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另類臉譜:自古君王皆薄倖,最是無情帝王家
歷史是沉重的,絕非所謂歷史劇中演繹的那樣稀奇古怪、荒誕不經。
109年前,他作為清朝最後一位皇帝坐上了紫禁城的龍椅。100年前,一個叫張勳的「辮帥」,再次將僅12歲的他擁上皇位。民國二十一年,偽滿洲國建立,這是他一生中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稱帝。這已不再是年少無知下的鬧劇,而是歷史洪流中的悲涼與愧怍。
自古君王皆薄倖,最是無情帝王家。他就是溥儀,一個複雜到自己都認不清自己的末代皇帝。
那一年,2歲的溥儀在一群皇家貴胄的簇擁下登基,年幼的他不懂自己即將面對的重擔,儘管他的老祖母在接到懿旨的時候,直接嚇暈了過去。此時積重難返的清王朝,江河日下,風雷激蕩、日薄西山,無力回天……
三年後,在辛亥革命的槍炮聲中,溥儀於次年退位,沒人會在乎此時的他,只是一個6歲的孩子。五年後,遺臣張勳率部4000餘定武「辮子軍」入京,12歲的溥儀再次被扶上龍椅,儘管只坐穩了11天就以定武軍戰敗,張勳出逃的鬧劇收場。
其後的十餘年時間裡,寓居平津的溥儀,儘管經常出入上流社會,但是在列強和軍閥之間,不若是一個任人擺布傀儡。這一期間,溥儀的復辟思想開始萌生,也漸漸向一直拉攏其的日本靠近。終於,民國二十年,九一八事變的槍炮聲中溥儀迎來了機會,11萬東北軍精銳關內進剿石友三麾下6萬餘人的叛亂,曾經北洋大時代最具權勢的老炮兒張作霖雄踞的東三省,19萬東北軍弱旅面對1萬餘日軍,在張少帥令下,拱手相送,令人嘆惋。而溥儀在3年後,就搖身一變成了東三省的康德皇帝。三次稱帝的溥儀,這一次再難洗刷。
有人曾說,面對清朝三百年江山傾覆,溥儀一生不若都是在恢復基業,哪個人能將自己的東西白白送給他人?如果他不是清朝的皇帝,如果他是朝代更久遠的一代後主,或許他還能成為一個悲劇英雄,但是他的王朝離當代的歷史洪流太近了……然而,事實如此?自己的東西?家天下?自當年清軍入關,是否真的曾把掌舵下的這片大地當作自己的家園?量中華之物力,皆與國之歡心。這樣的名言註定載入史冊,而且抗日戰爭期間的日軍,狼子之心昭然若揭。偽滿洲國可是貢獻了200萬偽軍中的五分之一,為大東亞共榮圈立下了汗馬功勞。
「我是三歲小孩,哪會懂那麼多?」這是溥儀對於金鑾殿上龍椅舒不舒服的回答。還有最後一次游故宮,排隊買票的溥儀驚訝中帶著苦笑:「到這裡來,我還得買門票。」昔日的紫禁城掌舵人,後來的紫禁城遊客……
仇恨改變不了歷史的軌跡,存在於中國數千年的皇帝稱號,無數人為之競折腰,說得出再見?一個在歷史洪流里苟且活命的悲劇人物,留下的更多是時代的反思與歷史的拷問……
推薦閱讀:
※左思不屑地看了我一眼,你也配當寒門?
※清朝的軍事和歷史資料(選)
※紂王心生懷疑,囚禁姬昌,姬昌為子報仇,決心反叛
※歷史湮沒了漢室的最後忠臣:荀彧
※從歷代茶書看中國茶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