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哲理故事*第四編 歷史故事(六)
《中國古代哲理故事》第四編 歷史故事(六)
袁安卧雪
袁安,東漢人,官至司空,司徒,為官以嚴明著稱。有一年冬天特別的冷,下了好幾場大雪。此時的袁安還只是一介平民,家住在洛陽城內。大雪從半夜時分就飄飄落下,花瓣大的雪片從天空中落下,不一會就給整個洛陽城穿上了一層厚厚的白色棉衣。雪下了大半夜,到天明的時候,才稍稍小了些,滿天飛起了細密的雪粒。酣睡中的人們清晨起床發現這銀裝素裹的洛陽城,心情也格外的舒暢。按照人們通常的習慣,大雪過後,都要清掃家門附近的積雪,以利於行走。於是,天剛朦朦亮,就有人出門,揮舞著掃帚,掃起雪來。有的勤快的人,一早晨要掃兩三回呢。
袁安這天也早早的起床,穿上棉服,帶著手套,拿起掃帚就要去掃雪。當他打開大門時,卻發現有一堆人都在他家門口避寒。大雪紛紛,行人和那些無家可歸的人都不敢冒雪前行,就找附近的家門口躲一會再走。看著這些人這樣的可憐,他們又冷又餓,袁安心中不免為他們傷心。想想自己雖然也沒有錢,日子過的也很艱難,但是下雪天還有一間破房子可以避寒,還能喝上一碗熱湯驅寒。袁安輕輕的把大門關上,他不忍心因為掃雪而趕走這些苦命的人,心想:就讓他們在這裡避避吧,我沒有火給他們烤,也沒有吃的給他們吃,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讓他們在我家門口避避寒。於是他放下掃帚,又回到屋裡,屋裡其實也不暖和,木炭已經燃盡,他只好又鑽到被窩裡取暖。他撮著手,蜷著身子,忍受著飢餓,不一會又睡著了。
天已經大亮,雪也停了。各家各戶都出門掃雪了,按照洛陽城的規定,每戶居民有義務清掃自己門前的雪,一方面美化市容,更重要的是方便人們的行走。袁安看家門口的人沒有離去,依舊躺在炕上,思考著自己這幾十年所走過的路。洛陽的地方官這天也早早的來到衙門,準備親自下去視察,監督各家各戶掃雪。地方官走在街上,發現家家戶戶都很積極,基本上都出來掃雪了,他很是高興。當走到袁安家門口時,發現厚厚的雪還堆在地上,絲毫沒有掃過的痕迹,就連一個腳印都沒有。有不少的人躲在那,他知道這是一群無家可歸的人在避寒。別的人家都出門掃雪了,他們就被趕走了,只好都聚集到袁安家門口了。地方官來到袁安家門口時,避寒的人們都被嚇跑了。地方官心想這麼冷的天,是不是這家的主人沒有火爐,給凍死了。於是忙命人將他門前的雪掃開,走近屋子,看見袁安瞪著雙眼,目視屋頂,直直的躺在炕上。地方官很是生氣,問道:「你怎麼不出去掃雪,你難道不知道嗎,你要負責掃凈你門前的雪。」袁安慢條斯理的起身說:「大人,您也看到了,剛剛我家門前那麼多避寒的人。別人家一掃雪他們就被敢走了,於是都跑到我家門口。這麼冷的天,他們又冷又餓,我不忍心打擾他們,把他們趕走啊。」地方官聽後很是感動,自己也是窮人的孩子,也知道挨餓受凍的滋味,袁安這樣富有同情心,如果能為朝廷效力,一定會是個為民造福的好官。於是不但沒有責備他,還舉薦他當了孝廉,日後還做了司徒、司空等大官。
哲理點撥
從別人的角度出發,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生活中就會充滿快樂和祥和。下雪的時候袁安不是先為自己考慮,而是先為那些躲在家門口的人著想。這體現了他崇高的人生境界。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能夠像袁安一樣,能先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那麼你就會擁有一個和諧的人際關係,許多事情也會順利的解決,生活也會充滿愛。為自己謀利益是人的天性,但能夠把別人的利益放在自己利益前面的人,無疑是個道德高尚的人。我們總在抱怨有些人的道德正處在滑坡的狀態,其實只要每個人都能像袁安學習,那麼人的道德精神是不會出現滑坡的。
瘦
