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第二十一講

各位師兄蓮友: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的第二十一講,「說頌瑞應」,是總結大願和請求瑞應。

請看經文:「佛告阿難:爾時法藏比丘,說此願已,以偈頌曰:」就是法藏菩薩在世自在王佛座下,稱性宣說完四十八大願之後,接著就說了一個很長的偈頌,作為對四十八大願根本精神的總結。這裡是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的法會上,把自己當下現量親證的境界,來告訴當機者阿難以及與會大眾的,來談法藏菩薩說完四十八大願之後,說的這個長的偈頌。「偈」就是竭的意思(就是竭盡的竭),就是攝盡其義的意思,「偈」可以把長行部分的法義給融攝在一起。「頌」是伽陀的意思,就是用美好的言辭來歌頌。所以梵文經典中的偈頌,都是可以用音樂的方式來表達出來的。這個長偈頌總共有十一偈,它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大部分就是「建立誓言」,包括十偈,這十偈是總結大願的根本精神(又分為:前三偈是發殷重的誓言,後面七偈是來落實誓言);第二大部分就是最後一偈,是「請求瑞應」,就是請求瑞相的感應.

我們先看第一大部分「建立誓言」,就是對大願根本精神的總結。那麼,「建立誓言」的前面部分「發殷重誓」,我們首先看前面的三個偈頌。請看經文:「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前面的四十八大願,是講的發願;而長偈頌的這前三偈是發誓,是以發誓的形式,來加重四十八大願的執行力和推動力。這種前面發願,後面發誓,就構成了一種強有力的、在內心深處很堅固的力量。這三個偈子就是發了三個誓言。在《無量壽經》的唐宋兩譯本中間,在發誓言之前,還有「承佛威神」的句子。就是說,這個長偈頌也是法藏菩薩仰承著世自在王如來的威神力,來宣說出來的。

我們首先看第一個誓言:「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我」就是指的法藏菩薩。「我建超世願」這句很重要,它畫龍點睛地表達出了四十八大願的本質特點,就是出世間的、超出一切世間的大願妙願,所以凈土法門,就是出世間法。因為法藏菩薩發願的心,已經證到了實相,所以大願是從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裡顯現出來的。而實相,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都是出世間法。所以,凈土法門展開的事理、性相、因果,都有著超世的特點,都不是世間法。進一步從事相上來講,四十八大願是考察他方世界的各種情形,攝取他方凈土的精華,摒除他方穢土的陋劣,而顯現出來的,集合了所有凈土的精華。所以,四十八大願不僅是超越世間的、也是超越一切諸佛的大願。

那麼,儘管這裡是建立了這樣的一個超世願,並沒有把它實施、把它從事相上圓滿成就。但是法藏菩薩很有自信地說:由於我建立了這樣的超世願,這個願一定會引導我真實地修持,這樣「願行相資」,就一定會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此「必至無上道」就包含著,我建立了四十八大願,那麼我就必然能夠成就大乘的佛果,能夠圓滿大願。更重要的是,「必至無上道」還包含著,我發的超世願,不僅是要我自己成就佛果,更是要令九法界眾生都能夠成就佛果,這是我的超世願的核心。就是說,我的超世願的目的,是令自、他都成就大乘的佛果。就是「惠以眾生真實之利」的最核心的內容,就是讓一切眾生都成就大乘圓教的佛果。如果我這一願不能滿足的話,我就發誓不成正覺。這就是用殷重的誓言,來加強大願的力量!

我們看第二個偈子:「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就是說,我於無量劫都要作大施主,來普遍平等地拯濟一切貧苦眾生。如果做大施主的願不能兌現的話,我就發誓不成佛。這就表明,法藏菩薩有著深刻的悲心,他繫念著一切貧窮的、苦厄無告的眾生。這裡,「布施」通常是包括三種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而這一誓言中講的布施,首先談的是要作財布施,要拯濟一切貧苦的眾生。

在《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的布施波羅蜜多品中講:布施一切貧苦眾生的飲食,其目的是令眾生能夠得智慧之食;布施眾生水,是令眾生能夠得到法味之水;布施眾生種種的車乘,是讓眾生得到智慧的車乘;布施眾生衣服,是令其得到慚愧之衣;布施眾生種種的香料,是令其得到戒定真香。所以我們看到,布施並不僅僅是停留在物質層面的普濟。所以,這裡雖然是談到以財布施來拯濟一切貧苦的眾生,但實際上是以財布施來作為代表,是要包括所有的布施,就是三種布施:財布施、法布施以及無畏布施。就是要提升貧苦眾生的生命層次。再進一步,把布施的功德迴向法界,就能夠使布施的功德(哪怕是少分布施的功德),作無量地放大。那麼這樣的大布施,就可以在利益眾生的同時,也能夠成就法藏自己的四十八大願,令大願早日實施、早日完成!

