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甲巡洋艦裝甲防護演變之簡要報告

[原創連載] 裝甲巡洋艦裝甲防護演變之簡要報告 只看樓主

  • 1樓fridarx
  • 收藏2012-5-6 19:50:49
  • 本文是三年前發表於突擊前線社區(http://qxwar.net/read.php?tid=88709&fpage=2)的一篇介紹性文章。由於本壇開始時,我已實際上基本脫離了對於戰列艦的愛好性研究,加之本壇有很多前輩高手,所以一直沒有轉過來。進來看到有的網友在本壇提起此文。於是轉過來。突然想起讀書時一位導師說過的話——「我很失望,三年來,你沒有絲毫進步。」重拾此文,真的恍如隔世。本文實際一個關於裝甲巡洋艦發展史的文章的一部分。由於原文章在寫作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而且框架太大,難以駕馭,所以暫時刪削成此文。fridarx知道,文中一定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甚至有很多錯誤,也希望各位前輩和同好,不吝賜教,多加批評。裝甲巡洋艦裝甲防護演變之簡要報告(1870-1907) 作為巡洋艦,裝甲巡洋艦的基本特徵在於其水線舷側裝甲防護。一般認為,最早的裝甲巡洋艦(或者稱為裝甲巡洋艦的先驅)是俄國於1870年開工的「海軍上將」(General Admiral)級。該級艦沿用了老式的風帆巡洋艦基本格局,採取舷旁列炮和全帆裝。該艦的特點在於除了1英寸的裝甲甲板之外,還在巡洋艦上首次裝備了有6英寸厚的全長裝甲帶,「裝甲帶為鍛鐵材料鉚接於木製背板,水線以上高2英尺,水線下深5英尺,使得她的水線帶對開花彈基本免疫」。儘管在當時,它的防護能力已經可以應付對木質戰艦威脅極大的爆破彈(或開花彈)。不過根據後來的標準,當時的裝甲巡洋艦的裝甲防護依然是不完善的,存在著本質上的結構缺陷。本文將依據對國內外研究者研究成果的不完備掌握,主要根據火炮和裝甲較量這一傳統的思維路線,對裝甲巡洋艦的裝甲防護演變做一簡單說明。一、甲帶巡洋艦的基本防護特徵 早期的裝甲巡洋艦也被後來的研究者俗稱為甲帶巡洋艦或被甲巡洋艦,以區別於後來所謂真正意義上的(正規的)裝甲巡洋艦。根據寧平等國內研究者的論述,兩者的區別主要在於防護結構上的差異,早期的裝甲巡洋艦(即甲帶巡洋艦)反映的是不成熟的試驗思潮,它的一個重要特徵在於「裝甲帶和防護甲板並不相連」。如何理解這句話很費思量,看過一些當時軍艦的裝甲布置圖,但都無法理解這句話。經過與前輩、同好的討論,fridarx認為,這可能是指防護甲板被置於舷側裝甲帶的頂部或上方,按照下面這幅正規的裝甲巡洋艦防護圖中的示意,應是缺乏作為裝甲盒下底的弧狀的中裝甲甲板,同時存在的較小的可能是上部的裝甲甲板(應該是巡洋艦的主甲板)也沒有和裝甲帶連接(參見下圖)。一張英國早期的「奧蘭多」級裝甲巡洋艦(甲帶巡洋艦)的結構圖上明確標明,在裝甲帶頂部設有2英寸厚的裝甲甲板。此外,有的文獻將英國早期的「伊姆佩里尤斯」級裝甲巡洋艦的裝甲防護描述為一個「沒底盒子」,還有的文獻認為甲帶巡洋艦的特點在於缺乏完整的「裝甲盒」。這些可以作為此種理解的佐證。當然這也可以籠統理解為裝甲帶和防護甲板之間的連接上存在結構缺陷。簡言之,甲帶巡洋艦在舷側裝甲防護結構上存在缺陷,這是它和後來所謂「真正意義上的」(正規的)裝甲巡洋艦相區別的基本特徵。

