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陶瓷館14.明朝景德鎮窯鼎盛時期至黑暗
明代景德鎮窯鼎盛時期:宣德朝 宣德朝的產品有青花、釉里紅、青花五彩、雜釉彩、紅釉、白釉、藍釉等。宣德青花上承永樂,以進口的"蘇麻離青"為飾,燒成後呈寶石藍色,由於進口鈷料中含有較多的鐵份而呈黑鐵斑點,古雅幽靚。所燒五彩彩料濃重鮮艷,製作十分精妙,傳世極為稀少。宣德青花瓷 宣德時官窯青花瓷絕大多數使用"蘇麻離青"料,同樣具有永樂時期青花紋飾色澤濃艷、暈散、大小不等、凹陷胎骨閃銀白色「錫光」的黑色斑點等特點。同時宣德官窯還有一小部分使用國產鈷料繪紋飾,顏色艷麗穩定,沒有黑斑。宣德時期的青花瓷的胎體,比永樂時的同類器物要厚重,釉面肥厚閃青,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稱「橘皮釉」。 宣德紋飾比永樂的稍顯粗獷,隨意點繪沒有輪廓,俗稱「一筆點畫」。 常見紋飾有枇杷綬帶鳥、石榴、葡萄、四季花卉、纏枝牡丹、纏枝蓮花、纏枝菊花、纏枝靈芝、纏枝牽牛花、松竹梅歲寒三友、寶相花、束蓮、海水龍紋、雲龍、雲 鳳、海獸波濤、獅球、山石欄杆、仕女嬰戲、八寶(明代的八寶順序為:輪、螺、傘、蓋、花、魚、瓶、腸)、阿拉伯文字等,邊飾有纏枝花卉、仰蓮、蕉葉、忍 冬、龜背錦、垂雲、錦紋、回紋、弦紋等。
青花鳥食缸 明 - 宣德時期 (1426-1435)
款識:「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橫行楷書款。 鳥食缸器形師法自然,呈竹節剖開狀,亦似元寶形。缸兩側高突花卉圖案,缸身突起仿竹節弦紋三條將缸身分成四節,節內分繪竹葉與靈芝紋。全器製造工藝較為複雜,繪畫技巧嫻熟,青花發色沉穩,不為多見。
青花纏枝花卉紋盤 明 - 宣德時期 (1426-1435)流暢的線條,纏枝花卉紋葉小花大、卷葉,形成十分生動的花卉畫。
青花纏枝花卉紋八角燭台 明 - 宣德時期 (1426-1435)
高29.8厘米,口徑8.7厘米。 在明前期對外輸出打開了局面後,為適應外銷市場的需求,開始燒造外國造型的器物以供外銷,同時國內傳統造型也受其影響,出現了一些仿國外形式的製品,其中一類八方瓷燭台就是明顯仿自伊斯蘭金屬器皿。 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這件八角燭台就是這樣一件典型實物。該燭台口部和台座均為同形八棱形,口呈深杯形,束腰,下連柱,台座比較敦實厚重,亦束腰。此件燭台通體繪纏枝花卉,口部為蕉葉紋,柱上有纏枝花,座面一周為蓮瓣紋,座壁八面方形內也都有捲曲的花枝紋,圖案豐富多彩。
青花花卉紋卧壺 明 - 宣德時期 (1426-1435)
這是另一件伊斯蘭風格造型卧壺。小口,兩環耳,器身圓形狀若烏龜,壺背面扁平素胎,壺正面隆起如半球狀,在隆起中部還有凸起的圓紐。此類壺造型別緻,形體碩大,紋飾精美,原型是伊斯蘭的鑲銀銅扁壺,是典型的受西亞金屬器皿的影響而燒制的新器型。
青花纏枝花卉紋執壺 明 - 宣德時期 (1426-1435)
