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研究:用語文味教學法教《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課堂教學實錄及反思
張岩
(大慶市第一中學)
(原載《黑龍江教育》雜誌2014年第10期)
●課前分析
此課是我代表黑龍江省語文學科帶頭人參加「送培下鄉」教育教學研討活動的展示課。我帶著程少堂老師的「語文味」到青岡、望奎和綏棱三地一路送課和交流。《中國詩歌美的「四個代表」》一課就是參考程老師2011年在廣東省的學術研討會上講授的代表課《錦瑟》而打造出來的。
1.以碩士論文為理論基礎。
基於對程少堂老師語文教學思想與「語文味」教學理念的認同,我以《程少堂語文教育思想研究》為題,撰寫了碩士畢業論文:《程少堂語文教育思想研究》。論文答辯時,五位評委一致給出了「優秀」的成績並叮嚀:「這篇文章是研究程少堂語文教育思想的,18萬字的碩士論文是要爭取出版的。程少堂的語文教育思想在中學教育界很有影響,所以你一定要繼續研究並把它完善!」
在「語文味」理論的基礎上,我用整整兩年的時間把握住任何一個可以求證語文味教學法的機會。由最初的18萬字到最後的28.5萬字,終於我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本語文教育教學專著《荒原中的舞者——程少堂語文教育思想研究》。
2.以實踐經驗為科研課題。
實踐研究期間,我都在反覆琢磨和推敲程少堂老師所提出的:「語文=語言*文章*文學*文化」這一觀點。與此同時我主持並研究了《以「經典美文」提升初中生閱讀能力的實踐研究》的省級課題,該科研成果已經編寫成三本校本教材在全國出版並發行。目前,學生完全可以獨自熟練使用的閱讀方法有四類:
①「四問法」是用於議論文和說明文的方法:寫了什麼?為什麼寫?怎樣寫的?寫得怎樣?
②「四美法」是用於記敘文的閱讀方法:語言之美——文章之美——文學之美——文化之美。
③「四知法」是用於詩詞賞析的閱讀方法:知背景+知作者+知內容+知主旨。
④「八步法」是用於文言文的閱讀方法:課文出處、寫作背景、文學常識、作者經歷、讀懂字句、疏通文意、文化內涵、表達情感。
程少堂老師提出的「一語三文」衍生出的課題研究中的「四美法」是《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一課的授課環節主要理論依據。
3.以「一語三文」為設計思路。
看看身體力行地走在最前面的語文教育教學界的前輩們:蔡明、胡明道、李衛東、趙謙翔、程少堂、鄧彤、黃厚江、餘映潮等,哪一個不是教育教學研究的典範?
懷著對他們語文教育教學思想的敬畏,我逐一地對其進行研究與實踐。親身體驗他們的授課模式,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內化與沉澱,而此節語文課就是借鑒程少堂老師所提出的「一語三文」的教學思路而講授的。
●教學流程
師:同學們好,咱們開始上課。因為你們坐車而來,老師也從大慶趕來,咱們或許都有點累了,那我先送給你們一個禮物啊!要不?(生答要。)
師:如果你們有掌聲我就給!(生鼓掌!)好了,我歌唱得不是很好,但我想送給大家一首歌,如果這首歌你們會唱,你就和老師一起唱,行不行?(生答行。)
師:我們今天的授課內容是《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那麼咱就唱這個行不行?(師生擊節而歌,好不快活!)
師:那麼首先老師想問問大家,你還知道哪些寫月亮的作品?
生: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師:說過的我們不再重複,只要說上下對句含有「月」字的詩詞就行。
生:「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師:你積累了很多。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生: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師:不錯,還有哪位同學知道其他的含有「月」詩詞?