  • 2樓fridarx
  • 2012-5-6 19:51:14
  • 本帖最後由 fridarx 於 2012-5-6 19:57 編輯 二、甲帶巡洋艦的裝甲防護演變——從全長裝甲帶到「早期的重點防護」 具備上述特徵的甲帶巡洋艦,其自身的防護式樣同樣根據火炮的發展對其防護產生的挑戰而演變。 早期的裝甲巡洋艦發展(1870-1887年)基本可以概括為英俄裝甲巡洋艦競爭。俄國「海軍上將」級和同時期的「米寧」號最初都是木製護衛艦設計,開工後同時進行了設計修改,其目的在於使它們「能夠擊沉敵方商船,並獨立執行作戰任務」(作為木質護衛艦的「米寧」號開工早於「海軍上將」號,但作為裝甲巡洋艦的建成時間晚於「海軍上將」號)。這種破交職能對於與俄國素有積怨、而又嚴重依賴海上航運的英國威脅尤大。 「能與鐵甲船敵者惟鐵甲船,能與巡海快船敵者惟快船。西國設置水軍皆權衡鄰邦力量,必與之勢均力敵」。原本的英國海軍巡洋艦執行的都是是護航、偵察、通報和顯示武力這樣的低烈度任務,防護和火力遠不如這種新生的裝甲巡洋艦,無法與之對抗。因此,為了維護自己的海上航運利益,英國皇家海軍必然要針對俄國海軍的這種創新做出反應。1873年8月29日英國第一艘裝甲巡洋艦「香農號(Shannon)」也被送上船台。該艦標準排水量5 670噸,長 79.248米,寬16.459米,吃水7.087米。該艦的鍛鐵(熟鐵)裝甲帶高9英尺(約2.74米,一說3.15米),厚度在船舯部厚8-9英寸(203-228mm),到尾部減薄為6英寸(152mm)。馬力3370,最大航速12.25節。主要武備:254mm/15倍單裝前裝線膛炮4門,228mm/14倍單裝前裝線膛炮7門。 從裝甲防護角度來看,英俄各自的首艘裝甲巡洋艦均屬於甲帶巡洋艦的範疇,其具體的防護樣式則是艦體全長裝甲帶防護,即舷側裝甲帶覆蓋了艦體全長。不過,這種防護很快就轉化為「早期的重點防護」(和無畏艦時代以後的「重點防護」不同)。俄國設計師在通過「海軍上將」號等艦的建造取得經驗後,對此後的裝甲巡洋艦改為採取更接近「早期重點防護」的鐵甲堡設計——在艦體中部隔出一個空間對火炮和動力系統進行重點防護。而英國的裝甲巡洋艦自從1881年開工的「伊姆佩里尤斯」也改為「早期的重點防護」式樣。上面是1886年服役的英國「伊姆佩里尤斯」級裝甲巡洋艦,黑色區域為其裝甲,它的裝甲防護區域主要包括機艙、鍋爐艙以及主炮裝甲圍壁和彈藥提升通道,與前面的俄國「海軍上將」號相比,它的裝甲防護改為了「早期重點防護」樣式。「伊姆佩里尤斯」級裝甲巡洋艦的裝甲帶厚10英寸(254mm),高度雖然有8英尺,約合2.5米,還算不錯,但是長度只有140英尺,只佔全長的44%。稍後的英國「奧蘭多」級裝甲巡洋艦延長了裝甲帶,覆蓋了全長的2/3,但是裝甲帶的高度降低為1.67米。清朝1885年訂購的「經遠」級裝甲巡洋艦裝甲帶高度約為1.8米。因此,這種早期的裝甲巡洋艦的舷側裝甲防護幾乎完全就是這樣一條「狹窄的腰帶」式的裝甲帶,裝甲防護面積十分有限。這可能也是為什麼早期裝甲巡洋艦被研究者俗稱為甲帶巡洋艦或被甲巡洋艦的原因之一。更嚴重的是,由於技術不成熟,這條狹窄的裝甲帶還往往沒入或幾乎沒入水線以下,從而無法為水線以上提供任何保護。此外,巡洋艦的副炮炮位也缺乏裝甲防護。 之所以改為採取「早期的重點防護」,是因為當時火炮威力增大,而且已經採用了穿甲彈。「海軍上將」級和「香農號(Shannon)」的全長裝甲帶防護,很大程度上針對的是1860年代甚至更早時期對木質戰艦威脅極大的極大的爆破彈(或開花彈)。1853年,俄土錫諾普海戰,俄國就是憑藉爆破彈徹底摧毀了土耳其艦隊。克里木戰爭中法國臨時設計的裝甲移動炮台以及後來的著名「光榮」號裝甲艦主要都是針對當時的爆破彈。但是隨著火炮威力的不斷增長和穿甲彈的採用,原有的裝甲防護很快變得無法對抗迅速提高了的火炮威力。由於當時裝甲材料是鍛鐵(熟鐵),防護能力十分有限。1880年代初下水的中國「超勇」號的10寸/26倍徑主炮就可以在3000米上擊穿14英寸厚鋼板,甲午海戰時雙方正常交戰距離則在2700米以內。因此,當時主要依賴熟鐵裝甲或稍後的鋼面鐵甲的裝甲巡洋艦不得不增加裝甲帶的厚度,才能抵擋當時大型巡洋艦上裝備的8-9英寸級別的次大口徑艦炮的轟擊。李鴻章在中法戰爭後購買新巡洋艦時提出的防護要求是: 甲不可薄於十二寸, 如用鋼面甲不可薄於十寸。這基本上也是當時西方的普遍認識。但是巡洋艦的生命力和作用又更多的依賴於其速度和機動性,裝甲重量不能太大,這就必然要限制裝甲防護的面積。因此,雖然全長防護曾經一度被採用,但甲帶巡洋艦的防護很快就轉為集中防護主炮和動力系統的b]「早期的重點防護」。 因此,上述的甲帶巡洋艦雖然從數據上看擁有6英寸、9英寸甚至10英寸的水線裝甲帶,但是由於裝甲巡洋艦的防護結構缺陷和裝甲防護面積十分有限,對軍艦的防護很不完備。但這種「早期重點防護」的防護方式在當時還能勉強適用,其原因在於:當時的火炮射速都比較慢,12英寸左右級別的大口徑火炮固然射速極低,戰場上有時候十分鐘甚至幾十分鐘才能放一發(加上其他一些因素,一個多小時一發的情況也不是沒有),8-9英寸級別次大口徑火炮以及以下的中口徑火炮之間的射速同樣不高(4-5分鐘一發),遠達不到彈如雨下的地步。在這種情況下,對於裝甲巡洋艦,放棄對於次要部位的防護,並不會對戰鬥中軍艦生存和戰鬥力維持造成太大妨害,集中防護要害部位則可以盡量避免出現致命的損失,因此「早期的重點防護」是可行的。。

