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寺院的組織、管理體系

現代寺院的組織、管理體系

中國佛教寺廟結構和組織概況 中國最早的佛教寺廟是洛陽的白馬寺,為中國佛寺之始。三國以前的佛寺很少,因佛教僧人不蓄資財,靠乞食而生,無力建寺。魏晉以後,在帝王貴族的資助下,通過敕建、封賞、布施等方式,佛寺建造逐年增多,到了東晉西晉時代,許多佛寺擁有大量的土地,對下層僧侶和勞動人民進行剝削,成為封建地主莊園。  和尚的廟通稱「寺」,尼姑的廟叫「庵」,在一個地點或一座山嶺上,集中很多寺廟的地區叫做「一方叢林」,如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雲南雞足山┅┅等到等。  中國的佛寺結構,因山因地有所不同,時代的先後也有差異。但大體是:進寺的大門稱山門,內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藏經樓等主要殿堂,多數寺內有放生池。  山門或天王殿門外兩側有青獅、白,天王殿門口左右兩邊有哼、哈二將,殿內正中朝外供的是彌勒佛,彌勒背後供的是韋馱菩薩,兩旁是四大天王。  大雄寶殿是佛寺的主殿,主要供奉釋迦牟尼。殿內正中一般供奉三尊佛:有的供「三世佛」,即藥師佛、釋迦牟尼、阿彌陀佛。釋迦牟尼身前兩側有一老一少,老者是迦葉(攝)、少者是阿難(如華亭寺)。有的供「三身佛」,即法身、報身、應身,(如圓通寺)。有的供「華嚴三聖」,即正中是釋迦牟尼、左邊是騎著青獅的文殊菩薩,右邊是乘白象的普賢菩薩,(如筇竹寺內華嚴閣)。釋迦牟尼背後,有的供「西方三聖」,即正中是阿彌陀佛,左右脅侍是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有的僅供觀音菩薩。大雄寶殿內兩側一般是羅漢。  大雄寶殿外兩側及背後的殿堂,那就各有不同了,有的是「藏經樓」,有的是「攬勝閣」,有的是「觀音殿」,有的是「華嚴閣」,有的是「禪房」、「齋房」、「客堂」等等。  因為佛教的宗派不同,供奉的佛像不同,佛寺的殿堂亦各不相同。如喇嘛黃教寺廟供奉宗喀巴,傣族地區的小乘佛教寺廟,有的僅供釋迦牟尼,天台宗禪宗的寺廟必須有禪堂等。  在佛龕前面的桌案上,祭品很多,有長明燈,、香爐、燭台、花瓶、凈水瓶、經卷、簽筒、銅磐、木魚,地下放著功德櫃、磕頭用的薄團,還有很多的「錦幡綉簾」。總之,極為莊嚴肅穆,富麗堂皇。  佛寺幾乎都有「放生池」,放生池的大小和位置各不相同。佛教為什麼要「放生」?因為佛門以慈悲為懷,提倡放生,鼓勵人們將捕來的魚,抓來的鳥及一切羈禁的動物,都予以釋放,「放生」的目的,在於積德。唐代很盛行放生,官方下令置放生池,以修功德,此做法一直沿續至今,幾乎所有寺院,均鑿放生池,供善男信女「放生」,信徒們自己捨不得吃,捨不得穿,省下錢來買魚買鳥放生,他們感到是種精神上的滿足,積了功德。  寺院一般都置鍾、鼓。鐘樓一般設于山門之上或大殿兩側一邊是鍾,一邊是鼓,稱之為晨鐘暮鼓。它有兩種作用:一種是起更報點,報告信息時間;一種是定時敲鐘打鼓,使人聞之發人省悟,所謂「撞開咒路」的意思。「鍾」既是做佛事集眾敲打的法器,又是僧人臨終時的一種儀式━━喪鐘。臨終鳴鐘,讓彌留中人,生善念而死。喪鐘,沒有打幾下的確數,一直打到臨終之人斷氣為止。打鐘要講究節奏、速緩,鐘聲抑揚頓挫,傳之既遠,回蕩不息。