車之鑒,在近代經濟史上比比皆是。 ( http://www.tecn.cn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所謂「兵」是指軍事、戰爭。但戰爭畢竟不是每日都發生,而經濟卻無一日可以無之。國民經濟,才真正是「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若察之不以其道,則國本動搖,民生困竭,甚至政權傾覆。古今中外,其先例不可勝數! ( http://www.tecn.cn )由此引出的結論是:制訂關係於國計民生的重大經濟決策,不可不審慎。不可從西方經濟教產書本中設計描繪的理念出發,而必須從中國的經濟現實、社會實際出發。 ( http://www.tecn.cn )謬誤的理論之所以壞,不是由於在理論上一定講不通,而是由於將其原則付諸實踐,必會導致惡劣的結果。而好的理論之所以好,則並非因為它不會遭受非議,而是因為它在引導實踐改善經濟狀況上行之有效。 ( http://www.tecn.cn )在經濟學中,實踐、實證、實效,也應該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二、市場自動調節理論的幼稚性近年在中國流行的一部分是薩繆爾森的《經濟學》,此書也是當代美國經濟學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理論。我們許多人通過這本書,接受了自由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改革天然方向的意識形態假設。「新古典主義」的經濟理論,主要就是這本書在我國普及的。薩繆爾森在該書第三段稱此書是「全部新古典學派的綜合」。(據《劍橋經濟雜誌》1986.3)此書於1948年問世,於1965年印行12版。代表了美國二次大戰後主流派經濟理論。 ( http://www.tecn.cn )在這本書第一章中,闡述了著名的市場自動調節理論--即所謂「看不見的手」理論:在理想的市場關係中,供給、需求,能通過價格漲落機制而得到靈活調節和自然平衡。 ( http://www.tecn.cn )就是說,當供給不足時,物品價格即上漲,高利潤通過價格信號刺激投資者,促使其將資源、勞力、技術調入缺短品部門,於是供給增多,價格隨之下落,社會需求得到滿足。當供給超過需求時,物品價格即下跌,低利潤、低價格信號將促使投資者轉移資源、勞力和技術,於是供給再度實現平衡。同時,由於來自消費者選擇的壓力,促使市場競爭激烈,可以淘汰低效益的投資者,從而推進經濟的高效率。類似的理論,更簡括地被概括在所謂「科思定理」中:「假定市場交易費用為零,只要權利初始界定清晰,則資源配置便可通過市場交易達到最優。」國內宣傳這一定理論的文章,可參看《經濟研究》1991年第1期第27頁。反駁的理論,可參看《經濟研究》1991年第4期高鴻業文。 ( http://www.tecn.cn )看起來,這的確是一個非常美妙的經濟「模型」。市場彷彿是一種美妙的自動機裝置,而「企業家像是自動機那樣地進行活動」。可惜,這只是一個美妙的神話,就連許多西方經濟學家也並不完全相信。然而,近30年來這個市場自動機神話,卻一直被推薦給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用來和社會主義的計劃體製作比較,並且由此得出如下兩個重大的政策性結論: ( http://www.tecn.cn )1、據說社會主義體制下的商品短缺,根源主要是由於缺乏市場的自動機功能。由於價格機制的無效,供給部門依靠集中的指令性決策,不能根據價格信號對市場需求做出及時、靈活的反應,從而導致了資源配置的浪費,人力投入的低效等種種弊端。 ( http://www.tecn.cn )2、因此,社會主義改革的根本目標是自由市場化。而作為市場經濟的前提,是資源及主要生產部門必須全面完成私有化。 ( http://www.tecn.cn )以上的市場理論和兩點政策,構成1953年自南斯拉夫首發經濟改革以來,幾乎所有社會主義國家經濟改革的共同指導原則。但是現在,通過數十年以來所有社會主義的經濟改革實踐,這一改革方案已充分受到檢驗。我們看到,在取得初期某種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後,社會主義經濟幾乎無一不隨之陷入經濟紊亂,繼發社會動亂而崩潰,迄今無一國改革(除中國外)獲得具有決定意義的成功。 ( http://www.tecn.cn )這不能不令人懷疑,以上的指導理論和方案實際是有問題的。實際上,我們應當驚訝上述這個市場理論模型的構想,竟是如此簡單和幼稚。上述理論的核心觀念是通過價格和利潤機制牽引投資方向。但是美國哈佛商校有兩個學生在一篇論文中指出:「投資行為的理論和測定,是職業經濟研究中最有爭論的領域之一」(《宏觀經濟分析》,J.Shapiro,第252頁)。他們的疑問是有道理的。 ( http://www.tecn.cn )以上關於市場通過價格調節供求的模型,在抽象理論的意義上似乎是完美的,但在現實中卻是不可能構造的。因為,如果這個市場模型要在現實中成立,至少必須存在四個條件: ( http://www.tecn.cn )(1)生產者根據價格信號,及時進行投資的轉移,是無需支付成本的;(2)既成的社會生產力結構(資本存量)是非剛性的,因此隨時可以自由轉變或拋棄;(3)投資轉移和生產力改造所必須的新資源、新技術要素是無限自由供給的;(4)生產能力的過剩是永遠不發生的。然而,在任何現實的經濟體制內,我們都根本不可能現成得到這四個條件一位日本經濟學家把西方經濟學中那種空想性的市場自動機理論,稱作「充滿合理預期的均衡論」。 ( http://www.tecn.cn )他諷刺地指出:「每年在1/4以上的學位論文被席捲到這一假說的潮流中。」(日本《經濟學人》1988.11,鹽澤田典文)。相反,在現實經濟中必須考慮以下問題:即使市場需求通過價格和利潤給投資者有誘惑力的巨大信號,他是否可能立即拋棄或改造他原已擁有的全部設備、技術、工人(即資本存量)。而把資金立即轉向另一個有利可圖的生產部門?這種轉移在經濟上的代價有多人?是否可保證必定獲利? ( http://www.tecn.cn )其次,投資轉移適應需求是需要時差的。事實是,生產能力的改造往往落後於市場需求變化。自由市場經濟的本性,即存在發生宏觀失控即生產能力過剩和危機的可能性。 ( http://www.tecn.cn )例如,由於市場需求千變萬化,而個別投資者購置設備,僱傭工人,引進技術專利建造新的生產線,當其具有了生產能力時,原來在市場上閃爍高利潤的需求信號,可能已經改變。 ( http://www.tecn.cn )在這種情況下,他的整個生產配置、生產能力將成為社會性的過剩能力。在這種情況下,這種已經配置巨大資源、勞力的生產線,就會成為社會資源的浪費和必然導致另一形態的低效率。 ( http://www.tecn.cn )實際上,發生周期性經濟危機的可能性,在上述市場自動機模型中已經隱涵。即:「當供給大於需求時,價格下跌,利潤率下降,導致投資自動退出這個生產部門。」 ( http://www.tecn.cn )在上述的市場理論中,這一供求均衡的過程被輕描淡寫地,甚至被頌揚為一種自動的控制閥、調節器。但是在市場經濟的現實中,投資過旺、生產過剩,卻意味著需要付出巨大代價的經濟震蕩和危機。工廠破產,商店、銀行倒閉,工人失業,這就是經濟中所謂價格信號下落,利潤率下降而調節供求的必然相伴結果。 ( http://www.tecn.cn )自由市場經濟的「天然」伴生物是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危機的職能,正是迫使經營者調整經濟結構、調整比例失調的強制性手段。在自由市場經濟中,「要使資本離開一個生產部門轉移到另一個生產部門,這個部門就必須經過危機」(《資本論》第2卷)。 ( http://www.tecn.cn )這種情況,在我國今天的經濟現實中,實際也已經有所表現了。目前之所以還能被控制,就是因為國家的宏觀調控職能仍在發揮作用。而俄羅斯近年的國民經濟癱瘓,則恰恰提供了向自由市場全面轉移中發生宏觀失控所致經濟災難的反面例證。 ( http://www.tecn.cn )三、影響我國經濟改革方向的兩種西方理論追溯80年代我國經濟改革中一些方針設計,以及對一些改革方案、藍圖和目標發生影響的理論,使我們立刻聯想到20世紀西方經濟思想史存在的兩條主線。 ( http://www.tecn.cn )第一條理論線索,是凱恩斯主義。第二條理論線索,是馬歇爾的新古典主義。應當指出,儘管一些年輕的政策設計者對於凱恩斯學說究竟是否具有清晰全面的理解,是有疑問的。但是通過1985至1988年間以巨額政府赤字、信貸擴張、通貨膨脹促進總需求,刺激經濟高速增長的宏觀經濟政策,包括已被接受並推廣的高消費政策,我們確實可以看到見諸實施的若干凱恩斯信條。 ( http://www.tecn.cn )凱恩斯主義以「總量分析」來觀察供給、需求形勢的方法,現已被沿用為我國國民經濟中標準的術語、方法。而在1984年前,這一方法還被權威的經濟學家指責為「反科學的」(如厲以寧,見《外國經濟思想史講座》,第424頁)。 ( http://www.tecn.cn )但是,儘管凱恩斯學說當時已被運用於制訂我國經濟政策,它的某些深刻思想卻未必得到人們的真正理解。例如凱恩斯學說是反對「薩伊定律」的。這個定律認為供給可以自動創造需求,因此普遍的生產過剩是不可能的。「不管供給量如何增大,都不可能出現需求不足。」 ( http://www.tecn.cn )(據《世界十五大經濟學家》,日本現代經濟會編,第24頁。)-然而近似薩伊定律的看法,卻一度也是引導我國生產力發展方針的基本假設之一。 ( http://www.tecn.cn )正是由於無視生產能力發生過剩的可能性,才導致了1988年的經濟過熱。還可以有把握地指出,我國的一些經濟學者也並未真正理解凱恩斯關於隨投資增長,資本邊地效率發生遞降的原理。 ( http://www.tecn.cn )(《資本論》第三卷指出:隨著投資擴張、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平均利潤率有趨下降的趨勢。所謂「資本邊際效率」,我以為就是馬克思所謂「平均利潤率」。因此這一原理實際是凱恩斯抄襲馬克思的。這個原理對於解釋1988至1989年以後我國大中企業經濟效益的下降和工業結構危機的發生,是有特殊意義。) ( http://www.tecn.cn )此外,還可以有把握地指出,當時熱衷鼓吹高消費的人,也完全忽略了凱恩斯所指出的「消費傾向」(propensity)規律:收入愈高的人消費傾向愈低。而由此引出的一個重要結論是,社會貧富兩極若尖稅分化,將導致社會消費需求的急劇收縮,乃是發生經濟危機的原因之一。近年我國經濟中,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有所下降,而儲蓄餘額仍大幅度上升,同時發生經濟不景氣。這種情況表明,凱恩斯這個觀點也是有意義的。 ( http://www.tecn.cn )最後,我還想指出最重要的兩點:(1)凱恩斯經濟學被經濟史家稱作「危機經濟學」,這不僅因為其誕生背景是30年代的大危機,而且因為他的主要分析,也是針對自由市場經濟中的周期性危機問題的。 ( http://www.tecn.cn )(2)凱恩斯理論的核心是主張國家通過宏觀控制干預經濟,而反對亞當·斯密的自由放任理論。但耐人尋味的是,近年與凱恩斯學說一起在中國並行不悖地大為流行,並且深刻影響了某些經濟決策的另一派西方經濟理論,卻恰恰是凱恩斯所極力攻擊的新古典學派的經濟自由主義理論。 ( http://www.tecn.cn )四、經濟自由主義與世界主義經濟自由主義理論首創於18世紀末的英國古典學家亞當·斯密。這一理論的核心包括以下要點:(1)認為專業分工和自由競爭可以形成資源最佳配置,獲得最大經濟效益。