  • 3樓fridarx
  • 2012-5-6 20:01:41
  • 本帖最後由 fridarx 於 2012-5-6 21:36 編輯 三、從「早期重點防護」到「全面防護」 自1887年開始軍艦技術發生了重大變革。 首先,火炮。1887年,英國成功發展了120mm中口徑速射炮,射速達到了老式相近口徑火炮射速的8倍,1892年,「君權」號前無畏艦上又首次使用了152mm/40倍徑火炮,此後8-9英寸的次大口徑艦炮也實現了速射化。速射火炮的出現宣布了此前鐵甲艦和裝甲巡洋艦採用的「早期重點防護」方式的破產,由於次大口徑火炮以及以下的中口徑火炮相對於大口徑火炮射速優勢明顯,它們雖然不能威脅重點防護區域,但是利用射速優勢,它們可以嚴重破壞或摧毀重點防護區域之外的無防護或輕防護區域(裝甲帶以上的船艙、上層建築、副炮),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軍械損失,從而癱瘓對方巡洋艦甚至戰列艦。因此,需要對副炮、首尾等次要部位也進行相當的防護才能保證持續的戰鬥力。這就是裝甲防護上的「全面防護」概念。 其次,裝甲。從1888年開始,裝甲材料有了重大突破,裝甲質量及其防護性能得以大幅提升。1888年(一說1889年)英法開始使用鎳鋼裝甲保護自己的軍艦,其效能比「定遠」級鐵甲艦使用的鋼面鐵甲提高5%。1890年美國人發明了哈維鋼裝甲,6英寸哈維鋼裝甲的防護水平相當於10寸的鋼面鐵甲。1895年德國又發明了克虜伯鋼裝甲,6英寸克虜伯鋼裝甲的防護水平相當於12.5寸的鋼面鐵甲。換言之,「定遠」級的12-14寸鋼面鐵甲也就是相當於6寸多的克虜伯鋼裝甲,和後來裝備新裝甲的裝甲巡洋艦防護性能大體相當。 裝甲質量的改進意味著可以以比以前更薄的裝甲來達到相同的防禦水平,從而可以節省重量以擴大裝甲防護的面積。這種變化與速射炮的威脅相結合導致了「全面防護」防護方式的出現。具體來說,不僅主裝甲的高度要提高,而且還要設置上部的副裝甲帶和首尾水線裝甲,設置多層的水平裝甲防護甲板,形成完整的裝甲盒的樣式。原本缺乏防護的副炮也要給予裝甲防護。在這種形勢下,裝甲巡洋艦的裝甲防護開始從「早期重點防護」到「全面防護」轉變(從艦船動力角度來說,立式三漲機開始取代卧式蒸汽機,也有利於這種轉變)。從總體來看,這也是一種從老式的甲帶巡洋艦向正規的裝甲巡洋艦的轉變,即從「早期重點防護」到「全面防護」轉變包含了上述所說的兩種防護結構之間的轉變。 這種從「早期重點防護」到「全面防護」轉變也發生在同時期的前無畏艦防護方式的轉變上,理由大體相同。不過,裝甲巡洋艦的裝甲防護雖然也向「全面防護」轉變,但其裝甲厚度卻一直比前無畏艦要薄,裝甲覆蓋面積也相對小一些。這主要是因為裝甲巡洋艦更強調機動性(航速和航程)。雖然在艦船動力方面,三脹蒸汽機的功率也在不斷提高,立式蒸汽機取代了卧式蒸汽機,效率更高的水管鍋爐逐漸取代了火管鍋爐。但是這種變化並沒有火炮和裝甲領域變革那樣劇烈,提高航速仍然依賴於增加動力機組和鍋爐,為了提高一二節航速,往往就要將鍋爐數增加一倍。因此要取得高航速,就勢必要增加更多的鍋爐,這又會導致艦體的拉長。因此,為了提高航速,到了1900年前後裝甲巡洋艦的長度往往要比前無畏戰列艦大不少。