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黑船開國」到明治維新,日本如何快速實現工業化並晉陞列強行列

日本帝國的興起,是近代東亞的重大事件。作為東亞地區率先實現工業化與近代化的國家,日本這一變數的出現,深刻地改變了之後東亞的歷史。而這種改變,始於1853年。

1853年7月8日,美國海軍准將馬休·佩里率領4艘漆成黑色的軍艦駛入東京灣,把時任美國總統米勒德·菲爾莫爾寫給日本天皇的信交給了德川幕府,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關係和進行貿易。次年,佩里率領7艘戰艦再臨橫濱港。在大炮的威脅下,幕府代表被迫與美國代表於神奈川簽訂了《日美親善條約》。同意向美國開放商港進行貿易。這一事件,史稱「黑船開國」。在此之後,列強紛紛向日本派出艦隊,一個又一個條約被強加在了日本身上。

美軍登陸後,招待幕府70餘人登艦參觀做客。面對世界最先進的軍事裝備,來客發出一陣陣騷動和興奮

近代以前的日本並非是古代中國那樣的中央集權國家。自鎌倉幕府時代起,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天皇只有象徵意義,實際統治權被掌握在征夷大將軍的手中。將軍作為日本實際上的統治者,與其他被稱為「大名」的中小領主一起統治著這個島國。

「黑船開國」事件嚴重打擊了當時統治日本的德川幕府的權威。在這以後,隨著紛至沓來的「西夷」滾滾輸入的西方近代工業品,導致日本傳統的社會經濟趨於崩潰,階級與社會矛盾加劇。

由於日本獨特的社會構成與國家組織形式,在德川幕府統治的中後期, 日本國內並非猶如清帝國統治下的中國大陸一般,對外部的世界處於近似「睜眼瞎」的狀態。事實上,在日本沿海,部分大名從很早開始就一直與歐洲有著貿易關係,並且一直致力於從歐洲購買先進的武器和軍火,來武裝聽命於己的藩兵。薩摩藩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該藩位於日本列島中的九州島最南部, 長期涉足海盜和貿易活動,對外部的世界有著清醒而明確的認識。

在被迫開國之後的日子裡,隨著在日西方人的增加,外部世界的先進科學與概念,和固守傳統的日本舊勢力相互衝突,不斷激化著這個島國的內部矛盾。薩英戰爭以後,意識到日本與歐洲、美國之間在國家架構、科學技術上的驚人差距,淪亡的危險正步步逼來,面臨重重危機的日本,急需一場革命來擺脫這種困境。不堪忍受幕府統治並痛感外國侵略者壓迫日益加劇的日本士族, 決心踏上「富國強兵」的道路,最終選擇拿起武器,「以尊皇攘夷,王政復古」為口號,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

1868年1月3日,明治天皇發出了著名的《王政復古大號令》,宣布廢除幕府,也拉開了「倒幕」運動的最後一幕。

在當時,名義上擁護新天皇的軍隊雖然在數量上居於劣勢,卻有著較強的戰鬥力。1月27日,在京都附近的鳥羽、伏見將幕府軍擊潰,戊辰戰爭由此開始。此後,倒幕軍隊節節勝利,而幕府軍則一敗再敗。至1869年春,天皇軍出征北海道,於6月27日攻下幕府殘餘勢力盤踞的最後據點函館,由此宣告戊辰戰爭結束,日本全境統一。史稱「明治維新」的日本新紀元就此開啟。

以天皇為首,由倒幕骨幹把持的維新政府,於1868年4月6日發布具有政治綱領性的《五條誓文》:

  • 廣興會議,萬機決於於公論;

  • 上下一心,盛行經綸;

  • 官武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人心不倦;

  • 破舊有之陋習,基於天地之公道;

  • 求知識於世界,大振皇基。

  • 誓言要改造舊時代的日本實現邁向文明國家的夙願,並號召全體國民為此奮鬥。6月11日復公布《政體書》,對原有的國家政治構架做出改革。9月3日,天皇下詔將江戶改稱東京,並於10月23日改年號為明治。

    1869年5月9日,明治政府正式遷都東京,並開始了狂風暴雨式的改革, 其烈度不亞於645年孝德天皇的「大化改新」。

    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強制實行「版籍奉還」、「廢藩置縣」政策,重新分割日本行政區劃,將九州、四國、本州、北海道四島劃分3府72縣,建立中央集權式的政治體制,使天皇擁有名義上的無限權力。此外,政府還廢除了原有土地政策和舊藩時代設置的各種關卡,並許可土地買賣,並統一發行官方貨幣。