敲鐘打鼓均有技巧,要有專人負責,故有「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諺語。寺內僧侶組織因宗、因地亦各不相同,一般有:方丈━━寺內最高負責人,有的還管一個地區的僧人,發布僧令。住持或監院━━寺內的總管知客━━負責接待的僧人維那━━負責宗教生活庫頭━━負責保管、出納知堂━━守大殿和尚中的很多人有很高文化,他們能講經說法,詠詩作畫,這樣的和尚歷代都有,稱為「高僧」。雲南最出名的高僧有擔當、大錯等人。舊社會的寺廟,有土地、山林等很多財產,他們還替俗人念經,做「佛事」,還有「功德」錢、「香油」費等收不少,若有興建事項,和尚便出門「雲遊」四方,「化緣」募捐,隨其自願要當地的寺廟宿食。不花分文,這叫做「駐錫」或「掛單」,但要拿出「度碟」(或「戒碟「)來驗證身份。  中國佛寺建築,原與印度相同,沒有殿堂,建塔藏舍利。為表示敬重,塔位於寺的中央,作為寺的主體,四周圍以增房。後來佛像供奉於殿堂,殿堂與塔並重,塔一般仍在殿堂之前。唐宋時期,禪宗已不再風行建塔,佛寺發展以殿堂為主的布局。完整的寺院一般皆為伽藍七堂。伽藍為梵語,即僧園或增院七堂,專指寺院的主要建築,是佛寺建築平面布局的一種制度。伽藍七堂隨宗派的不同而各相異。以禪宗為例,七堂指山門、佛殿、法堂、僧堂、廚庫、浴室、西凈(廁所)。中國佛寺殿堂帶有明顯的民族特色,由數進四合院組成,具有中軸線,兩偏殿對稱,大型的寺院還有廊院。主要殿堂往往採用廡殿式或歇山式,其他殿堂也皆為中國傳統的建築屋頂形式。一般常見的殿堂有:(一)山門(或三門)因為寺院大多居于山林之處,故又稱山門殿。現已成為專門名詞,即使在平原也稱山門。因有空門(中)、無相門(東)、無作門(西),象徵三解脫,所以又稱三門。通常空門兩側立有哼哈二將(二)鐘樓位於天王殿左(東)前側,懸有洪鐘。有的寺院鐘下供奉地藏菩薩,道明為其左脅侍,聞公為其右脅侍。(三)鼓樓位於天王殿有(西)前側,置有大鼓。有的寺院供有伽藍神關羽,關平為其左脅侍,周倉為其右脅侍。(四)天王殿正中供奉大肚彌勒,兩側供奉四大天王,其背後供韋馱。(五)大雄寶殿為佛寺正殿,又稱「大殿」。有供奉一佛、三佛、五佛、七佛等情況。以三佛同殿居多。供一佛常見的為「釋家三尊」或釋迦及其兩大弟子迦葉、阿難,也有的大殿供奉「西方三聖」或「華嚴三聖」。三佛同殿,常見的有「三方佛」「三世佛」和「三身佛」,也有的供奉「彌勒佛-釋迎牟尼佛-阿彌陀佛」。供五佛(密宗的五方五佛)和七佛(釋跡牟尼佛以前的六佛加上釋迎牟尼)的較少,多為歷史久遠的寺院。釋迎牟尼像背面一般為海島觀音壁塑圖。大殿東西兩側,常供奉十六羅漢或十八羅漢。(六)東西配殿大雄寶殿兩側常有東西配殿,其供奉對象隨教派不同而有變化,有設「三聖殿」(供奉西方三聖)的,有設「祖師殿」的(多為禪宗),有設「伽藍殿」的,等等。(七)法堂(亦稱講堂)一般在大殿之後。是演說佛法皈戒集會之處。法堂內除一般性安置佛像外,另設法座、講台、鐘鼓。(八)羅漢堂自唐代開始,一些大型寺院就修建五百羅漢堂。全國現存具有成組五百羅漢像的寺院在30以上,其中著名的有:北京碧雲寺羅漢堂,蘇州西園羅漢堂,蘇州寒山寺左右配殿(存有宋代樟木雕刻五百羅漢,為雕塑中佳品),五台山殊像寺文殊閣(為懸塑五百羅漢),成都寶光寺羅漢堂,武漢歸元寺羅漢堂,昆明筇竹寺天台來閣(為清民間雕塑藝術佳作),北京雍和宮法輪殿(系用金銀銅鐵錫五種金屬鑄造),四川烏龍寺五百羅漢堂。(九)方丈室佛寺住持(方丈)居住、說法與接客之處,有的叫華林丈室(凈土宗佛寺),有的叫般若丈室(禪宗寺院)。(十)藏經樓盛放佛教經典之處。