這也就意味著它不得不拉長裝甲帶,並把更多的噸位用於艦體和動力系統。即使在同等噸位下,它的裝甲帶必然要比相對慢速的前無畏戰列艦薄。當然,一般而言,它的航速要比後者快2-3節甚至更多。 1888年法國開工了被稱為「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巡洋艦」的「杜布伊·德·洛姆」號裝甲巡洋艦。該艦是法國「青年學派」重視海上襲擊艦的海軍戰略在巡洋艦建造方面對高爆彈和速射炮出現的直接反應。在這種追求不對稱反制的戰略下,法國此前已經建造了大量防護巡洋艦用來在戰時消滅英國的商船。這些巡洋艦隻設有裝甲防護甲板,即前面的正規裝甲巡洋艦裝甲防護示意圖中的甲板部分,缺乏舷側方向的防護。它們在面對高爆彈和速射炮的攻擊時,將十分脆弱。因而法國海軍不得不加強巡洋艦的防護,並以防禦高爆彈而非穿甲彈作為裝甲防護的著眼點。它使用了100mm厚的施奈德(Schneider)鋼裝甲。其突出的特點是水線裝甲帶高度達到6.5米(也有材料說是5.1米),在水線以上高達5米,防護面積大幅提高,再加上1.5英寸的穹甲(有資料顯示,該艦的穹甲在裝甲帶的下緣與舷側裝甲帶相連接,並從裝甲帶底部向上延伸到水線附近,覆蓋了發動機系統(from belt bottom to waterline, over engines),這符合了前面的正規裝甲巡洋艦防護示意圖中的結構),防護結構比較完備,給予了整個船體比較全面的防護,可以有效阻擋高爆彈對艦體內部的損害。不過,該艦也只是大體具備了正規裝甲巡洋艦的防護結構,由於裝甲材料限制,該艦防護能力仍然有限。 當然,裝甲巡洋艦的裝甲防護開始從「早期重點防護」到「全面防護」的轉變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走向正規裝甲巡洋艦,特別是「全面防護」裝甲巡洋艦的過程是隨著裝甲材料的發展和對於這一艦種的認識(比如作戰環境和職能)的加深逐步進行的,在各國的速度也不一致。在1888年以後建造的裝甲巡洋艦仍有不少是老式的,沒有達到「全面防護」標準,比如1890年前後西班牙和俄國的一些裝甲巡洋艦。正規的裝甲巡洋艦自身裝甲防護的發展也有一個完善「全面防護」的過程。 從實踐來看,那些在速射炮時代依然沒有擺脫或沒有徹底擺脫甲帶巡洋艦防護方式的裝甲巡洋艦在海戰中都損失慘重。例如,在美西戰爭中的聖地亞哥海戰中,西班牙1889年開始開工建造的、由英國「奧蘭多」級早期裝甲巡洋艦改進而來的三艘「瑪麗亞·特雷薩公主」級裝甲巡洋艦全軍覆滅。其中「奧肯多」號在短暫的交火中,先是中了43發57毫米炮彈,造成其大部分艙面人員傷亡。而3發8英寸、1發6英寸、1發5.5英寸、9發4.7英寸炮彈就使其船體嚴重受創,旋即沉沒。而該級艦的水線裝甲厚達10-12英寸(254-305毫米),主炮塔裝甲厚達9英寸(229毫米)。該艦的防護之所以如此不堪一擊,除了該級艦的裝甲材料比較原始之外,甲帶巡洋艦防護方式下的防護結構缺陷和防護面積不足也是重要原因。日俄戰爭的蔚山海戰中沉沒的上萬噸級「留里克」(?)號也屬於甲帶巡洋艦的防護樣式,除了對舵機防護不足外,它的火炮防禦也是不足的,在海戰中它的火炮全部被摧毀了,甚至有部分火炮是在與只配備152/40速射炮的「浪速」和「高千穗」的戰鬥中被摧毀的。