我們看第三個偈頌:「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就是法藏菩薩發誓:如果我到成佛的時候,我名號的音聲和極樂世界的功德,要令十方所有的眾生都能夠聽聞到,就是要「名聲遠聞」。這也是依據前面我們講的第十七願「諸佛稱名讚歎願」,在這裡來發出的誓言。那麼在《無量壽經》的宋譯本中就說得更為直白了,經文說到:「若我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那麼,順應這裡的這一誓言,所以在《無量壽經》的下卷,十方的諸佛都在自己的剎土,告訴自己剎土的菩薩們說:「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就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所成就的力量,就是要令所有聞信彌陀名號的眾生,只要發願往生,都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去。這是阿彌陀佛從徹底無我的空性中,生起的度眾生的悲心;而不是像我們一般凡夫一樣,順應著自己的煩惱的心,來追求世間的名聞,不是這樣子。他要追求「名聲遠聞」,完全是為了普度眾生。正是源於這個誓言的發出,所以十方諸佛才會來稱揚讚歎阿彌陀佛;也正是源於這樣的一個誓言,所以我們現在才能夠聽聞到,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法會上,來為我們眾生宣說阿彌陀佛的名號以及西方極樂世界的功德。其法界的甚深的因緣,就是來自於阿彌陀佛因地發的這樣一個宏大的誓言。

那麼總之,從上面的三個誓言我們看到,法藏菩薩為我們拈出了四十八大願最核心的理念。首先第一,四十八大願是「超世願」,是出世間的大法;第二,四十八大願要驅動法藏菩薩,在他圓滿大願的全部過程中都要作大施主,來拯濟貧苦的眾生;第三,要讓阿彌陀佛的名號名揚法界,來實施「以名號度眾生」的勝異方便。我們看這三大誓言,都表達出了法藏菩薩普度眾生的無盡悲心!

下面我們看落實誓言的七個偈頌,請看經文:「離欲深正念,凈慧修梵行,志求無上尊,為諸天人師。 神力演大光,普照無際土,消除三垢冥,明濟眾厄難。 開彼智慧眼,滅此昏盲暗,閉塞諸惡道,通達善趣門。 功祚成滿足,威曜朗十方,日月戢重暉,天光隱不現。 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常於大眾中,說法師子吼。 供養一切佛,具足眾德本,願慧悉成滿,得為三界雄。 如佛無礙智,通達靡不照,願我功德力,等此最勝尊。」前面建立了三個殷重的誓言之後,下面的七個偈頌,就是要把殷重的誓言具體實施落實。一個菩薩發的誓言,不僅僅是停留在口頭上,更要把自己的誓願落實,最終圓滿實施出來。從下面的七個偈頌來看,法藏菩薩把自己以後怎樣來圓滿大願的步驟和行持,都已經想得很清楚了。我們來學習下面的這七個偈頌,可以看出這些偈頌,表明了一個菩薩修菩薩道的一些重要的內容,所以值得我們經常地來思惟、反覆地來研習。

首先我們看第四個偈頌:「離欲深正念,凈慧修梵行,志求無上尊,為諸天人師。」要完成四十八大願,首先就要自己修行。我們知道「心凈則佛土凈」,這是一個不能離開的原則,所以首先就要離開「五欲」。「五欲」就是指的對色、聲、香、味、觸的慾望。一個菩薩修行,首先一定要離欲,才能夠來談滿足大願的問題,這是起碼的前提;而不能夠帶著慾望,來談滿足大願之事,那是不行的,也不可能帶著慾望來滿足大願。而在一切的慾望中,淫慾是最大的煩惱,也是三界輪迴的根本,因此一定要離開淫慾。所以「離欲深正念」也意味著,法藏菩薩發願:他自己要生生世世出家,要持比丘戒,要持戒精嚴,離開淫慾,離開五欲。我們看,對色的淫慾是最重的煩惱,是三界輪迴的根本。我們用一個公案,就是釋迦牟尼佛因地發心要救療眾生「淫慾重病」的公案,來談一下,對色的淫慾是眾生最重的煩惱。有一部經叫作《釋迦文佛本初發心經》,就是談釋迦佛最初怎樣發菩提心的,就跟「離欲」有關係。就是說在無佛的時代,有一位大國王叫作光明王,那麼有個小國家的國王,就向這個大國王進貢了一頭小白象。一般來說,在象裡面的是以白象為尊貴的。這個大國王就讓馴象師來馴服這頭小白象。那麼過了幾年之後,白象也長大了,也被調馴得很柔順、很聽話,可以供國王乘坐了,不會有任何的危險。那麼這樣,國王就乘著這個白象出去春遊踏青。誰知道,到了森林中的時候,白象聞到了母象的香氣就發情了,就朝著母象的方向猛烈地奔跑,完全搞忘了上面坐著國王。國王一下子驚呆了,因為森林裡有很多的樹木,白象馱著他猛跑,把國王的衣服都掛破了,身體都劃傷了,很危險呀!控制不住這個白象!幸好國王急中生智,看到有一棵樹的大樹枝橫著,國王就一躍而起,抓住那個樹榦就離開了白象,這樣子才脫險了。然後,大臣們趕快跑到那個大樹下,把國王救下來。白象早就跑得無影無蹤了。國王就受了很大的驚嚇,回到朝廷就把大臣們都召集過來說:「馴象師他訓的什麼白象啊,居然給本王帶來了如此大的危險!應該怎麼治罪呢?」大臣們就說:「罪當斬首!」於是就把馴象師給抓過來了,馴象師覺得自己很冤枉,他說:「我沒有欺君之罪,這個白象確實被我馴服得非常柔順了!」正好,白象在外面去找母象了,然後又轉了一圈,回來想想人間的美食,它自己溜達溜達又回到了王宮。這樣,馴象師就對國王說:「把白象牽過來,我當場給您看看,我是怎麼把它馴服的。」這樣,馴象師就把一個鐵丸燒得通紅,放在白象的面前說:「你把它吞下去,不然我就會用『本法』來治你。」(「本法」在《賢愚因緣經》裡面講,就是用鐵鉤來砍裂象的頭)。白象一聽,它就琢磨:我把鐵丸吞下去,反正還死得乾脆些;如果用鐵鉤來治死我的話,還更痛苦。所以,白象就把熾熱的鐵丸真的當下就吞下去了,然後馬上五臟六腑就燒爛了,大吼一聲,倒地而死。國王見狀,就覺得馴象師確實把白象調訓得非常柔順了,就這麼一個鐵丸,它都很柔順地把它吞下去了!但是,為什麼在森林裡就控制不住呢?然後馴象師就說:「因為白象心有『淫慾重病』,就是淫慾之勢一發作起來,誰也無法預料,誰也無法控制。而且不僅是白象,一切眾生都有『淫慾重病』。有些外道想離開淫慾,他就修苦行,也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有些修苦行的仙人,比如說,一聽到女人的歌聲,心裡就會醉動);或者有的人,想用縱慾的方法來離開淫慾,也是沒有用的;或者有的人,用出家的方法想來免除淫慾的大患,也是無濟於事。都不能拔掉『淫毒樹』的根。」那麼,大國王聽了馴象師這樣的一番話,就非常擔憂恐懼地說:「難道就沒有一個能把『淫慾毒樹』連根拔除的人嗎?」馴象師就說:「據傳聞,有大聖人佛陀出世,身體金色,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佛陀能夠了知淫慾的生滅之道,會慈愍地來為眾生說法。」這位大國王一聽,馬上就下床來,右膝著地,合掌發願:希望把自己如法治理國家、布施等等,所有的福德都用來迴向,願自己以後「當得成佛」,能療治一切眾生的「淫慾重病」。就發了這樣的一個大願!這位大國王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因地。可見,眾生最重的煩惱就是淫慾煩惱,它也是三界輪迴的根本。所以菩薩發大志向,首先就要離欲,就要離開淫慾。