(2)從一國市場推廣到世界市場,斯密認為,各國應根據各國天然條件,實行國際專業化分工(近年中國流行的所謂天然優勢理論與此有關)。按照這一理論,工業品應由工業發達國家生產,熱帶國為世界市場專業生產水果、海洋國提供水產、原料國提供原料、人口國提供廉價勞力等等。據說以此原則,可實現世界資源的最優配置。 ( http://www.tecn.cn )(3)為了保證勞力、資金、資源等要素能在世界市場中根據供求關係自由流動,斯密倡導排除國界、也無民族意識的泛世界主義。 ( http://www.tecn.cn )(4)因此,斯密反對民族工業主義,反對國家對經濟實行干預政策。斯密認為追求私人利益、不僅任何干預的私人經濟,乃是最有效益的經濟。 ( http://www.tecn.cn )可以看出,這一誕生於18世紀末的經濟理論的許多基本論點,幾乎不走樣地流行在中國近年的一些經濟理論中,(如收入《走向未來叢書》的《看不見的手》一書)。 ( http://www.tecn.cn )然而明眼人不難看出,斯密這一理論在鼓吹「泛世界主義」的表象之下,其最大利益卻是有利於工業發達國家的: ( http://www.tecn.cn )第一,此理論反對不發達國家搞自己的民族工業,理由是浪費世界資源。但更深刻的原因卻是工業化在全球擴展,會形成對老工業國的競爭和威脅。 ( http://www.tecn.cn )第二,所謂發揮國際專業化生產的優勢,對於主要依賴輸出農礦產品和初級產品的非發達國,恰恰是經濟劣勢。因為工業產品和高技術產品具有較高附加值,而以初級產品與工業品交換,由於存在巨額剪刀差,實際是一種不等價的交換。 ( http://www.tecn.cn )所以亞當·斯密主義的本質,是有利於當時工業技術獨佔世界市場的英國資本主義的,其真正目的是保障英國在世界市場中的工業霸權地位。 ( http://www.tecn.cn )對斯密主義的這一本質,早在19世紀初葉,與英國對立的後進國家德國的一位經濟學家F.李斯特,曾一針見血地作了揭露。他指出:「必須把政治經濟或國家經浪漫 與世界主義經濟區分開來。政治經濟或國家經濟所考察的是,某一國家處於世界目前形勢以及它自己特殊的國際關係下,怎樣維持並改進它的經濟狀況。而所謂世界主義經濟所依據的假定是:世界上一切國家是生存在永久和平局面下,並且各種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國家,似乎具有完全相同的經濟利益。但這兩個假定都不成立」。(《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第11章)「同一個國家內各個不同地區之間一樣,各國之間也存在著分工與生產力的協作關係,不過前者是通過國內貿易進行的,後者是通過國際貿易進行的。國際生產力的協作是必要的,但缺陷很多。遇到戰爭、政治上的變動、商業恐慌等變動,就會中斷。」「所以不論哪一個大國努力的主要目標總是生產力在國內的協作,其次才想到國際協作。」(同上,第14章)李斯特還指出:「英國有一個秘不告人的準則,認為一個國家用工業品交換農產品,這樣的貿易,才能達到國家富強。」「所以他們要在一切國家擴展他們工業品的銷路。隨時設法用廉價銷售和長期貸款手段,摧毀英國的工業對手。」 ( http://www.tecn.cn )李斯特揭露,斯密的世界主義是幫助英國達到上述政策目標的經濟理論工具。「威廉·皮特(英國首相)是最清楚看到亞當·斯密的世界主義可以如何有利於英國的政治家。所以他常常隨身攜帶一本《國富論》。」「英國人滿口博愛主義、世界主義,但是一到涉及本國關稅和商業利益的問題上,就露出了國家主義的真相。只有當這些主義有助於加強英國工業優勢時,他們才需要它。」(同上,第33章)有意思的是,儘管時間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但讀這些話,我們有時似乎感到李斯特是為現代中國人而寫作的。