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消失的明北京城(八)

消失的城牆與城門

「城」指的是圍繞都市的高牆,如城牆,城池,城堡,城樓,城堞(城上的矮牆,亦稱「女兒牆」),城門等。「城郭」的「城」指內城牆,「郭」指外城牆。城市是「城」與「市」的組合詞。「城」主要是為了防衛,並且用城牆等圍起來的地域。《管子·度地》說「內為之城,內為之闊」。「市」則是指進行交易的場所,「日中為市」。這兩者都是城市最原始的形態,嚴格地說,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城市。一個區域作為城市必須有質的規範性。現在城市的概念專指人口密集、工商業發達的地方,通常是周圍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牆指舊時農耕民族為應對戰爭,使用土木、磚石等材料,在都邑四周建起的用作防禦的障礙性建築。古代軍事防禦設施,由牆體和其它輔助軍事設施構成的軍事防線。城牆的含義,根據的其功能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城牆分為二類即一類為構成長城的主體,另一類屬於城市(城)防禦建築,由牆體和附屬設施構成封閉區域。狹義的城牆指由牆體和附屬設施構成的城市封閉型區域。封閉區域內為城內,封閉區域外為城外。城牆作為城市、城池和城堡的抵禦外侵防禦性建築,中國古代城市的城牆從結構和功能分,主要由牆體、女牆、垛口、城樓、角樓、城門和瓮城等部分構成,絕大多數城牆外圍還有護城河,過去護城河上有可以升降的弔橋。

從建築的原材料分,分為版築夯土牆、土坯壘砌牆、青磚砌牆、石砌牆和磚石混合砌築多種類型。中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為西安城牆,南京城牆較完整,其它少數城市保存有部分,如長沙城南的天心閣即為城樓,為古城牆的一部分。現存山西平遙古城,其古城牆可以考證的歷史最早建於公元前827年至公元前782年的周宣王時期;保存最完、善年代久遠的古城牆為楚長城,位於河南省南召縣板山坪鎮周家寨楚長城遺址,經專家據考證約建於公元前688年。早在明王朝建立前,當朱元璋攻克徽州後,一個名叫朱升的隱士便告訴他應該「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採納了這些建議。當全國統一後,他便命令各府縣普遍築城。明清北京城的前身為1264年營建的元大都城。大都城設計時曾參照《周禮·考工記》中「九經九軌」、「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記載,規模宏偉,規劃嚴整,設施完善。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朝將軍徐達攻陷元大都。由於元順帝不戰而逃,城市未受到破壞,完整地保留了下來。但是由於城池過大,不利於防守,於是徐達決定將北城牆向南移2.8公里,放棄城北的城市建設預留用地。同時用城磚將城牆外側包砌起來,以提高其防守能力。1399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於1402年奪得帝位,於1403年改北平為北京。永樂四年(1604年),開始籌劃遷都北京城,相繼建成皇城、宮城,同時將南城牆南移0.8公里。1436年至1445年,明英宗對北京城牆進行了第二次增建,將城牆內側用磚包砌;開挖太液池南海;建九門城樓、瓮城和箭樓;城池四角建角樓;城門外各立牌坊一座;護城河上的木橋全部改為石橋,橋下設水閘,河岸用磚石建造駁岸。整修之後的京城周長45里,形成了極其堅固的城防體系。在京城遠郊建設了皇陵以及昌平城、拱極城和內長城等防禦設施。北京城建成後,曾多次面臨蒙古瓦刺部的入侵,成化十二年(1476年)提出在京城外加築外城的建議。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在內城南面加築外城,形成北京城池的「凸」字形格局。由此形成的北京城布局此後一直延續了近400年。在明朝和清朝時期,非常重視對北京城牆的保護和修葺工作。城牆上不得任意增開豁口,城樓、箭樓、雉堞、牆面磚體如果發生破損、塌陷和酥裂起鼓,都要及時進行維修。直至1900年,北京城池仍保持完整。1900年義和團之亂時,英國軍隊扒開永定門東側的外城城牆和天壇壇牆,將京奉鐵路(京沈鐵路)的終點由城外馬家堡延伸至天壇內(英軍和美軍司令部所在地)。這是北京城牆第一次被扒開豁口。1901年,英軍又將鐵路終點東延至正陽門東側,即後來的正陽門東火車站(前門火車站),以便使館人員在戰亂時乘車撤至天津。此外英軍還將東便門南的外城東城牆扒開,修建了東便門至通州的鐵路支線。1912年至1949年期間,北洋政府、中華民國政府和華北維新政府都對北京城牆進行了小規模的拆除和改動。為方便交通,在城牆上開闢了和平門、建國門、復興門等通道。皇城城牆除南面和西南面保留一段外,也被陸續拆除。到1949年時,北京城池的總體布局依然保持完整,大部分城樓、箭樓也保持完好。1949年以後,北京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但此後中共政府認為北京城牆妨礙交通、不利於城市規劃,因此決定將其徹底拆除。北京城牆的拆除經歷了一個較長的過程。20世紀50年代外城城牆被徹底拆除;內城城牆從1953年開始陸續拆除,至文化大革命期間修建北京地鐵,內城城牆被徹底拆除。 老北京城門的組成城門是限制和方便人群進出城市的通道,其主要功能在軍事上是防禦敵人的進攻保衛城市,其次是方便城市生活,是人流與物資運進和運出城市。明清時期,老北京城的城門不是簡單的出入通道,而是設計周密的整套城防要塞。每座城門,均由城樓、箭樓及連接二者的瓮城以及閘樓所組成,瓮城之中,形成封閉的空間,敵軍一旦闖入,即被「瓮中捉鱉」,便於遷滅敵軍。