我們再看五欲中的「聲欲」,就是執著美妙的音聲,這樣的一個慾望。比如《大智度論》裡面講,有五百仙人在雪山打坐,聽到歌女沐浴時唱歌的聲音,就失去了禪定。所以「聲欲」也是很危險的。我們再看「香欲」,就是貪戀香氣。比如《大智度論》講,有一個蓮華池裡面有很多的蓮華,香氣芬郁,蓮華池也有一個池神在那兒守著。當時,就有一個比丘在池邊經行,聞到了蓮華的芬芳,就生起了貪著之心。池神馬上就出來呵斥他:「你怎麼偷我的香啊?」而正在這個時候,又過來了一個人,這個人進入到蓮池,不管三七二十一,就采了很多的蓮華,而且還拔斷了蓮葉的根莖,把蓮池搞得一片狼藉,然後就走了。池神卻沒有吱一聲。比丘就心裡不平啊!他就說:「我在這裡經行一下,你就呵斥我偷了你的香。剛才那個人把蓮華都拔了,然後把蓮池破壞成這個樣子,你怎麼一聲都不吭呢?」池神就說:「那個人他不是修行人,他是一個業障深重的人,就好像一件很骯髒的衣服,再沾上污垢也看不出來,所以就不跟他計較了。但是你不行啊!你是一個修道的人,好像一件很乾凈的衣服,沾上了一點污點就非常醒目。所以就要呵斥你,不能貪嗅蓮香。」這就是「香欲」。 然後我們再看「味欲」,就是貪戀美味,就是舌頭對味覺的貪戀。現在的電視節目,什麼「舌尖上的中國」,這樣的節目最好是少看,它會把人的貪心看出來。舌頭追求味覺,這是與生俱來的煩惱。在《大智度論》裡面就講了這樣的一個公案:就是有一個沙彌,他很愛吃乳酪,死了之後,就在乳酪裡面變成了蟲,就離不開乳酪了。有一天,大眾僧正在吃乳酪的時候,有一個證果的阿羅漢就說:「慢一點,注意這裡面那個蟲子,是一個沙彌變的,不要把他給吃下去了。」所以你看,這個多麼可怕!然後「觸欲」,就是執著於身體的觸覺。我們在前面第十七講中談到,就是釋迦牟尼佛因地作獨角仙人的時候,就是由於美女幫他沐浴、摩搓的時候,淫慾心發起了,就失去了神通,有這樣的公案。所以一定要離開對色、聲、香、味、觸「五欲」的貪著,尤其是要遠離淫慾。那麼只有持「離欲」之戒,才能夠得禪定,才能保持正念。從小乘法來講,正念就是三法印(諸行無常印、諸法無我印、涅槃寂靜印),還有四念處(就是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還有苦諦四行相(就是苦、空、無常、無我)等等。就是不要執著現象界的緣起法為真實,一定要觀照它的苦、空、無常、無我,這是小乘法的正念。那麼在大乘法中,正念就是契入到諸法的實相。所以要知道,我們的內心有很多慾望的「機」(就是要發作的動機),慾望的種子也很多,那麼內心裏面是妄想雜念紛飛,我們很多的念頭都不清凈。因此,要使自己的念頭是正念、凈念,就一定要有「離欲」的功夫,而要「離欲」就一定要持戒!