只是19世紀的「博愛主義」,今天在取代了英國工業霸權的美國人那裡,變成了「人權」而已。 ( http://www.tecn.cn )李斯特還辛辣地諷刺斯密反對國家干預經濟的論點,提出:「如果不受國家干預的經濟是最高效率的經濟,那麼原始野蠻時代的經濟就應當是生產力最高、最富足的經濟了。」(同上,第14章) ( http://www.tecn.cn )李斯特還揭露了斯密鼓吹經濟個人主義的實質:「在斯密理論中,有個人利益,有世界利益,就是不提民族國家。實際是利用個人,摧毀國家,讓英國控制世界。」他憤怒地抨擊斯密主義「流行學派抹煞國家和國家利益的原則,甚至完成否定了國家和國家利益的存在,一切都要聽任個人安排,要單靠他們自己的個人力量來進行保衛」。「然而在個人利益與世界利益之間有一個中介者、調解者,這就是民族國家。也許有一天,全球經濟應當統一起來。但目前,國家仍然是個人利益最有力的保護者。個人是在國家範圍內獲得文化、生產力和繁榮。」因此,「必須完成國家的經濟發展,為它進入將來的國際集團準備條件」。(同上,第14章) ( http://www.tecn.cn )李斯特還指出:「國家對私人事業有時不得不行使權力,加以限制。」「國家的統一是國家長期發展的基本條件。只有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只有世世代代地向同一個目標努力,國家生產力才能均衡發展。」「國家為了完成這類任務,難道不應該要求各個個人限制他們的自由嗎?國家難道不應該因此要求個人犧牲收入的一部分,犧牲他們腦力和體力勞動的一部分,甚至犧牲他們自己的生命嗎?」(同上,第14章)因此,針對亞當·斯密的世界主義,李斯特強烈呼喚愛國主義:「我們首先是國家公民,而後才是世界公民。我們將自己的努力與力量獻給我們民族的文明、幸福、榮譽與安全。我們也為人類爭取這同一目標。但是人類的幸福必須與民族的幸福一致。」(《費·李斯特》,第35頁,商務版) ( http://www.tecn.cn )李斯特以19世紀初法國低價大量進口英國工業品,導致法國工業破產的事例,揭露斯密國際專業分工論的民族自私本質:「英國對工業品出口給予補貼,當時法國人不加考慮地欣然領受了這一禮品。」「法國的消費者固然在幾年中以較低價格獲得了所需要的消費品,似乎佔到了便宜。但法國的工業卻一敗塗地了。幾百萬工人由於失業而乞討流浪。」「英國人以出口補貼形式贈送歐洲的禮物實在不小,但各國為此付出的代價卻更加驚人--他們喪失了發展自己國家工業的機會。」(同上,第12章)因此,李斯特的重要結論之一是,國家對本國民族經濟的干預和保護都是必須的: ( http://www.tecn.cn )「歷史向我們指出,干預政策不是出於空中的理想,而是出於的分歧。由於國與國都在追求獨立與優勢,由於存在國際競爭和戰爭,各國經濟必須由國家保護。因此在國家利益上的這種衝突還不能結束以前,這種干預政策是不能放棄的。」(同上,第10章)迄今,李斯特似乎還是中國經濟學界很不熟悉的一位經濟學家。與門庭若市的亞當·斯密學派不同,這位19世紀大陸經濟學派的開創者,在20世紀除在日本、德國外,受到英美學派的極大冷落。實際上,他是發展經濟學和生產力經濟學的奠基人,有的經濟史家把他譽為德國和美國的工業化理論之父在1950年德國紀念李斯特的討論會上,一位經濟學家指出:「李斯特的理論具有無比的現實性」,因為「人們意識到,單有冒充為完備體系的自由市場經濟理論是不夠的」(《弗·李斯特》,第27頁)。二次大戰後西德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就是堅持了李斯特主義而不採納美國人試圖輸入的新古典主義,作為政策的指導理論。 ( http://www.tecn.cn )在觀察經濟理論史的時候,許多人容易發生兩種誤解。一是以為經濟學存在一種連續而一脈相承的發展,卻忽視了實際上往往同時並生著許多不同的流派。一是以為後來出現的理論一定比前面的高明。