一、城樓北京內城的各個城門上方都建有城樓,這些城樓坐落在一個墩台之上,與左右的城牆緊密相連,墩台的下邊正中間開有一個拱形的券洞,就是城門洞,門洞處安有兩扇對開的大門,外包鐵釘,正面有鍍銅大泡釘。門後有大門栓。明代北京內城的城樓修建於明正統年間,各城樓都是重檐歇山頂,上鋪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城樓一般都是面闊7間,進深5間,但也有進深3間的,像朝陽門、阜成門就是三間進深。內城各城樓的具體規格都不太一致,大體上說,以正陽門的規格最高,在各城樓中最為壯觀,崇文門、宣武門稍差一些,東直門、西直門又差一些,德勝門、安定門、朝陽門、阜成門的規格最低。各城樓都有上下兩層,守城將士可以登樓遠眺。上圖為保留至今的正陽門城樓。外城的城樓都比內城矮小。最高大的是位於中軸線最南端的永定門,城樓約高20米,為重檐歇山頂,面闊7間,進深3間,與正陽門遙相呼應。其次是廣寧門,現名廣安門,只是比永定門矮了一點。廣渠門和左安門、右安門都是單檐歇山頂一層的城樓,高度只有15米左右。東便門和西便門形制更小。二、箭樓北京各城門的外邊正前方還有一座城樓,叫做箭樓,在冷兵器時代為禦敵之用。各座箭樓的形制各不相同。正陽門的箭樓最雄偉壯觀,城台高約12米,為重檐歇山頂,上鋪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南側面闊9間,北出抱廈7間,東南西三面設有四層箭窗,南面共有52孔,東西兩面各有21孔,前門箭樓高38米,寬52米,進深32米,是北京城內各箭樓中最高大的。在內城9門中,只有前門箭樓下面開有門洞,而且僅供皇帝出入。北京內城各門的箭樓的造型與前門箭樓基本相同,正面是重檐歇山頂,後面出抱廈五間。正面重檐下面有三排箭孔,重檐上邊有一排排箭孔。外城箭樓的形制更小。永定門箭樓正面有兩排箭孔,每排7孔,左右兩側兩排箭孔,每排3孔,共有26個箭孔。箭樓的後面沒有抱廈,只有一道門。廣安門、廣渠門、左安門、右安門四門次之,只有22個箭孔,東便門和西便門最小,只有8個箭孔。外城箭樓外有路有橋,橫跨護城河,是出入城的通道。三、瓮城箭樓的左右兩側也有城牆,並且與內或外城的城牆相接,於是在各城門處形成了一個個向外鼓出的小城,這就是瓮城。瓮城的平面形狀有正方形的,像東直門、西直門的瓮城;也有長方形的,像正陽門、德勝門的瓮城;還有半圓形的,像東便門、西便門的瓮城。其他瓮城基本是正方形,但在相鄰兩面牆的相接處採取了弧形而不是直角。正陽門的瓮城佔地面積最大,呈現為東西窄的長方形,其他瓮城只設一個門,正陽門瓮城除了箭樓下邊的一個門外,還在左右兩側各開了一個門。內城各門的瓮城有各特點,就是同一邊的城牆上的各瓮城城門都正對而開,像東城牆上北邊的東直門的瓮城門朝南,南邊的朝陽門的瓮城門朝北,這對於軍隊從某一城門經城外調往另一城門提供了方便。西城牆上的西直門、阜成門、南城牆上的崇文門、宣武門都是如此。正陽門瓮城則是在東、南、西三面開有城門,惟獨北城牆上的德勝門、安定門是個例外,兩座瓮城的城門都朝東。外城的瓮城比內城小,而且有兩座採用半圓形布局,外城瓮城的城門也與內城不同,都開在箭樓下邊正中。四、閘樓閘樓建在瓮城之上,或者在左,或者在右,也可能左右都有。它的形狀就好比是小一號的箭樓。閘樓也是三面兒辟有箭窗,下面辟有門戶。但是,閘樓下面不設門扇,而裝有由閘樓控制的可以吊起或放下的「千斤閘」(鐵制)。《隋唐演義》描寫第五條好漢袁闊海手托「千斤閘」讓眾多好漢得以逃生而自己被閘門壓死,托的就是閘樓的「千斤閘」,而不是城樓的城門,城門是向左右開的木門。上圖的民國初年的西直門城樓、箭樓、閘樓和瓮城的全景。位於城樓與箭樓之間的高屋頂建築就是閘樓。北京城的內城,各門的閘樓門一般是與相鄰瓮城的閘樓門兩兩相對,唯一例外的是安定門,它的瓮城閘樓門沒有按慣例辟在西邊兒,而是開在了瓮城的東邊兒。平是,閘樓是普通百姓進出城門的通道。五、馬道人和物資是怎麼到了城牆上的呢?就是通過馬道。上世紀40年代末,北京老城牆包括馬道還基本完整。