「凈慧修梵行」。那麼有了戒定的功夫,才能生起「凈慧」。「凈慧」就是般若智慧、清凈的智慧。有了般若的空慧,身口意三業就能夠隨智慧行,這就是「修梵行」,一切清凈,趨向涅槃。可見,「離欲深正念,凈慧修梵行」,就是屬於戒定慧三無漏學。所以法藏菩薩圓成大願,也離不開聖道門,首先也得要修習戒定慧三無漏學。

那麼,戒定慧三無漏學的目的,是要指向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指向成佛的目的,成佛的目的也是出世間的「超世願」的具體體現。所以,就是要「志求無上尊」。那麼「志求無上尊」就是成佛了,成佛要幹什麼呢?成佛就是要「為諸天人師」,就是要為一切天、人作大導師。因為,一切天人在輪迴當中苦不堪言,所以要引導他們出離輪迴的險道,趨向大乘的涅槃。要作這樣的大導師!

我們再看第五個偈頌:「神力演大光,普照無際土,消除三垢冥,明濟眾厄難。」那麼,能作為眾生大導師,就是在「神力演大光」。「神力」就是佛果地上無量的神妙之力,概述為佛的十力;「大光」就是心光。那麼「神力演大光」就是,佛的神力能夠流出無量的光明。這個光明運載著四十八大願的神力功德,普照到無量的世界、無量的剎土,只要有眾生的地方,就有彌陀光明的普照。那麼光明注照的地方,就能夠消除眾生內心的貪嗔痴三垢的暗冥,就是「消除三垢冥」。那麼清除了三種煩惱垢染,我們自性的大圓鏡智,就能夠恢復其照天照地的功能。光明所到之處,還能夠拯濟眾生的種種厄難,這就是「明濟眾厄難」。那麼這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信息,在急難恐怖的時候,要趕緊地來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就能夠得救。 《大智度論》裡面談,菩薩有種種的三昧,其中「念佛三昧」的功德最殊勝。因為,有的三昧能夠消除淫慾,但是不能夠消除嗔恚;而有的三昧能夠消除嗔恚,但是不能夠消除愚痴。唯有「念佛三昧」,能夠把貪嗔痴三毒煩惱全都消除;而且消業障的功德還遠勝於其他的三昧。所以「念佛三昧」是三昧中之王,稱為「王三昧」。那麼了解了這樣的基本道理之後,我們就要想到,在任何業障煩惱現前的時候,只要一心歸命阿彌陀佛,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夠解決問題。

我們來看這個公案,就是五百商人齊聲念佛,從鯨魚之口脫難的公案。這是在《大智度論》裡面講的,說有五百商人,乘船入海去探寶。忽然,駕船的舵手發現船的速度一下子變得很快,而且控制不住。這是什麼情況呢?原來是海里有一個魚王,叫作摩伽羅,它張開了大口。這條大魚,大概類似於現在的很大的鯨魚。它一開口吸水,海水就嘩嘩嘩地奔流到它口裡,水的速度快得不得了。這個舵手,因為他在船的比較靠下面的地方,就看不了很遠。所以,他就問站在上面一點的那些商人,他就問他們說:「你們看到了什麼?」那麼站在船比較上面一點的商人,他也不知道是看到大魚了,他就說:「我們看到三個太陽,還有一排白色的山脈羅列在那兒。」駕船的舵手,他很有航海的經驗,他一聽就知道麻煩了!他說:「不對!太陽只有一個,另外的兩個你們看到的所謂的太陽,是大鯨魚的兩個眼睛,白色的山脈是大魚的牙齒。我們這個船正在被一條大魚吸入腹中去,所以擋都擋不住,我也沒有辦法。你們趕緊求求諸天神靈吧,看看還能不能救一救?」在商人裡面,有一個商人是信佛的,他就對大家說:「我們趕緊念『南無佛!』佛是無上尊,能夠救一切苦厄!」眾人一聽,趕緊齊聲都一起念:「南無佛!南無佛!」(真的當碰到這樣的時候,任何人力都沒有辦法解決,也不可能說我弄一個韁繩把船拉住什麼的,那麼這時候怎麼辦?乾脆跪下來,閉著眼睛,合掌念佛,死就死了吧。就這樣想,那就好了!)所以,他們使勁念:「南無佛!南無佛!」正好這條大魚,它過去世曾經是一個破戒的比丘,它有宿命通。這個時候,它聽到眾人在念:「南無佛!南無佛!」馬上就喚醒了它宿世的善根善心,它心中就感到有所悔悟。這時候,它趕緊把自己的大口就閉上了。因此,這一船的人就得以從這個鯨口脫險了。 我們看,真的是在厄難的時候,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有非常神妙的力量,能夠讓我們得救!所以在極難恐怖的時候,尤其是人力所不能為的時候,念佛是能夠顯現出作用的。這個時候,千萬不要本能地喊:「我的媽呀!」那是沒有用的,救不了你。只有阿彌陀佛才能救你,才能救我們!這就是來源於法藏菩薩發的本願,就是:我的光明運載著救度眾生的神妙之力,普照一切剎土,這個光明能拯救一切眾生的厄難。所以這是有依據的,而且有很多的公案、很多的例子來證明的。那麼,我們現在處在五濁惡世,末法之際,隨時都會有可能碰見厄難。就是走在大街上,說不準哪個恐怖分子扔個手榴彈什麼的;坐在公交上,也有公交被縱火的事情發生。所以現在社會治安很差,厄難就會很多。我們大家一定要記住,常常念「南無阿彌陀佛!」

