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宇宙之謎

UFO中文網報道:解密宇宙之謎,該從何說起?本文將從宇宙誕生說起,以及神奇的宇宙天體,太陽系之謎等等.......宇宙之謎太多了,本文將從最基礎的天文學知識解密宇宙之謎!自從1609年,伽利略用自製的望遠鏡首次開始了人類對天體詳細的觀測以來,400年過去了。我們人類對頭頂這片天空,已經了解了多少了呢?宇宙學---這門古老而又新穎的學科,永遠地吸引著無數地球人的熱切的目光!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我打算用幾個月的時間,從宇宙的誕生說起,直到地球生命的起源,給喜歡看我的博客的朋友們做個總結。我會盡量採用最新的信息,摘引得到科學界普遍認可的主流理論,給大家展示出,經過400年的時間,我們地球人對宇宙的總體的了解,已經到了什麼程度了。希望大家喜歡!

宇宙之謎:從宇宙誕生說起!

一、宇宙的起源

1〉宇宙幾歲了?

20世紀以前,我們地球人還不知道這個答案。沒有人知道宇宙幾歲了。不僅如此,事實上,我們人類以前就幾乎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我們曾經的常識是:宇宙有著無限的過去和無限的未來,而且,宇宙永遠都不會改變。直到有一天,美國物理學家George Gamow(出生於烏克蘭)告訴我們,宇宙是有年齡的。該理論的依據,就是美國著名天文學者哈佛發現的宇宙正在膨脹的現象---如果宇宙正在膨脹,那麼遠古時代的宇宙就應該比現在的宇宙要小!-----那麼,在更遠更遠的遠古時代,宇宙就是一個壓縮的很小很小的一個小點兒。那個點兒,就是宇宙的起源。

Gamow認為,宇宙起源於一個很小很小的點兒,那個點兒,可以想像成為一個超高密度,超高溫度的點兒。現在我們所知道的宇宙里的所有物質以及所有能量,原來都壓縮在這個點兒里。而一個超出我們絕大多數地球人想像的大爆炸,就是這個宇宙的起源-----這就是我們常常聽說的宇宙大爆炸了。

當Gamow對外公布了他的宇宙爆炸理論的時候,並沒有得到當時的科學界的認可,反而受到了很多人的嘲笑。但是,現在這個理論已經成為我們解釋宇宙的誕生,進化,以及發展的最標準的主流理論了。根據這個理論所提出的觀點,科學界推斷出,我們的宇宙大約是在137億年前誕生的。也就是說,我們的宇宙,已經137億歲了。

(大爆炸想像圖)

(宇宙誕生示意圖)

2〉組成宇宙的物質是如何產生的?

我們認為,大爆炸之初,宇宙從極其微小的一個小點兒急速膨脹到了一個超級巨大的空間,並且,僅僅用了很少很少的時間。它從原始的一個小點兒急速膨脹到直徑為1000萬光年的空間,僅僅用了1秒的1000兆分之1的1000兆分之1的1萬分之1的時間。即使用我們地球人常用的一瞬間也很難形容這段時間的。

宇宙誕生後的三分鐘內,構成宇宙所有我們可以認知的物質的元素也都被製造出來了。過程如下。

①100萬分之1秒之後,電子光子等基本粒子開始形成。基本粒子就是組成物質的最小的單位。

②1萬分之1秒之後,質子中子等開始出現。

③1秒鐘之後,由於質子和中子的結合,氫的原子核誕生了。

④3分鐘之後,從氫的原子核產生出了氦的原子核。而這個氫和氦,就是構成宇宙的所有物質的本源。

也就是說,在宇宙誕生後的3分鐘,構成宇宙世界的材料,就已經準備好了。

然後,從原子核到原子的過程,卻花了整整38萬年的時間!在這漫長的38萬年的時間裡,原子核以及電子和光子們,就這樣在宇宙間自由亂飛亂撞,所以,光線處於不能直線前進的狀態。

3〉剛剛誕生的宇宙是一個什麼狀態呢?

由於原子核等基本粒子處於一個自由亂飛亂撞的無序狀態,所以光線不能直線傳播,整個宇宙是一種不透明的混沌狀態

。呵呵,有沒有人覺得這個說法眼熟啊?----盤古開天地的故事----有人想起來了么?要不咱中國人總是喜歡誇耀自己的祖先呢,有時候覺得還真有點神奇!

宇宙大爆炸之後,隨著宇宙的膨脹,其溫度也在下降。在出現了質子和中子的1萬分之1秒時,宇宙的溫度是1兆度。在產生了氫的原子核的1秒鐘時宇宙的溫度就下降到了100億度。

38萬年之後,宇宙的溫度降至3000度,電子幾乎全部完成了跟原子核的結合,天空變得通透。宇宙晴朗了!

4〉現在的宇宙多少度了?

經過137億年的持續膨脹,宇宙的溫度已經降到很低很低了。但是,還會持續下降么?會不會無限止地下降呢?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為什麼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學習一下關於溫度的基礎知識。

1〉首先,溫度是怎麼產生的?溫度,實際上就是構成物質的分子的運動能量,分子越是活動激烈,相互之間碰撞越多,溫度就越高。所以,當飛機飛到高空的時候,由於空氣稀薄,分子之間相互碰撞減少,溫度就會比地面上要低的多。

2〉溫度有下限。這是為什麼呢?那是因為在理想的真空狀態下,完全沒有物質(分子)存在的空間里,由於不存在分子之間的碰撞,所以也就不會產生溫度,這個狀態,我們稱之為絕對零度。用攝氏溫度來表述的話,絕對零度就是零下273.15度。

有人曾經預言:既然宇宙在誕生的時候是一個超高溫的世界,那麼,這些熱能就一定還存在。這個應該存在的餘熱被稱之為宇宙背景放射。反過來說,如果我們能夠找到這個應該存在的餘熱的話,那麼,就可以證實宇宙大爆炸理論的正確性了。

直到1989年,由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發射的探測衛星COBE才首次觀測到宇宙背景放射,它的溫度是零下270.425度。比絕對零度高3度。

關於宇宙背景放射,由於COBE的精度有限,當時僅僅觀察到了宇宙的溫度不平均,有的地方略高,有的地方略低的現象。(見下圖)。

2001年,更高性能的觀測衛星WMAP被發射升空。它帶給了我們一個更加令人驚奇的結果----構成宇宙的物質以及能量的96%以上,我們居然一無所知。也就是說,宇宙的絕大部分,是由這種我們地球人無法認知的暗物質和暗能量組成。(見下圖)。

宇宙之謎:神奇的天體!