  • 4樓fridarx
  • 2012-5-6 20:04:02
  • 本帖最後由 fridarx 於 2012-5-6 23:01 編輯 四、火炮與防護的較量在裝甲巡洋艦層面的終結 就裝甲巡洋艦的職能來說,首先是破交職能和反破交職能。兩種職能可以統稱之為是「貿易戰職能」,除此之外,裝甲巡洋艦還有為戰列艦隊提供前衛偵察的職能,遇到較弱的敵方軍艦則殲滅之,遇到較強者則後退通報主力。這三種職能也是裝甲巡洋艦被賦予的初始職能。 在敵我雙方都裝備有裝甲級巡洋艦時,裝甲級巡洋艦之間的交戰實際上是執行上述初始性職能時無法全然規避的結果。但是這種裝甲級巡洋艦之間的交戰職能——fridarx稱之為對決職能——只是在裝甲巡洋艦發展的繁榮時期(1888-1907年)才得以充分發展,而且這種職能的發展最終成為了這一時期裝甲巡洋艦的發展趨勢。這一方面是依賴於上述的技術進步,另一方面也依賴於列強力圖壓倒對手的激烈競爭。在裝甲巡洋艦由早期英俄競爭時期走向群雄並起的繁榮時期(1888-1907年)後,列強之間的裝甲巡洋艦競爭是大大激烈化了,而且英俄之外的其他列強和不少列強外的國家也擠入了擁有這一艦種的行列,甚至引領了不同於早期英俄路線的裝甲巡洋艦發展的新潮流。比如說,日本這樣的後發海軍國家將裝甲巡洋艦加入戰列線中,發揮協同戰列艦或一定程度上頂替戰列艦作戰的職能,這是對決職能的一種延伸,也可以稱之為主戰職能。這種激烈競爭,特別是為了壓倒對手而日益強調對決職能(當然不一定會削弱破交和反破交職能),以及主戰職能的出現也是促成裝甲巡洋艦走向「全面防護」並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裝甲防護的一個因素。到1900年及其以後,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裝甲巡洋艦的全面防護已經比較成熟完備了。當然,不同國家(比如英國和德國)的具體風格又有不同。因此對決職能甚至主戰職能的發展形成了1900年前後直到裝甲巡洋艦發展終結這一時期裝甲巡洋艦發展的最終趨勢。在裝甲巡洋艦發展史的最後的幾年(1903-1907年),我們看到了諸如德國的「沙恩霍斯特」級、「布呂歇爾」號,英國的「愛丁堡公爵」級、「勇士」級「米諾陶」級,俄國的「留里克」(Ⅱ)、美國的「田納西」級、義大利的「比薩」級、「聖喬治奧」級這樣的新型裝甲巡洋艦開工建造,他們共特的特徵是火力加強,這一般來說體現為以下三點:1、主炮數量增多,2、主炮口徑擴大,3、副炮口徑擴大。甚至還出現了武備「前無畏化」和「准無畏化」的日本「筑波」、「鞍馬」級裝甲巡洋艦。當然,對決職能的加強本質上是裝甲巡洋艦之間火炮和裝甲較量的體現。在火力加強的同時,就某些巡洋艦的裝甲防護而言,也有進一步提高的跡象,比如,義大利的「聖喬治奧」級裝甲帶厚度由為8英寸,超過了以往一般的大型裝甲巡洋艦的150-170mm的最厚水平;「布呂歇爾」裝甲帶達到了160-180mm,超過了沙恩霍斯特級的150mm。不過,在這最後的幾年中,與火炮的進展相比,這種調整已經顯得無關大局。這一方面是因為裝甲巡洋艦對機動性的強調,使它不可能大幅增加裝甲厚度,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戰艦火炮技術正在或者即將迎來又一次深刻變革。在19世紀的最後十年(1890年代),最大口徑的速射炮是240mm/40,有資料顯示,德國1894年研製、1898年服役的SK C94 Krupp240mm/40火炮射速為4發/分鐘。但在這一時期,240mm以上的大口徑艦炮射速仍然較為低下,稍後的研製的、1899年服役的義大利254/40火炮的射速僅為1.5發/分(該炮也是日本「春日」號裝甲巡洋艦上的主炮),更大口徑的火炮射速則更慢。這樣,8-9英寸級別次大口徑火炮以及以下的中口徑火炮就有了相對於12英寸級別的大口徑前無畏艦主炮約3倍甚至更大的射速優勢。不過,隨著技術進步,大口徑的火炮射速也在提高。1904服役的英國254mm(10英寸)/45倍徑火炮射速就達到3發/分,比上述義大利同口徑火炮提高了一倍。在更大口徑艦炮上,1895年服役的英國MK8型305mm/35火炮射速為0.75發/分,1901年開始服役的英國「可畏」級以及稍後的「愛德華七世」級裝備的MK9型305mm/40射速為1.5發/分,1908年服役的MK10型305mm/45射速也為1.5發/分。大口徑射速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8-9英寸級別次大口徑火炮以及以下的中口徑火炮的優勢,促進了裝甲巡洋艦火炮口徑的增大趨勢。 另一方面,更具決定性的是,瞄準測距裝備的發展開始擴大大口徑艦炮的有效射擊距離。在日俄戰爭之前的海戰中,雙方交戰距離非常近。甲午海戰時一般有效交戰距離在2700米以內,火炮以直接瞄準的形式,主要依靠炮手的經驗瞄準射擊。1898年的美西海戰也是基本如此(有效交戰距離1500~3000米)(引自「海嘯」《「無畏」級戰列艦是怎樣誕生的》(中華網http://military.china.com))。而當時英國海軍的例行射擊比賽竟然是在1英里(約合1.6公里)距離上進行的。雖然,如較晚的「春日」254mm主炮最大射程為18公里,但是由於缺乏有效的火力控制和觀瞄設備,不可能在這樣遠的距離下進行準確打擊。這種情況直到1904年日俄戰爭才有了改觀,對馬海戰中日艦對俄艦致命的打擊大約在6400米距離上,在這個距離上,當時普遍裝備的6英寸級別中口徑火炮對裝甲巡洋艦和戰列艦的威脅已經很有限。此外,隨著瞄準測距裝備的發展,交戰距離的不斷擴大,不僅使大口徑火炮對於較小口徑火炮的射程優勢得以更充分的發揮,而且隨著交戰距離的擴大,還降低了大口徑火炮對於目標實現準確打擊的所需的射速,這一點對於裝備「全大口徑火炮」並進行統一射擊指揮的戰艦尤其如此。 裝甲巡洋艦上述加強決職能的趨勢——主要表現為主副火炮口徑的增大以及副炮和主炮口徑差距的縮小——的最終歸宿就是戰列巡洋艦。老牌海洋霸主英國畢竟功力深厚、棋高一著,在這一趨勢中,繼全大口徑主炮的「無畏」艦之後,又發展了「無敵」號戰列巡洋艦,由此,徹底取代了裝甲巡洋艦,也結束了火炮與防護在裝甲巡洋艦層面的較量。