馬道是騎馬上城的通道,主要功能是運兵、運糧草和武器。馬道緊貼城牆(城樓)向上,呈15—30坡度通達牆頂。馬道往往兩條相對,形為「八」或「倒八」字,寬約數米,青磚鋪砌,外側設女兒牆。為了加強防衛,明初建內城時,除在九門門樓和角樓下設馬道外,城樓間的城牆還均勻布有14對馬道。城牆馬道的設置,除根據距離和防禦需要設於兩樓正中外,其餘多正對元大都城內交通要道,以為運輸與調兵之便。比如,北城牆分別在藥王廟街(後改稱舊鼓樓大街)北、雍和宮大街北設馬道。這些街道都是原大都城內的老街。還有一種情況,即因在馬道上運送物資和調動軍隊,漸漸在其附近形成了新的街道。比如大都城內析津坊北並無交通要道,到了明萬曆年,西直門大街東形成新開路,並與原析津坊北的新開道街相交,稱「新街口」。新開道街即後來的「新街口北大街」。街的北端城牆下,就設有一對馬道。城樓、箭樓、瓮城、閘樓、馬道,這幾樣東西歸置到一塊兒,構成了一個完成的城門系統。


推薦閱讀:

愛是一種消失
卵巢腫瘤為什麼會「消失」?
這世上最難熬的,並不是等愛的過程,而是等愛消失的過程 | 經典語錄 | 閱讀時間
阿朵「消失」這些年都忙啥去了?
婚姻智慧|從《消失的愛人》中發現是誰謀殺了婚姻

TAG:北京 | 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