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定中國版圖的康熙皇帝
探索康熙帝開疆擴土、底定中國版圖的軌跡,大體可分為六步走。
第一步 智擒鰲拜,收回皇權。
其曾祖父是努爾哈赤,祖父是皇太極。其父順治帝福臨病死,8歲的玄燁即位。根據順治帝和其母后孝庄皇太后的旨意,設四大臣輔政。隨著時間的推移,四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之間的矛盾逐漸加劇。而索尼病死,蘇克薩哈被處死,遏必隆又完全聽鰲拜的,鰲拜實際已經掌握了輔政的全權。他專橫跋扈,獨斷橫行。這就嚴重地威脅到了皇權。這引起了康熙帝,尤其是其祖母孝庄太皇太后的不滿與警覺。清制,皇帝未親政是沒有頒布上諭權的。一般皇帝是16歲大婚,大婚後方可親政。為了使康熙帝儘早親政,孝庄太皇太后讓12歲的康熙帝提早大婚,14歲便親政了。
但是,鰲拜的囂張氣焰毫無收斂。被逼無奈,在孝庄太皇太后的導演下,16歲的康熙帝一舉智擒了鰲拜。在對鰲拜集團的處理上,康熙帝採取了寬大政策。鰲拜本人沒有處死。只處死了鰲拜集團的9名首要分子,其餘的都加以寬免。但是,要害崗位都安排了皇帝自己的人。在清除了鰲拜集團的同時,也為受鰲拜迫害的官員平了反。只半年的時間,便解決了鰲拜輔政8年所積累的問題。可見,年輕康熙帝的解決複雜問題的才能。當然,他的背後是睿智的孝庄太皇太后。從此,康熙帝是真正地親政了。
第二步 裁撤三藩,剪除後患。
康熙帝親政後遇到的第一個最大難題,是三藩的撤留問題。三藩是指三個有功的漢王所領的藩地。平西王吳三桂駐昆明,轄雲南、貴州兩省,鎮守西南邊陲。平南王尚之信[尚可喜之子]駐廣州,轄廣東,鎮守南國大門。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之孫,耿繼茂之子]駐福州,轄福建,防備在台灣的鄭成功的抗清勢力。還有已死的定南王孔有德的女婿孫延齡駐南寧,轄廣西。這些藩王原來都是降清的明朝將領。他們在清廷統一中國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是,隨著割據一方,勢力日增,他們便不大聽中央的管轄。其中,以平南王吳三桂為最嚴重。順治帝為了表示對他的信任,曾頒布諭旨:「凡該省文武官,賢否甄別舉劾,民間利弊因革興除,及兵馬錢糧一切事務,俱暫著該藩總管,奏請施行。內外各該衙門不得掣肘。」這就是說,皇帝准予吳三桂在其藩地擁有政治、經濟、軍事諸方面的全權。並強調指出:「內外各該衙門不得掣肘。」當然,雲南、貴州兩省的總督、巡撫還是由中央任命的。但是,在吳三桂的要求下,皇帝在任命的敕書中,竟然寫上了「聽王節制」的字句。這樣,中央委派的官員也成了他的屬吏。藩地便成了不折不扣的獨立王國。吳三桂便成了貨真價實的國王。還不止此,吳三桂還把手伸得更長,他甚至管到對其他各省官員的任免上。他把自己的親信安插到其他各省,人稱「西選」,即平西王選的。以致「西選之官,幾遍天下」。可見他的氣焰有多麼囂張。
其餘的藩地,亦成獨立王國。
他們消耗掉的國庫銀兩占很大比重。據魏源說:「天下財賦,半耗於三藩。」這個估計是比較準確的。他們在其藩地擁有很大的特權,即兵權、人權、財權,漸成尾大不掉之勢,對中央皇權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順治帝為什麼對三藩採取了容忍退讓的政策呢?主要的原因是,八旗兵戰鬥力下降,綠營兵形不成戰鬥力。建國初期,駐防南部邊疆還得依靠三藩的強大的軍力。
順治帝把三藩的沉重難題留給了康熙帝。隨著時間的推移,吳三桂的反相愈益明顯。在撤藩與否的問題上,中央有較大的爭論。但最終還是按年輕的康熙帝的意見辦的。他說:「三桂等蓄謀久,不早除之,將養癰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發。」從事後看來,這個斷然的決定還是正確的。經慎重考慮和多次謀劃,康熙帝於1673年下令裁撤三藩。當年,吳三桂反叛。一時,叛聲繼起,江南震動。20歲的康熙帝,鎮定自若。他採取軍事征討和政策安撫等軟硬兼施的策略,經8年的奮戰,於1679年,終於平定了三藩之亂。這就實現了國家的安定團結。
第三步 統一台灣,穩定江南。