根據漢朝的禮儀制度,每年的十二月祭祀的時候,皇帝都要賞給博士(負責教授學生、制定風俗禮儀的學士)們羊。但是歷來怎麼分羊卻沒有固定的禮法可尋。起初是買一群羊,大家隨便挑,這樣有的人手快就牽走了最好的羊,而那些手慢,或者年老的博士爭搶不過年輕的就只好撿剩下的,這樣很多人都感覺不公平。後來有人提議按照長幼尊卑來分,年長的、地位高的就分給大羊;年齡小的、地位低的就分給小羊。即使這樣也容易產生分配不均的情況,因為每隻羊的重量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同級
這一年又到了十二月祭祀的時候了,主
哲理點撥
分羊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卻能反映出一個人真實的道德水平。甄宇認為分羊的事,不用耗費太多的精力,可是大家卻想盡一切辦法,都想自己不吃虧。而甄宇最後挑了一隻最瘦最小的羊,他這樣做不但使大家不好意思再糾纏下去,而且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教育了大家。
一個人不要為了一些微小的利益蒙蔽了自己的心靈,過分追求物質利益,會使一個人離高尚越來越遠。生活中還有許多比物質利益更重要的東西。如果我們總是把眼睛盯在物質利益上,時間長了自己的心靈自然就會被金錢、利益所填滿,自己的生活也會越來越世俗化,道德水平也會越來越低下。
孔融慧眼識英才
孔融,字文舉,是東漢末期的著名學士,曾經在北海做官,又稱「孔北海」,和曹操之子曹植等人並稱「建安七子」。孔融在北海做官時,召王修為主薄。王修為人正直,從不貪贓枉法,在北海為官期間有口皆碑,後來被舉薦為孝廉,但是王修想把這個名額讓給邴原,邴原也是個非常孝順、非常有學問的人才。孔融聽到這個消息,感到非常震驚,對王修的舉動十分的不理解,於是就去找王修談話。孔融對王修說:「我已經知道了,邴原是個很賢德的人才,他的人品和才華大家有目共睹,你把孝廉的名額讓給他也十分的可敬啊!以前高陽氏顓頊擔任部落聯盟首領的時候,有八個才子,堯不能任用,而則加以保舉。邴原可以說十分賢德,他既然是個有才能的人,就不愁沒有出人頭地的機會,也不會因為沒有地位就患得患失,你就把舉薦邴原的機會留給後來的賢才,你看這樣可以嗎?」可是王修再次拒絕了。
孔融見王修十分的執著,就繼續對他說:「在官府中當官應該廉潔清正,能夠忍受種種苦難和意想不到的考驗,要有智謀,遇到事情要能夠隨機應變,處亂而不驚,不能犯錯誤,要教化百姓不知疲倦,遇到艱難困苦要想盡辦法度過,不能隨便放棄。我非常欣賞你的功勞,欣賞你的美德,所以才提升你在官府中做官,難道你能夠推辭嗎?」後來郡中有人造反叛亂,殺人放火,百姓受到騷擾而無法安心生活,官府也惶惶不可終日,於是王修就連夜跑到孔融的住處前來幫助孔融對付叛軍。叛亂者剛剛行動,孔融就對他的手下和左右文臣武將說:「這個時候,能夠冒險前來幫助我的只會有王修一個人,我不會看錯他的。」孔融的話音剛落,王修就急匆匆地帶人趕到了。王修的到來令所有的人十分高興,軍心大振,眾人一鼓作氣將判賊剿滅,王修也成了剿滅叛亂的最大功臣,得到了朝廷的獎賞和孔融的讚揚。
從此之後,孔融對王修更加的信任,兩個人的交情也越來越深,每當孔融有危險的時候,王修雖然已經不在任上,但是他仍然會帶著人前去幫助孔融,有時候甚至冒著生命危險也在所不惜,孔融因此經常能夠躲避災禍,逢凶化吉。
哲理點撥
王修有
我們對別人的勸說要有針對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秉性,對待同一事物同一個現象的出現,會有不同的見解和認識,根據勸說對象的性格和對待事物的看法來對其進行勸說,必然事半而功倍,否則只能事倍功半了。
諸葛亮治南中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蜀漢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劉備稱帝後任丞相,長於謀略,被後世認為是智慧的化身。劉備在白帝城駕崩之後,其子劉禪即位,按先帝遺旨奉諸葛亮為相父。