生:「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生:「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師:蠻帥的,還有沒有?我提醒一下:張繼的《楓橋夜泊》:「煙籠寒水……」
生:「月籠紗。」(生齊背。)
師:「夜泊秦淮……」
生:「近酒家。」(生齊背。)
…………
師:好,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有沒有同學知道?「春江潮水連海平……」
生:「海上明月共潮生。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生齊背。)
師:再提示一下,李煜還寫過一首《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生:「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生齊背。)
師:很好,這些都是含有月的詩詞,那大家想一想:別人筆下的月和蘇軾筆下的月有何不同?我們先帶著這個問題讀一讀《水調歌頭》。全班起立!(生齊誦。)
一、語言之美
師:大家可背可讀,咱們再來一次。(生再次或背或誦: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太棒了,那麼咱們再加點難度。請大家打開《導學案》,上面有一首小歌謠,大家先讀一讀,我給它起了個名字叫《高低抑揚歌訣》,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生讀,同時思考其中含義。)
「平聲起」「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這個資料是老師從《比較文學簡明教程》中找到的,那麼咱們在讀詩歌的時候,就來遵守這個原則。老師先解釋一下:「平聲平道莫低昂」就是在讀一聲和二聲時,一定要保持語音語調的平直。「上聲高呼猛烈強」就是在讀三聲時,要有力。而讀到四聲—去聲的時候,你一要用最大的力氣去讀,讀完快速的收。一會兒讀《水調歌頭》的時候,(示範)「明月幾時有」,讀的時候要慢一點,手要比劃著,行不行?咱們嘗試一下,好。咱們站著,手必須滑動。DoyouUnderstand?
生:Yes!
師:OK!開始!(師邊空劃,邊誦讀。)好,請坐。感覺運動一下,還是很舒服的。那麼,通過兩種朗讀方式你能否感覺到蘇軾這首詞的語言美,感受到了嗎?
生:感受到了。
師:那麼你們想沒想過,這首詞的語言之所以這樣美,是什麼原因呢?
生:沒想過。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想一想,為什麼蘇軾的這首詞讀起來這樣美,唱起來這樣動聽?就是因為「平上去入」「高低抑揚」「迎回激蕩」,「一呼一應」「合於自然」這是我們中國詩歌的一種什麼美?
生:語言美。(生各抒己見)
生:節奏美。(生各抒己見)
生:韻律美。(生各抒己見)
師:很好。那麼,我們來總結一下。首先我們初步品讀了這首《水調歌頭》,通過大聲讀、背誦的方式初步品味了它的語言之美。然後我們又知道它美在「平上去入」「高低抑揚」「迎回激蕩」「一呼一應」之中。漢語平上去入的四個聲調,形成了中國詩歌特有的和於自然,盡善盡美的風格。那麼,我們就來看看蘇軾所描寫的天上人間。
二、文章之美
師:好,我們來看一下這首詞的文章之美。它美在哪裡呢?有人說讀蘇軾的《水調歌頭》就能感受到它是景情理完美融合的結果。那麼我們通過三個環節,來分析一下是不是這樣。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這首詞的寫作背景。誰來跟同學分享一下你所了解的背景?
生:當時蘇軾被貶,來到黃州後非常想念自己兄弟,於是作了此詞。
師:他因為什麼事被貶呢?
生:烏台詩案。
師:還能說得再細緻些嗎?(生有些為難。)好,誰還能補充一下?
生:蘇軾是因為烏台詩案也就是「文字獄」,被貶後做了一個有職無權的官,叫作團練副使。因此他一直很憂鬱,於是在夜晚賞月時突發感慨,所以做了這首詞。
師:太棒了。還有沒有同學對背景有更加細緻的研究?(生表示沒有。)那麼張老師在這裡再做一下總結與補充。其實通過剛才同學們的分析,我們大致可把背景分成兩個部分,一是家庭原因,另一個是政治生涯。剛才有同學提到他是因為想念兄弟才做此詩,那麼家中還發生了哪些事,讓他如此惆悵?蘇軾在此之前還做過一首詞:「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這裡寫得是誰呢?
生:好像是他的父親。
師:其實,是寫給他的亡妻王弗的。
生:老師,給我們講一講蘇軾的妻子吧?