中國式執壺最初是由青銅器而來,在唐宋兩代是金銀器中的一種酒具,又稱「注子」、「注壺」,因朝代和用途不同,其造型也不盡相同。永樂、宣德青花瓷器由於用途十分特殊,絕大多數是用於對外賜贈或貿易需求,所以造型和用途與中國執壺有所不同。 這件青花纏枝花卉紋執壺為中亞風格的水壺,是穆斯林舉行朝拜儀式時沐浴凈身之用的器型。這種方流直徑壺都顯示了其模仿金屬器原型的痕迹,同樣以伊斯蘭金屬器為原型。
青花雙耳扁壺 明 - 宣德時期 (1426-1435)
原為伊斯蘭地區金屬製品,為朝聖者攜帶之水壺。永樂早期此式扁瓶為白釉素麵,圓底無足澀胎,後期為白釉暗花,淺圈足出現,底部施釉,同時出現青花者,均無款。宣德時期僅有青花一種,有款,造型、紋樣與永樂者相近,差異甚小。 本品呈葫蘆形,頸肩兩側各置一綬帶耳,上腹中間刻纏枝花卉紋一周,下腹前後裝飾皆為伊斯蘭地區傳統紋樣,前後兩面中心釉下刻類似太極圖案,環以八瓣長條形花瓣組成的寶相花,圓周邊際裝飾一周結繩紋;格調疏朗,刻畫流暢。宣德回青瓷 回青釉是燒造時所用鈷料為進口回青與石子青調和而成的鈷著色劑,故而得名。呈不透明的深青色,色調深濃、幽青,質量較次的顏色泛灰,可能與釉料中石子青的比例過大有一定關係。 宣德時期的回青器,釉色深淺不勻。器底和器里大多是白釉。品種除了一色素器外,還有以暗花為飾者。宣德以後各朝均有燒造,至嘉靖時期回青被更 廣泛的使用。萬曆時期的回青器以嘉靖為規範,但在質量上較遜色。至清代由於積藍、灑藍等藍釉器的始創與發展,回青器趨於衰退燒造量減少。
回青地白龍尊 明 - 宣德時期 (1426-1435)
高14cm,口徑16cm,足徑1.9cm。 廣口外撇,短頸內斂,扁圓腹,圓足外侈內施白釉。口沿青花雙弦紋一道。外飾藍地(回青)白釉暗花,頸部有蕉葉紋。兩側各飾三爪飛龍一條,仰首戲弄火珠。足部繪如意頭紋一周。藍釉呈寶石藍色,是罕見之品。 宣德時期的紋飾一改永樂時的纖細風格,顯得粗重豪放,筆法蒼勁。尤以龍紋猙獰兇猛之狀,可為明、清兩代之最。宣德青花加彩瓷青花紅彩海獸紋高足碗 明 - 宣德時期 (1426-1435)
高9厘米,口徑9.91厘米,底徑4.5厘米。 撇口,高足外侈,砂底。外壁滿繪青花海水及礬紅海獸,上下各欄弦紋一周,口內繪青花雙弦紋一周,杯心有青花雙圈「大明宣德年制」楷書款。此杯在釉下以青花海水作為地色,釉上用礬紅料染繪海獸,波濤洶湧,怪獸賓士,構圖十分新穎。是宣德青花加彩器中的傑作。宣德暗花白釉瓷白釉暗花雙耳扁壺 明 - 宣德時期 (1426-1435)
綬帶雙耳扁瓶,原為伊斯蘭地區金屬製品,為朝聖者攜帶之水壺。 本品氣質古雅,造型清秀,呈葫蘆形,頸肩兩側各置一綬帶耳,上腹中間暗刻卷草紋一周,下腹前後裝飾皆為伊斯蘭地區傳統紋樣,前後兩面中心釉下暗刻類似太極圖案,環以八瓣長條形花瓣組成的寶相花,邊際裝飾一周半錢形紋;格調疏朗,刻畫流暢。白釉溫潤潔凈,嬌嫩悅目,質如堆脂,下腹部可見橫向接痕,長方形淺圈 足,底部釉層稀薄偏白。 此式扁瓶為朱明盛世中外文化交流的見證,是兩地物質文明相互影響的結果,屬於當時代表明朝政府與中東地區交往中使用的賞賚瓷,頗為珍貴。宣德白地醬加彩瓷白地醬釉折枝花果紋盤 明 - 宣德時期 (1426-1435)
