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胡希恕經方醫學系列學習醫論L016——經方的半表半里陰證(厥陰病)

馮世綸老師為「千古疑案」厥陰病求解!【總第144期】

正文:

第一節 怎樣判定厥陰病

半表半里和表、里一樣,於同一病位上,而有陰陽兩類不同的為證反應,其陽證《傷寒論》謂之少陽病,其陰證《傷寒論》謂之厥陰病,判定厥陰病主要依據厥陰病提綱,同時參照輔助提綱及對照少陽病特點,即病位在半表半里不屬陽證者當為厥陰病。

主提綱:第326條:厥陰之為病,消謁,氣上撞心,心中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寒飲郁於半表半里,既不得出表,又不得入里,郁而化熱,因呈上虛下寒、上熱下寒之證。寒乘虛以上迫,因感氣上撞心、心中疼熱的自覺證。蛔蟲迫於寒而上於膈,故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寒在半表半里,本不下利,與寒在里的太陰病自利益甚者不同,但若下之,則並於太陰病而下利不止。

輔助提綱:第329條:厥陰病,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愈。

陰證一段多不渴,但虛則引水自救,故厥陰病亦有渴者,這種渴者,可少與飲水即愈。這裡提示:厥陰病的消渴不是真正的熱消,是寒飲郁而化熱產生的上熱,即厥陰病以上熱下寒為主證。

歷代各家對厥陰病提綱雖做了多方面探討,但至今仍存在不少疑問,現結合篇中的具體證治,對此加一探討:

人們疑問最多的是厥陰病是三陰之一,應遵循「無熱惡寒,發於陰也」。「陰不應有熱」。哪一方劑是治療厥陰病的呢?人們對烏梅丸是治療厥陰病的方劑,認識大概是一致的,但厥陰病再沒有其他方證了嗎?反覆研讀原文,再結合臨床,聯想到烏梅丸中亦有黃連、黃柏,它們也是清熱葯矣!太陰里陰證治用四逆輩,不用清熱葯,少陰表陰證治用桂、麻方中加附子、細辛等也不用清熱葯,厥陰半表半里陰證也應遵循這一原則,那麼烏梅丸也不是治療厥陰病的方劑啦?幾十年來百思不得其解。

由於臨床因常用柴胡桂枝幹薑湯治療諸多慢性病,療效頗佳,當我再進一步探索經方的理論時,時常想到柴胡桂枝幹薑湯它是屬少陽病的治劑?還是厥陰病的治劑?反覆再讀有關原文時,終於悟到,柴胡桂枝幹薑湯是與烏梅丸相同,屬厥陰病治劑,也即是治療半表半里陰證的方劑。試看《金匱要略·瘧病》:「附方(三):柴胡桂薑湯方:治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服一劑如神效」 。再看《傷寒論》第147條:「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可見柴胡桂薑湯原本是治療「但寒不熱」者,也治療「往來寒熱、心煩」者。顯然與治療半表半里陽證的小柴胡湯相類而不相同,相類者,皆用於病在半表半里病位也;不同者,小柴胡湯用於陽證,而柴胡桂薑湯用於陰證也。因此柴胡桂薑湯是治療半表半里陰證厥陰病的典型方劑之一。

這樣由柴胡桂薑湯、烏梅丸等方證來分析厥陰病,就很容易明白厥陰病的概念了。這裡也就證明了厥陰病提綱不存在原則性大問題,即厥陰病可出現上熱,但它是上熱下寒,以寒為本。它的病機及癥狀反應符合三陰三陽的病變規律,即「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不過單純的表陰證和里陰證,在臨床常可遇到,可毫無熱症。但半表半里陰證卻很少見到無上熱者。所常見的柴胡桂枝幹薑湯證多是「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外台秘要》用柴胡桂薑湯「治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張路玉註解到:「小柴胡湯本陰陽二停之方,可隨瘧之進退,加桂枝、乾薑則進而從陽;若加括蔞、石膏則退而從陰,可類推矣」。這裡道破了柴胡桂薑湯的天機,明確告訴後人,柴胡桂薑湯是由小柴胡湯變化而來,主要加入桂枝、乾薑而成,由治療半表半里陽證,變為治療半表半里陰證。