師:好的。從剛才「十年生死兩茫茫」這首詞中,我們能強烈地感覺到蘇軾對王弗的情之真,意之切。那麼王弗到底是怎樣的一位女子呢?王弗十六歲嫁給蘇軾,她不僅相貌出眾,而且文思敏捷。蘇軾夜讀忘詞之時,偶有遺忘,王弗便從旁提醒,蘇軾問她其他書,她都約略知道,這讓蘇軾對她刮目相看,王弗對蘇軾關懷備至,二人情深意篤,恩愛有加。但很不幸,王弗27歲就去世了。這對東坡是絕大的打擊,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而蘇軾在寫《水調歌頭》的時候,包含各種複雜的感情,既有對已經去世的父母的深切思念,又有對亡妻的萬般不舍,還有對遠在他鄉的弟弟的想念。
師:剛才我們還提到了政治上的挫折。王安石與蘇軾兩派相鬥,後來蘇軾自求遠離政治,流放在外,政治上不得意。了解了這首詞的寫作背景之後,我們要品一品詩文,品品詩文中的「景」「情」「理」。咱們再看一下這首詞,找一下這首詞中描寫景的詞或句。
生:明月幾時有。
師:明月。
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師: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這句話你怎麼理解呢?月光下身影也跟著做出各種各樣的舞姿,是主要描寫景的嗎?
生: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師:這是描寫什麼?
生:月兒轉過紅色的樓梯,低低掛在雕花窗戶上,照著不眠之人。月色。
師:是景色描寫。
生:「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
師:這是側重寫景的嗎?還是抒發內心中的情感,但它裡面有一個字是什麼呀?月。你得把「月」字挑出來。
生:「何事長向別時圓」。
師:嗯,何事長向別時圓,這主要說的是什麼呀?月亮。
生:「不知天上宮闕」中的宮闕。
師:宮闕。
生:千里共嬋娟的嬋娟也是指月亮。
師:它怎麼解釋?
生:嬋娟就是嚮往的美好。
師:咱們有關景色先找到這裡。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有過這樣一句話:「一切景語皆情語。」這首詞中有明月,有天上宮闕,還有瓊宇,這些都是景色描寫。那麼你們覺得深夜裡,長空之中有一輪圓月,你覺得這是美景還是哀景?
生:我覺得這個在不同人眼裡有不同的感想,在蘇軾眼裡,這輪明月帶來了哀傷;但如果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看見這樣一輪明月,這就是美景了!
師:非常好。不同的人,心境不一樣,對同一件事件的看法也不一樣。也就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那麼此時此景,在蘇軾眼中又是什麼呢?
生:哀情。這樣的情感越發的沉,越發的重。
師:我們來理一下蘇軾的這條情感路線。
生: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師:作者感到事事難料。
生: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師:但願天能遂人願,一切都能美好。
生: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師:對。
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師:月下起舞清影隨人,清冷的月宮怎比得上人間。此時此刻你能否感受到蘇軾所描寫的景要表達什麼感情?看上闕「我欲乘風歸去」中哪個字?
生:欲。(異口同聲)
師:「又恐瓊樓玉宇」哪個字?
生:恐。(異口同聲)
師:「何似在人間」中的……對,「何似」。他想上天,又有種種顧慮,他在徘徊,在彷徨。那麼他最終選擇什麼?回到人間,對吧?他在月光之下起舞而行,邊吟歌,邊唱,邊跳,這是一個怎樣的蘇軾啊?洒脫,超然。這使我想起了紀曉嵐的先師陳伯崖說過兩句話: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此時的蘇軾非常……對,淡定。那麼最後我們看一下整首詞中描寫人生哲理的句子。
生: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
師:好,非常利索地找出幾個描寫人生哲理的句子。他在哀景中抒發內心的哀情,在哀情中頓悟:在流轉的大千世界中,他認為人應該積極的、陽光的,這樣去活著!所以說他跨越了一個什麼呢?「但願人長久」。
生:時間。
師:「千里共嬋娟」。又跨越了什麼呀?
生:空間。
師:他把這美好的祝願給了七年未見的弟弟,還有誰?
生:妻子。
師:還有?
生:父親。
師:對啊,儘管與他最親近的人離開了,但是在他心目中這些人將永遠的存在於他的內心世界中。(突然有學生舉手質疑。)
生:老師,他的這個作品是不是也是寫給像他一樣與父母妻子分離的人啊?
師:是啊。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即使我離開綏棱,回到大慶,但是在大慶在我的教室里,我會不會記掛著你們呢?
生:會的。(異口同聲。)
師:對,一樣的。這是一首跨越時間、跨越空間、亘古不變的大愛。所以說我發現了他這裡面是什麼樣的景啊?