1〉從我們地球上可以觀測到的最遠的星系離我們有多遠?在大氣晴朗的夜晚,我們的頭頂上會出現無數的星星,它們都是137億年前誕生的宇宙在漫長的時間裡創造出來的。雖然居住在城市的我們,很少可以看到繁星滿天,但每次觀星後的感動,一直都會很久地在心中蕩漾。但是,這些讓我們心神蕩漾的星光,卻全部都是過去很久以前發射出來的哦。比如說,我們看到的人馬座@星,實際上是4.4年前的樣子,而著名的天狼星,實際上是8.6年前的樣子。(見下圖紅圈內)

不僅僅是夜空,實際上,照射到大地上的太陽的光芒,也是8分鐘前發射出來的。

我們所看到的一切來自宇宙的光芒,全部都是以前的,都是過去式。這說明什麼問題呢?這說明了宇宙實在是太廣大深邃了。

我們知道,這個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就是光了。在真空中的光速是每秒30萬公里,那麼,一個小時光可以傳播的距離就是10億8千萬公里。一光年的距離呢,就是9兆4千億公里了。

比如說,作為最明亮的恆星而著名的天狼星,距離我們地球8.6光年。如果你的孩子剛上小學一年級,你帶上他去看星星,他伸著手指頭,指著天上這顆最亮的恆星興奮地喊:看到星星啦!我看到星星啦!實際上,這時他看到的星光,是他出生前天狼星發出來的呢(見下圖)。

還有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北極星,距離我們地球居然有430光年之遙。

我們每次使用赤道儀的時候,都要用極軸望遠鏡對準北極星來校準天的北極,以便我們跟蹤並觀察天體。可是大家知道么?我們現在利用的北極星光,是中國明朝的時候發射出來的。

這麼遠?可能有的朋友會這麼驚嘆吧。實際上,相對於廣闊的宇宙來說,上面我們舉的天狼星以及北斗星的例子,都還是是我們地球的近鄰,因為宇宙實在是太大了。

那麼,我們在地球上可以觀測到了距離我們最遠的星系是誰呢?它是距離我們128.8億光年之遠的IOK-1。它是於2006年被日本生產的昴星望遠鏡所發現的。

這個星系是我們可以看到的距離我們最遠的星系,大約129億年前的樣子,也就是宇宙誕生8億年後的樣子。這是我們人類首次看到宇宙初期的樣子。

這些在悠久的時間長河裡流淌的星光,可能就是讓我們心神蕩漾的原因吧。

2〉正在膨脹中的宇宙內,星系是怎麼運動的?

美國的天文學家哈佛發現,越是距離我們地球越遠的星系,正在以越快的速度遠離我們地球而去。比如說,距離我們1億光年遠的星系正在以每秒2200公里的速度離開我們,而距離我們2億光年的星系,卻正在以每秒4400公里的速度遠離我們而去。

另外,星系的形狀,會使我們產生聯想,會讓我們認為星系也正在膨脹中。

但是,實際上星系沒有膨脹。這有點像烤葡萄麵包,麵包膨脹了,裡面葡萄的相互距離就會分開,但是葡萄本身的大小並沒有什麼變化。

另外,並不是所有的星系的相互距離都在拉大。事實上,有些星系的相互距離正在縮短。比如說,距離我們地球230萬光年的仙女座星系,就正在向我們的銀河靠攏,原因是我們的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在重力的作用下相互吸引造成的。也就是說,隨著宇宙的膨脹,很多星系間的距離正在加大,另外,還有一些星系卻在相互靠攏。因此,宇宙空間里並不是均勻地分布著星系,有星系密集的地區,也有比較稀疏的地區。在星系密布的空間,我們稱之為星系群,星系團,甚至還有超星系團這樣的稱呼。星系群:

星系團:

超星系團:

反過來,我們稱那些沒有星系的空間為----超空洞。

宇宙的這種既有密集的星系空間,又有超空洞的這種結構,就有點像肥皂的泡泡。泡泡的表面,就是星系們集中的地區,而泡泡的中心的空間,就是沒有星系的超空洞區域。

這種構造,被稱為宇宙網狀結構。

3〉星星們也有壽命么?

天上星星亮晶晶,很是美麗。他們的絕大多數,都是像太陽一樣的恆星,正在散發出巨大的光和熱。另外,他們都是有壽命的,有著從誕生到消亡的星生歷程。按照壽命的長短,他們分為兩種類型。一個是個體較小但是長壽型恆星,另一個是個體龐大但是短命型恆星。比如說,我們的太陽就屬於長壽型的,它的壽命大約100億年。恆星之所與能夠產生光和熱,是因為內部的氫正在發生核反應造成的。太陽把自己的氫耗盡所需的時間,大約是100億年。那麼,短命型的恆星是什麼樣子的呢?他們的體積一般要比太陽大10倍以上。由於體積龐大,內部的核反應程度會驟然加劇,氫的消耗量也要大得多。一般來說,這樣的恆星的壽命,也就幾千萬年而已。是太陽的數百甚至是1000分之1的壽命。所以說,決定恆星壽命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他的質量。質量越小,它的壽命也就會越長。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佛教的輪迴之說吧?就是說人有生有死,人死後會投胎轉世。好人死後會投胎轉到好人家,下輩子就不會受苦了。壞人下輩子投胎就難說了,也可能變豬變雞被人吃,也可能變牛變馬做苦力,好一點的投胎到窮人家受苦。等等等等,不一而足。這些說法,願不願意相信,是大家的自由,就不在這裡討論了。這裡想說的是,這種說法,倒是跟恆星的轉世輪迴極為相似,讓人大跌眼鏡! 首先,即將壽終正寢的恆星,會變成什麼樣子呢?它的中心會開始收縮,而外部則開始膨脹。膨脹的結果呢?會產生兩種結果。①個體較小的恆星(比如說太陽)會變成紅巨星。②個體龐大的恆星(比如說比太陽大10倍的恆星)會變成超紅巨星。紅巨星會一邊慢慢放出氣體,一邊逐漸萎縮成很小的白矮星。而超紅巨星呢,由於釋放出的氣體多而會發生大爆炸-----也就是我們常聽說的超新星爆炸。這種爆炸的結果,會使得芯的部分變成黑洞或者中子星。到這裡,就是一個恆星的終結了。但是同時,也是它投胎轉世的開始。紅巨星以及超紅巨星向宇宙里釋放出的氣體,含有大量的氧,氮,碳,鐵等物質,這些都是組成一顆新的星體所必需的原料。說道這裡,我來跟大家解釋一下,為什麼我們把超紅巨星終結時的大爆炸稱作超新星爆炸呢?明明是終結了,卻稱之為新!這是因為在古代,我們人類就曾用肉眼觀看到了這種爆炸現象,在以前沒有星星的地方,看到了一個明亮的星點。在當時的地球人看來,似乎產生了一個新的星星,所以稱之為超新星。另外,這個現象,實際上也是一個新的星體產生的前期準備階段,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稱之為超新星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可以說的通的。我們來看看距離我們地球8000光年的一個即將開始超新星爆炸的NGC3372的Eta Carina星,這個星體的質量是太陽的數十倍,19世紀就已經記錄到了它的光度變化,考慮到8000萬光年的距離,可以認為它已經成一個黑洞了。

順便看看爆炸殘骸是什麼樣子的。下面是金牛座的角前附近的蟹狀星雲。這個星體距離我們地球7200光年,大約在1054年被觀測到的超新星爆炸。照片就是爆炸後的殘骸。

4〉星星是怎樣誕生的?