諸葛亮為報先帝三顧茅廬之恩,發誓要剿滅曹操和孫權,於是有了著名的出師表和七出祁山的故事,在出祁山之前,諸葛亮率領大軍先是征服了南方的部落,七擒孟獲,最後終於將其收服。在平定了南中的蠻夷叛亂之後,諸葛亮就全部任用以孟獲為首的當地的首領為官吏來治理南中,把南中的軍政大權和地方治理權全部交給了這些當地頭領們。有人對諸葛亮的這一舉動非常的不理解,就對他說:「丞相威震四方,南蠻全部都臣服了。但是這些南蠻的心理難以預測,他們今天順服了,明天就有可能繼續發動叛亂,那樣我們會更加的被動。我們應該趁著他們投降的大好時機,委任漢人來治理這些蠻夷百姓,順便把軍政大權掌握在自己手裡,這樣才能夠使他們歸順和徹底臣服,並漸漸接受政治上的教化和文化上的熏陶。這樣十年之內,蠻夷就能夠成為蜀國的良民,這才是上策啊。」諸葛亮對此建議先是稱讚有加,然後才語重心長的說:「如果設立漢人官吏,就要留下軍隊,而軍隊留下來,這裡又沒有足夠的糧食給養,這是困難之一;再說南蠻剛剛經歷了戰亂,許多人的父親兄弟都死了,對漢人必然非常的憎恨,如果留下漢人官吏而沒有足夠的軍隊保護,必然引起禍患,這是困難之二;另外,當地的官吏很多都犯有該罷官、殺頭的罪,他們也自知罪孽深重,如果另設漢人官吏終究是難以使他們相信自己會被饒恕,很容易再次產生矛盾和摩擦,這是困難之三。這些困難都是我們必須要嚴格面對的事實,而任命孟獲等當地首領統治南中,一方面說明了漢人對他們的絕對信任,他們必定會懷著感激的心情來盡全力治理好當地的事務;另一方面,當地的這些首領對南中的各方面情況都比較熟悉和了解,治理起來得心應手,而且他們的文化語言和風俗習慣也是相通的,這就是他們治理南中的最大優勢。現在我不留下軍隊,不必運送糧草,各項制度法規也初步定製下來,使夷、漢人民之間能夠相安無事,這就是最大的成功啊!」諸葛亮的一番話不僅說服了那些開始持反對意見的漢族官吏,而且使得以孟獲為首領的南中各部落頭頭心服口服,他們發暫要把南中治理好,永不叛亂,這就是諸葛亮的成功之處。
哲理點撥
作為後世智慧的化身,諸葛亮最大的過人之處就是他考慮問題周詳,處理事情穩妥。按照一般人的思維,在平定南蠻的叛亂之後,正應該通過設立漢人官吏駐紮漢人軍隊來加強統治,鞏固漢人的政權,以防止他們再次叛亂。而諸葛亮則反其道而行之,給當地首領以極大的信任,使得他們明白漢人對他們的充分信任和依靠,這樣反而起到了巨大的效果。
人們在處理事情的時候,要謹慎、穩妥,全面分析事情的利與弊,這樣才能揚長避短,在最大程度上將事情處理得合理,並且得到最好的結果。
以不變應萬變
張遼,字文遠,是三國時期魏國曹操的心腹和愛將。當年曹操愛惜劉備義弟關羽之才,曾經強留關羽在其帳下,在此期間,關羽結交下兩個生死朋友,一個是徐晃徐公明,另一個就是張遼張文遠。在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統治時期,張遼一直為曹操鎮守東南方,引兵抗拒東吳的隨時侵犯,於是有過張遼八百破十萬的傳奇戰役。
有一天,曹操命令張遼屯兵長社,張遼立刻準備率領部下前往長社駐紮,正在這時,軍隊里有人謀反,半夜裡在軍營四處放火作亂,全軍上下無不惶恐不安,軍心大亂,眼看就要分崩離析。身為主帥的張遼此刻並沒有絲毫的慌亂,他在細心聽取了軍士對情況的彙報後,對左右的文臣武將仔細分析道:「大家不要輕舉妄動,以免中了敵人的詭計。這不是全軍叛亂,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一定是有個別人肆意製造混亂,想趁機擾亂軍心,假如我們一慌亂,兵士們肯定跟著慌,整個軍營就會立刻亂作一團,敵人必定趁虛而入,那樣我們將死無葬身之地!如果我們冷靜地觀察是哪所軍營哪個將領在故意散播謠言或者指揮軍士作亂,我們就可以找到叛亂的真正兇手,這樣敵人的陰謀詭計就會被我們識破了,到時候他就是想跑都來不及了。」大家紛紛點頭稱讚,並將自己手下的士兵召集到張遼的中軍帳下。等全體軍隊都到齊之後,張遼才慢吞吞地出現在大夥面前,然後十分鎮定而嚴厲地命令軍中士卒說:「我知道大家是受到了蒙蔽,沒有人想要造反叛亂,臨行前曹丞相給我們下發了足夠的糧食給養和酒肉,我們的糧草充足,兵器也十分的完好,我們一定能夠完成相的重託。現在有人想趁機製造混亂,他的小伎倆是不會得逞的!不想造反的人就安靜地坐在軍營中別動,否則以叛亂論處!誰要是敢違抗命令輕舉妄動,誰就是叛亂者或是叛亂者的同黨,被抓住後一律格殺勿論!大家都回到自己的營帳中去吧!」然後,張遼率領手下的心腹將領和幾十名親兵衛士站在軍陣中。士兵們一看騷亂停止了,就乖乖的回到自己的營帳中坐下來安心待命,而叛亂的首領則顯得心慌意亂,他手下的兵士嚇得體似篩糠,有幾個甚至主動走出來承認錯誤,並揭發了叛亂的首領。只見張遼微微一笑,命令士兵將叛亂者帶上來,然後重新召集全體士兵,當著大夥的面將叛亂的首領就地正法了,這樣一來,再也沒有人敢煽動士兵叛亂了,這場騷亂的結果,不但沒有造成嚴重後果,反而被足智多謀的張遼趁機穩定了軍心,極大的提升了隊伍的戰鬥力。