  • 5樓fridarx
  • 2012-5-6 20:06:09
  • 本帖最後由 fridarx 於 2012-5-6 20:27 編輯 五、裝甲巡洋艦的基本防護理念並沒有消失 1907年以後,裝甲巡洋艦的發展雖然終止了,但是在火炮型巡洋艦依然在海戰中發揮重大作用的此後幾十年中,裝甲巡洋艦的基本防護理念——利用舷側裝甲防護來保證和增強巡洋艦生存力、維持其戰鬥力——並沒有消失。 從裝甲巡洋艦層面向上看,戰列巡洋艦本身就是裝甲巡洋艦的發展。而且在戰列巡洋艦誕生之初,英國海軍手冊上依然將其歸類為「裝甲巡洋艦」。雖然戰巡的誕生是一次企圖擺脫裝甲巡洋艦既有競爭格局的一次漂亮嘗試,但從戰列巡洋艦的發展趨勢看,不久它就重蹈覆轍。它繼承了裝甲巡洋艦在對決職能上的競爭,而且它依然是向增強裝甲防護的方向轉變。換言之,戰列巡洋艦取代裝甲巡洋艦隻不過是把大型巡洋艦的這種對決職能上的競爭提升到戰列巡洋艦的層面,並沒有改變這種競爭的實質和增強防護的既有趨勢。這一發展趨勢的最終產物就是快速戰列艦,這也是多數戰後被留用的「一戰」時期發展的戰列巡洋艦的實際歸宿。向下看,裝甲巡洋艦之後的重巡洋艦和輕巡洋艦也都相對普遍的具有了舷側裝甲。無防護和防護巡洋艦的時代永遠結束了。總之,就裝甲巡洋艦本身而言,它實際上是一種特殊技術條件下的產物,19世紀末列強海軍的競爭和新興海軍國家的崛起,為其發展和繁榮提供了動力。在這一過程中,它賴以在巡洋艦中界定自身的裝甲防護方式也幾經變遷。隨著20世紀初技術的發展所推動的火炮型巡洋艦的最終成熟,在新的技術變革條件下,已經被各國用作海軍主力的裝甲巡洋艦選擇向上發展的道路,通過強化對決職能的向上發展趨勢,最終發展為戰列巡洋艦,也導致了自身被戰列巡洋艦取代。但它的基本防護理念卻相對普遍地存在於之後的巡洋艦中。這是在技術變遷和巡洋艦職能演變下,由保證巡洋艦生存能力的要求所決定的。