半表半里陰證是三陰證之一,本應是「陰不得有熱」,當是「但寒不熱」,但病在半表半里不同於在表和里,邪有直接的出路,可從汗、吐、下解,故少陰表、太陰里不見熱症(但表陰證麻黃附子細辛湯方證有「反發熱」),而半表半里厥陰病邪無從出、邪無直接出路,故極易寒郁化熱,這就可明白治療「瘧寒多」、或「但寒不熱」的瘧疾為何以用黃芩了。以是可知厥陰病提綱中的「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熱」,這是寒郁化熱,因是中寒、下寒故「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消渴」,也不過是上熱下寒的表現,症如同消渴,而不同於消渴。從「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來看,其人雖渴而喝不了多少水,甚則飲入則吐,所以不是真正的消渴。為此第329條曰:「厥陰病,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愈」,正是在說明厥陰有渴的特點,更強調、證實貌似消渴而不是消渴。

另外還有從少陽病轉變為厥陰病者,如第147條:「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說明原是小柴胡湯證,由於汗、下等誤治,致邪熱內陷、津液內傷而成半表半里陰證。

因此,第326條:「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概括了厥陰病主要特點,並能提示治療原則,做為厥陰病提綱當是適宜的。而厥陰病的概念的主要特點應該是:一「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二上熱下寒。根據提綱及兩個特點,可很容易判定厥陰病。

第二節 厥陰病治則

仲景在厥陰病篇,未明確指出治療原則和方證,僅從厥陰病提綱「厥陰之為病……下之利不止」看,厥陰病是禁用下法的,厥陰病應怎樣治療呢?歷來疑難重重。我們通過對六經實質的探討,並通過多年臨床實踐,逐漸明了了其治療原則和具體方證。

從六經理論看,厥陰病與少陽病皆屬於半表半里病位,病邪在半表半里,邪無直接出路,故汗、下、吐皆非所宜,此治則在少陽病已明確指出。少陽病為半表半里陽證尚如此,厥陰病虛極更不容汗、下、吐即在不言中。以是可知,少陽病治則用和法,厥陰病的治則亦當用和法,不同的是,少陽病和以清熱,而厥陰病和以溫陽。

這裡要說明的是,厥陰病在三陰病中有其特殊性,即太陰、少陰皆屬「陰不得有熱」、「無熱惡寒者」,是因邪有一定出路。而厥陰病因邪無直接出路,易於寒郁化熱而呈上熱下寒證。認識到這一點是重要的:

其一,不知此,則不能解烏梅丸方證,這就是厥陰病是陰虛寒證,為什麼方中還黃連、黃柏呢?如認識到厥陰病有上熱下寒之變,那就好理解了。

其二,不知此,對一些方證則難分辨是屬少陽還是厥陰。後世注家因烏梅丸治厥,而認為其治厥陰病,且認為當歸四逆湯、吳茱萸湯等治厥陰病,皆能治厥,而把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生薑瀉心湯、柴胡桂枝幹薑湯……都認為是治少陽病方劑,使得厥陰病的治則和具體方證模糊難知。

其三,不知此,則不明確少陽與厥陰的分水嶺,對比小柴胡湯和烏梅丸的組成可得到啟發:小柴胡湯用柴胡、黃芩清熱,烏梅丸用黃連、黃栢清熱,兩者是相似的,更相同的是兩方都用人蔘補中益氣。所不同的是,小柴胡湯用生薑溫胃散寒,而烏梅丸用乾薑、附子溫里祛寒。這裡說明:少陽為半表半里陽熱證治以和解清熱,也即扶正(補中益氣)祛邪,其補中雖用人蔘、生薑、大棗、甘草,但無祛寒溫陽強壯的乾薑、附子。而厥陰病與少陽病的主要不同是有乾薑、附子溫陽強壯。這樣就很易理解,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生薑瀉心湯、柴胡桂枝幹薑湯……不是少陽病治劑,而屬厥陰病治劑了。

這也就明了,厥陰病的治則應是:和解半表半里,溫下清上,其方證據此亦可明了,僅探討如下。

第三節 厥陰病常見方證:略(詳見《解讀張仲景醫學》)


推薦閱讀:

藏醫學介紹——樹喻圖。
丹溪心法 序-生物谷醫學頻道
冥想保健不能取代醫學治療
外科有哪些感染?應該怎麼處理呢?
《道醫學》三元(源)論的概念

TAG:醫學 | 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