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美食做法大全教學視頻
相傳三國時期,蜀國諸葛亮率兵攻打南蠻,七擒七縱蠻將孟獲,使孟獲終於臣服。諸葛亮班師回朝,途中必須經過瀘水。軍隊車馬準備渡江時,突然狂風大作,浪擊千尺,鬼哭狼嚎,大軍無法渡江。此時諸葛亮召來孟獲問明原因,原來,兩軍交戰,陣亡將士無法返回故里與家人團聚,故在此江上興風作浪,阻撓眾將士回程。大軍若要渡江,必須用49顆蠻軍的人頭祭江,方可風平浪靜。
諸葛亮心想:兩軍交戰死傷難免,豈能再殺49條人命?他想到這兒,遂生一計,即命廚子以米面為皮,內包黑牛白羊之肉,捏塑出49顆人頭。然後,陳設香案,灑酒祭江。
從此,在民間即有了「饅頭」一說,諸葛亮也被尊奉為麵塑行的祖師爺。明代郎瑛在其筆記《七修類稿》中記載:「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徵孟獲,命以麵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為饅頭也。
諸葛亮創始的饅頭,畢竟裡面加上了牛羊肉餡,工序複雜且花費較多。於是,後人便將做餡的工序省去,就出現了白饅頭(不帶餡的)。
清軍入關後,漢族的饅頭為滿族貴族所喜愛。由於滿語中饅頭稱之為「餑餑」,於是有餡的饅頭就叫做「餑餑」,後來又稱為「餑子,包子」,無餡的白饅頭就簡稱為饅頭。
包子是一種把麵粉加水、糖等調勻,製作時加入肉、菜、豆蓉等餡料,發酵後通過蒸籠蒸熟而成的食品,成品外形為半球形。在南方地區,包子仍然保留了老的說法,叫做饅頭。饅頭叫做白饅頭。
編輯本段主要材料
麵粉1000克、發酵粉適量、肉餡750克、蔬菜適量、植物油50克、香油少許、雞精適量。包子是一種把麵粉加水、糖等調勻,製作時加入肉、菜、豆蓉等餡料,發酵後通過蒸籠蒸熟而成的食品,成品外形為半球形。在江南地區,包子一般叫做饅頭。
編輯本段詞意探源
(1)指有餡的饅頭。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飲食果子》:「更外賣軟羊諸色包子。」
吳自夢《夢梁錄·葷素從食店》:「且如蒸作面行賣四色饅頭,細餡大包子。」
(2)指宋代皇帝賞賜給臣子的銀錢封包。
朱彧(音:於)《萍州可談》卷一:「宮闈每有慶事,賜大臣包子銀絹,各數千匹兩。」
編輯本段傳說
宋代高承《事物紀原》引《稗官小說》中的一段話說,,就在孔明諸葛輔佐劉備打天下的過程中,諸葛亮率軍進軍西南,去征討孟獲,在橫渡瀘水(一名瀘江水),即在今雅礱江下游和金沙江會合雅礱江以後一段時,其時間正值農曆五月間,即諸葛亮《出師表》「五月渡瀘,深入不毛」,這是怎麼回事呢?就是說,農曆五月間,夏季炎熱了,瀘水與別地方的水不同,「瘴氣太濃」,不僅如此,而且水中含有毒性物質,士兵們食用了瀘水,萬萬沒有料到出現致死,以及患病者亦比較多。
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經過苦思苦想,下令讓士兵們殺豬,宰牛,將牛肉和豬肉混合在一起,剁成肉泥,和入面里,做成人頭形狀蒸熟了,讓士兵們食用結果很快就消除了士兵們的殘廢和患病者,這樣一來,瀘水周圍百姓們,就傳開了,說諸葛亮下令做的人頭形的「饅頭」可避瘟邪。
由此開始,生活中,人們不漸漸做起「饅頭」食用了。隨著社會生活實踐不斷向前發展,密切結合生活飲食上的需要,逐漸演變成由「饅頭」裡邊裝上肉餡的食物,名曰為「包子」了,因為是用面和肉餡包成的,故被人們恰到好處,給名曰為「包子」了。
這種麵食製品大約在魏、晉時便已經出現。但包子的原名卻叫「饅頭」。晉代束皙在《餅賦》中說,初春時的宴會上宜設「曼頭」。這裡所說的「曼頭」其實就是包子。至於「包子」這個名稱的使用,則始於宋代。在《愛竹淡談藪》一書中載:「宋朝有個叫孫琳的大夫,為宋寧宗治淋病,就是用饅頭包大蒜,淡豆豉,每日服三次,三日便病除,被人們視為神醫。」宋代著名的大詩人陸遊不僅寫了《籠餅》詩稱讚,對其詩亦還自作注釋;其《籠餅》詩云:「昏昏霧雨暗衡茅,兒女隨宜治酒肴,便覺此身如在蜀,一盤籠餅是豌巢,」陸遊的注釋為:「蜀中雜彘(即豬)肉作巢(即餡)的饅頭,佳甚,唐人止謂饅頭為籠餅。」由此可見,當時四川用豬肉合面做的饅頭,就已經很有名了。北宋陶谷的《清異錄》就談到當時的「食肆」熉羰稱返牡昶蹋犞幸延新簟奧毯砂子」的。南宋耐得翁在《都城紀勝》中說,臨安的酒店分茶飯酒店、包子酒店、花園酒店三種,而包子酒店則專賣鵝鴨肉餡的包子。可見這一時期包子已經很普遍了。推薦閱讀:
※天一冷就饞它!連湯都要喝精光
※有什麼比較適合新手看的美食類的書?
※行行行,沒有烤箱也能做蛋糕,一個電飯鍋足夠了滿意了吧~
※經典湯圓永遠是正室夫人,讓花里胡哨的小妖精見鬼去吧!
※吃掉這盤Papaya Salad,就等於吃掉了整個東南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