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盆景百年史
廈門盆景百年史
文|傅泉[生於1945年11月25日,廈門盆景花卉協會會長(1998至2008),主編閩南園藝,出版《廈門盆景》,主持與福建省林業廳和《花木盆景》雜誌社聯合召開2001耐翁盆景藝術研討會,舉辦2005廈門-中國盆景藝術研討會,出版耐翁盆景藝術研究等。]
一、廈門盆景百年史
廈門盆景百年史可分泉為:(一)清末至上世紀30年代;(二)上世紀30年代至解放前夕;(三)解放後至「文革」三個時期。
(一)清末至上世紀30年代
清朝末期的盆景一律都是民間的,不論是富紳巨賈或平民的家園、住宅,都有盆景保存到30年代以後,有的實物至今猶存,例如耐翁先生府邸老家的七里香、紫薇、石榴、榕樹等盆栽,造型是源於蘇州的手法,但基本上都已脫離了「六台三托」那種板滯氣味了,絕大多數是立式,節節向上生,長了三至五六枝側枝,各呈自然的樹冠,高170厘米。樹齡百年,藝術水平相當於現在某些展覽品,栽在宜興紫砂大圓盆,盆直徑76厘米。地栽紫薇、七里香,半加工造型,高300厘米。水池假山、浮雕隱山、山水壁畫、泥塑掛壁小幅山水、落地石筍、置石等,都保存到抗戰廈門淪陷時才被毀。
又如鼓浪嶼林菽庄住家裡,80年代尚存一枝落地七里香盆栽,高約240厘米,六枝側枝,七個樹冠,造型同耐翁府邸的極相似。菽庄花園裡,解放後尚存有扎「福」、「壽」等字的榕樹盆栽四五盆,高110厘米。黃奕厝家花園裡,解放前尚存有百年以上柏樹盆栽數十盆,高度一律約80厘米,栽在一式的深形盆,列置地上,造型優美。體式多樣,在現代展覽會上可算得上是不多見的好作品,80年代尚存十多盆。此外,清河別墅、四季花園等園的盆栽都在30年代先後毀滅。
民間(畫家、商人、醫生)的中小型盆栽和「植物配景」多數為榕樹、柏樹。從這些實物可知在清末廈門盆栽水平已經是不同於「六台三托」和「鞠躬如也」的模樣了。植物配景的作品,也都楚楚可觀。山水盆景大多數為海珊瑚和英德石。而用英德石作孤賞石的更多。
(二)上世紀30年代至解放前夕
這時期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年代,又是日本盆栽革新時期。由於廈門曾一度淪陷,日本盆栽革新浪潮也波及廈門,他們的口號是「創作自然盆栽」。
接著嶺南也開始革新。廈門盆栽就在這時吸取日本美術盆栽的經驗,欣賞嶺南孔泰初的整形藝術,開始醞釀技藝革新,並出現懸崖斜乾等造型。雖然大家革新技法不盡相同,但總的趨向都是自然,對「六台三托」的板滯進行改革而尋找創立新技法道路以滿足審美的需求。
這時廈門的盆景就有三類:1.山水盆景(深水、淺水);2.植物盆景(有配景);3.孤石盆景(孤賞石、水石盆景)。
(三)解放後至「文革」時期
解放後至「文革」是盆景事業大建設和大破壞時期。
解放初,民間的盆栽進—步發展。綠化辦公室和公園管理處成立。為了美化公園、建置盆景,當時綠化辦書記杜附、公園管理處書汜李秀梅、主任林育德、科研組長李芳洲協同民間的盆景藝術家十多人組織一個「美化委員會」(以下簡稱「美委會」),由照相館經理歐陽璜任會長,會址就設在公園內。公園的負責人前往參加活動,雙方配合默契。公園鼓勵民間發展盆景,「美委會」從技術上幫助公園物色採購盆栽,建設公園。1959年建國l0周年時,從專業學校畢業的技術員分配到公園,加強了公園自身的技術力量,而民間藝術家也接二連三地出現。這時公園出資委託「美委會」協助採購的盆栽就有榕、榆、楊、梅、七里香等,蔚為大觀。
1962年嶺南盆栽革新成功,創立「蓄枝截干」技法,自稱「嶺南盆栽」,發起一次全國性盆栽展覽會。廈門有公園的和民間的榕、榆盆栽參加展出,公園的一株榆樹《破壁飛龍》竟獲得全會最高評價,榕樹也得好評,《羊城晚報》及香港、福建報刊都大力宣傳這株榆為「天性奇質」,廈門盆景一時轟動全國。「美委會」會長歐陽璜十分高興,把自己全部盆景花卉約200盆連同珍貴的乾隆彩色花盆贈送給公園。這時期民間的盆景可供展覽的不下3000盆,公園的有500盆,從此,各地園林工作者不斷前來訪問。這是廈門盆景事業的黃金時代。