醬釉裝飾從宣德時期開始流行,在成化、弘治、正德三朝亦有燒造,但燒製成功率很低,多數不達標準的產品均被打碎填埋,傳世數量及其稀少。此大盤能夠保存至今,極為罕見,景德鎮珠山御窯遺址曾有出土,現僅首都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台北故宮博物院有藏。明代景德鎮窯黑暗時期:正統、景泰、天順朝 15世紀中期的正統、景泰、天順三朝,景德鎮官、民窯燒造的瓷器極少見有書款,因為被後人稱為景德鎮燒造瓷器的"黑暗時期"或"空白期"。傳世及出土明瓷中,有不少作品屬這一時期所燒,品種有青花、青花紅彩、鬥彩、青釉、白釉等,以青花瓷居多,不少器物具有高超的製作水平。
青花嬰戲圖碗 (十五世紀中期)
嬰戲紋指描寫兒童嬉戲、玩耍的紋飾畫面;又稱嬰戲圖或耍娃娃,是瓷畫人物的傳統題材。此碗斂口,深腹,圈足,足內白釉無款。里白釉無紋,外以青花繪童子於庭院內嬉戲,口沿下飾雲紋,足牆飾雲雷紋。
青花雙獅戲球紋盤 (十五世紀中期)
獅子於西漢時自西域傳入,被視為祥瑞之獸。 獅紋裝飾盛行於六朝前期青瓷,多在堆塑罐、唾盂等器物的肩腹部塑貼獅紋或胡人騎獅紋,還有以獅為造型的獅形燭台。 唐代瓷器上的獅紋有單純構成畫面的也有與人物配合構成畫面的。五代耀州窯青瓷上出現雙獅追逐嬉戲紋樣,為後代獅戲類紋飾打開先河。 入宋以後盛行獅子與繡球的配合紋飾,習稱「獅球紋」。元代紅綠彩瓷和青花瓷上以繪畫方法表現獅紋。明、清兩代青花瓷、五彩瓷及琉璃器上,獅紋是常用紋樣。 此盤中心構圖上為雙獅戲球,盤沿另繪2對雙獅戲球。獅子戲球為瑞兆,民間喜慶隆重會典,常有耍獅之戲,以示吉慶祥瑞。
青花雲龍紋大罐 (十五世紀中期 ,公元1465-1487年)
雲龍紋在這時期的形象又和前代不同,漸漸改變了永樂、宣德「左盤右蹙如驚電」的兇猛、神威體現。如這一閉咀的龍,龍首呈扁長方形,上唇鼻處凸起,呈如意狀,鼻端和眼眉有對稱毛上豎著,頭毛束成疏發或成蓬狀,也向上沖,幾乎和首垂直成90°,下唇須三條一束向前上沖,兩眼並列,圓睜平視,又稱"比目龍"。龍爪五趾緊靠成風車狀。身上的鱗片,早期繪工精細,後期簡單粗糙。
青花紅彩海獸紋碗 (十五世紀中期) 胎質潔白細膩,釉層肥厚,略呈青白色,直口,腹較深,圈足,底有釉。外口沿繪青花幾何圖案,腹以下滿繪青花海水,色澤青藍濃艷,青白相間的海水中有紅彩海獸奔騰于波濤中,神態生動,同類產品傳世甚少。
紅綠彩纏枝蓮紋瓶 (十五世紀中期)
高28.3厘米,口徑4.9厘米,底徑10.9厘米。紅綠彩是景德鎮彩瓷中的主要彩料,其運用時期很早,明初即已有較多使用。此瓶形制俗稱「梅瓶」,小唇口,豐肩,腹以下收斂,圈足。眉、脛部飾變形蓮瓣紋,中間飾兩組纏枝蓮紋,以礬紅彩繪出蓮花,勾出枝葉,填以綠彩。風格豪放樸實,筆繪流利。從形制、紋飾等特徵看,此瓶是明代中期景德鎮彩瓷中的重要作品。
推薦閱讀:
※生活中常見的幾款陶瓷工藝品
※【陶瓷】元青花「昭君出塞」圖罐典故
※燈飾+陶瓷,國內最全視頻講解燈飾陶瓷文章首發!(你不知道的,你沒看到的,全部都在這裡!)
※最好的彩陶
※景德鎮陶瓷器 粉彩喜上眉梢花瓶 客廳卧室擺件現代家居工藝裝飾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