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健:人類的醫療方式,已經到了改變之時
蓋茨與汪健 / 圖片來自華大官網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按: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科技雜談(微信號:keji_zatan),作者為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健,他在文中談及了對未來醫療方式的看法。
雲輝(注:科技雜談創始人)要我談一談2017年,我想,我們可以先看一看過去30年。
這30年來,我們的經濟在快速發展,但我們的心腦血管死亡率幾乎是一年一個百分點在增長,腫瘤的發生率和發病率也在持續增長的,癌症的新發病例還在不斷增加,2015年中國的癌症新發病例突破了400萬,2016年的數字應該就更不樂觀了,預估會在500萬和600萬之間,很可能。
究其原因,除了工業化大發展對生態極不友好,讓生存環境急劇惡化的現實,我們當今的治療方式也應該被質疑。
過去100年來,我們的醫學被經驗、迷信、無知、物理、化學及利益格局所綁架了。
生命的過程是基因的轉換過程,一個受精卵的形成,就是一個生命的開始,就是一個基因傳播的過程,基因從一個擴成兩個,兩個變四個,四個變成八個,最後變成十的14次方,成了人的細胞數。如果出現重大疾病,應該從本源,也就是基因上去尋找。
但是我們今天看病是倒著來的,我不舒服了,得的哪些病,然後通過物理化學的方式去治療。精準醫學不應該這樣,應該順著走,只有順著本源探尋,才能解決中國老百姓的疾病問題。
總之,生命的過程不是簡單的物理化學的過程,基因的問題是沒法用物理化學式方法來解決的。而且這種解決方式,導致醫療容易被錯誤的引導。
比如用放療化療治療腫瘤,這種方式是值得懷疑。
我們需要儘快地擺脫以農業時代、工業時代為代表的物質時代的思維方式,進入一種全新的社會模式裡面去,讓我們的生命科學、生物經濟的發展走在世界的最前列。這個全新的社會模式就在眼前,如果說物理學是物質時代的核心,那基因學就是生命時代發展的核心。
我們必須意識到,社會的發展需要健康,沒有了生命和健康就沒有了一切,我們需要把所有的社會發展的注意力回到人的本源,回到人類的健康,回到人類生命的價值上來。
所以在華大基因,我們強調 "八項注意"和"三大紀律",讓員工務必照顧好自己的身體。
八項注意,就是吃好、早存、健腦、精心、養顏、健身、微生、防疫。
那什麼是三大紀律呢?
第一,遠離出生缺陷。在員工健康管理方面,華大的員工在生育前期及期間都會做出生缺陷檢測,在華大不容許有已知出生缺陷,畢竟我們是做基因產業的。
第二,要求我們的員工要遠離三高,遠離心腦血管疾病,要求員工早早預防,如果放了支架要趕緊恢復拿掉。
第三,遠離腫瘤。中國的腫瘤早期防治不如歐美國家,我們腫瘤的五年生存率連歐美國家的一半都不到。華大的目標就是提高中國的腫瘤病人的五年生存率,在五年、十年追上歐美的國家。通過華大的努力,不僅僅是讓員工,還得讓華大的服務對象也遠離腫瘤。
我是極端"自私自利"、"貪生怕死"的,所以要求一切從我做起,從員工做起,做好自己。只有證明自己,才能造福人類。
健康、美麗、長壽,也只是我們目標的其中一小部分。我們的深商生命健康產業聯盟,在深圳啟動了一個雙百計劃(百人百歲),正在給大家做一個規劃,能夠解決體質和顏值永葆的問題。
拿我自己舉例,我的血是白顏色的,我有一個是HRG雜合突變基因,我的血轉不出去,血像牛奶一樣。當時醫生說這樣的基因攜帶者如果不注意就活不到50歲,我活了60好幾了。我科學地干預與管理健康,看我,現在還可以登山、滑雪……
我們的同事發現原來我臉上有一個老年斑,今年問我為什麼老年斑沒有了,我說我不告訴你,這是秘方,我們要像機器人一樣的永遠工作。大家要相信科技的力量。
我們要的不是"養老",因為養老意味著等吃、等睡、等死。基因不老,兩質永葆。華大的抗衰老要科學化、標準化、智能化、娛樂化。讓大家都活得非常健康的同時,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這些依靠基因科技的發展,是完全有可能實現的。近幾年來,生命科學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追趕物質科學,換句話說,物質科學差不多應該讓位生命科學了。從農業到工業到信息時代,下一個一定是生命時代。
人類對疾病和對自身的認識,是從大體解剖開始,從大體解剖到基因組解剖,從結構到功能,這走過了幾百年的歷史,一個全新的時代到來了,在這個新一輪的生命科學發展中。
理論上,在動力上,在方向上,在速度上,甚至在模式上,中國人跟歐美人相比已經不落後了,已經超過歐洲和日本了。比如我們現在用的測序儀,只有中國和美國,這兩個國家的三個公司能生產,而且基因讀與寫的速度已超過摩爾定律了。
現在大家都說大數據 ,其實基因就是大數據,我們每個人都是大數據。
如果一個人有10個T的數據的話,100萬個人就是10個億G的數據。但這樣大的數據解讀,對人類來說是個挑戰。
2008年,華大基因與美國國立人類基因組研究所(NHGRI)共同發起了國際"千人基因組計劃;2012年,英格蘭提出了十萬人基因組計劃;2015年,美國提出了百萬人基因組和精準醫學計劃,中國十三五規劃準備投資600億做精準醫學,為的都是讀懂人類基因組。
而在2016年6月,美國人提出基因不光可以"讀",還可以"寫",要花十年時間,在一個細胞系裡合成完整的人類基因組。而就在2016年9月,我國首個且唯一的國家基因庫也正式開放運營,這是全球最大的綜合基因庫,也是全球第四個國家級的基因庫。國家基因庫的結構和功能為"三庫兩平台","三庫"是"濕庫"(即生物資源樣本庫)、"干庫"(即生物信息資料庫)和"活庫"(即生物活體庫)組成;"兩平台"是"讀平台"(即數字化平台)、"寫平台"(即合成與編輯平台)。
在十幾年前,一個人的全基因組測序,成本高達30億美元,到現在測序成本已經降到了1000美元。而在2017年,基因測序的成本還會更低,基因科學能為我們揭示的秘密還會更多。我們距離沒有出生缺陷、發現和控制腫瘤、發現和控制心腦血管疾病的未來,也將更近一步。
推薦閱讀:
※十條笑話:董事長太嚴肅,拉著個臉我緊張到爆
※聚焦京港會︱七天優品集團董事長王董受邀出席高峰會並致辭
※董事長辦公桌上的玩物 !!
※重磅!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分析師大會發言實錄
※保利董事長陳洪生軍中任職多年 稱國企要和中央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