組成新的星體的原料,就是壽命終結後的星體向宇宙中釋放出的元素(氧,氮,碳,鐵等等)。這些元素在巨大的引力的作用下匯聚到一起,形成一種類似雲狀的形式,我們稱之為星雲。星雲形成的過程中,由於匯聚了大量的元素,在引力的作用下會吸引更多的元素彙集,這樣就會在星雲的內部產生熱能,當中心溫度超過100萬度的時候,就會引發核反應,不久就會生成恆星。越是體積龐大的星雲,就越會產生出更多的恆星,甚至星團,散發出光和熱,照耀宇宙。我們來舉幾個有名的例子吧。喜歡天文攝影的朋友肯定都知道馬頭星雲。

那是因為它的形狀非常像一匹馬的頭。 還有著名的M78星雲。

當然了,要說最最著名的,還是獵戶座大星雲了。

大量的恆星,就在這樣的星雲的內部,已經或者正在被製造出來。每當我們抬頭仰望星空,看到那些星雲,想像著在那些個超級巨大的(直徑約數十光年)星雲媽媽的肚皮里,一顆顆太陽以及太陽的密集團塊正在產生,那是何等壯觀的奇景啊!

5〉令人瞠目結舌的大塊頭!

我們知道了超新星爆炸會產生出星間雲,而星雲會孕育出恆星。而這些恆星中,有的尺寸會大到讓我們地球人瞠目結舌。太陽的直徑是140萬公里(大約是地球直徑的109倍),是宇宙中極其普通的一個恆星。而位於獵戶座左肩的參宿四(見下圖內紅圈)就要比太陽大的多了。

這個已經進入超紅巨星的星體,正在準備迎接超新星爆炸的到來。它的直徑大約是太陽的800倍。 說到大塊頭,我們來看看天仙王座的石榴石星,它的直徑是太陽的1400倍。(在腦後以及右手之間)。

而跟大犬座的天狼星相比,就會覺得上面幾個都是小弟弟了。

它的直徑是太陽的2100倍!

除了天體的個頭大小讓我們地球人瞠目結舌,還有天體的溫度,也遠超出了我們地球人的想像。船尾座的naosu星,其表面溫度高達4萬2千度以上,是太陽的7倍。

只是它距離我們地球大約1500光年,所以烤不糊我們,大家不要慌。呵呵! 類似這樣的讓我們地球人目瞪口呆的天體,在我們可以觀看到的範圍內還有很多很多...... 6〉星系是怎麼誕生的?

跟我們自己所處的銀河系一樣,宇宙里還有無數的這樣的星系,這些星系是怎麼誕生出來的呢?之前,有很多種假設和推論,但是根據最近對宇宙觀測的結果,最令人信服的理論應該是Bottom Up學說-------首先,星星們由於相互引力的作用而慢慢聚集到一起,形成星團,然後星團們相互吸引聚集,形成了規模比較小的星系。然後,小星系們相互衝突,合體,而成比較大的星系,然後,再相互吸引彙集,衝撞合體,再形成更大的星系.......這就是Bottom Up理論。之前,還曾經出現過所謂的Top Down理論,也就是跟Bottom Up理論剛好相反的推論-------巨大的星間雲分裂後形成了很多星系。但是,最近的宇宙觀測的結果,明顯支持了Bottom Up理論。最初形成的星系在135億年以前,而星系內部存在大量的星團(疏散星團和球狀星團)。比如說在我們自己的銀河系內,就有超過1000個的星團被發現了。另外,我們還觀測到了星系們正在接近,衝撞,合體等等現象,這些都間接支持了Bottom Up理論的正確性。疏散星團(見下圖)。

球狀星團(見下圖)。

在這裡我要說的是,目前這些理論還在求證當中,還沒有證據表明這個Bottom Up理論就一定是(或者說是唯一的)正確的理論,對於宇宙的觀察還在一直進行中!

7〉如果星系相互衝撞了,星星們會怎麼樣?

距離我們銀河230萬光年的仙女座星系,現在正在以每秒134公里的速度向我們逼近!然後,最終我們會遇到下面的場景。

吧唧!撞在一塊兒了。

有人可能會笑,可能么?那麼就看看下面的照片吧。

那怎麼辦?那麼到時候會不會有大量的巨大隕石和恆星衝撞我們的地球么?那不是太可怕了? 實際上,這樣的擔心是沒有必要的。星系發生衝撞後,會產生什麼後果呢?首先,由於受到沖產生的壓力和引力的改變和增大,星系內部的各種氣體,灰塵等元素受到壓縮,星間雲內部溫度提高,會產生出更多的星體。而星體和星體之間發生衝撞的幾率卻是非常的低。那是因為星體之間的距離實際上是非常遙遠的(相對於星體的個頭而言)。發生衝撞後的星系,是一個1加1大於2的結果,因為衝撞會增加或者說加快恆星的誕生。如果上面的解釋還是不能讓你安心,還是覺得衝撞太危險了。對於這樣的朋友,我有一個腦筋急轉彎問題,可以解除你的煩惱。如下。問:青春痘長在什麼部位不讓你擔心?答:長在別人臉上不讓我擔心。呵呵,那個正在以每秒135公里急速向我們的銀河系撲來的仙女座大星系,估計需要30億年才可以碰到銀河哦。 我們來看看正在發生衝撞的IC2163和NGC2207,這兩個星系合併成一個星系,估計也還需要數十億年的時間。

8〉星系的形狀

通過對宇宙的觀察,我們總結了宇宙中常見的星系的形狀。它們一共有4種,分別是。渦卷星系(見下圖)。

棒狀渦卷星系(見下圖)。

橢圓星系(見下圖)。

不規則星系(見下圖)。

所謂渦卷星系,有一個膨脹隆起的中心部分,這裡聚集了很多的星體。然後,沿著中心部分向外展開出很多條胳膊,然後,這些胳膊彎曲盤起形成一個圓盤狀。棒狀渦卷星系在本質上跟渦卷星系是一樣的,唯一不同的是中心部分,它的中心部分呈現一個棒狀。橢圓星系沒有很明顯隆起的中心,另外中心和周邊也沒有明顯的分屆,狀態比較安定。被認為是由很多老齡星體組成的。不規則星系很好分辨,外形不規則。被認為內部正在大量產生新的星體。

9〉宇宙裡面大概有多少顆星星?

要想著到宇宙里有多少顆星星的話,估計只有去問上帝他老人家了。要想讓地球人回答這個問題實在有點兒困難。但是,按照我們地球人目前掌握的技術來推算出宇宙里大概有多少顆星星(恆星)的話,還是可能的。

下面這張照片,是哈勃望遠鏡拍下的。

在這張照片上一共有1萬個星系。我們以此為基準進行推算。這張拍下了1萬個星系的照片,所拍攝的範圍是宇宙的大約1500萬分之1,這樣我們可以推算出宇宙里大約有1500億個星系。以我們的銀河係為例,它大約擁有1000億個星體,那麼,宇宙全體的星星的數量,就大約是1500億乘上1000億,用一般的計算器是無法顯示的,這個數字太長了,答案是:150垓個!可能還有很多朋友對垓這個單位還不熟悉。如下。個,十,百,千,萬,然後就是億,兆,京,再然後,就是垓了。另外補充如下。①這裡的數字,僅僅是恆星的數字,行星並不包含在內。②這150垓個恆星,在地球上我們用肉眼看的話,最多也就能看到大約5600個。

宇宙之謎:太陽系,我們的家園!

1〉太陽系在銀河系的什麼位置?

我們的家園----地球,是屬於太陽系裡的天體,那麼,太陽系的位置呢?它在銀河系裡什麼地方呢?