寺院僧眾的組織機構及分工方丈佛寺,是眾僧長住修行之地,既象一個單位又象一個大家庭,其當家和尚,即院主,一般稱為住持、長老或方丈但不管怎麼稱呼:一個寺院只能有一個,他是寺院里政治的最高統治者,經濟的最高管理者,所有寺僧「皆俯首聽命於方丈」,甚至所有公私紛爭,皆取決於方丈。那麼,為什麼一個職位卻有不同的幾種叫法呢?住持:是主持寺院的職稱,意為「久住護持」。住持不是雲遊掛單僧人,而是長期住在寺院修行的和尚,他要對全寺一切人員、財產負責護衛,並掌管全面的佛事活動。長老:最初是佛教對釋迦牟尼上首弟子的尊稱,佛教戒律規定,比丘受戒卜9年的為下座,10—19年為中座,20—49年的為上座,50年以上的才有資格被稱為長老不過,現在長老的稱呼則多用於對寺院住持或年高德重僧人的稱呼。方丈:在佛寺,方丈最初是長老或住持理事和起居的地方,(按中國古代10尺為一丈計算,從面積上講,大約合12平方米),《維摩潔經》上說,室方一丈,能廣容大眾。因住持或長老久住方丈之室內,久而久之,就把本來是房子名稱的「方丈」,作為寺院當家和尚的職稱了。不過,方丈在封建社會裡,是要由皇帝從全國範圍內的高僧中選拔任命,或由寺僧推薦,前一代住持提名,並經政府最高機構考察、批准,才算合法。「四大班首」四大班首,即首座、西堂、後堂、堂主,他們在方丈的領導下構成了寺院的首腦機關。首座僧:是方丈的直接副手,其任務是為全寺僧徒和外來學佛者講經說法。若大和尚圓寂升天,通常由他來補代方丈之位西堂僧:主要任務是主持法壇、法堂,為僧徒舉行受戒儀式,代替首座僧講經說法,是寺內的第三把手。後堂僧:負責掌管全寺一切規章制度,主持召開「頌戒集會」,檢查全寺僧人遵戒守規情況,執行獎功罰過,並握有批准收徒和除名大權。堂主僧:專司藏經閣的管理,負責全寺佛經和各種經典著作的收藏、添購和經捲圖書的發放、借閱等。「八大執事」八大執事是幫助方丈辦理日常事務的八大部門負責人。這八大執事分別是:執客僧:負責全寺僧眾上殿過堂,來客接待,處理寺院之間,僧俗之間的一切接洽事務。當家僧:亦稱監院。負責全寺的財務大權,收支、存儲全寺各方面的資金,統理全寺僧眾的生產、生活、起居、醫藥、茶點等。庫師僧:負責全寺衣缽、法器、糧食、瓜果等物品的存儲、管理,協助當家僧料理全寺財務。僧值僧:專門協助後堂和尚作全寺戒律監察,執行獎勵罰過,相當於紀律檢查官。監院僧:負責全寺上下禮儀安排,節日議程,協助執客僧安排客僧、居士的接待工作。維那僧:負責全寺僧眾參禪坐靜,領導全寺上下進行早晚佛事活動。點座僧:負責僧人食宿安排,逢年過節的生活改善及寺院必要的交際宴請等。督監僧:專門協助當家和尚處理寺內日常事務,管理四大班首、八大執事所管理不到的事,相當於一個不管部。此外,各寺院中還有數量不等的書記僧,協助方丈及四大班首抄寫經卷或翻譯佛經。

