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李迪傳世名畫《風雨歸牧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軸 絹本設色 120.7x102.8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天色昏蒙,風雨驟起,柳枝搖曳,落葉在疾風中狂舞。李迪在《風雨歸牧圖》中,一開始就刻意渲染疾風驟雨的張力。《風雨歸牧圖》表現的是風雨將作時,兩個牧童驅牛回家的場面。作者對背景的處理巧用心機。兩株古柳出枝挺拔,支撐著迎風翻舞的柳絲,側面地表現了風勢之猛。坡上雜木,岸邊蘆葦,葉落枝摧,風勢之急得到極度的渲染。
南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局部 兩牧童沿柳岸歸牧,風雨大作,柳枝、叢蘆在風雨中搖蕩。身披蓑衣、騎著水牛的牧童,頂著風雨匆匆逆風疾行。一牧童俯身前傾,在風中右手扶笠,左肋緊夾牛鞭;另一牧童爬在牛背上,轉身向後,正要撿取被風吹落的斗笠。兩個童子的神態栩栩如生。兩條水牛,一前一後,躑躕而行。在前的大牛,轉首回視,如喚似催;在後的小牛,哞哞有聲,急步趕上。兩牛奔走的姿勢頗有韻致。八隻牛蹄有起有落,或停或驅,極富於變化,足見畫家觀察之深入精微。此外,牛的形體表現,用筆深厚柔韌,更兼以蒼潤的濃淡墨色,把蹄角、毛皮、骨肉的質感特徵和肌膚的凹凸起伏天然染出。
南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局部《風雨歸牧圖》所描繪的是江南鄉村常見的景象,畫家善於從中開掘出美感,富有生活氣息。全圖用筆工細謹嚴,特童的神情、水牛的憨態也都描繪得很真切。李迪對風雨中草木的描寫亦頗獨到。畫幅右面幾乎全是柳葉,處理不好,易陷平板單調。畫家舒胸敞懷,奮筆揮灑,腕底如起風雨。線如風聲,色似雨滴,讓乾濕濃淡自然暈化。柳葉顯得繁而不亂,密而不堵,一股空靈之氣透出筆墨之外。柳葉之間,散見諸多枝條,縱橫曲直,穿插復疊,甚得筆韻。至於畫幅下半部矮木蘆草,筆法更見輕捷俊逸,疏疏密密,長長短短,隨機化出,而無刻意經營的痕迹。
南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局部 《風雨歸牧圖》是古代繪畫中描寫牧歸景色中的傑作。畫家筆墨之精妙,設色之雅緻,形態之曲肖,令人嘆為觀止;古樹勾中帶皴,一絲不苟,頗得娟秀之氣。密密的柳葉,勾點結合,濃淡相濟,層次豐富、朦朦朧朧,給人以大雨將作,細霧先到的清潤之感。更妙的是,畫者並未直寫風雨,而是透過人、牛的動態,草木的形狀,以及墨色淡彩的滲化,將風聲雨勢以及牧童的切切歸心表現的真切動人。
南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局部 本圖署有「甲午歲李迪筆」六字款,「甲午」為孝宗淳熙元年(公元一一七四年),應是傳世李迪具款作品中最早的一件。畫上鈐有明初「典禮紀察司印」半印、明朱棡及清內府鑒藏印,《石渠寶笈三編》著錄。 李迪,南宋畫家,生卒年不詳。河陽(在今河南孟縣)人。供職於孝宗趙旮、光宗趙停、寧宗趙擴三朝(1162年-1224年)畫院。曾為宣和(公元1119-1125年)畫院侍詔,紹興(公元1131-1162年)間復職畫院副使。據《畫繼補遺》記載,他為孝、光、寧三朝畫院祗候,工畫花鳥竹石,亦畫雜畫。擅長花鳥、竹石、走獸,長於寫生。畫鷹鷂撲食雀鳥之情景,富於情趣。而其畫山水的技巧,亦不在花鳥之下。
推薦閱讀:
※傳世的王羲之二十三種法帖(清晰彩版)
※中國傳世山水名畫全集
※石濤山水畫十二幀冊傳世繪畫無為齋
※唐音宋韻的文件夾【傳世經典】
※唐山:《紅樓夢》,是傳世經典還是拙劣之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