  • 6樓fridarx
  • 2012-5-6 20:10:10
  • 本帖最後由 fridarx 於 2012-5-6 20:24 編輯 六、尾聲:題外話 最後說一點脫離主題的話,從當時的海軍技術發展趨勢看,裝甲巡洋艦向上發展為戰列巡洋艦是其能夠脫胎換骨並以戰巡的身分創造最後輝煌的唯一機會。 裝甲巡洋艦的產生和發展是一種海軍戰略博弈所產生的軍艦競爭的結果。這就形成了一個似乎無休無盡的挑戰-反制-再挑戰-再反制循環怪圈。就像「二戰」中最好的反坦克武器就是坦克一樣,這個時代中,最好的反裝甲巡洋艦武器就是裝甲巡洋艦。但從裝甲巡洋艦本身所承擔的職能來說,一旦它的初始職能可以被其他兵器所替代執行,那麼它的對決職能也就隨之失去了意義,這一怪圈就可以被打破。而這個打破的時機實際上首要取決於新兵器發展的技術機會窗口是否已被打開得足夠大,一旦這個首要條件達成,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轉變傳統的對兵器運用的觀念了。 在1907年後裝甲巡洋艦終止發展之時,其實替代裝甲巡洋艦執行其初始職能的兵器已經出現,而且將在未來迅速的展現它的威力,這就是潛艇。潛艇將被證明是遠較裝甲巡洋艦更為適合的破交武器,一旦這一首要的初始職能被替代,顯然裝甲巡洋艦也就無法履行反破交的職能。至於前衛偵查的職能也可以由其他巡洋艦或者新生的飛機來代替執行。這樣從初始職能上來看,即使不出現戰巡,裝巡本身也即將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可以說,裝巡抓住派生出來的對決職向上發展為戰巡是其繼續生存下去的唯一的機會。儘管戰列巡洋艦這個新艦種的壽命也不長。注1:要完整地說明裝甲巡洋艦的興衰,勢必要從海軍技術發展角度入手,詳細分析裝甲巡洋艦職能的誕生、探索、發展以及如何被其他艦種取代的過程(比如說,它的破交職能最後在海軍戰略中被潛艇所取代了,而相應的反破交職能也勢必被驅逐艦、護衛艦這樣的輕型護航艦艇等等所取代),這個框架就會很複雜,也是fridarx目前的學識精力不足以把握的。故而暫且從略,僅在結尾提及一下。注2:裝甲巡洋艦的激烈競爭,使得競爭雙方對於反制對手極為熱衷,往往一級裝甲巡洋艦尚未完全完工,新的用於反制的裝甲巡洋艦已經開工。如果兩級巡洋艦設計開工時隔三五年,基本可以肯定較前建造的一定會挨打。這一點在1900年及其以後的英德之間尤為明顯。此外,有些裝甲巡洋艦的設計目的本不是用於和敵方裝甲巡洋艦對決,交戰起來自然吃虧。比如說,直到1900年前,長期以來英俄裝甲巡洋艦的發展存在的一個問題是,俄國為了執行破交職能而犧牲裝甲巡洋艦的對決職能,而英國也只針對缺乏足夠對決職能的破交裝甲巡洋艦或更低等級的破交巡洋艦(當時主要指俄法的巡洋艦)發展裝甲巡洋艦。這樣的裝甲巡洋艦無法與同時或稍後更加強調對決職能建造的裝甲巡洋艦對抗。後來1914年科羅內爾海戰中,英國裝甲巡洋艦的覆滅延遲性的證明了這一點。「留里克」號的沉沒的另一啟示也就是單純以破交或為目的的、或者為了破交職能而犧牲對決職能裝甲巡洋艦是難以與強調對決職能建造的裝甲巡洋艦對抗的。因此評價一級裝甲巡洋艦是否成功,不能僅從後來的實戰表現看,必須考慮到當時裝甲巡洋艦發展迅猛這一實際情況。本文圖片除了註明的外,均來自navalhistory.flixco.in網站主要參考文獻(文中業已註明提及的一般不再提及):查攸吟:《嬗變——通向快速戰列艦之路》,《現代艦船》2006年03B李鋼:《「留里克」號裝甲巡洋艦:1890-1904》,《艦船知識》2005年10月號李鋼:《蔚山海戰——裝甲巡洋艦的第一次對撞》,《艦船知識》2005年10月號歐陽欣:《奇特的英法混血兒:日本海軍「千代田」號小型裝甲巡洋艦》,《現代艦船》2007年05B樊愛玲(編譯):《蘇/俄巡洋艦建造史(1)》,《現代艦船》2008年.05A寧平:《揚威南美:「肯特」號裝甲巡洋艦》,《現代艦船》2008年10B東華:《英雄一生:美國海軍威奇塔級重型巡洋艦》,《國際展望》2005年4月,總第514期網友「蒸汽鐵甲艦」:《大不列顛一等巡洋艦入門 1870-1910》(查詢出處:中國拿破崙論壇。http://www.napolun.com/%E5%A4%A7 ... 1910/tid-25485.html )網友「王梓朝」:《德國裝甲巡洋艦發展概略》,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a3423e0100c818.html)網友「蕭蕭易水」:《德國裝甲巡洋艦一覽》,西西河社區(http://www.cchere.com/article/1922752)除此之外,本文參考了「北洋水師」、「甲午魂」、「多炮塔神殿」、World War 1 Naval Combat、等國內外海軍網站以及本論壇的許多資料,還參考了百度百科、維基百科的相關詞條。不能一一列舉,均再此表示感謝。

