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線技術操作規範與應用│沒想到對單純性肥胖效果這麼好!
作者:北京市中醫技術質控中心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推拿理療科 付國兵 沈潛 王康
穴位埋線療法是將可吸收性外科縫線,例如醫用腸線等置入到相應的腧穴內,通過腸線對腧穴的長期、持續性刺激作用,達到提高腧穴興奮性、傳導性、防治疾病、提高療效的目的。其適用範圍廣泛、操作簡便易行、治療效果明顯,是常用的中醫外治方法。病例分享患者女性,21歲,護士,2015年12月11日就診。
主訴:體重超重5年。
現病史:患者5年前右踝部骨折後,由於運動量下降,繼而體重極度增加,最重時體重達90 kg。現自覺神疲乏力,勞累後偶有喘憋,脘腹痞悶,喜揉按,食慾可,大便溏薄,小便正常,舌淡胖,苔薄膩,脈濡緩。
查體:身高165 cm,體重83.3 kg,體質指數(BMI)30.6 kg/m2。
實驗室檢查:血hCG(-),余正常。
診斷:單純性肥胖。
治療:根據患者病情,本病為脾虛濕困型單純性肥胖,治以健脾化濕,消除膏脂。本病穴位埋線治療選取中脘、天樞、水道、曲池、足三里、豐隆、上巨虛、下巨虛、帶脈。按基本流程操作,一周一治,五次為一療程。囑勿暴飲暴食,配合適當運動。治療間期行腹部按摩術以鞏固療效。兩次治療之後體重逐漸下降,一療程後體重降到71.8 kg,BMI 26.4 kg/m2。
作用原理穴位埋線療法是經絡理論與物理醫學相結合的產物,通過可吸收外科縫線在穴位內的生理物力作用和生物化學變化,將其刺激信息和能量經經絡傳入體內,以達「疏其氣血」,「令其條達」,治療疾病的目的。
綜觀本法的整個操作過程,實際上包含了針刺、刺血、機體組織損傷後的修復、留針(埋線)及組織療法等多種刺激效應。這多種刺激方式融為一體,相得益彰,同時發揮作用,形成一種複雜的、持久而柔和的非特異性刺激衝動,一部分經傳入神經到相應節段的脊髓后角後,內傳臟腑起調節作用,另一部分經脊髓后角上傳大腦皮層,加強了中樞對病理刺激傳入興奮的干擾、替代,再通過神經-體液的調節來調整臟腑機能狀態,促進機體代謝,提高其免疫能力,使疾病達到痊癒的目的。
選取穴位是穴位埋線療法治療疾病的基礎,是在經絡學說和現代醫學理論有機結合下進行的,與療效的好壞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臨症時應根據患者情況,在辯證原則指導下,掌握主證,分清標本緩急,選擇有效治療部位或穴位進行治療。臨床上,穴位埋線療法的取穴特點一般有辯證取穴、循經取穴、局部取穴、經驗取穴等。
適應證施術前準備
針具選擇 準備消毒用品,鑷子,一次性換藥盤,消毒紗布,埋線針,醫用敷料,並將醫用羊腸線剪成1 cm線段若干浸泡在75%的酒精內備用。
施術部位選擇 應根據病症選取適當的部位。
患者體位選擇 應選擇患者舒適、醫者便於操作的治療體位。
消毒 應注意環境清潔衛生,避免污染。無菌技術操作規範是埋線臨床操作中最容易忽視的問題之一,也是容易導致出現不良反應的問題所在,因此必須引起必要的重視。
除了保證治療室內的清潔衛生外,應特別注意施術部位的消毒以及操作者雙手的消毒。應選用一次性埋線針;並用75%的乙醇或0.5%的碘伏棉球在施術部位消毒。操作者雙手應用肥皂水清洗乾淨,再用75%的乙醇棉球擦拭。
施術方法持針姿勢
單手持法 適用於針體較短的埋線針。以(右手或左手)拇指和食指的末節指腹相對捏持針柄,其拇指指間關節微屈,食指各節也呈不同程度的屈曲狀態,中指和環指微屈或伸直抵住針體。
雙手持法 適用於針體較長的針,一手的拇、食指末節指腹相對,捏持針柄,中、環指如同單手持針法一樣,扶持於近針柄部分的針體;另一手的拇、食指末節指腹相對捏持於近針針刃部的針體,兩手將針持牢,兩手協同動作,完成埋線操作。
定向