我們再看第六個偈頌:「開彼智慧眼,滅此昏盲暗,閉塞諸惡道,通達善趣門。」就是彌陀光明能夠開啟眾生的智慧之眼。我們說佛有五眼,其中的「慧眼」就是照見諸法空性的眼。世間的人可能會講,智慧眼就是第三隻眼,或者說是第六感官。在《華嚴經·離世間品》中講,大菩薩有十種眼,就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這是我們常常講的佛所具備的「五眼」),還有就是智眼、光明眼、出生死眼、無礙眼和一切智眼。「智眼」就是能夠見種種法,跟前面講的「慧眼」有所不同(「慧眼」是見法的空性,「智眼」是見法的現象)。「光明眼」就是能見到佛的光明(佛光雖然是普照,但是我們的「肉眼」是看不到的,因為佛光是法性的光;但是如果開顯了「光明眼」,我們就能夠見到佛光)。「出生死眼」就是能見涅槃。「無礙眼」就是所見的一切,能事事無有障礙,牆壁、高山都沒有障礙。「一切智眼」就是能夠見普門之法界。所以這裡「開彼智慧眼」,這個「智慧眼」就含攝著慧眼、智眼、光明眼、一切智眼等等。那麼這些眼一打開,整個的境界就完全不一樣了。「智慧眼」看到的,也就是超越世間的法.

因此,「開彼智慧眼」也融攝著「超世願」的內涵在裡面。我們知道「眼為心目」,開顯「智慧之眼」之後,那麼心就能夠打開了,這就會「滅此昏盲暗」,就能夠消滅蒙在我們心性中的「昏、盲、暗」。我們的自性本來是真如清凈、妙凈明體,但是一念無明妄動,生起了能、所,內心就成了「昏」擾擾相。那麼我們的智慧眼、我們的心眼就沒有了,就「盲」了。在根本無明的狀態中,內心就黑「暗」無光了。所以,阿彌陀佛的光明就要直透我們的內心,來滅除此無明的暗冥,那麼這對我們的修行就有著極大的增上緣的作用。

我們再看「閉塞諸惡道」。這裡,我們首先要了解阿彌陀佛普度眾生的三個要素,就是:大願的功德、彌陀的光明和彌陀的名號。阿彌陀佛把四十八大願的神力功德,運載在阿彌陀佛的光明當中。這個光明雖然是普照了整個虛空法界,但是這個光明它是無形無相的,我們沒有辦法去把捉。因此,阿彌陀佛就把光明的功德,凝聚在「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當中。於是我們把住了這句名號,就等於把住了四十八大願全體的力量。那麼我們以有相的彌陀「名號」,來把住了無相的彌陀「光明」和「願力」的功德,這樣就能夠「閉塞諸惡道」。我們一般講,「惡道」就是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但是從凈土法門的「超世願」的立場來看,三界六道都是惡道。那麼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彌陀的名號、光明和大願的功德,就能夠讓眾生脫離六道輪迴,超越閉塞六道,再也不會在六道里去了,這就叫作「閉塞諸惡道」。

那麼「通達善趣門」。就是雖然離開了三界六道,但是還有他方的方便有餘土、他方的凈土等等,這些很多的地方可以去。但是阿彌陀佛大願裡面,這裡講的「善趣門」,就是直捷給我們指向了西方極樂世界的大門,「善趣門」就是指的西方極樂世界的大門。法藏菩薩的願力,就是要讓所有的眾生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西方極樂世界是法界中至善之門,是大乘菩薩的法界,是一真法界。所以凈土法門指向的,就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通」就是說,極樂世界是貫通十法界的;「達」就是說,要讓九法界的眾生都能夠順利地到達極樂世界去。

所以我們一定要離開三界六道,絕對不能貪戀。這個世間苦不堪言,一切都是敗壞相、無常相、染污相和痛苦相,「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所以凈業行人要多多地熏習《無量壽經》和大乘經典,一定要把「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心愿,真實地發起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仰蒙阿彌陀佛願力的超拔,最終得到閉塞三界六道、橫超三界、往生凈土、快速成佛之大利。

我們看第七個偈子:「功祚成滿足,威曜朗十方,日月戢重暉,天光隱不現。」「功」就是指的功德;「祚」就是指的福祿,是屬於福德的範圍。我們講的菩薩的六度,它的前五度都是屬於福德的範圍,第六度般若智慧是屬於功德的範圍。在世間法里是求不到功德的,求到的只是福德。那麼法藏菩薩發願,自己在因地的功德、福德都能夠成就,在果地上就能圓滿具足福德、智慧。那麼,自然就能夠顯發如來藏的性德,能夠展現出心性的大光明。大光明中既有慈悲,也有威德,能夠折服剛強難化的眾生,就是「威曜朗十方」,就是佛的光明,能夠朗照十方剎土。