  • 7樓蒸汽裝甲艦
  • 2012-5-8 11:41:45
  • 雖然fridarx兄對水線帶巡洋艦的分析不一定全對,但還是足以引發思考的

  • 8樓fridarx
  • 2012-5-8 12:10:32
  • 引用: 蒸汽裝甲艦 發表於 2012-5-8 11:41 雖然fridarx兄對水線帶巡洋艦的分析不一定全對,但還是足以引發思考的

    謝謝鼓勵。我還是期望前輩的作品。如果我能樹個靶子,供以後的愛好者辯駁前進,足矣。

  • 9樓蒸汽裝甲艦
  • 2012-5-8 13:33:42
  • 本帖最後由 蒸汽裝甲艦 於 2012-5-8 14:10 編輯 在下有兩點建議:一是早期的設計未必不完善,後期的設計未必完善,探討設計的得失,都必須站在當時的角度來判斷,在1895年不堪一擊的戰艦在1885年可能就是無敵巨獸,如果脫離了時代的特點和戰術需求,分析就顯得不夠客觀了。這一點對於分析19世紀許多沒有機會在戰爭中一顯身手的軍艦來說尤為重要。二是水線裝甲帶巡洋艦和裝甲巡洋艦不是一系,甚至不是近親,水線裝甲帶巡洋艦是由二等鐵甲艦發展來的,而裝甲巡洋艦是由防護巡洋艦加裝裝甲帶發展出來的,兩者雖然角色似乎接近,但其實源流不同。再啰嗦一句,之前我對General admiral級的翻譯有誤,不是海軍上將級,而是海軍元帥級,Генера?л-адмира?л是俄國海軍元帥,1873年的水線帶巡洋艦Генера?л-адмира?л是以沙皇的弟弟,當時的海軍元帥康斯坦丁·尼古拉耶維奇大公命名的,該級另一艘是以當時的英國海軍上校愛丁堡公爵(阿爾伯特親王),即沙皇的女婿命名的。俄國海軍元帥是一項榮譽軍銜,只會授予在役高級指揮官中的單獨一個人,所以1873年的Генера?л-адмира?л號不可能是別人,只能是尼古拉耶維奇大公。

  • 10樓蒸汽裝甲艦
  • 2012-5-8 13:41:17
  • 水線裝甲帶巡洋艦和裝甲巡洋艦不是一系,甚至不是近親,——————————————————————————————————————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奧蘭多級實際上就是介於水線裝甲帶巡洋艦和裝甲巡洋艦兩個時代之間的始祖鳥。

  • 11樓LeSoleil
  • 2012-5-8 14:44:23
  • 本帖最後由 L"Soleil 於 2012-5-8 14:46 編輯 fregate cuirasse 加裝甲甲板Crosieur protege 加裝甲帶大概是這兩個路子吧?其實太糾結文字概念沒有太大意義,尤其是在這種本來就概念混亂的時候。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較好……

  • 12樓蒸汽裝甲艦
  • 2012-5-8 14:53:33
  • 俄國和英國式的水線帶巡洋艦似乎應該是Armoured Corvette,炮位不是露天就是只有一層輕甲板覆蓋。

  • 13樓ailimer
  • 2012-5-8 15:34:58
  • 引用: 蒸汽裝甲艦 發表於 2012-5-8 13:41 水線裝甲帶巡洋艦和裝甲巡洋艦不是一系,甚至不是近親,——————————————————————— ...

    這個比喻不是很恰當,始祖鳥是鳥類,雖然幾乎可以斷定鳥類是恐龍的後裔,但是至今人類仍然沒有發現決定性的中間生物的化石。而奧蘭多級並沒有這樣的確切屬性。【這單純的只是因為母上大人是古生物研究員而對我產生的洗腦性影響導致的吐槽】

  • 14樓蒸汽裝甲艦
  • 2012-5-8 15:37:07
  • 那便改為帶毛恐龍吧

  • 15樓STG44突擊步槍
  • 2012-5-10 02:59:27
  • 引用: 蒸汽裝甲艦 發表於 2012-5-8 06:41 水線裝甲帶巡洋艦和裝甲巡洋艦不是一系,甚至不是近親,——————————————————————————————————————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奧蘭多級實際上就是介於水線裝甲帶巡洋艦和裝甲巡洋艦兩個時代之間的始祖鳥。 ...

    奧蘭多有什麼特別之處嘛?

  • 16樓蒸汽裝甲艦
  • 2012-5-10 12:01:38
  • 奧蘭多級的母型默西級是防護巡洋艦,不過在設計當中把防護甲板取消,改為狹窄的鋼面鐵甲裝甲帶和連接裝甲帶上部的水平裝甲甲板,這樣一來她既不屬於從二等鐵甲艦發展來的水線帶巡洋艦,亦不屬於在防護巡洋艦舷側設置裝甲帶的裝甲巡洋艦。

  • 17樓蒸汽裝甲艦
  • 2012-5-10 12:21:32
  • 不過如果說奧蘭多級是帶毛恐龍的話,瑪利亞·特蕾莎級就是帶毛恐龍化石了。

  • 18樓STG44突擊步槍
  • 2012-5-11 01:58:28
  • 引用: 蒸汽裝甲艦 發表於 2012-5-10 05:01 奧蘭多級的母型默西級是防護巡洋艦,不過在設計當中把防護甲板取消,改為狹窄的鋼面鐵甲裝甲帶和連接裝甲帶 ...

    鐵甲艦最終用水平裝甲取代全長裝甲帶,這不是很平常的事么,又不是只有奧蘭多這麼干。隨著火炮威力的提升,全長裝甲帶早就混不下去了,香農級就首創了水平裝甲取代部分水線裝甲帶

  • 19樓mohicans
  • 2012-5-19 11:15:33
  • 裝甲巡洋艦, 巡洋戰艦, 與後來二戰前的重巡洋艦... 其實三者並無太大關係

  • 回復
  • 推薦閱讀: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36-40集)
    診室報告:重度膝關節炎 別拒絕關節置換
    聯合國報告:敘政府軍和反對派均有違反人權情況
    實錄 | 獅子座床上優勢報告

    TAG:演變 | 報告 | 巡洋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