統一台灣是康熙帝的一大英舉。1661年,民族英雄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回台灣。這是鄭成功對中國歷史的一個意義重大的貢獻。鄭成功和他的兒子鄭經,憑藉台灣,長期抗清。康熙帝多次招撫不成,便下決心武力解決台灣問題。1679年,下令恢復福建水師。1681年,鄭經突然病故。台灣內部發生內訌。鄭經的長子被處死。鄭經的次子年僅12歲的鄭克塽,繼承王位。線人密報:「主幼國虛,內亂必萌。內外交並,無不立潰。」乘此有利時機,康熙帝發布上諭,宣布對台灣採取「剿撫兼用」的軍政方針,實則 以剿為主,決心一舉拿下台灣。
康熙帝決定起用有爭議的將領施琅。施琅深諳康熙帝的意圖,他也認為:「順撫逆剿,大關國體。」就是說,他如歸順,我們就安撫;他如反抗,我們就進剿。施琅原為鄭成功的得意愛將,後來背鄭降清。1681年,康熙帝命其出任福建水師提督(即福建海軍司令),征討台灣。施琅兩次出海,均遇颱風,無功而返。朝內一些大臣對他產生懷疑。但此次,康熙帝力排眾議,仍然對施琅委以軍政全權。施琅不負聖恩,取得海戰大捷。鄭克爽看到大勢已去,要求投降。康熙帝赦免其罪,允其投降。並優禮有加,授其公的爵位。其部下也論功行賞,得到妥善安置。自此,台灣收歸清朝所有。設置台灣府,隸於福建省。派兵戍守。康熙帝統一台灣,意義重大。
第四步 打敗沙俄,簽定和約。
康熙帝運籌帷幄,制止了沙俄的侵擾。17世紀中葉以來,沙俄不斷侵擾我國邊境。1681年間,沙俄的侵擾愈演愈烈,移民東進,建立據點,其中以雅克薩城[即阿爾巴津]為最重要。康熙帝在摸清情況的基礎上,決定對東北邊防採取「永戍」的戰略方針。於1683年設黑龍江將軍,在黑龍江城[即璦琿]置將軍衙門,任命薩布素為首任黑龍江將軍。並派兵駐守。且擴建璦琿城。最後建成的璦琿新城,成了反抗沙俄侵略的軍事基地。又建立了水師營,有100餘艘船。同時,又派人深入沙俄後方打探敵情。經過充分準備,於1685年,康熙帝發兵3000人,水陸直逼雅克薩城。打敗俄軍,拆毀城堡,勝利班師。但是,第二年,俄軍又捲土重來。清軍沒有給他們以喘息之機,又打敗了他們。在此情形下,清方主動讓步,與沙俄簽定了平等的《中俄尼布楚條約》。從此,中俄黑龍江邊境保持了一個半世紀的安定局面。
第五步 征服蒙古,滿蒙聯盟。
康熙帝三次出兵,打敗了準噶爾部的噶爾丹。我國北方活躍著的蒙古族,有三大分支,即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漠西厄魯特蒙古內部,經多年紛爭,準噶爾部控制了領導權。1670年,噶爾丹又當上了首領。他不甘寂寞,次第興兵,意在登上蒙古各部大汗的寶座。他首先把他所在的西部掃平,稱雄中亞地區,然後,便進兵漠北蒙古,取得了勝利。進而,窺伺漠南蒙古,即內蒙。康熙帝早已洞悉噶爾丹的企圖,便積極作好請求幫助的漠北蒙古和準備抵抗的漠南蒙古的工作。舉行了有歷史意義的多倫會盟,並進行了萬人大閱兵,顯示了威力,鼓舞了士氣。這之後,康熙帝三次親征塞北,打敗了噶爾丹。噶爾丹暴病身亡。自此,蒙古三支歸附。中國的版圖達到外蒙古。康熙帝之孫乾隆帝又進兵新疆,最後完成中國版圖的底定大業。而其開路先鋒則是康熙帝。
第六步 用兵西藏,西南安定。
康熙帝用兵西藏,成功地實行了驅準保藏的軍事行動。清朝中央同西藏一直保持著君臣關係。早在1653年,達賴五世就接受了順治帝的封號。又冊封了和碩部的最高領袖為顧實汗,並通過他間接地統治西藏。然而,顧實汗死後,西藏政局不穩。準噶爾軍隊攻入西藏拉薩,和碩部在西藏75年的統治被推翻。康熙帝不能坐視不管。於1718年,他調兵入藏,攻打准軍。但由於輕敵,大敗而還。當年,他又任皇十四子為撫遠大將軍,並下詔確認格桑嘉措為真喇嘛,決定護送他進藏。這一次,康熙帝非常謹慎,經過充分的準備,於第三年才採取軍事行動。行動順利,取得全勝。西藏光復。這說明康熙帝進軍西藏的決定是正確的。
康熙帝初步奠定了中國的版圖。後來,經過雍正帝、乾隆帝的努力,中國的版圖最後底定。清初我國的疆域十分遼闊。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岸,正北接西伯利亞,東北達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台灣及其附屬島嶼釣魚島,南至南海諸島,包括「萬里長沙」等。
清朝的中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之一。
1722年,康熙帝病死,享年69歲。他死前,傳位給皇四子胤禛,是為雍正帝。
推薦閱讀:
※中國古傢具——民族精粹 古雅精麗
※【歷史煙雲】 中國歷史上馬年出生的父子皇帝有哪些?
※中國故事之大染缸
※論中國武術刀術特點
※全球「通縮大浪潮」將最先衝擊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