這裡「日月戢重暉」的「戢」是收斂的意思,就是在熾盛的佛光面前,日月的光明就顯不出來了。同樣,本來天人的身上和天上的環境,也都是能夠放光的;但是在佛光的面前,天上的光明,也都顯現不出來了。這就是「日月戢重暉,天光隱不現。」

我們再看第八個偈子:「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常於大眾中,說法師子吼。」就是佛光是智慧之光,能夠開啟一切眾生自性本具的「如來藏性」,引領眾生離開三界輪迴,圓成「本具的佛性」。而如來的無量無邊的功德,就是自性本具的「功德寶藏」。所以佛菩薩度眾生,就是要普遍地布施給一切眾生如來的功德之寶,而不是僅僅讓眾生得點人天福報就算了,是要能夠圓成「本具的佛性」。

那麼「常於大眾中,說法師子吼」,就是佛救度眾生,就要恆常不斷地、不疲不厭地為一切眾生來講經說法;而且說法的時候,是非常雄猛地、具有威勢地、毫不含糊地作「決定說」。

我們再看第九個偈子:「供養一切佛,具足眾德本,願慧悉成滿,得為三界雄。」這是講法藏菩薩自己上求佛道。「供養一切佛」,也是在修普賢行願的「廣修供養」的願。而且「供養一切佛」,也含攝著普賢十大願王的全體科目,就具足著「成就菩提心」的根本資糧,就能夠成就眾德的根本。那麼四十八大願的內涵,以及一切種智的智慧,在法藏的因地當中,都能成就圓滿,這就是「願慧悉成滿」。那麼,四十八大願的內涵以及一切種智的智慧都圓滿成就了,這樣,法藏菩薩就自然成佛了,就能夠證得「三界大雄」的果位。

我們再看第十個偈子:「如佛無礙智,通達靡不照,願我功德力,等此最勝尊。」那麼法藏菩薩成為了三界的大雄,就證得了佛的「無礙智」。智慧一般有三種層面,就是:斷見思惑能證一切智,這是阿羅漢的智慧;斷塵沙惑能得道種智,這是菩薩的智慧;斷盡無明就能夠得到一切種智,這是佛的智慧。所以,這裡「無礙智」就是一切種智。這種智慧光明之力,能夠遍照一切處,無處不照,就是「通達靡不照」。

那麼「願我功德力,等此最勝尊。」這裡「最勝尊」就是指的法藏菩薩的親教師--世自在王佛。法藏菩薩在這裡最後來祈願,願:由他自己發的四十八大願來引導行持,就是「由願導行」,所得到的無量功德之力,能跟世自在王佛齊等。那麼這一祈願就表明,法藏菩薩建立大願,是既要利益眾生,也要令自己成就佛果。

前面就是長偈頌的第一大部分。我們再來看長偈頌的第二部分,請看經文:「斯願若克果,大千應感動,虛空諸天神,當雨珍妙華。佛語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已,應時普地六種震動。天雨妙華,以散其上。自然音樂,空中贊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於是法藏比丘,具足修滿如是大願,誠諦不虛。超出世間,深樂寂滅。」

我們首先來看偈頌的最後這一偈,就是請求瑞應:「斯願若克果,大千應感動,虛空諸天神,當雨珍妙華。」 就是雖然法藏菩薩剛完成了大願的設計藍圖,還沒有把設計藍圖付諸實施,但是他首先要祈求一個靈驗。就是如果我的大願能夠克成果遂,就希望三千大千世界能夠被我的大願所感,能夠震動。這是他祈願的第一個瑞相。還希望虛空諸天神,應當「雨下」許多珍妙華,這是法藏菩薩祈願的第二個瑞相。所以這就說明,法藏菩薩對於「法身妙應」具有著真實的信心。如果說法藏菩薩沒有對於法身的真實的信心,是不敢說這樣的話。否則,如果真的沒有什麼反應,那說這樣的好像是屬於大話一樣的話,還真的就下不了台了。

那麼我們看,偈頌說完了以後,還真的就感得了瑞相。「佛語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已,應時普地六種震動。」就是時空態又轉到了靈鷲山法會上,釋迦牟尼佛把自己當下現量的見聞,轉述給了阿難和與會大眾,他說:當時法藏菩薩剛剛說完偈頌,馬上就感得無量的三千大千世界,普遍出現了六種相狀的震動。這裡「六種震動」是指的六相震動,就是動、涌、震、擊、吼、爆這六相的震動。「動」就是大地在動;「涌」就是像海浪一樣地在涌動;「震」就是強烈的震感,裂開的那種感覺;「擊」就是像海浪衝擊發出的聲音;「吼」就是聲音像打雷一樣的宏大;「爆」就是發出的爆發的聲音。所以六相震動,前面的三相是震動的形態,後面的三相是震動的音聲。這裡,六種震動是一種吉祥的感覺,是佛的威神力所致。它是作為一種證明,就是證明了法藏菩薩的大願,能夠感動無情的器界,所以無情的器界就表現出了這種六相震動。這是第一個瑞相。

下面「天雨妙華,以散其上。」就是虛空的諸天神,當下就「雨下」了無量奇妙的華,散在了法藏菩薩以及世自在王佛的身上,來作供養。這是感得的第二個瑞相。而且這裡還有第三個瑞相,就是自然傳來了音樂,空中還有一種讚歎的語言說:法藏比丘一定能夠成佛!意思就是說,法藏菩薩的四十八大願決定能夠成就。因為法藏菩薩在發願的時候,就把他的成佛和大願的圓滿是緊密掛鉤的,所以這裡講「決定必成無上正覺」,就是法藏菩薩決定能夠成佛,那麼由此,就說明四十八大願一定能夠圓滿成就。這就等於是提前授記說:法藏菩薩一定可以成佛,法藏菩薩所發的四十八大願一定能夠圓滿成就!