我們知道,銀河系是一個中心膨脹鼓起來的圓盤狀,直徑大約10萬光年,而太陽系就在距離銀河系中心2萬8千光年的地方。(見下圖)

2〉太陽系是如何誕生的? 太陽系的誕生,被認為是距今46億年前的事情了。也就是說,在宇宙誕生了90億年之後,太陽系誕生了。產生太陽系的原料,就是漂浮在宇宙中的氣體和塵粒的團塊。

在宇宙中,那些氣體和塵粒特別集中的領域,被稱為星雲。前面已經論述過了的,星雲是產生新的星體的場所。而太陽系也是由星雲產生的。

大約46億年前,在宇宙某個角落的星雲的內部,氣體以及塵粒們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一邊旋轉一邊向中心彙集了。那個中心,就是太陽系的核,原始的太陽就在這裡誕生。而在它周圍迴轉的氣體等,在迴轉的離心力的作用下,慢慢變得扁平,這就是原始太陽系圓盤。

這個圓盤主要是由氫和氦組成,只有大約1%的成分是塵粒。這些塵粒,在引力的作用下經過反覆的相互碰撞,合體,而成為比較大的一點兒的團塊,直徑大約10公里吧。被稱為是最雛形的行星。或者叫行星寶寶也行。

在原始太陽系圓盤裡,這些數量龐大的行星寶寶們,經過數千萬年的相互碰撞,合體,最後形成了太陽系裡現在的行星,小行星以及矮行星,衛星等等。

另外,圓盤裡的氣體團塊,也逐漸聚集,剩下的就成為了那些固體行星的組成部分了。慢慢的,經過了數億年的時間,太陽系的空間開始晴朗,氣體的團塊也聚集並且安定下來,大型的衝撞現象也漸漸消失了。

這樣,由佔據整個太陽系質量的99.9%的太陽和剩下的0.1%質量的行星們,共同築成了太陽系。

3〉行星的公轉方向為什麼都一樣?

我們知道,太陽系裡的8大行星,幾乎都在同樣一個平面上(雖然小小有些傾斜),按照相同的反時針方向,環繞太陽進行公轉。這是為什麼呢?實際上,明白了上面所解釋的太陽系誕生的過程,就不難理解這種現象了。

原始的太陽成形之後,在其強大的引力的作用下,在原始太陽周圍的塵粒以及氣體開始聚集。它們最初並沒有按照相同的方向旋轉,其運動是散亂無規則的,後來在長時間的反覆的相互衝撞,合體,相互抵消運動的動能。這種現象反反覆復的最後,就形成了現在的太陽系全體向著同一個方向公轉的樣子了。

水星的軌道大概傾斜了7度,其他幾個行星的軌道大都在3度的範圍內。超出了這個範圍的星體,變化就大了。冥王星的軌道傾斜了大約17度,Ellis大約傾斜了44度,彗星就更離譜了,哈雷彗星不但軌道跟太陽系平面大大傾斜,居然還是順時針公轉的。

4〉太陽是如何發出熱量的?還記得小時候常常聽到的太陽在燃燒等等的說法,實際上這是不正確的。

所謂燃燒,是可燃物質經過跟空氣中的氧氣發生反應,產生光和熱的一種化學反應現象。而宇宙是一個幾乎真空的狀態,沒有辦法給燃燒提供所需的氧氣。太陽之所以可以產生如此龐大的光和熱,是因為在太陽的中心部所發生的熱核反應所致。現在的太陽,主要是由氫和氦組成的(其中氫佔據75%,氦佔22%),氫是太陽巨大能源的根本。1克氫的熱核反應所產生的熱量,可以把1000噸的水在一瞬間蒸發!那麼,在太陽的中心正在發生著什麼呢?在太陽的中心,每秒鐘參與熱核反應的氫多達5億4600萬噸!想想看,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啊!在太陽的中心所產生的能量,傳遞到太陽的表面,需要多長時間呢?------200萬年!(見下圖)

如上圖所示。在太陽中心產生的熱量(也有說1500萬度),經過了200萬年的時間,在穿透了放射層和對流層之後,最終傳遞到太陽表面時,就只有6000度了。我們現在地球人感覺到的太陽光芒所帶來的熱量,卻原來是200萬年前就已經在太陽的中心核產生了啊!宇宙的巨大和神奇,由此可見一斑。5〉什麼是太陽風?相信有很多朋友都看過尼古拉凱奇主演的《先知》。現在我們來說說什麼是太陽風,它真的有那麼可怕么?首先,它並不是像空氣流動一樣的風,它是從太陽發出的等離子的粒子,是氫和氦在太陽的熱量的作用下被分解,離子化的產物。產生太陽風的場所,是一層包裹著太陽的氣體層-----日冕的外緣。它以每秒數百公里的速度放射出太陽風,並且在數天的時間內到達地球。它的來勢非常兇猛,一般被認為可以到達離開太陽100億公里的範圍。實際上,太陽風之所以可怕,主要是因為它含有對生命體有害的放射線。我們地球上的生物之所以沒有受到放射線的傷害,這要歸功於地球磁力的保護。請看下圖。

當太陽表面發生類似噴射似的大爆發現象的時候(請看下圖)。

由於太陽風來勢兇猛,會跟地球的磁力線發生猛烈碰撞,這個時候,在地球的極地就更容易觀看到美麗的極光了。

過於強烈的太陽風衝擊地球,會造成地球磁場的混亂,給依賴無線傳播信號的設備(手機,電腦等)運行帶來困擾,最可怕的是還可能給飛機的操縱帶來影響。6〉行星----從Planet的語源說起行星的英語是Planet,它的語源來自希臘語,意思是彷徨者,也就是毫無目的的遛彎兒的人,溜溜達達,不知道它要去哪裡。行星的日本語是惑星,惑就是迷惑,迷茫的意思。中國話就更加直白了----行星!行星是相對於恆星而言的,恆星之所以被稱為恆星,是因為它在天上的相對位置是固定的。而行星呢?請看下圖,是2008年底到2009年初的金星的位置變化圖(下午日落後30分鐘)。

再看看其他幾個行星的運行軌道。如下。

由於行星們圍繞太陽公轉,首先,它們距離地球很近(相對於其他恆星而言),然後由於公轉和地球的自轉,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行星位置是來來回回變化的。而恆星們距離地球都很遠(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也有4光年之遙),就像我們坐在火車裡觀看窗外的景物,越是近處的景物就會很快閃過,而遠處景物的移動速度就會變得很緩慢。所以說,並不是恆星們不動,而是相對於地球來說太遠了,所以我們很難觀察到它們的移動。7〉太陽系裡的衛星什麼是衛星?衛星就是圍繞著行星們公轉的天體。比如說,月球就是地球的衛星。到目前為止,我們知道,太陽系8大行星里,有6個行星擁有自己的衛星。水星和金星沒有衛星,地球有一個衛星----月球,火星有兩個衛星,木星有63個,土星最多,擁有64個衛星,海王星有13個,天王星有27個。另外,矮行星們也有自己的衛星。冥王星有3個,Ellis有1個,等等。順便說一下,百度上對於衛星數量的回答有很多種,大多數都不正確,可能是數據來源年代久遠的原因吧?最早發現木星擁有衛星的是伽利略,1610年1月,他發現了木星的最亮4顆衛星,並被後人命名為伽利略衛星。它們環繞在離木星40~190萬千米的軌道帶上,由內而外依次為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木衛四。土星的衛星大小很不平均,從直徑數公里的小型衛星,到Titan那樣的直徑5150公里的巨大衛星,不僅尺寸繁多,外觀也是種類齊全。比如說平均直徑226公里的鐵牛星Hyperion(見下圖)。看起來像塊太湖石,或者說像個蜂窩。