現代寺院的組織、管理體系

1.道場行事

道場是修學佛道的所在,負有接引信眾學佛的使命;在此前提之下,僧團必先健全,始能發揮弘法度眾的功能。是以道場日常行事中,除了舉辦法會、慶典,其他如禪七、佛七、朝山、講座,乃至現代的佛學會考、短期出家、夏令營、講習會等各種活動,提供信徒聞法共修以外,更有許多重要的寺務行政,從中可以看出僧團的組織嚴謹,制度健全,十分合乎現代化的管理學。

過去叢林在人事方面有所謂「四十八單」職事,四十八單又分為「序職」、「列職」。序職代表的是道德、學問、階位,大都是老成持重,長於道德修行者擔任,雖然有名、有職,但無實權,譬如軍隊的上將、上校等;「列職」,代表的是行政能力,是職務,譬如團長、總司令等,握有實權。

叢林的「序職」,包括首座、西堂、後堂、堂主、書記、悅眾、知藏、祖侍、燒香、記錄、參頭等;「列職」分別為都監、監院、副寺、維那、知客、糾察、典座、衣缽、湯藥、莊主、化主、寮元等。大部份僧眾有了序職以後,又領有一份職務,正如軍中所謂的上將總司令、上校營長等,亦即序職、列職兼具。

此外,也有專於一務者,如:飯頭、水頭、菜頭、粥頭、門頭、凈頭、園頭、鼓頭、茶頭等,這些行單不需要序職即可擔任。因此,四十八單職事不一定是四十八個人,有時一人兼具序、列職;有時一個職務有多人負責,例如序職的堂主,多則十幾人,少則七、八位,而書記則有三、五十,乃至百位之多愈多表示寺院愈大。

序職代表資格、身分、地位,除非違犯清規,否則如同國家頒授的少將、中將等階位,是終身榮譽,永遠保留,然而職務(列職)則可隨時因所需而異動有其一定的任期。

叢林的任期制度,對於人才的養成與流通有很大的助益。每年一到「期頭期尾」職務調動時,凡任期圓滿者,必須分別向大和尚或客堂請辭,經過大和尚邀約全山長老開會安排後,完成「請職圓職」的新任命。而住持和尚也有一定的任期,因此晉山住持、傳法傳賢也是叢林重要的行事與典範。

住持又稱方丈、堂頭,凡是可以提供「掛單接眾」的道場,才能有住持的稱謂,否則只能稱為當家。住持平日領眾薰修、上堂說法,是一寺之主,但是逢到「出坡普請」時,仍須隨眾作務;乃至進出山門,亦需向客堂「告假銷假」,此舉充份顯示僧團平等與相互尊重的精神。

僧團強調和合、清凈,僧眾平日的生活、修行均應隨眾作息,遇有特殊情形也必須請假。請假時,如果搭海青、袈裟,即表示要請長假;著海青請假者,是屬暫假。除此又隨各種「香期例假」而有不同的禮儀規定。

依據中國佛教的傳統習慣,出家者必須受足三壇大戒才符合大乘出家僧格。三壇大戒乃中國佛教特有的授戒儀式,也是道場的重要行事之一。戒期有「進堂出堂」,從進堂到「封堂」,當中有一段緩沖時間,因為大陸幅員遼闊,路途遙遠,必須一段時日趕路,所以先「開堂」,讓大眾陸續報到,到了一個時期才「封堂」。這一段時間先教授部份簡單的規矩,等封堂後即不能再隨便進出,這時即開始進行正式課程。