長偈頌說完之後,立即就出現了這樣很奇妙的三個瑞相。這樁事情,以我們的邏輯思維來說,覺得簡直就是一個神話。怎麼法藏菩薩一祈願,就有這些瑞應的現象呢?這可是科學所不能解釋的呀!所以,這裡感應之道是非常奇妙的。我們大家要了解大乘佛法的一個機制原理:就是首先要建立決定的信解,就是相信法界中有一種力量,或者就是「法身力量」。這個法身的力量很奇妙,法身遍一切處,也遍在當下,也遍在我們的念頭裡面,法身也能應眾生的心愿給予滿足。我們首先要相信這一點!然後,就要至誠地去感,令我們能感之機能夠跟法身感通得上。那麼,這些奇妙的現象就會出來,這就是法身的力量。我們來講兩個公案,首先就是慧遠大師感通佛影,寫《佛影銘》的公案。凈土宗的初祖慧遠大師,他對「法身妙應」就非常有信心,所以在他身上就出現了一些奇特的感應現象。根據經典記載,當年佛示現八相成道應化世間的時候,曾經有一個毒龍的洞窟,在這個毒龍的洞窟裡面,釋迦牟尼佛為龍王講經說法。龍王受到教化以後,它就希望釋迦牟尼佛常常過來,甚至是永遠住在它的洞窟里是最好了。但是大梵天王覺得,佛是要普度很多的眾生,不能老是待在你這兒。釋迦牟尼佛就很慈悲,有一次跟龍王講法之後,就踴身神變,自己的身體就到了洞窟的石壁里,在石壁里留下了佛影。就是遠遠地可以看到佛影,佛影還可以講經說法,就有這樣很奇特的事情。那麼,後代的佛馱跋陀羅親自去過這個洞窟,法顯法師、玄奘大師也都去過那個洞窟,這就非常神妙!在唐朝的時候,玄奘大師到西域取經的時候,去過這個洞窟。當時玄奘法師剛進洞窟的時候,什麼都看不見,一團漆黑。他就不斷地拜,發誓:如果不見到佛影,決不離開!拜了幾百拜之後,整個洞窟真的大放光明,佛影就在那個地方顯現出來,而且還能講經說法。據記載,賢劫千佛都會在那裡留下佛影。所以在東晉的時候,凈宗初祖慧遠大師就聽說過這個佛影的事,他就非常地神往,他想透過自己的冥想,把佛影顯現在慧遠大師自己所在的東林寺。他就很至誠地來冥想,還真的就顯現出來了,就是「淡虛寫容,拂空傳像」。就是說,佛影好像從虛空裡面傳過來似的,慧遠大師就淡塗色彩,把佛影給畫下來了,並且還把畫像刻出來了。這件事情在當時還轟動一時,慧遠大師還由此作了《佛影銘》這樣的一篇文章。這裡「影」就等於是光影了,它就體現著佛以光影度眾生。要說這個光影是真實的吧,你還真就找不到它的實體;說這個光影沒有吧,又歷歷分明。這就是度眾生的一種神妙,實際上這個光影就是法身的體現。既然法身能在那個洞窟裡面顯現,它就應該能夠在其他的地方顯現,所以,慧遠大師就有了這麼一個驚人的舉措,就感得了佛影出現在了東林寺。我們再看,三國時候的高僧康僧會,他感得佛舍利的公案。就是佛教剛剛傳到中國的時候,要讓中國的皇帝來相信佛法,還是需要一些神妙的東西才行;如果是光講道理,有時候他們會覺得佛法還是很虛的。早先,我們的大乘佛法師是從西域一帶傳過來的。西域有一個康居國,當時的高僧康僧鎧、康僧會、康孟祥等這些高僧,都是從康居國過來的,都是康居國的人。那麼三國的時候,康僧會這位高僧,他就從康居國來到了東土,來到了當時的吳國都城建康(建康就是現在的南京)。吳國的國主是孫權,那麼康僧會去見孫權的時候,孫權就問說:「佛法有什麼靈驗呢?」康僧會就介紹了佛的舍利說:「釋迦牟尼佛圓寂已經一千多年了,但是佛的靈骨舍利是神妙無方、可以感應的。」孫權就說:「如果你能夠感應到舍利子,我就給你建塔供養;如果感應不上,沒有靈驗,那麼就『國有常刑』(就是說,我要用國家的刑法來對付你,就是要砍頭了)。」所以很嚴峻了,康僧會就對他的徒弟說:「大法興廢,在此一舉。」那就是說,大乘佛法能不能在這個地方興起來,就看這一舉了。開始是限定七天,康僧會他們師徒就齋戒、沐浴、焚香,把一個瓶子放在那兒,然後就念經念咒,祈禱佛的舍利。但是七天過去了,卻沒有什麼反應,康僧會就要求再延長七天。又過了七天還是沒有反應,孫權就有點不耐煩了,最後康僧會要求說:「再給我們七天。」這時候,康僧會師徒就抱著必死的心,如果這個七天再沒有感應,那就自己了斷自己的命,也不用去受什麼刑法了。就這樣,第三個七天到了的時候,可是這個第七天還是沒有反應,就很緊張啊!但是就在當天晚上五更的時候,馬上要黎明了,在這個最關鍵的時候,忽然「鏗然有聲!」瓶子里傳來了鏗鏘的聲音,再一看,瓶子里出現了五色的舍利。那麼天一亮,趕緊就去報告孫權,孫權就親自過來,把瓶子里的舍利瀉倒到一個銅鑄的盤子里。誰知道舍利一倒下去,那個銅盤都給沖得裂開了,就是舍利有如此大的力量!康僧會就說:「無論是火燒,還是鐵鎚砸,佛的舍利都不會受到損害。」孫權還真的要試一試,他就用火來燒,哪知道越燒舍利越放光,比火光還亮;又放在鐵板上敲,讓大力士拿鐵鎚來使勁地捶,結果鐵板和鐵鎚都砸出坑了,舍利卻絲毫無損。這樣子,孫權才真的是很相信了,大為嘆服!所以,孫權就在都城為康僧會建了一座寺院,叫作建初寺。在寺中建了琉璃塔,來供養佛舍利。還把寺院所在的地方,改名為佛陀里,就是佛住的地方。就是非常地殷重,來建這個建初寺!後來,建初寺改名叫大報恩寺,現在南京還有大報恩寺的遺址。