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外形(見下圖)。

土星的最大衛星----Titan,是太陽系裡的第二大衛星(最大的是木衛3),也是最讓地球人關注的一顆太陽系內的星體之一。它的大氣壓是約1.6個氣壓,大氣層的主要成分是氮。地球誕生之初的大氣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隨著生命的誕生,在細菌和植物的作用下大氣的主要成分發生了變化,形成了氮以及氧氣。因此很多科學家推論Titan上有生命的存在。但是最近這種生命存在說在被各種證據逐漸推翻,使得我們在太陽系內發現地球外生命的可能性變得更加渺茫了。8〉就連哥白尼也沒有發現的行星----水星

水星是太陽系8個行星中距離太陽最近的,由於受到太陽光芒的影響,非常難以觀察得到。據說就連第一個提出地動說(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之說)的哥白尼,也沒有看到過水星。由於距離太陽太近(5790萬公里),另外表面沒有大氣層的原因,水星表面晝夜的溫差非常巨大。被陽光直接照射的地區溫度高達430度,而陰影的地區卻只有零下170度。當然,這還跟水星的自轉速度慢也有關係。水星的自轉一周相當於地球上的59天,59天的連續近距離受陽光照射,以及59天連續的陰暗,也是造成水星表面晝夜溫差大的原因之一。除了自轉很慢之外,水星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公轉很快!水星的直徑只有4880Km,距離太陽的平均距離為5790萬Km。這麼小的相對體積,這麼近的距日距離。按照一般的想像,早就應該在太陽的引力的作用下被太陽吞吃掉了。它是靠什麼逃脫掉被吞吃的命運的呢?靠的是它的公轉速度!水星以每秒鐘47.4公里的速度圍繞太陽旋轉(每小時17萬公里),靠著由此產生的強大的離心力而逃脫了太陽引力的抓捕!水星的主要數據:到太陽的平均距離:5790萬公里公轉周期:87.969日半徑:2440公里相對地球質量的倍數:0.055自轉周期:58.65日衛星數量:0密度:5.43相對地球的赤道重量倍數:0.38相對於地球的體積倍數:0.0569〉太陽系內唯一的一個反方向自傳的行星-----金星金星是由於是最明亮的行星而聞名。另外,由於它的大小以及成分,都跟地球及其相似,因此被稱為地球的雙胞胎弟弟。我們的這位雙胞胎弟弟,實際上卻跟地球有著很大的區別。它的大氣層由二氧化碳以及劇毒的硫酸組成,由於溫室效應的作用,其表面約500度,氣壓是地球的90倍。是一個生物無法生存的殘酷的環境。金星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那就是如果你從金星北極向下看的話,會發現金星是順時針方向旋轉自轉的。而太陽系裡包括地球在內的其他行星,都是反時針方向自轉的。

金星的主要數據:離太陽的平均距離 :1億820萬公里公轉周期 :224.7日公轉速度 :35.02公里/秒半徑 :6052公里相對地球的質量倍數 :0.815自轉周期 :243.02日衛星數量 :0密度: 5.24相對地球的赤道重力倍數 :0.91相對地球的體積倍數 :0.85710〉火星----曾經擁有大量的水資源的行星很久以來,眾多的科學家們一直在試圖找到其他星球上有水存在的證據,水是生命之源,如果在其他行星上找到了水,那麼就有可能發現某種形式生命體。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火星的表面曾經有過大量的水資源。火星表面至今還殘留著類似河流的痕迹。

另外,在被稱為極冠的北極以及南極附近,也發現了大量的冰(實際上那是冰態的二氧化碳,也就是乾冰)。

曾經有科學家推論說,有二氧化碳的存在,那麼也可能有很稀薄的大氣以及四季的變化,甚至還有某種形式的生命體的存在的可能。說到這個話題,順便提一下,最近一個被推測有水的存在的星體------木衛二。這顆比月球稍小一點兒的衛星,表面覆蓋著冰狀層,而冰層的下面極有可能存在豐富的水資源-----海洋!

NASA計劃2015年發射無人探查機。

2035年發射無人著陸機上木衛二進行探查。如果那些不是乾冰或者沼氣,而下面真的有液態的水的話,那麼,存在生物活動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呵呵,話題扯遠了。現在我們還是回到關於火星的話題。火星的主要資料如下。到太陽的平均距離 2億2790萬公里公轉周期 686.98天公轉速度 每秒24.08公里直徑 6792公里相對於地球的質量 0.1074衛星數量 2個密度 3.93相對於地球的體積 0.15111〉正刮著超級龍捲風的行星------木星我們知道,木星是太陽系裡最大的一顆行星。它的直徑約14.3萬公里,是地球的11倍,質量是地球的320倍,擁有63顆衛星。主要組成成分是氫和氦,是一個氣態的球體。由於它的成分跟太陽十分相似,又被稱為差點變成第二個太陽的行星。說到木星的特徵,大家都知道,就是它表面的茶褐色以及白色的條紋了。這些條紋實際上是冰態氨的雲,但是為什麼會有茶褐色和白色的區別呢?到現在還沒有找到答案,我們只是知道,茶褐色的雲跟白色的雲的氣流方向正好相反。另外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在木星南半球出現的大紅斑了。這個大紅斑長2.4萬公里,寬1.3萬公里,每6天一周,沿反時針方向在木星表面旋轉。它實際上是一個可以吞噬下整個地球的超級巨大的龍捲風。

木星的主要數據資料如下。到太陽的平均距離 7億7830萬公里公轉周期 4332.6天公轉速度 每秒13.06公里直徑 14.298萬公里相對於地球的質量 317.83自轉周期 0.414天衛星數量 63個密度 1.33相對於地球的赤道重力 2.37相對於地球的體積 132112〉唯一能清楚地看到環的行星------土星實際上,擁有環的行星並不止土星,木星和天王星都有環。但是,只有土星的環最為醒目,用一般的民用望遠鏡,在50倍的倍率下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了。實在是天文愛好者入門必看的天體。

關於這個環的形成,有好幾種推論。一說是在土星形成的時候,殘餘在土星周圍的氣體以及塵埃。還有一說是土星的衛星跟太陽系內的小行星發生碰撞後留下的殘骸。我們現在知道,這個環,是由直徑數米到十數米不等的冰塊狀物體組成。而且,這個環的厚度也非常薄,大約在5米到50米不等。土星同木星一樣,都是氣體的行星,成份也一樣,都是氫和氦。它跟木星決定性的不同點在於質量,土星的質量只有地球的95倍(木星是地球的318倍)。另外,土星的密度,也是它的特徵之一。它的密度非常小,只有0.69,也就是說,它的密度小於水。如果我們把土星放在水裡的話,它會漂浮在水面上(當然了,誰也找不到那麼大的水坑)。土星的基本資料如下。到太陽的平均距離 14億2940萬公里公轉周期 10759天公轉速度 每秒9.65公里直徑 12.536萬公里相對於地球的質量 95.16自轉周期 0.444天衛星數量 63個(也有說64個)密度 0.69相對於地球的赤道重力 0.94相對於地球的體積 75513〉躺著公轉的行星------天王星我們已經知道,天王星也有環,目前發現了11條。但是由於它距離地球太遠,大家手裡的民用天文望遠鏡是看不到這些細細的環的。