其實,在亞當·斯密主義流行英國的同時,19世紀在歐洲大陸盛行的卻是李斯特所代表的「歷史學派」經濟學。最有趣的是,當美國還是一個工業不發達國家要政府保護、抵禦英國工業入侵時,政府採納的也是李斯特的保護主義理論,而斯密的自由主義學說並不流行。但當美國工業在20世紀已在世界市場中確立了自己的霸權地位後,李斯特主義就被拋棄了,而斯密的世界主義和自由主義卻成為美國向全世界推銷的經濟學說,似乎它是唯一正確和「科學」的理論。其實這是欺人之談! ( http://www.tecn.cn )另一方面,聯繫近年在我國思想界,與經濟自由主義同時流行的是「國際緩和、世界長遠和平論」,我們不禁要問,難道這是一種偶然嗎? ( http://www.tecn.cn )今天的中國經濟,必須對世界開放。但是這種開放,必須堅持中國經濟利益的主體地位,而不能成為發達國家的經濟附屬物。因此,我們在驚訝亞當·斯密主義具有現代性的同時,不禁也會驚訝19世紀李斯特與亞當·斯密所辯論的那些問題--即要泛世界主義還是要愛國主義,也具有驚人的現代性。一些倡導新自由主義和經濟泛世界主義的現代經濟學家,是否曾考慮過這種經濟理論的民族利益屬性的問題昵? ( http://www.tecn.cn )五、我國自由市場改革方向的理論來源斯密的理論,在19世紀除英國外,實際並不流行。20世紀初,英國劍橋教授A.馬歇爾(1842-1944年)倡導新斯密主義。經濟史家稱之為「新古典主義」,以標誌其與亞當·斯密的古典學派的聯繫。 ( http://www.tecn.cn )1929年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發生大危機,使得鼓吹市場機制盡善盡美而否認經濟危機理論的「新古典主義」受到嚴重挑戰。早年信仰新古典主義的凱恩斯,就是在這時走向了批判市場自由主義的學說,主張國家應當干預經濟,建立凱恩斯學派。 ( http://www.tecn.cn )但英國當時還有一派經濟學家,繼續承襲斯密、馬歇爾衣缽,鼓吹市場自由主義理論,經濟史家稱之為「倫敦學派」。 ( http://www.tecn.cn )20世紀的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基本並未超越老的斯密主義的樊籬。它依然信奉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英國的正統經濟學說,認為國家不應干預私人的經濟活動。他們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看法與斯密的看法也沒有什麼重大的區別。不少後來被凱恩斯派經濟學家所放棄的古典觀點,仍被這一派經濟學家維護和發揮。因此甚至凱恩斯也把倫敦學派看成西方經濟學界的極右翼思潮。 ( http://www.tecn.cn )但是令人感到非常驚訝的是,1984年以來,如果說我國經濟宏觀政策的某些決策曾被凱恩斯理論所引導,那麼我國的微觀經濟改革政策,即工業改革理論,卻主要是依託於倫敦學派所提供的論點(我國經濟思想中倡導這一學派理論的代表作之一,可舉出《經濟自由主義的對話》,三聯書店1987年出版。此文還連載於《讀書》雜誌)。1983年中國出版了一本銷量很大的書(看不見的手),這本書代表了當時中國經濟學中開始流行的一個觀點:回到亞當·斯密去,即重新強調市場競爭和自由價格制度的重要性。而在同一年,美國卻出版了錢德勒的《看得見的手》(第3版),指出:「如果有規模經濟,就會有市場的失敗,因而需要政府干預。」實際當新古典主義作為西方經濟學「最新」成果在中國流行時,它在大洋彼岸已經遭受了廣泛的衝擊。包括這個學派倡導的經濟數理化思潮,也受到了廣泛的懷疑。瓊·羅賓斯因此稱70年代是新古典主義面臨「第二次危機」的時期(第一次危機指大蕭條和凱恩斯的批判時期)。為什麼在美國經濟學中當時已不時行的經濟思想,在80年代卻被廣泛傳播於我國呢?這一現象是引人深思。 ( http://www.tecn.cn )我們注意到,倫敦學派的一些理論要素,幾乎絲毫不差地被照搬照抄到近年的中國經濟學中。