戒會圓滿下山,稱為「出堂」。進堂有進堂的規矩,出堂也有一定的告假方式。戒期當中,受過沙彌戒、比丘戒後,均要「巡寮告眾」,巡寮亦即「巡山」,大眾一起到方丈室、客堂、庫房、大寮等各單位巡示告眾,藉此認識環境及人、事、物。巡寮告眾乃佛陀時代立下的制度,後來中國叢林為恪遵佛制所以也立下巡寮事項。

道場行事,不離弘法利生,因此不管為信眾舉辦法會活動,或是健全僧團的規矩制度,其實都與信眾有密切的關係,因為「僧住則法住」,唯有僧團健全而後才能駐錫弘化。

2.寺政外事

禪堂、客堂、庫房及衣缽寮,為叢林的基本組織,俗稱「四大堂口」。禪堂專管教育,負責訓練人才;客堂管理人事,接待十方;庫房負責總務,照顧生活所需;衣缽寮則典藏常住資料,維護法統。四大堂口綜理內外寺務,遇有重大事情,均由首座等班首及四大堂口共議進行。因此,要想了解一個寺院的寺政外事,可從維那、知客、庫房、衣缽的行事中,窺出全貌。

3.維那行事

維那是三綱之一,綱領職事,若以現代佛教學院為例,維那即「訓導主任」。在提倡「叢林學院化,學院叢林化」的現代寺院中,維那往往兼監學、訓導、訓育,主要負責思想、生活等教育。

維那管理禪堂,其職責包括:管理鍾板號令、安排生活作息、照顧行香修持評薦品德參學、提拔薦舉人才、審核出堂進堂等。

鍾板是叢林的號令,大眾的生活作息、起香坐禪、說法開示、出坡作務等,均依鍾板號令行事,鍾板齊全的道場,方稱「叢林」。維那不僅管理鍾板,領導作息,甚至禪堂內香別的安排、環境的維護、法器鍾板的職司,均由維那主管,是以大眾慧命,全系維那一人的領導,因此有謂:「大眾慧命,在汝一人汝若不顧,罪歸汝身。」如果不能令大眾安心辦道,即是維那之過。乃至參學者的能力、品德,維那均要記錄,也要傳授、教導,並依個人專長,不時向常住薦舉優秀人才。平時禪堂人員的進出,更需經過維那認可同意,維那實際上就是禪堂的領導人。

4.知客行事

知客是佛門的第一線,如同國家的外交官,舉凡信徒進入山門,或為接洽事情、求助、傾訴,或是參觀、禮佛而來,第一個接觸的就是知客。知客「接待十方」、「送往迎來」,必須掌握來客的身分、目的,給予適當的待遇。平時對外行文,與政府機關公事往來的「外事應付」,也是客堂知客應負的職責。

客堂如警察局,一般民間有了糾紛,客堂就是最佳的裁判所,同時也是「調解僧事」、「維護清規」的所在;遇有信徒婚喪喜慶的「生亡雜務」,知客必須開牌佛事、安排人員;逢到初一、十五上堂上供或期頭期尾請職圓職等重大事項,必須「掛牌示眾」。

此外,知客代表常住與「諸山來往」,同時代表大和尚「照顧外寮」、「轉承上下」等。因此,身為知客必須慈悲愛護大眾,不可官僚,亢高卑下。

5.庫房行事

庫房總理一寺的生活所需,其職責包括:供應日用、儲藏道糧、年度預算、分配單銀、犒賞大眾、營建修繕等。

在叢林中,住持的第一條件要有供養心,有供養十方的心,才能做住持;身為出家人,第一要務要有結緣、服務的性格,肯結緣、服務,才能福慧雙修。一個設備完善,儲藏豐富的庫房,如能加上有供養發心的庫頭師,必能令大眾安住身心,用功辦道,其功德實是難量。