天王星直徑5.1萬公里,是地球的4倍,論個頭,在太陽系的行星中排行老三。但是由於它距離地球太遠,我們用肉眼是看不到的。這顆巨大的蔚藍色的美麗星球,由於距離太陽太遠(約19億公里),在太陽系誕生之初,由於遠離材料豐富的中心地帶,被認為是最早定型的行星之一。除了有環之外,天王星還有一大特點-----它是躺著公轉的,這顆大傢伙的地軸跟公轉的平面,有大約98度的夾角(也就是說幾乎呈垂直狀態)。這一點,應該是它最大的特徵了吧。

天王星為什麼會躺著公轉?最有力的推論就是天體碰撞說。也就是說,在太陽系形成之時,天王星成型之初,天王星理應同別的行星一樣,地軸跟公轉面是垂直的。但是後來,跟一顆個頭同天王星差不多大小的天體發生了碰撞,至使天王星發生了傾斜,到現在一直保持著這個姿勢。正因為如此,天王星上的白晝和黑夜的交替變化,就跟自轉沒有關係了,反而由公轉來決定。天王星的公轉周期是84年,所以在天王星上,你會有42年的白天,然後轉入42年的黑夜。呵呵,那可真是漫漫長夜啊。另外,天王星同木星土星一樣,都是由氣體組成的團塊,但構成物質大都呈冰狀,所以也被稱為大冰塊行星。由此產生了一個名詞-----天王星型行星-----為這樣狀態的行星分類。天王星的相關數據資料如下。到太陽的平均距離 28億7500萬公里公轉周期 30668天公轉速度 每秒6.81公里直徑 5.3338萬公里相對於地球的質量 14.54自轉周期 0.718天衛星數量 27顆密度 1.27赤道重力 0.89相對於地球的體積 63倍14〉公轉最慢的行星-------海王星作為太陽系裡最外圍軌道上運行的行星-----海王星,它的最大的特徵之一,可能就是它公轉周期了。它環繞太陽一周需要165年的時間,是太陽系行星中公轉周期最長的。它是1846年被發現的,從那時算起,公轉一周完畢,則要到2011年了。屆時,我們將有幸慶祝海王星自從被發現後完成的第一圈公轉!

海王星距里地球是如此的遙遠,因此我們對它的了解還非常有限。1989年,在海王星附近的探測器發現了海王星表面存在一個高氣壓的巨大漩渦----大暗斑。

但是在1994年用哈勃望遠鏡再次對它觀測的時候,卻發現這個暗斑消失了。到目前為止,原因不明!關於海王星的另外一個引人注目的謎,是它的13顆衛星中的最大的一顆-----Triton,它的直徑約2700公里。在它的表面發現了類似火山樣的活動。

雖然樣子很像地球上常見的火山噴發,但是實際上噴發出來的是冰態的氮,換句話說,就有點像乾冰大噴發!但是詳細的情況我們還不了解。關於這顆衛星,還有一個令人不解的就是它的公轉方向。太陽系裡所有的衛星的公轉方向都是反時針旋轉的,唯獨這顆衛星Triton,它是順時針方向旋轉。由於它的倒行逆施,它的公轉速度也在逐漸減弱,估算再過數億年,它將會跟海王星發生碰撞。海王星的主要數據資料到太陽的平均距離 45億440萬公里公轉周期 60182天公轉速度 每秒5.44公里直徑 4萬9528公里相對於地球的質量 17.15自轉周期 0.671天衛星數量 13密度 1.64相對於地球的赤道重力 1.11相對於地球的體積 5815〉太陽系行星的類別太陽系內的行星,大體上可以分成3種類型。①地球型行星(以岩石為主要成分)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②木星型行星(以氣體為主要組成成分)的木星和土星。

③天王星型行星(雖然組成成分也是氣體,但是內側是冰態)。

宇宙之謎:常見的天體之謎!

1〉月球是怎麼形成的?月球是地球唯一的衛星,也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天體。儘管如此,月球對於我們今天的地球人來說,依然有著那麼多的未解之謎。其中之一,就是月球是如何形成的。關於這一點,曾經有過很多種說法和猜測。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捕獲說------某個天體在經過地球附近的時候由於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而被滯留到了地球的身邊。母子說------月球是從地球上分離出去的一部分。另外還有兄弟說------地球和月球是太陽系形成的過程中同時誕生的倆兒兄弟。而近年來的探索發現的證據以及研究結果,卻更支持1970年代被提出的巨人衝擊說(GiantImpact)------一個塊頭很大的傢伙衝撞了地球造成的(見下圖)。

但是,一次衝撞怎麼就會誕生出月球呢?它的過程是這樣的。一個體積相當於火星的天體(火星的直徑約6792公里,大約是地球的二分之一)從側面,就像要把地球挖掉一塊那樣,衝撞到了地球遠離太陽的那一側。由於受到這麼巨大的衝擊,那個天體以及地表的一部分都飛散到了天空。飛散的物質圍繞著地球形成渦卷的狀態(見下圖)。

這個時候,比較重的物質會落向地球(鐵質等)。而其他物質就會在引力的作用下彙集成團。大約一個月之後,就形成了現在月球的90%的狀態。然後,又經過了大約一年的時間,終於在距離地球約2萬公里的地方,形成了月球。請看下面:衝撞的示意圖。

在以上的各種假說中,為什麼只有Giant Compact說最受支持呢?因為最近的研究找到了以下的證據。1〉月球上不僅沒有水,就連容易產生氣體的物質也完全不見蹤影。這說明月球曾經是一個非常高溫的環境,那個時候,不要說水,就連岩石也呈融化狀態。這很容易使我們聯想起巨大天體相互衝撞後產生的超大熱能。2〉幾乎整個月球表面都被一種叫做斜長岩的白色岩石覆蓋。這種質量很輕的岩石,是岩漿在冷卻的過程中形成的物質。這也證明了月球過去曾經是一個超熱的星球。3〉地球和月球的內部密度相同,成份非常相似。這跟天體衝突時挖走了地球表面而形成了月球的假說不謀而和。我們知道,地球是大約46億年前形成的。根據阿波羅帶回的月球岩石的樣品分析,我們得知月球是在地球誕生之後形成的。這也間接地給巨人衝撞說提供了支持。2〉彗星也是太陽系天體中的一員?答案是YES!彗星是圍繞著太陽做公轉的,屬於太陽系內的小型類別的天體。它們跟其他小型行星們的主要區別,是它們的組成成分的不用。彗星的成分,說的形象一點兒,你可以把它想像成被塵土污染了的雪球,那樣也就相差不遠了,因為它是由含有灰塵顆粒的冰塊組成的。太陽系內天體的共同點之一,就是它們都擁有固定的旋轉軌道。大多數彗星們也是一樣,它們一般擁有類似雙曲線般的軌道,有明顯的近日點和遠離太陽的遠日點。著名的哈雷彗星就是按照每75年一次接近太陽的周期運轉的,它上次接近地球是在1986年,下次將在2061年再次接近我們。