文革初期,各地工廠企業機關把盆景視為清除資產階級思想的對象,一律上繳到公園,僅罐頭廠一家的盆景就用卡車載了三天。文革後期.連公園的盆景也被認為是資產階級的苗子,大刮「盆景下馬」風。這時卻一反前期的做法,不少工廠以開會布置會場為名,打條子向公園借盆景。於是借的、送的、丟的、偷的、死的,把公園的盆景「消滅」掉,只有部分民間的倖存。
二、當代盆景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盆景正名平反。1979年在北京召開全國展覽會,廈門的園林,收集了殘損的家底赴京展出,一株榆樹《城外榆槐已半黃》獲得了—等獎的榮譽,這就可見廈門盆栽水平之高了。
現在回頤這段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地方盆景的發展與成功是地方園林部門與民間力量互相支持,互相依靠,通力合作的結果。盆景事業的興衰是與社會歷史的變遷密切相連的;盆景藝術的力量潛在於民間,潛在於人們對於美的不懈的追求之中。
1982年,耐翁先生在長期研究和親身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出盆栽的種植、創作和品評三個方面的理論,撰寫成書——《盆栽技藝》。在耐翁先生盆景創作理論的指導推動下,1982年以來十數年間,廈門及閩南地區盆景的發展遠遠超過了過去數百年取得的成就,藝術水平得到顯著提高。1985年9月8日,耐翁先生在市政協主席施能鶴及有關部門的支持下以及向平、周木采、林友益、蘇克慧等人的協助下創建了「廈門盆景花卉協會」,施能鶴等領導任名譽會長,耐翁親任會長。協會很快形成了一個由耐翁、范壽春、周木采組成的領導核心,並通過自己創辦的刊物《閩南園藝》以及舉辦展覽等方式促進盆景技藝的交流,同時推動了閩南地區盆景的發展,加入協會的會員逐步發展達四百餘眾,分布在閩南及福建沿海各地。
此後,1986年12月30日泉州成立盆景協會,1989年元旦漳州成立盆景協會,還有晉江、龍海、石獅等縣市也相繼成立盆景協會,出現了老中青、農工商兼搞盆景的熱潮,《盆栽技藝》成了啟蒙書、理論指導書。藝術發展口臻成熟,盆景既是藝術品,也成為商品。會員中個人擁有的盆景,有的多達數萬盆,單價高則一盆數十萬,低則一盆一二十元,足見藝術水平之高,普及面之廣。
這一時期湧現出一批優秀的盆景藝術家及其優秀的盆景作品,除了耐翁創作的《停雲靄靄》、《拂雲擎日》、《出牆紅杏》、《壽而康》、《高士虛懷》之外,還有周木采創作的《鼓浪情詩》、《敦煌舞韻》、《青龍瞰千丈》,鄭逸彬創作的《本障太空枝復湍流》、《凌峰》,庄振良創作的《紫氣東來》,黃朝根創作的《志在青雲》,陳振興創作的《黃荒孑余》,黃明山創作的〈村外〉、《聽濤》,洪養的《有根有本》,劉阿榮創作的《晨曲》,陳孝宇創作的山水盆景《黃山雲海》,黃紫安創作的《野渡無人舟自橫》,吳小北的《一夜蛙聲鳴到曉》,謝定水創作的掛壁式盆景《春頌》,黃清澤創作的掛壁根藝泡包眼戲水〉等,不勝枚舉。他們在新思潮的影響下,都按各自不同的審美情趣,探索新的創作方法,根據各自不同的藝術修養賦盆景予自己的性格和情感。在藝術創作中大部分人都不再追求單純形態的美,而是尋求外觀和內涵的統一、藝術與心靈的統一,表現某一意境與個性,尋求新的創作手法。越來越多的愛好者認識到盆景作品與內心世界的關係;作品是作者心靈的寫照和自然流露,沒有一顆美好的心靈就拿不出美好的作品。因此,每—位愛好者在努力提高自己的盆景藝術修養的同時.也開始注意到個人思想道德的修養。如周木采先生就提出「樹品即是人品」的觀點。因此這些作品不淪是盆栽或山水,它們在總體上體現著一種時代精神——創新精神,代表著一種新的文化——特區文化,表現出一種新的風格——廈門風格。
三、耐翁簡介