    明治維新期間,日本引進外國機器進行生產的紡織廠

    在社會構成上,廢除了傳統時代的「士、農、工、商」身份制度,將過去的公卿諸侯等貴族改稱為「華族」,大名以下的武士改為「士族」,其他從事農工商職業和賤民一律稱為「平民」。此外,還頒布《廢刀令》禁止武士公開帶刀上街。為確立對國家人口的控制,公布《戶籍法》建立戶籍制度。

    自明治政府建立以後,官方一直提倡學習西方社會文化及習慣,翻譯西方著作等,以謀求國人在精神和認知上的徹底開化,進而實現「脫亞入歐」的革新。為此,明治政府宣布停止採用陰曆,改用太陽曆計日。

    1872年建成的東京火車站

    維新運動的重要核心是大量引進西方近代工業技術。自1869年以後,大量採用歐洲技術的新式工廠在日本拔地而起。其效法歐洲的紡織與繅絲技術, 開始大量建立繅絲廠與紡織廠,向世界推出了第一種日本產品。

    為了進一步刺激工商業發展,確保對國家經濟的有效控制,明治政府於1882年設立日本銀行,強行撤消工商業界的行會制度和壟斷組織,推動工商業的發展。

    日本能夠迅速開化還有一個根本原因,乃是其國內極高的識字率。即便在江戶時代,日本國民的文盲率也遠低於世界平均值,甚至領先於歐美。而明治維新以後,日本政府致力於發展近代教育模式,將全日本劃分為8個大學區,各設1所大學,下設32個中學區,各有1間中學,每1中學區下設210小學區,每一所小學區設1所小學,總計全國有8所公立大學,245所中學,53760所小學。教育機關頒布《考育敕語》,灌輸考道、忠君愛國等思想,加強國家凝聚力, 並對未來的對外擴張建立精神和心裡基礎。此外亦選派留學生到英、美、法、德等先進國家留學。

    明治維新後的新式小學教育

    強軍是明治維新時代的重要內容。明治政府建立以後,日本立即推進了其軍事改革。廢止了舊藩所掌握的武裝力量,將其統一到中央政府的控制下。此外陸軍參考德國訓練,採用法國軍事編製,海軍則參考英國海軍編製與操典。1872年,《徵兵令》頒布,要求所有年滿20歲以上的成年男子服兵役。至1873年時,日本國內的作戰部隊動員人數已達40萬規模。

    甲午戰爭中的日本陸軍。甲午戰爭是日本展示明治維新初步成果的舞台。憑藉這場自上而下的改革運動,日本構築了近代國家體制,並組織起了一支近代化軍隊

    基於政治理由,民治維新以後,政府開始大力鼓勵宣揚忠於天皇的本土宗教神道。為了向歐洲國家作出「文明」的姿態,日本於1873年取消了自天草之亂以後公布的基督系宗教傳教禁令。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1882年效仿法國模式制訂刑法、1898年效仿法、德擬定混合式民事法、1899年效仿美國法律模式擬定商法。至此,有了一套系統的近代司法體系。

    與固步自封堅決維護既得利益群體,只謀求強兵富國以圖一時急需的清帝國「洋務運動」有所區別的是,明治天皇統治時代的維新運動,與其說是恢復古代日本舊制,不如說實質上是一種徹底的國家和社會的變革運動。正是這種徹底的變革,將一個封建時代的舊日本,在短暫的時間內改造成了一個帶著強烈擴張與霸權渴望的近代國家。而這種徹底的變革,也為甲午戰爭日本能夠一舉戰勝清帝國奠定了基礎。


    ZVEN 精 選


    本文摘自《日俄戰爭全史》

    這是一本國內少有的完整論述日俄戰爭全景的專著。書中描述了110年前在中國土地上,兩個帝國帝國主義強盜因利益關係大打出手的整個場景,詳細剖析了新老帝國主義國家在勢力擴張進程中走過的每一段歷程。


    推薦閱讀:

    明治維新 決心與路徑
    解密世界歷史之十五:解析日本的明治維新
    日本的明治維新與中國的戊戌變法 續三
    關於《福澤諭吉是誰?為什麼日本最高面額的紙幣上印了他的畫像》一文的淺析
    日本天皇正式表明"生前退位"意向,明治維新來首次

    TAG:日本 | 工業 | 工業化 | 明治維新 | 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