直到現在,仍在某些方面深刻影響我國的經濟改革理論。揭露這一點也許令人難以置信,但許多證據可以證明這確是事實。 ( http://www.tecn.cn )若為不信,我們可以摘引和介紹這個學派中幾位代表性人物的主要理論,作一比照。哈耶克和羅賓斯,是30年代英國自由主義學派的兩位代表人物。羅賓斯認為:資本主義自由市場機制,是能使各種經濟資源最有效地配置於各個部門和地區的經濟體制,對這種市場機制的破壞則是不利於資源有效配置的。 ( http://www.tecn.cn )因此,羅賓斯強調國家不應於干預私人企業的活動。他說:「政府對待工業的政策的目標必須是創造這樣一種環境,在那裡,企業的力量和對資源的處置完全由市場來支配。」(《大蕭條》,1934年倫敦,第193頁。) ( http://www.tecn.cn )這一學派中最著名、也是反對社會主義最堅決的人物,是出身奧地利貴族的馮·哈耶克(F.A.VonHayek)。本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英國經濟學界有一場非常著名的論戰,稱之為「社會主義大決戰」。一批反對社會主義的經濟學家試圖證明社會主義在理論上是行不通的。這一派的主要人物就是哈耶克。哈耶克批評社會主義,不是針對社會主義是否合理,而是認為社會主義不可能獲得維持經濟運轉的信息。(論戰另一方面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蘭格。蘭格認為社會主義條件下人們仍然可以利用市場機制。可惜,他的思想在我國介紹不多。) ( http://www.tecn.cn )哈耶克深信,自由市場經濟體系是人類歷史上唯一最好的經濟體制。市場機制可以自動調節,自由放任保證經濟進步,國家對經濟的任何干預和調節均將阻礙經濟進步。哈耶克認為,即使國家干預和調節能夠暫時穩定經濟,那也是不值得的、得不償失的。 ( http://www.tecn.cn )他說:「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條件下沒有經濟效率。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條件下,即使可能存在某種價格制度或競爭制度,但仍然不可能取得經濟效率,從而生產資源的合理配置照樣是不可能的。」(參看蘭格:《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經濟研究評論》,1936年10月)哈耶克還提出了一個由經濟到政治的著名命題。他斷言:「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即使有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實現,那也不值得追求,因為它最終必定導致極權主義,走向對民主和自由的限制。」 ( http://www.tecn.cn )哈耶克認為:「對私人利益的追求將促使生產成本降低和社會經濟福利增加。但這種追求只有在自由競爭條件下才有保證。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之下,由於自由競爭受到了限制,利己的動力便發揮不出來,效率必然是低的。至於合理的決策,則以完備的市場信息的掌握為前提。但市場信息是分散的,它們只有通過自由競爭才能充分地、靈敏地反映出來。信息的分散性要求決策的分散性。少數人的集中決策(計劃化工作)不可能取得像在市場經濟中分散決策那樣的高效率,甚至依賴於數學工具也無濟於事。」 ( http://www.tecn.cn )因此新自由主義學派的看法是,一旦實行了「社會主義」,中央計劃部門必將凌駕於個別企業活動之上。在這種中央計劃制度下,不可能存在企業的本單位利益或生產者的個人利益,不能使個人的「主動性」、「進取心」得到發揮,而是一切聽從上級的命令行事,結果必然官僚主義滋長,極權主義盛行。 ( http://www.tecn.cn )以上這些觀點,對於經常翻閱我國近年經濟著述的人,應都不會感到陌生。雖然人們並不見到都知道哈耶克和羅賓斯的名字。實際上,我們有根據指出,東歐一些經濟流派和我國近年關於社會主義體制弊端的一些主要論點,正是來自哈耶克和羅賓斯的著作。 ( http://www.tecn.cn )按照倫敦學派的看法,「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還必然加劇國際衝突,因為它破壞了國際分工,把一個民族的利益置於其它民族的利益之上。羅賓斯說:「一個有著入場多計劃經濟的世界,將是一個地理上的工團主義的世界。任何類似於競爭性市場之點都會消失。在各個制度內部只會有對生產要素的極權主義的處置;在它們之外則會有國有壟斷造成的混亂……很難相信在這樣一個世界中,與自由企業的世界相比,和平會更有保障,國民生產率會更高,而國際分工可能減少,國際投資幾乎微不足道。在各國之間現有的政治摩擦之外,還要發生許多經濟摩擦,而它們在私人經營國際貿易時是不會發生的。所以國家計劃化的世界,不是一個能使政治穩定或經濟進步的世界。」 ( http://www.tecn.cn )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中,指責「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是導致世界戰爭的制度。所謂社會主義經濟不利於國際分工的指責,似乎恰恰從某種角度回應著19世紀李斯特對斯密主義的批駁。但是,由此我們倒可以思考一下新自由主義的世界分工論,究竟是對哪些國家有利! ( http://www.tecn.cn )新自由主義學派的另一個最大特點,是在鼓吹自由市場神話的同時,否認自由市場經濟必然存在周期性危機的規律。他們認為,如果發生危機,那只是經濟暫時的失調或偏離。30年代發生的世界經濟大蕭條,本來已經完全摧毀了新自由主義的市場神話。70年代以後,在美國,傳統的微觀經濟學理論也在面臨挑戰,而中國很多學者對這種挑戰卻似乎知之尚少。新古典經濟理論的核心是資源配置和比較利益。在流行的微觀經濟學教科書中,許多命題和定理是證明市場如何導致了資源的最優配置(如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但現在人們認識到,在許多情況下,市場機制並不能導致資源的有效(最優)配置。孰不料在七八十年代,通過東歐一些經濟學的中介,這種新自由主義的市場神話卻在我國得到了復興。然而,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實踐。今天,通過諸多社會主義國家在走向自由市場經濟道路上發生的歷史性失敗,我們已有必要重新審視曾被作為社會主義改革導向理論的這種經濟自由主義思潮。 ( http://www.tecn.cn )最後,應當指出,本文指出了影響我國經濟改革的兩種西方主理論來源,但並不意味著對凱恩斯主義和新古典主義的全盤否定。事實上,本文只是想指出,在中國的經濟改革中照搬照抄它們並不行。對它們的理論內容需要分析和鑒別。政府引導實踐,而理論引導政策。任何政策理論最終都應當在實踐中受到檢驗和修正。 ( http://www.tecn.cn )(1991年6月12日)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指導性案例的體例與編寫
※跑步易致膝傷預防有訣竅 專家指導如何跑馬拉松
※指導學佛人信解行證的偈語集
※【寫作指導】文章開頭的重要性
TAG:社會 | 經濟 | 學習 | 自由 | 改革 | 自由主義 | 理論 | 失誤 | 批判 | 指導 | 何新 | 主義 | 經濟改革 | 新自由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