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魚油沒那麼神

深海魚油沒那麼神

宋文質(教授)

張春光(研究員)   在深海魚油引領消費群體趨之若鶩的時候,營養學家對它那「被商家明顯渲染過的」、「理想狀態中的功能」表達了強烈不  滿。至於充斥其中的各種宣導符號,專家指出,它們涉嫌欺騙或誘導。  在北京某著名連鎖大藥房,一種「深海魚油」的廠家標註為:美國健康產品協會榮譽產品。在這宗貌似進口的商品上,顧客所能見到的只是清一色的英文標識,看不到國家衛生部的批文,偶爾出現的中文也在躲躲閃閃。  這是市場上湧現出來的深海魚油產品中頗具標誌特徵的一個。動輒一二百元的售價在保健品貨架里或許算不得什麼,但是它們有足夠的「優點」令人「感動」———因為含有「人體不具備的不飽和脂肪酸」,它就能夠預防和治療很多種疾病。  作為眾多「哈深族」當中的一個,在外企工作的王雪(化名)女士早已為深海魚油的功能所「傾倒」,她是這類產品連續3年的消費者。她顯然對魚油的功能十分熟悉,以至能一字不差地對記者說出晦澀難懂的營養成分:EPA和DHA。  幾年來,城市消費群對這種「從國外舶來」(最近有媒體發現,在標註的生產地也找不到相應的來源)的保健品興趣日濃。在受訪的許多消費者中,他們深信:產自深海里無污染的魚,提煉出來的魚油對人體健康有無窮的魅力。王雪這樣的「魚油迷」甚至自信地認為,日本人經常吃魚而顯得聰明,而他們一樣能夠通過吃挪威深海或阿拉斯加深海的魚油實現。  魚油是指富含EPA、DHA的魚體內的油脂。  EPA和DHA是不飽和脂肪酸。  脂肪酸是什麼?不飽和脂肪酸又是什麼呢?  脂肪酸是組成脂肪的重要成分,它的化學結構是以碳元素組成的長鏈主體。在化學分子式中,碳與碳之間的結構稱作「鍵」。而脂肪酸分子結構的顯著特點是碳與碳之間連接均為一個鍵。這也是它與不飽和脂肪酸劃分界限的標誌———碳與碳之間為雙鍵連接的,屬於不飽和脂肪酸。  EPA的化學名為「二十碳五稀酸」,DHA的化學名則為「二十二碳六稀酸」。  「它們都是不飽和脂肪酸,分子結構極為接近。」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營養學會秘書長王光亞解釋說,「所有的飽和脂肪酸,在人體內都可以自然合成,不需要從食物中特別補充。但是人體內不具備合成不飽和脂肪酸的條件,應由食物供給,因此不飽和脂肪酸也被稱作必需脂肪酸。」  原本只是降脂和調節神經的功能,現在已被誇大得神乎其神。  由於「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即眾所周知的EPA和DHA」,深海魚油能夠「降低膽固醇,預防血管疾病」,同時,能夠「補腦健腦以及提高視力,防止近視眼」,所以,「適用病症包括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脂、腦血管障礙、心肌梗死、動脈硬化、青光眼、白內障等」。  這是記者見到的眾多深海魚油產品當中,具有共性特徵的邏輯推理。  「說實話,那些宣傳資料,我平時看都不看。」王光亞對這些具有誇張色彩的做法感到不屑和無奈。  「魚油可以降脂,對老年人比較好;對神經細胞有好處,增強記憶,對兒童大腦發育比較好,但不是吃了就更聰明。」老專家平靜地說,「其他的功能多是炒作。」  借「深海」的名義,在消費者「知識真空」里兜售概念。  「普通魚體內含EPA、DHA數量極微,只有寒冷地區深海里的魚,如三文魚、沙丁魚等魚類的體內EPA、DHA含量極高,而且陸地其他動物體內幾乎不含EPA、DHA。因此選用深海魚來提煉EPA及DHA。」  強調「深海」的一個原因就是突出環境污染小的特點。  中科院動物所張春光研究員說:「與近海相比,深海的污染小得多,那裡的魚就有一個很好的生長環境。」  「深海魚和淺海魚,乃至淡水魚,它們的魚油構成都是一樣的。主要成分不外乎兩種不飽和脂肪酸EPA、DHA。」王光亞說:「不同的只是,深海魚油里兩種成分的含量,只不過比淺海里的、江河湖泊里的魚高那麼一點點,但是單純就營養成分的性質來講,EPA、DHA都是一樣的。」因此,商家頻頻使用「深海」的字眼,就是以消費者缺乏此類相關知識,而故意誘導。  對此,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營養科副主任醫師卞華偉說得更為直白,深海魚油與普通的植物性食用油相當,花生油、芝麻油、豆油、粟米油之類的植物油內都含有深海魚油所謂的營養物質,即不飽和脂肪酸。  卞華偉先生進一步強調,所謂EPA和DHA,其實是其中兩種不飽和脂肪酸的簡稱,縮寫成英文,看上去就顯得「像那麼回事」。  吃魚油並非多多益善。  魚油並不是像很多商家宣傳的那樣,吃得越多越好,多吃反而有害。  王光亞說,不飽和脂肪酸容易發生過氧化,魚油吃得太多,沒有節制,就會產生副作用。生活中,老年斑等就是過氧化的一種表現。  更為嚴重的是還有可能發生汞中毒。  3月19日,美國食品及藥品管理局(簡稱FDA)和美國環保署聯合發出通知,根據美國科學家的多年監測和研究,海洋魚類含有大量的甲基汞。  汞是一種重金屬,人體內汞含量輕微超標對成人的危害雖然並不明顯,但卻能破壞兒童的神經系統。在這個角度上,專家建議兒童、孕婦應盡量少食用深海魚類和深海魚油。  記者從北京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宋文質教授那裡了解到,海魚含汞的現象最早出現在70年代初的日本,在那裡的漁民中曾暴發過一種怪病「水俁病」。  宋文質教授展示了這樣一個因果關係:日本化工廠不斷向海里排放含汞的廢水,海水裡的汞被浮游生物消化後變成了有機汞,即甲基汞,小蝦把浮游生物吃掉後又將汞積累在自己的體內,然後小魚吃小蝦、大魚吃小魚,在這個食物鏈中,汞在不斷地聚集,等到了鯊魚等大魚的體內,其毒性比原來高出許多倍。  「浮游生物能夠使汞發生甲基化,也就是一個汞攜帶了兩個甲基,變成了甲基汞Hg(CH3)2 。」宋教授形象地比劃著,「甲基汞的一大特點就是能順利通過人體的腦血屏障,對人的神經中樞直接產生破壞。」  宋教授說,汞中毒的癥狀是走路不穩、瘋瘋癲癲。  但FDA的專家說,也沒有必要談魚色變,有些海魚還是可以適量食用的,像三文魚、蝦、吞拿魚等。他們建議,這類海產品每周的食用量應低於340克,其他海產品包括貝類、白吞拿等,每周攝取量不要多於170克。對此,宋教授非常贊同,他說,就像轉基因食品一樣,我們並不能找到恐懼它的理由。
推薦閱讀:

魚油的11種功效及禁忌
Omega-3與高甘油三酯血症-內分泌糖尿病重磅指南怎麼說?
魚油和抑鬱症(第1部分)—— 凱倫的故事
深海魚油-養生食品- 中藥健康網
指甲上的學問

TAG:深海 | 深海魚油 | 深海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