6.衣缽行事

佛法的傳承,以「衣缽」為信物,然而現在的寺院普遍不重視信物,不重視傳承,所以大都沒有設立「衣缽」一職。

「衣缽」如同住持和尚的機要秘書,替大和尚處理機要事務,管理大和尚的衣缽,負有「信物傳承」的責任。平時與湯藥、書記、書錄等侍者共同替大和尚「安排行程」、「侍候湯藥」,處理大和尚私人事務,暨做「資料存查」、「文書供應」,提供住持之需;尤其「典藏保管」常住的山志、規約、文獻、契約、法物、秘笈等珍貴資料,並負責「經營會計」、「預算編製」等財務的管理。

佛門有云:「金衣缽、銀客堂、珍珠瑪瑙下廚房。」衣缽的重要由此可見。

一個組織健全的寺院,四十八單職事,權責分明,只要每一個人、每一個單位都能堅守自己崗位,各司其職,又能彼此協調溝通,必能使寺政外事均衡發展,共臻完美的境地。

寺院管理規章制度全集描述寺院管理規章制度全集第一篇寺院管理基本制度第一章 寺院日常事務管理第二章 寺院齋食管理第三章 寺院住宿制度第四章 寺院採購制度第二篇 寺院僧侶制度第一章 僧侶第二章僧侶組織第三章 學經制度第四章 活佛體系第五章 藏密觀修第六章修行第七章灌頂第八章法會第三篇 寺院人事組織管理制度第一章 寺院人員管理第二章 寺院組織管理制度第三章 寺院檔案管理制度第四篇 寺院財務管理制度第一章 寺院資產管理第二章 寺院財務規範化管理第三章 寺院財務會計管理第四章 寺院財務審計管理第五章 寺院財務信息化管理第五篇 寺院環境保護制度第一章 寺院環境保護管理第二章 寺院綠化管理第三章 寺院環境污染控制管理第六篇 寺院文物管理制度第一章 寺院文物保護第二章 寺院文物保護基本方法第三章 寺院文物鑒定技術第四章 國內外文物保護經驗第七篇 寺院外事管理制度第一章 寺院外事接待工作管理第二章 寺院涉外禮儀管理第三章 寺院人員出入境管理第八篇 寺院後勤總務管理制度第一章 寺院日常用品管理第二章 寺院車輛管理第三章 寺院物資管理第四章 寺院安全管理第九篇寺院建築維護與修繕管理第一章 寺院建築保管與維護第二章 寺院建築防腐第三章 寺院建築的放火、防雷及防震第四章 寺院建築修繕方案制定第五章 寺院建築油漆工程修繕管理第六章 寺院建築石工程修繕管理第七章 寺院建築彩飾工程修繕管理第八章 寺院建築木工程修繕管理第九章 寺院建築修繕工程驗收第十篇 寺院宗教事務管理第一章 正確處理宗教問題第二章 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第三章 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第四章 充分發揮愛國宗教團體的作用第五章依法加強對宗教活動場所的管璀第六章 鞏固和發展黨同宗教界的愛國統一戰線第七章 防範和取締邪教第八章 加強黨對宗教工作的領導附錄 相關政策法規國務院宗教活動場所管理條理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國人宗教活動管理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國人宗教活動管理規定實施細節全國漢傳佛教寺院管理辦法國務院宗教事務局關於印發《宗教活動場所年度檢查辦法》的通知國務院宗教事務局、民政部關於印發
推薦閱讀:

祝聖寺日記(2)
漢傳佛教寺院殿堂布局
結夏安居圓滿 佛歡喜日各寺院舉行盂蘭盆法會
漢傳佛教寺院過堂特色
叢林寺院清規

TAG:管理 | 現代 | 管理體系 | 寺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