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溝地震救災,這隻信息災情鳥成為了災後救援工作的「天眼」,掌握著無數災民的命運!

九寨溝地震發生後,陰霾一直瀰漫在這片曾經是人間天堂的土地的上空。

在這片廢墟之中,有一隻信息災情鳥一直盤踞在這片土地的上空,在大地被撕裂的第一時間把信息帶出了災區的千里之外…….

在災後救援中,與死神上演了生死時速賽跑。

「地震發生後25分鐘左右開始收集情報,大約兩個小時後我們將正式公布受災狀況和救災工作……」這是2016年厄爾多瓜地震中,這隻信息災情鳥在第一時間做出災情預判。

儘管存在語言不通、災區通信不暢等諸多阻撓,地震剛剛過去的十個小時,它就火速搜集到了初步的災害數據、當地的地理情況等有效信息,為救援提供了第一手信息。

與此同時,志願者招募同時召開,400多名志願者在它的召喚下迅速抵達各自急需的崗位。

2016年4月19日,救援人員帶著搜救犬在厄瓜多地震後的酒店廢墟中搜尋倖存者。

因為反饋及時,信息得到有效的傳遞,救災物資在第一時間傳達到位,志願服務人員也在需缺的崗位上即使候補,整個救援效率大大提升。

這隻信息災情鳥的名字叫卓明,是國內一家專業的災情信息處理機構。從災害發生起,卓明便開始組織志願者進行災害信息的搜集、核實和發布。

災害來臨時,你總能聽見卓明最迅速的反應,哪怕它遠離一線現場,條件多惡劣、地區多閉塞。

卓明的速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救災的廣度和深度。

5.12----發現一線救援的最大問題

而為它插上翅膀的,是一個叫郝南的北大醫院的牙科醫生。

一切緣起2008年5月12日,那場天崩地裂的汶川大地震。郝南還是一名在北大校園裡從事基礎醫療工作的小牙醫。

一場地震,從此把郝南舒適的人生軌跡劈開了兩半。面對生命在災難中的無助和無情,郝南意識到自己必須要做點什麼。他收拾行囊,和單位請了假,並給家裡留下了一封遺書,走上了抗震救災的不歸路。

然而,到了成都之後,郝南才發現,災區現場的情況與來之前想像得完全不一樣:大量的志願者從四面八方趕到災區,但是並沒有多少人知道災區確切發生了什麼;災區大量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很多地方得不到及時的援助;全國人民的援助物資,並不知道向哪投放......

對於外界來說,災區像一個「黑匣子」:外面的人如何知道災區發生了什麼?物質與需求之間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對稱是這裡最大的問題。

在這種混亂、無知的狀況下,救援效率如何能得到保障?

郝南留在了成都,建了志願者驛站,和其他夥伴通過網路來處理災區救援信息,把災區需求和物資援助對接在一起。他意識到協調好物資和需求之間的關係,要比自己到一線作為醫生奉獻能力更重要!

這其中,包括一車又一車的拉往漢旺的桌椅板凳,包括給都江堰鐵軍的急救藥品,在「5.12」汶川地震中,巔峰時期,郝南和其他志願者在網路群里指揮輸送的物資能覆蓋大半個災區......但也只有他們知道,這一路上走的彎路有多少。

災害過去,5.12留給郝南和志願者們的遺憾如鯁在喉:

災害剛發生之初,志願者缺乏經驗,經過長時間的混亂之後救災團隊才開始提高效率;即使如此,十萬人的血淚換來的救災經驗,卻沒有得到很好地總結和梳理,也沒有很好地傳承。

顯然,救災需要的不只是祈福和轉發,更需要生命的訊息;救災需要的不僅是救援和捐贈,還需要通過正確信息根據需求引導資源配置。

國內第一支專業救災信息處理組織成立

2010年4月14號,玉樹地震的噩耗再次傳來。

這一次,救災已經內化成為郝南心中的本能。同時,他意識到,」汶川經驗「可以發揮作用了。

他召集了之前在汶川工作的網路上的小夥伴,培訓了北大願意去玉樹的志願者,開始了利用信息傳遞「引導資源向需求」工作,於是,國內第一個專門致力於解決災害信息不對稱的志願者組織——卓明災害信息服務中心應運而生。

自此,卓明沒有缺席過任何一次有民間力量救援的重大自然災害。

卓明團隊通過實踐摸索,建立起了一整套信息處理方法。比如:制定不同級別災害下不同的響應預案;信息分類,找出搜集信息的方法;從信息的搜集到核實,整理成簡報,發放給專業的志願者團隊和救援團隊……

災害發生後,卓明會第一時間為專業的救援團隊提供災害損失情況、救援重點以及注意事項、發布災區資源需求數據、道路信息等告示性信息。

2014年郝南正式辭去了牙醫的工作,放棄了穩定的收入,成為了一個「每天忙碌的失業人員」。

災後的天眼---打開災區信息閉塞的黑匣子

2013年4月20日,四川蘆山發生7級地震。

這次災害迅速吸引了大批的志願者,像進入當年的汶川一樣,大批人潮湧進震中的蘆山。

然而,因為塌方,只有一條道路通達災區現場。災情發生後當晚,大量車輛堵塞在這條公路上,車隊排了整整30公里。

卓明在這次救援中上演了生死的賽跑。

4月21號,卓明根據地震救災的經驗,對震後八度烈度區進行了區域性排查,發現除了蘆山縣以外的救援盲區—天全縣。22號,在卓明的信息疏導下,很多救援團隊開始調轉車頭,把救援物資車輛開進天全縣;23號,媒體開始大規模報道天全縣災情.....

蘆山僥倖避免了災後信息不暢帶來的「人禍」。

卓明災害信息服務中心在災區的實際需求和一線救災人員之間搭建了一座橋樑,成為了重要的救災信息後方集散地。

信息是救災的先導,但是從未有人針對性地提出過系統性的解決方案。踏踏實實的價值觀,成為了郝南和卓明繼續前行的支點。

玉樹地震的時候,郝南身上帶著3個電話,每天要打400-500多個電話,幾乎24小時在打電話手機災區信息。整個卓明團隊成員也幾乎是連續2、3天沒法睡覺。

尼泊爾地震他們就曾經3個晚上不眠不休。不僅身體上的煎熬,還得梳理心理上的各種壓抑,往往一次大災後,一個月才能緩過來。

郝南(左二)和志願者們在魯甸災區調研農房抗震。

儘管「干這行就意味著減壽,因為太苦了」,然而一到災難發生,郝南和卓明就會把救災變成使命和本能。

也許有一天,巨大傷亡的災害將不再成為頻繁的新聞,當地質災害高發地區的村民都具有了預警和逃生能力,與其災後救援,不如人人在災前自救,這樣才是真正的挽救生命。

推薦閱讀:

也說「文明上網,言論的底線」
為什麼每次地震救災的都是解放軍或消防兵?
《唐山大地震》:向前走,向後看
南海海域地震5.5級,南海最大的地震是多大?
日本的地震真的很頻繁嗎?

TAG:工作 | 地震 | 命運 | 救援 | 天眼 | 信息 | 九寨溝 | 九寨溝地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