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如何在國際舞台上與台積電「大象」共舞
中芯國際:與「大象」共舞差異化突圍
本報記者王春
「彎道超車」的創新動力
幾乎每位走進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芯國際」)辦公樓的訪客,都會被一面玻璃幕牆所吸引。這是一面「專利牆」,掛滿了公司自成立以來獲得的重要專利證書。每份證書上詳細列著授權專利的名稱、發明人、授權日、授權號。
這面專利牆見證了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及歷史軌跡。
剛起步時,中芯國際生產的產品被國內廠商認為「10年也用不上」。如今,這個預言早已被打破,中芯國際生產的晶元,隨著智能手機、消費電子產品飛入尋常百姓家。在短短15年內,中芯國際迅速發展壯大,員工達到1萬多名,擁有上海、北京、天津、深圳四座生產基地。作為國內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半導體製造企業,將6個節點工藝引入中國:0.18um、0.13um、90納米、65納米、40納米、28納米……與世界領先企業間的技術差距從過去的6代縮短為1.5—2代。
中芯國際的發展歷經波折,折射了國內的半導體產業的縮影。
低谷時,中芯國際產能利用率僅有60%,銷售額連年下挫,毛利率僅有15%左右。
2011年,CEO邱慈雲博士從危機中接手中芯國際,著力提高產能利用率,同時力推產品的差異化,在成熟製程上加大力度研發多樣性的產品。這一市場策略的實施使得中芯國際士氣重振,重新獲得了客戶和投資人的信任,一舉走出低谷,截止到去年第四季度,財報顯示,它已經連續十五個季度盈利,銷售額等經營指標屢創新高。
但另一方面,半導體製造行業「第一把交椅」台積電每年資本投入高達200多億美元,在研發上的投入就有20億美元,相當於中芯國際一年的銷售額。體量不大的中芯國際如何在國際舞台上與台積電等「大象」共舞?
「我們在業界相對還比較弱小」,邱慈雲坦言,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還面臨歐、美、日等國家和地區的技術封鎖。「我們的策略,是與國際巨頭實現差異化和多樣化,而非直接對抗。」邱慈雲說。
差異化競爭、先進工藝與成熟工藝兩條腿並進的策略,使得中芯國際在動蕩的經濟格局以及全球半導體產業趨緩的形勢下,漸行漸穩。去年的第三、第四季度同行的業績都呈負增長態勢,然而中芯國際卻異軍突起,逆勢增長。
「我們既要盡自己之力追趕先進工藝,在強者之林站穩腳跟,但也不要在盲目追趕中迷失了自己發展的節奏,對於成熟工藝也要深耕細作,開拓疆土,把握髮展的機會。」邱慈雲顯得低調而溫和。藉助國內創新轉型的發展,物聯網和雲計算,中芯國際著力布局具有更低功耗和更低成本的微處理器、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儲器、微機電系統、模擬/射頻等行業特殊性需求的晶元。
有些企業只注重高端先進工藝,或者只做低端成熟工藝。中芯國際則是根據客戶需求,先進工藝與成熟工藝「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尋找盈利點與技術路線的平衡點。目前,中芯國際已經擁有了許多國內甚至全球範圍內領先的差異化產品,比如可應用於銀行晶元卡的55nmeFlash,國內第一家可為客戶代工生產的38nmNand,獨立研發的8MBSICSI,打破了國外企業對這一技術的壟斷。
而在先進工藝這一塊,中芯國際是國內第一家提供28納米工藝製程服務的純晶圓代工企業。去年中芯國際28納米工藝製程的高通驍龍410處理器已經成功搭載在主流智能手機上,實現了先進手機核心晶元中國製造零的突破,而在前不久,中芯國際再度宣布它的28納米高介電常數金屬閘極(HKMG)製程已成功流片;去年6月,中芯國際與全球領先的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全球最大的無晶圓半導體廠商之一高通、全球領先的信息和通信解決方案供應商華為成立了國內最先進的研發平台,致力於開發14納米及以下量產技術。目前,中芯國際14納米FinFET專利擁有數量已居全球前十以內,在中國處於領先地位。
15年過去了,中芯國際起承轉合背後,科技創新的腳步如影隨形。「中芯國際不會在先進技術上缺席。」邱慈雲說。
推薦閱讀:
※國際公布10種最健康食物 常吃更長壽
※事發時穿內褲棄船逃走,韓世越號船長被判無期生不如死
※撥開花繁柳密,還原半島真相
※韓國平昌冬奧會舉辦期間,對破壞和平和諧者堅決說「不」
※【人命是最可寶貴的!】《1974年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SOLAS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