生:哀景。
師:是什麼樣的一個哀景呢?剛才那個同學已經說了:「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這個月光似乎被你我賦予了生命。月光誰都不找,就找到獨自一人躺在床上的誰啊?蘇軾。這讓他的心情是多麼糾結。他非常想念自己的父母與妻子,從哪一句里可以看出來?
生:「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
師:他說,再見到「我」的時候,你還知道「我」是誰嗎?「我」已經老了,但你依舊沒變。這時候月光越亮,蘇軾內心的波動就越大!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所以說蘇軾心裡惱啊:我糾結難受的時候,你卻那樣明亮。所以說,哪裡是直接描寫月色,哪裡是間接描寫月色。哪裡是直接描寫蘇軾,哪裡是間接描寫蘇軾,我已然分不清楚了。所以說,這裡已經是人月合一了,是一種人月合一的什麼呀?
生:哀景。(異口同聲)
師:我們看看是什麼樣的情呢,剛才已經有同學們分析出來了,是情景交融的真情。他的祝福不僅送給他的親人,還送給誰啊?所有的人。他的心胸非常開闊,還有豁達。現在我們明白了蘇軾的這首詞之所以寫得好,源於它是以景抒情,然後是以理譴情。他用景來抒發情感,他用道理來排遣發泄情感。所以蘇軾的《水調歌頭》與別人的《水調歌頭》絕對不一樣。他的文章美在這裡——景、情、理的完美的融合。
三、文學之美
師:大家把老師發的資料打開,看一下蘇軾的這幾首詞。《定風波》會背嗎?這就是大家剛才所說的被貶黃州時創作的作品。你們來讀……(生讀《定風波》。)
師:看「一蓑煙雨任平生」一句,這就是剛才大家所提到的被貶黃州之後的生活。一個人如何在苦難中倒下了,那他就是弱者、是懦夫;如果在苦難中成長起來呢?對,是英雄。這首詞雖然只寫了一次道中遇雨偶發的小事,卻表現了他人生中的一種大境界。是什麼呢?
生: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異口同聲)
師:瀟洒。再看後面的《江城子·密州出獵》。瀟洒的詞人本來就是生性豁達,在密州鐵溝出獵,他左牽著黃犬,右擎著蒼鷹,身後隨著他呼啦啦一大片當地的騎士,甚至是百姓,因此他「老夫突發少年狂」。縱看蘇軾大部分詞,都有一個主要的特徵,是什麼?瀟洒,還有呢?豪放,對,還有感慨。那麼我給你一個提示,看你們能不能填上,(寫板書)能填上嗎?
生:樂觀曠達。(異口同聲)
四、文化之美
師:大家看《水調歌頭》上闕,他以「不能乘風歸去」為憾,馬上又以「何似在人間」來調整。下闕以「人有悲歡離合」為憾,馬上又以什麼來自解?
生:月有陰晴圓缺。
師:對,「月有陰晴圓缺」自解。你會發現蘇軾是一個富有智慧的人,他把大千世界中的困難、挫折、坎坷,看成微弱的「結點」,然後找到生活中美好的元素投放上去。他這時候投放到誰的身上了?
生:月。
師:對。他把內心中的情感投放到大自然中「月」的身上,因此我們看到了蘇軾的詞是樂觀曠達的。那麼我們一起背一下這首詞。(生再背《水調歌頭》。)其實在我們中國人心中無一例外都把月亮作為純美、親密的一種意象,我想問問月亮是不是蘇軾一個人的?