這些個每間隔老長時間才露一小臉兒的彗星們,都是打哪兒來的呢?1950年荷蘭的天文學家首先提出,按照軌道計算,反方向推算出這些彗星產生於距離太陽1光年的遙遠的地方(以我們目前宇宙飛船的速度,大約需要飛翔4萬年的時間才能到達)----奧爾特雲。這個被稱為奧爾特雲的東東,是一個由無數微小星體組成,看起來有點兒像個蛋殼,把整個太陽系包裹著的超大星雲,並且被認為在海王星的外側有帶狀連接的存在。這個奧爾特雲是真正意義上的太陽系的邊界(從空間意義上來說)。

3〉彗星的構造大體上來說,彗星由慧核,慧發和慧尾這三大部分組成。

彗星的質量非常小,絕大部分集中在彗核部分。彗核的平均密度為每立方厘米1克。彗發和彗尾的物質極為稀薄,其質量只佔總質量的1%~5%,甚至更小。彗星物質主要由水、氨、甲烷、氰、氮、二氧化碳等組成,而彗核則由凝結成冰的水、二氧化碳(乾冰)、氨和塵埃微粒混雜組成,形象地說,就是個「臟雪球」。

彗星沒有固定的體積,它在遠離太陽時,體積很小;接近太陽時,彗發變得越來越大,彗尾變長,體積變得十分巨大。彗尾最長竟可達2億多千米。慧尾的樣式有很多,大體上來說有兩種。一種是灰白色的塵埃之尾,另一種是青藍色的離子尾,它是由於太陽風的壓力造成的,所以離子彗尾總是指向背離太陽的方向。

4〉近年來到訪的著名彗星①1986年的哈雷彗星

下次想再看到它,就要等到2061年了。

②1997年的海爾-波普彗星

肉眼可見時間持續了9個月的著名彗星。

跟哈雷彗星不同的是,它是一個非周期彗星。也就是說,以後我們再也看不到它了,因為它一去不復返了。③2007年的麥克諾特彗星。

最大的特點是它扇形的尾巴。曾經讓天文愛好者們憤憤不平的是,只有在南半球才更容易觀看到這個數十年來出現的最大的彗星。

5〉流星以及流星雨看到一顆划過夜空的流星後,立刻雙手合十,閉目許願!-----這可能是全體地球人都願意相信的迷信之一了(另一個就是關於UFO的種種神話)。

流星被稱為星,實際上它們並不是星,它們真正的身份,是漂浮在宇宙里的顆粒塵埃,來源是彗星軌道上的殘餘物。它們的尺寸很小,可能超出了一般天文愛好初學者的想像,只有數毫米到數厘米,重量也不過數克而已。稱它們為星實在有些勉強。它們之所以如此耀眼,如此引人注目,是因為它們被彗星的引力牽引,進入地球大氣層後,由於跟大氣的摩擦而產生的發熱以及發光現象。流星的速度一般是每秒數十公里,速度極快。肉眼可以持續觀看的時間,一般都在1秒以內。朋友們下次看到流星的話,想許願的要快哦。轉眼即逝,就是這個意思了。彗星尾部的塵粒是如何進入到地球的大氣層里來得呢?我們來看看下圖,慧尾在軌道上留下的痕迹(見下圖)。

在地球的公轉軌道跟彗星的軌道相交叉的地方,留在彗星軌道上的微小塵粒就會被地球的引力吸引而沖入大氣層,燃燒發亮。下圖中所示的,就是著名的獅子座流星雨產生的示意圖。

就算沒有親眼看到過,我想大多數成年人也一定聽說過獅子座流星雨這個說法吧。每年11月14日至21日,尤其是11月17日左右,都有一些流星從獅子座方向迸發出來,這就是獅子座流星雨。獅子座流星雨產生的原因是由於存在一顆叫坦普爾塔特爾的彗星。這顆彗星繞太陽公轉,同時,它不斷拋散自身的物質,就象灑農藥那樣,在它行進的軌道上散下許多小微粒,但這些小微粒分布並不均勻。有的地方稀薄,有的地方密集,當地球遇上微粒稀薄地方,出現的流星就少,遇到密集的地方,出現的流星就多。這些小微粒很容易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而慢慢飄散,但在彗星回歸時,地球會經過它近期釋放出的顆粒稠密區。地球上的人們便會看到大規模的流星雨。每當坦普爾塔特爾彗星再次回歸,當年或笠年獅子座將出現景象壯觀的獅子座流星雨。由於坦普爾?塔特爾彗星的周期為33.18年,所以獅子座流星雨是一個典型的周期性流星雨,它的的周期約為33年。

大名鼎鼎的「獅子座」流星雨並不是「獅子座」上的流星雨。「獅子座」上即使有流星雨,在地球上憑肉眼也看不到。「獅子座」流星雨是由一顆叫做「坦普爾塔特爾」的彗星所拋撒的顆粒滑過大氣層所形成的。因為形成流星雨的方位在天球上的投影恰好與「獅子座」在天球上的投影相重合,在地球上看起來就好像流星雨是從「獅子座」上噴射出來,因此稱為「獅子座」流星雨。

以上說明部分引用淡水瑜博文《周日可看獅子座流星雨全國各地都可用肉眼觀看》。地址如下。

http://hi.baidu.com/danshuiyu_0527/blog/item/977dcbde379e255794ee3725.html

6〉最著名的七大流星雨

1.獅子座流星雨  獅子座流星雨在每年的11月14至21日左右出現。一般來說,流星的數目大約為每小時10至15顆,但平均每33至34年獅子座流星雨會出現一次高峰期,流星數目可超過每小時數千顆。這個現象與譚普-塔特而彗星的周期有關。流星雨產生時,流星看來會像由天空上某個特定的點發射出來,這個點稱為「輻射點」,由於獅子座流星雨的輻射點位於獅子座,因而得名。  2.雙子座流星雨  雙子座流星雨在每年的12月13至14日左右出現,最高時流量可以達到每小時120顆,且流量極大的持續時間比較長。雙子座流星雨源自小行星1983 TB,該小行星由IRAS衛星在1983年發現,科學家判斷其可能是「燃盡」的彗星遺骸。雙子座流星雨輻射點位於雙子座,是著名的流星雨。  3.英仙座流星雨  英仙座流星雨每年固定在7月17日到8月24日這段時間出現,它不但數量多,而且幾乎從來沒有在夏季星空中缺席過,是最適合非專業流星觀測者的流星雨,地位列全年三大周期性流星雨之首。彗星Swift-Tuttle是英仙座流星雨之母,1992年該彗星通過近日點前後,英仙座流星雨大放異彩,流星數目達到每小時400顆以上。  4.獵戶座流星雨  獵戶座流星雨有兩種,輻射點在參宿四附近的流星雨一般在每年的10月20日左右出現;輻射點在ν附近的流星雨則發生於10月15日到10月30日,極大日在10月21日,我們常說的獵戶座流星雨是後者,它是由著名的哈雷彗星造成的,哈雷彗星每76年就會回到太陽系的核心區,散布在彗星軌道上的碎片,由於哈雷彗星軌道與地球軌道有兩個相交點形成了著名的獵戶座流星雨和寶瓶座流星雨。  5.金牛座流星雨(南金牛座流星雨,北金牛座流星雨)  金牛座流星雨在每年的10月25日至11月25日左右出現,一般11月8日是其極大日,Encke彗星軌道上的碎片形成了該流星雨,極大日時平均每小時可觀測到五顆流星曳空而過,雖然其流量不大,但由於其周期穩定,所以也是廣大天文愛好者熱衷的對象之一。  6.天龍座流星  天龍座流星雨在每年的10月6日至10日左右出現,極大日是10月8日,該流星雨是全年三大周期性流星雨之一,最高時流量可以達到每小時400顆。Giacobini-Zinner彗星是天龍座流星雨的本源。  7.天琴座流星雨  天琴座流星雨一般出現於每年的4月19日至23日,通常22日是極大日。該流星雨是我國最早記錄的流星雨,在古代典籍《春秋》中就有對其在公元前687年大爆發的生動記載。彗星1861 I的軌道碎片形成了天琴座流星雨,該流星雨作為全年三大周期性流星雨之一在天文學中也佔有的極其重要的地位。