確定埋線針刃口線的方向:埋線針有刃口,其主要功能是為了穿刺,也有切割功能。定向原則:刃口線應與人體縱軸平行、應與軀幹縱軸平行、應與腱纖維和肌纖維的走行平行、應與大血管、神經乾的走行平行。
進針法
刺手和壓手配合,進針時一邊按壓,一邊刺入,使針尖透入皮膚,然後進行進一步操作。
單手進針法 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針,中指端緊靠穴位,指腹抵住針身下段,當拇、食指用力向下用力按壓時,中指隨之屈曲,將針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雙手進針法
① 爪切進針法:又稱指切進針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掐在穴位上;右手持針,將針緊靠甲緣刺入皮下。星狀神經節埋線就用爪切進針法。
② 夾持進針法:用左手拇、食指捏住針身下段,露出針尖;右手拇、食指夾持針柄;將針尖對準穴位,在接近皮膚時,雙手配合,迅速把針刺人皮下,直至所要求的深度。此法多用於三寸以上長針的進針,腰背部埋線就常用夾持進針法。
③ 舒張進針法:左手五指平伸,食、中兩指分開置於穴位上;右手持針從食、中兩指之間刺入。行針時,食、中兩指可夾持針身,以免彎曲。在長針深刺時應用此法。對皮膚鬆弛或有皺紋的部位,可用拇、食兩指或食、中兩指將腧穴部皮膚向兩側撐開,使之繃緊,以便進針。此法多適用於腹部腧穴的進針。
④ 提捏進針法:以左手拇、食兩指將腧穴部的皮膚捏起,右手持針從捏起部的上端刺入。此法主要適用於皮肉淺薄的部位,頭面部埋線就常用提捏進針法。
留針、出針、施術後處理留針 是指進針以後,將針留置在穴位內。在留針過程中還可間歇行針,以加強針感和針刺的持續作用。留針與否和留針時間的長短主要依據病情而定。一般病症只要針下得氣,施術完畢後即可出針,或酌予留置10~20 min;對一些慢性、痙攣性病症,可適當延長留針時間,或在留針過程中作間歇運針。
出針 是埋線操作中重要的一道程序。出針時,先以左手拇、食兩指用消毒干棉球按於針孔周圍。右手持針作輕微捻轉並慢慢提至皮下,然後退出。
施術後處理 施術後有的患者容易形成皮損或伴出血。如果無出血可以不處理;如果埋線後有出血,需要用消毒干棉球擦拭乾凈,保持清潔,以防感染。
注意事項① 嚴格無菌操作,防止感染。
② 使用一次性埋線針時操作要輕、准,防止斷針。
③ 埋線宜埋入肌層,不宜埋於脂肪組織,以防脂肪液化;線頭不可露出皮膚;局部化膿時,有液滲出或線頭露出,可抽出腸線,處理好傷口,無菌包紮,並行抗感染治療。
④ 在軀幹部埋線時要防止損傷內臟;根據不同部位掌握埋線的角度和深度,避免傷及大血管和神經干,更不要直接結紮神經乾和大血管。
⑤ 自發性出血或損傷後出血不止等出血傾向的患者、損傷後易產生瘢痕的患者、心臟病發作的患者、孕婦和對麻醉及金屬過敏的患者禁用埋線治療;持久高熱,全身性皮膚病,局部有水腫、感染的患者不宜埋線治療;過度疲勞、飢餓、精神高度緊張的患者和婦女經期,暫不宜埋線治療;年老體弱、病情嚴重的患者,慎用埋線療法或少穴手輕,視病情循序漸進。
⑥ 注意術後反應:個別患者對羊腸線有過敏反應時應及時處理。若埋線後出血不止或神經分布皮膚感覺急性障礙,或所支配的肌群出現癱瘓,應及時抽出腸線並給予適當處理。
⑦ 埋線後應休息2~3天,局部避免接觸水。
⑧ 埋線後1~3天內個別患者可出現紅腫、熱痛等無菌炎症性反應現象,一般不需要處理。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2016.4.21
推薦閱讀:
※過度使用現代技術與日後記憶力衰退和抑鬱症有關
※杠鈴划船腰酸?杠鈴划船沒感覺?快來修正你的技術!
※"技術男"家中遭竊 操控丟失手機拍小偷正面照擒賊
※技術帖:追女神的6大進攻招式
※周廣仁:如何正確處理彈奏技術與音樂表現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