生:不是。
師:因此,我們中國人已經賦予了月神奇或者較高的一種地位。那麼在我們中國人眼裡,月是什麼呢?(生翻閱書籍,找尋資料。)請大家打開資料最後齊讀三句話——「月是中國人」開始。
生:月是中國人最美好的情感寄託,月是中國人理想的人和精神的象徵,月是中國人擺脫現實痛苦,期盼超越現實獲得幸福的精神的伊甸園。
師:我希望同學們能學會老師在這節課當中教給大家這種的賞析方法,叫「一語三文」。語言、文章、文學、文化,通過這四個台階,以後你們可以慢慢地去品評,品評「中國詩歌的美」,去摘取它那頂端最美麗的桂冠。留一個假期作業或者是研討作業,以月為課題,把寫月的所有詩詞、月的神話、月的文章,還有外國寫月的作品集合到一起,對比一下都有什麼不同。●課後反思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今天,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特約研究員鄧彤老師主張「素讀教學」;蘇州中學的黃厚江老師主張「本色語文」;湖北荊州教科院的餘映潮老師首創「板塊式教學思路」;重慶市中學語文特級教師王君首創「青春語文」;湖北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胡明道堅持「學長式教學」的研究;上海市中學語文特級教師程紅兵致力於「自主研究性語文教學模式」的研究;清華大學附中的趙謙翔老師倡導「綠色語文」;本世紀初,深圳市語文研究員程少堂先生首創「語文味」的概念等。語文名師們在教學進行新一輪的反思中,獨樹一幟、各領風騷。
自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今天,語文教師不會去做「戴著鐐銬跳舞的人」。作為一名「語文人」也希望可以和程少堂老師一路研究下去,去找尋「語文課」的真諦。這節送培下鄉課對於我來說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同時《水調歌頭》也是我一個值得紀念的一節語文課。
1.「語文味」是真實存在的教學理念。
這是我與異地的學生共同研讀《水調歌頭》的第一次課,在課堂上找到了「擊節而歌」的快感和前所未有的默契。黑龍江省教研員勾阿瑩老師在評委席上也連連稱快。「一氣呵成」和「酣暢淋漓」同樣也是我執教《水調歌頭》後的第一感受,那種授課時的興奮勁兒至今還是記憶猶新的。
我用實踐再次印證了程少堂所提出的理論——所謂「語文味」。在授課的整個環節中,我感受到:「以情冶情」「幽默點染」「語言品味」「意理闡發」「生命體驗」「文化視野」「個性解讀」等諸多的「語文味」教學流派的主要元素。同時也再次印證了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概念「生活中最幸福的時刻,是對心醉神迷、銷魂、狂喜以及極樂」的高峰體驗。
2.「語文味教學法」是溫暖可感的授課門徑。
隨著程老師「語文味」這一命題研究的不斷深入,語文味教學法概念的初步界定也應運而生。
程少堂老師指出語文味教學法創造的是一種「有溫度」的教學世界。即「語文味」的教學活動實質就是在教師通過課前的備課、課中的授課和課後的反思之中的「人性的重建」來引領、影響和熏陶學生在課前的預習、課中的聽課和課後的習題之中的「人性的重建」的審美過程。簡而言之就是教師在「有溫度」的教學活動中的「人性的重建」來引領、影響和熏陶學生的「人性的重建」的審美過程。
3.「文化」是傳承國學必不可少的要素。
《程少堂:語文味教學法初論》一文中指出「一語三文」教學模式為——語文=語言*(文章+文學+文化)。我們在這個公式的表述中可以發覺「語言是其中的基點和中心點,文章是重點,文學是美點,文化是亮點」。表面上看在初中生的語文課堂上來談論「文化」這個語文教學系統的基本要素,確實是有點兒超綱。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指出,要敢於鼓勵學生「超大綱」。《水調歌頭》一課中師生對於文化的挖掘還是很不到位的,教學設計中對於作品文化之美的挖掘也只是淺嘗輒止。初中生賞析《水調歌頭》一詞的「文化之美」意在指引學生在書本上和生活中學會關注,去關注他們身邊的一切具有「文化味」和「人文性」的高站位、高層次的知識信息。目的就是激發他們讀書和求知的興趣。
從「文化」這個視角去研讀文本即使在初中語文教育教學中屬於「超大綱」行為,我們依舊也是要用文本中投射出的文化味來喚醒學生內心中的文人情懷。
我從對程老師的「語文教學流派」的了解,到對「語文味」概念的認同直至去廣州親自聽程少堂老師大型研討課《錦瑟》,最後用了三年的時間完成了我的首部系統研究程少堂語文教育思想的學術專著。這一路回望「求學路」上確實是沉甸甸的收穫。
推薦閱讀:
※易學研究者首先要好好讀一讀經典
※社會資本及其主要理論研究觀點綜述|社會資本,資本,理論綜述
※尚九玉:中西宗教精神之比較研究
※你會讀教育研究論文嗎?
※如何指導高年級班主任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研究」課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