以上內容選自《SOSO問問》。

http://wenwen.soso.com/z/q160792307.htm

順便說一下,明年(2011年)最有看頭的流星雨是哪一個呢?答案是6號的天龍座流星雨,世界上所有的天文愛好者都會在那幾天仰望星空,實現心靈的大聚會吧!

(附天龍座照片如下)。

7〉北極星由於北極星的位置恰好在沿著地球的地軸線向北延伸的空間點上,所以我們給它命名為北極星。在北半球的人們發現它並不隨著地球的自轉而移動,是夜空永恆的指路燈塔。但是,大家知道么?從現在算起,1萬2000年以後,現在的北極星將不再是北極星了,到那個時候,北極星的位置將被著名的織女星取代。這是為什麼呢?這是由於地球的歲差運動現象造成的。什麼是地球的歲差運動呢?請看下圖:

在太陽以及月亮的萬有引力的作用下,地球的地軸傾斜了大約23.4度(這也是在地球上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原因)。隨著地球的自轉,地軸的方向也在很微小地一點一點地在移動(歲差運動),形象地說,有點像一個逐漸在失去轉動勢能的陀螺,晃動著身軀旋轉的樣子。它的運動周期是2萬6000年,也就是說,2萬6千年後,地球人依然會把現在的北極星稱作北極星,但是從現在算起的1萬2000年以後,地球人將把織女星叫做北極星了。

宇宙之謎:地球誕生進化史!

一、地球的誕生①備料花了20億年。大約46億年前,當太陽系誕生的時候,其中的固體成分在引力的作用下被分裂成直徑數公里微小行星。這其中,靠近中心太陽的地帶,氣體等被揮發後留下岩石類比較重的成分,在遠離中心地帶的就會變成含有冰狀物體的微小行星。在然後的數千萬年的時間內,這些無數的微小行星相互衝撞合體,再衝撞再合體.........反反覆復.......

逐漸地,靠近太陽的地帶出現了岩石質體的原始行星,原始的地球,原始的火星,金星等等開始形成......

②火球冷卻後成了地球。當地球剛剛成為原始行星的時候,由於微小行星們相互衝撞的能量十分巨大,而使得地球成為一個表面溫度在1000度以上的高溫世界。當時的地球表面,就是一個由滾滾熔岩組成的海洋。同時,存在於鐵質和岩石內部的氣體被揮發,形成了最原始的地球大氣層。

隨著行星之間的衝突碰撞次數的減少,環境的安定,地球的溫度也逐漸開始下降。大氣中的水蒸氣變成了水,形成的海洋。同時,岩漿也冷卻為堅實的固體。地球內部在熱對流的作用下也慢慢開始降溫,地球的板塊逐漸形成.......原始的地球形成了。也就是說,地球是由一個非常熱的充滿了岩漿的火球逐漸降溫變冷而成的。二、大氣層里的氧氣是如何形成的?地球形成過程中,較重的物質通過碰撞合併為原始地球的核心,少量氣態物質如氫和氦等環繞著地球,這就是最原始的大氣。

45億~20億年期間,地球逐漸冷卻後形成了薄薄的固體外殼,地球內部的大量氣體隨著火山噴發和地殼運動逸出地表,圍繞在地球周圍,形成了以水汽、二氧化碳、氮、甲烷和氨等為主要成分的新一代大氣層,叫做次生大氣。次生大氣中沒有氧氣,地球上當時還沒有生命存在。

隨著溫度的下降,水蒸氣變成了雨水,海洋誕生了。

當時的大氣層里還沒有氧氣。

最初出現的生命(大約35億年前),是不需要氧氣的生物----藍藻類植物。

藍藻類植物有著很奇妙的習性。

白天在太陽光紫外線的光合作用下放出氧氣,同時自身也在成長。

夜晚停止活動,固定地伏在沙面上。

然後,第二天再開始光合作用,成長......

夜晚還是固定在沙面.......

這樣反反覆復很多年........

海洋中的藍藻類植物,在陽光的照射下,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發生光合作用,生成碳水化合物,並吐出氧氣。隨著光合作用的不斷進行,大氣中氧氣含量逐步增多,二氧化碳含量則逐步減少。多餘的氧氣積聚起來,形成了臭氧層,為生物的出現和繁衍奠定了基礎。

後來,地殼的升降和環境的變化,植物從海洋遷徙到陸地,大量繁殖,並通過光合作用,排出大量的氧氣。這樣綠地不斷擴大,植物盡情生長,二氧化碳越來越少,氧氣含量越來越多。隨後,動物出現了並呼吸消耗掉大量的氧氣,使空氣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比例保持平衡。日積月累,時光飛逝,終於演變成適於人類和各種生物生長的現代大氣層。三、最初的生命體是如何誕生的?現在普遍被接受的有兩種學說。其一,根據米勒實驗人們猜測,認為最早的生命體是在古地球的特殊環境下經過數十億年的時間逐漸演變出來的,由無機物轉變為有機物,生命。其二,也有人認為地球上的生命其實是由隕石從其他星球帶到地球上的。四、恐龍是如何滅絕的?這個問題沒法給你一個非常準確的答案,因為那個時代還沒有人類,只能是推測,普遍認為恐龍滅絕是因為那個時代有一個星球撞擊了地球,地球激起的塵埃籠罩了整個地球,才導致恐龍滅絕。五、關於隕石的話題。嗖嗖嗖!。。。。隕石來了,流星墜落了。六、我們人類是從猴子變來得嗎?你是猴子派來的逗比嗎?七、有沒有外星人?外星人在哪兒?宇宙只有地球人,UFO就是人類科技發展到可以穿越,看見的是以後人類自己做的飛船。

推薦閱讀:

給我一個雞蛋,就能煎出整個宇宙
三字明——宇宙一切能量的根本音--學佛網
如何生存到宇宙終結?未來人類度劫指南
能不能這麼理解,我們所在的可見宇宙其實是另一種高級生物所模擬出來的而已,我們每個人都只是代碼?
所謂的時間會不會只是個幻覺,時間會不會只是原子分子在空間里的變化?

TAG:宇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