我們看這一幅圖,這是一幅敦煌壁畫「康僧會建業傳法圖」,「建業」也就是南京。康僧會泛舟來到建業(就是這裡);然後康僧會向孫權敬獻舍利(就是這個地方,舍利在放光、很亮);孫權在建業修造建初寺;然後孫皓(就是孫權的孫子)郊迎康僧會,在郊外迎接康僧會。這樣的一幅圖。 上面這些感應的現象,都不是科學思維、邏輯所能夠解釋的。所以,至誠感通就是有這些奇妙的瑞相。在法藏菩薩發大願的這件事情上,因為四十八大願是法界的大事情,所以它一定要有一個殊勝的瑞相,要來證明凈土法門的勝妙。而對於能夠得到殊勝瑞相的證明,無論是法藏比丘,還是世自在王佛,還是與會的所有的大眾,都是信心滿滿的。因為四十八大願是法界的緣起,是要度法界無量無邊的眾生,所以,四十八大願從一開始就顯現出了奇異的瑞相,就表明這樁大事一定會圓成!

那麼我們再看「於是法藏比丘,具足修滿如是大願,誠諦不虛。」這裡,「修滿」不是指的法藏菩薩在行動上的修滿,而是指在思惟、信解層面上的修習圓滿。就是最後總結,法藏比丘建立四十八大願,是思惟了五大劫的時間,在思惟智慧層面上滿足了「如是大願」。所以這個時候,四十八大願還是屬於智慧的範疇,還不是屬於行動的開始。儘管還是屬於智慧的範疇,但是一切法在內心本具。因此,四十八大願是建立在法藏菩薩自性清凈心上的,也是建立在一切眾生本具的自性清凈心上的。所以,四十八大願是非常真誠的,具有真實性的,一點都不虛偽。

「超出世間,深樂寂滅。」就是說,四十八大願是從實相心裡顯現出來的,是從不二的心性裡面流現出來的,而不是從世間的二分法裡面出來的。所以,四十八大願是一切世間法所不能企及的,是超出世間的。這裡「寂滅」就是實相、就是法界。要圓滿這樣的從清凈心裏面顯現出來的大願,就要提取無量的動力能源,那麼,還是要從法藏菩薩自己寂滅的心性當中去接通。所以,雖然法藏菩薩在智慧藍圖的層面上,已經圓滿了四十八大願;但是他還要深心地好樂寂滅,要從寂滅的心性中,來獲得他圓滿大願的力量。

那麼,四十八願大願的藍圖思惟出來、發了大的誓言之後,法藏菩薩又經過無央數劫積功累德,最後實施圓成了四十八大願。四十八大願圓成之時,法藏比丘法爾自然地就成為了阿彌陀佛。那麼,從此就揭開了廣度九法界眾生的序幕。阿彌陀佛大願的光明就像磁力場一樣,彌散在整個的虛空法界,大願之海托護起了法界所有的眾生,也包括我們大家在內。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課程的主要內容,我們到今天就講完了,下一次我們將進行總的複習。讓我們把這一次二十多講來研學、聽聞四十八願的功德,迴向給法界的一切眾生,願大家都能夠速疾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終成就無上佛果!感恩上師三寶慈悲加持!感恩至尊度母慈悲加持!感恩大圓滿心髓網路學院的全體師兄!南無阿彌陀佛!

願生西方凈土中,九品蓮華為父母,華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南無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無名老太因懷揣阿彌陀佛聖像,死後屍身不腐顯神異度眾生
妙止、妙觀皆是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The?Forty-Eight?Vows?by?Amitabha?Buddha
凈界法師: 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怎麼念呢? 從此力修念佛行,決欲今生出樊籠!
上品上升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TAG: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