耐翁先生原名傅繼揚,字耐雪,老年改耐翁,號石巢,祖籍福建南安。1912年生於廈門藝術世家,由於受家庭環境影響,自幼喜愛繪畫、印石、古玩和盆景。善於鑽研。積數十年經驗,逐步形成自己的一套比較系統完善的理論。早年忙於工作。暮年退休之後舊好難釋,壯心不已,每日以藝術創作和理論研究為必修課,同時還撰寫大量文章投向國內外報刊、雜誌、電台。1980年,他用一年半時間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著作〈印石辯》,於1982年由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該書詳細介紹了我國主要的珍貴印石的實物圖片,分析其地質成因及鑒別真偽和品位的方法,是建國後第一部印石專著,系統、科學、實用,曾多次再版並譯為日文。
隨後他又用一年時間撰寫《盆栽技藝》,1982年由林業出版社出版,該書被推薦為1982年優秀科技作品,不少園藝專業學校以此書為教材,許多盆景愛好者均從此書中得到最實用、最有益的教誨。此後他還發表了數十篇盆景論文,散見於國內外有關報刊雜誌上。耐翁先生把藝術的繁榮看成社會文明進步的標誌之一,他不但注重理論的實踐和研究,而且開始致力於它的普及和推廣,1985年他不遺餘力地爭取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創建了「廈門盆景花卉協會」,並創辦了會刊〈閩南園藝》,通過會刊普及盆景知識。耐翁先生是「中國盆景藝術家協會」的倡議人之一,併兼任協會的副會長,對「中國盆景藝術家協會」提出過許多建設性和方向性的意見。
耐翁先生在盆景藝術上的主要貢獻有:
(一)熔南北「蓄枝截干」和「攀扎」技法於一爐,提出「培育為主,雕剪靈活結合,尊重植物生長規律」的創作原則和山水盆景必須「景物生動,比例合理,尊重地質地貌」的創作原則,從而開創了以閩南地區為核心的廈門盆景的獨特藝術風格。
(二)提出「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是盆景藝術創作的先導」,把審美作為研究盆景技藝的中心環節,並從正反兩方面具體闡述了怎樣審美以及丑與美的區別。他認為盆景佳作的標準是:對植株處理是否適宜,座落位置是否正確,培育造型是否得法,疏密安排是否恰當,構圖變化是否有獨到之處。對於盆景的立意、命題、題材、創作技巧,以及意境、神韻,他均有細緻的分析。
(三)1986年在武漢首屆中國盆景藝術討論會上,他對盆景的風格、流派撰文作了詳細論述,並提出自己的觀點,希望各地盆景藝術工作者既要努力創作有個人風格、地方特色的盆景作品,又要破除門派之見,共創「中國派」。實踐證明,耐翁先生的提法是符合當前盆景發展的實際情況和藝術發展規律的,使盆景藝術能予以健康發展。對於展覽評比方法,他也提出了一套比較完整系統的品評標準。
(四)耐翁是第—位把盆景創作上升到藝術的高度來認識的盆景前輩,他不同意「做」盆景和盆景「製作的說法,認為盆景並不是象工匠那樣簡單的做出來,應該是「創作」才恰當。
(五)對中國盆景的歷史發展作較深入全面研究的人。對於盆景起源問題,耐翁進一步探討了河北望都壁畫上有關「盆景」中紅花的真相。
耐翁先生一生為藝術而忘我地耕耘,他寄情於青年,希望自己的藝術生命能在青年一代身上得到延續。在86歲高齡,他仍然執著地在藝術天地中耕耘著。從1982年《盆栽技藝》問世以後,他在盆景的實踐與理論研究方面又有許多新的成果,如有關盆景歷史的問題,植物新品種的開發利用。以及個人新的盆景作品等,他對盆景美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直至他辭世的最一段光陰里,他仍不遺餘力地寫自己的第三部書。在這樣最珍貴的光陰里,他將「審美指導創作」的論點,做為全書的核心著作此書,他說人應該先認識美在哪裡,然後來說它的美在哪裡,再做出美在哪裡,以此來推動盆景的創新和全國盆景藝術水平的提高。
(本文節選自傅泉的博客)
福建廈門@逸園香柏 自薦盆景如下:
福建泉州盆友@郭建東 自薦盆景如下:
推薦閱讀:
※這座小眾海濱之城,與廈門隔海相望,人少景美還擁有閩南地道的古早味
※人均200RMB,帶你去廈門高顏值海景房滾床單!
※廈門這幾道菜登上「舌尖3」!你肯定都吃過!
※學騎車 廈門 張玥 五年級
※咪會兒共享按摩椅入駐南充車管所,打破「場景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