哲理點撥
張遼雖然是一個武將,但卻深諳「以靜制動」的道理,在有人想藉機製造混亂的時候,反而被張遼利用,不但被揪出來了,而且還丟掉了自己的性命。我們在處理問題時也應該以智謀取勝,要有靜觀波瀾起伏的能力,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冷眼旁觀,巋然不動,等時機成熟了,自己也看清楚了事情的發展方向,再果斷地採取行動,最後必然成功制勝。如果遇事慌亂,自己先沉不住氣,那就正好中了別人的圈套,焉有不敗之理。一個人不管如何聰明和有才能,當方寸大亂的時候,也就只剩下手忙腳亂了,這樣不僅於事無補,反而會加劇事情的複雜,弄不好就會一敗塗地。
望梅止渴
曹操,字孟德,是三國時期魏國的主宰者。曹操早年在董卓手下當差,後來拉了一班人馬自立山頭,擁兵自重,以漢朝宰相的名義總理朝政,逐漸統一了北方各地。在開始的時候,曹操手下也是兵微將寡,依靠堅強的意志和鐵腕治軍逐步擴大了自己的地盤。
曹操率領兵馬長途跋涉去征服西涼的馬滕,馬滕手下有馬超、龐德、馬修、馬鐵等勇猛將領,更有韓遂等謀士在一旁出謀劃策,實力非同小可。曹操和馬滕交戰多次,經常無功而返。一次兩軍交戰後,曹操的大軍由於不熟悉地形而誤入歧途,走人了荒無人煙的地帶,路上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充饑,甚至在炎熱的太陽照射下,連口喝的水都找不到,將士們口乾舌燥,嗓子直冒煙,行軍發生了巨大困難。曹操本人也是饑渴得幾乎無法支撐,但他還需要想盡一切辦法來穩定軍心,因為如果他率先垮了,整個軍隊就會有崩潰的可能,到時候如果敵人殺過來,他們將死無葬身之地。危機之中的曹操騎在馬背上冥思苦想,最後終於想出一條妙計,他在馬上揚鞭說道:「大家快來看啊,前面有好大一片梅林,樹上結滿了梅子,又甜又酸,我們趕快前去摘了吃吧!」將士們聽到這個消息後,口腔里都流出來涎水,口渴的感覺也沒了,行軍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了。
士兵的腦子裡想的都是趕快找到梅林,以求吃一頓又甜又酸的大梅子,但部隊行進了好一陣子,仍然沒見什麼梅林,士兵們心裡開始犯嘀咕了:「哪來的什麼梅林?」不過由於急行軍了好長一段道路,雖然沒找到梅林,卻找到了水源,士兵口渴的難題一下子解決了。曹操對部將們說:「梅林是沒有的,但梅林這兩個字卻給大家點燃了新的希望,有了希望,部隊就有了繼續前進的動力,人就有了求生的力量,也就重新恢復了戰鬥力,我們距離勝利也就不遠了。」眾將士紛紛點頭稱是,後來遭遇了馬滕的部隊,兩軍戰鬥,曹操的軍隊明顯比敵人戰鬥力旺盛,最終一鼓作氣擊潰了馬軍,一舉奠定了北方的統一局面。同時,曹操還利用漢天子來要挾各路諸侯,並以皇帝的名義向袁紹、孫堅、袁術等人發號施令,最終自立為王,後來曹操的兒子曹丕稱帝,追封曹操為魏武帝。
哲理點撥
後人以「望梅止渴」比喻用想像和希望安慰自己,當然,誰也不能永遠靠「望梅」來「止渴」。但在特定的條件下,尤其是逆境中,希望往往是前進的最大動力,如果沒有了希望,人也就失去了奮鬥的力量,沒了信心和勇氣,沒有希望的人是危險的。人生難免坎坎坷坷,有時候還可能會陷入某種困境之中,但是要學會在困境中振作起來,不能束手無策,更不能消沉下去。這個故事從另一個側面告訴我們,在逆境中應該如何重新振作,只有這樣才能徹底克服客觀上的困難,最終戰勝困難並取得最後的勝利。
推薦閱讀:
※隋唐演義中的猛將們和歷史上的他們究竟差多少,有的基本瞎編!
※詞律的起源及歷史結果(一)
※聽說朱璇的背景很複雜,是不是真的?
※從國共歷史上兩次和談 展望台海統一前景
※歷史名城 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