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溫病學條文《溫病條辨條文

溫病條辨條文http://www.baidu.com/s?bs=%C9%CB%BA%AE%C2%DB112%B7%BD%D6%A4&f=8&rsv_bp=1&rsv_spt=3&wd=%CE%C2%B2%A1%CC%F5%B1%E6%CC%F5%CE%C4&inputT=11805

吳鞠通《溫病條辨》經典條文_安然若思_新浪博客

溫病條辨 - 子春的日誌 - 網易博客 溫病條辨 - 子春的日誌 - 網易博客 鞠通《溫病條辨》經典條文(2012-01-28 22:59:02)

轉載

標籤: 中醫經典教育 分類: 中醫經典

吳鞠通《溫病條辨》經典條文

1、溫病者,有風溫、有溫熱、有溫疫、有溫毒、有暑毒、有濕溫、有秋燥、有冬溫、有溫瘧。

2、溫病者,始於上焦,在手太陰。

3、太陰之為病,脈不緩不緊而動數,或兩寸獨大,尺膚熱,頭痛,微惡風寒,身熱自汗,囗渴,或不渴,而咳,午後熱甚者名曰溫病。

4、太陰風溫、溫熱、溫疫、冬溫,初起惡風寒者,桂枝湯主之,但熱不惡寒而渴者,辛涼平劑,銀翹散主之。溫毒、暑溫、濕溫、溫瘧,不在此例。

5、太陰風溫,但咳身不甚熱,微渴者,辛涼輕劑,桑菊飲主之。6、太陰溫病,脈浮洪,舌黃,渴甚,大汗,面赤,惡熱者,辛涼重劑白虎湯主之。7、白虎本為達熱出表,若其人脈浮弦而細者,不可與也;脈沉者,不可與也;不渴者,不可與也;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常須識者,勿令誤也。

8、太陰溫病,寸脈大,舌絳而干,法當渴,今反不渴者,熱在營中也,清營湯去黃連主之。

9、太陰溫病,血從上溢者,犀角地黃湯合銀翹散主之。有中焦病者,以中焦法治之。若吐粉紅血水者,死不治。血從上溢,脈七八至以上,面反黑者,死不治;可用清絡育陰法。

10、邪入心包,舌蹇肢厥,牛黃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

11、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飢,午後身熱,狀若陰虛,病難速已,名曰濕溫。汗之則神昏耳聾,甚則目瞑不欲言。下之則洞泄。潤之則病深不解。長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湯主之。

12、手太陰暑溫,如上條證,但汗不出者,新加香薷飲主之。

13、暑兼濕熱,偏於暑之熱者為暑溫,多手太陰證而宜清。偏於暑之濕者為濕溫,多足太陰證而宜溫。濕熱平等者兩解之,各宜分曉,不可混也。

14、太陰伏暑,舌白口渴,無汗者,銀翹散去牛蒡、元參加杏仁、滑石主之。

15、太陰伏暑,舌赤口渴,無汗者,銀翹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麥冬主之。

16、面目俱赤,語聲重濁,呼吸俱粗,大便閉,小便澀,舌苔老黃,甚則黑有芒刺,但惡熱不惡寒,日晡益甚者,傳至中焦,陽明溫病也。脈浮洪躁甚者,白虎湯主之。脈沉數有力,甚則脈體反小而實者,大承氣湯主之。暑溫、濕溫、溫瘧、不在此例。

17、陽明溫病,諸證悉有而微,脈不浮者,小承氣湯微和之。

18、陽明溫病,無汗,小便不利,譫語者,先與牛黃丸;不大便,再與調胃承氣湯。

19、陽明溫病,無上焦證,數日不大便,當下之。若其人陰素虛,不可行承氣者,增液湯主之。服增液湯已,周十二時觀之,若大便不下者,合調胃承氣湯微和之。

20、陽明溫病,下之不通,其證有五:應下失下,正虛不能運葯,不運葯者死,新加黃龍湯主之。喘促不寧,痰涎壅滯,右寸實大,肺氣不降者,宣白承氣湯主之。左尺牢堅,小便赤痛,時煩渴甚,導赤承氣湯主之。邪閉心包,神昏舌短,內竅不通,飲不解渴者,牛黃承氣湯主之。津液不足,無水舟停者,間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氣湯主之。

21、三焦濕郁,升降失司,脘連腹脹,大便不爽,一加減正氣散主之。

22、濕郁三焦,脘悶便溏,身痛舌白,脈象模糊,二加減正氣散主之。

23、穢濕著里,舌黃脘悶,氣機不宣,久則釀熱,三加減正氣散主之。

24、穢濕著里,邪阻氣分,舌白滑,脈右緩,四加減正氣散主之。

25、穢濕著里,脘悶便泄,五加減正氣散主之。

26、脈緩身痛,舌淡黃而滑,渴不多飲,或竟不渴,汗出熱解,繼而復熱,內不能運谷之濕,外復感時令之濕,發表攻里,兩不可施,誤認傷寒,必轉壞證,徙清熱則濕不退,徒袪濕則熱愈熾,黃芩滑石湯主之。

27、吸受穢濕,三焦分布,熱蒸頭脹,身痛嘔逆,小便不通,神識昏迷,舌白渴不多飲,先宜芳香通神利竅,安宮牛黃丸。繼用淡滲,分消濁濕,茯苓皮湯。

28、風溫、溫熱、溫疫、溫毒、冬溫,邪在陽明久羈,或已下,或未下,身熱面赤,口乾舌燥,甚則齒黑唇裂;脈沉實者,仍可下之;脈虛大,手足心熱,甚於手足背者,加減復脈湯主之。

29、夜熱早涼,熱退無汗,熱自陰來者,青蒿鱉甲湯主之。

30、熱邪深入下焦,脈沉數,舌干齒黑,手指但覺蠕動,急防痙厥,二甲復脈湯主之。

31、下焦溫病,熱深厥甚,脈細促,心中憺憺大動,甚則心中痛者,三甲復脈湯主之。

32、既厥且噦(俗名呃忒),脈細而勁,小定風珠主之。

33、熱邪久羈,吸爍真陰,或因誤表,或因妄攻,神倦瘛瘲,脈氣虛弱,舌絳苔少,時時欲脫者,大定風珠主之。

34、溫病癒後,或一月至一年,面微赤,脈數暮熱,常思飲,不欲食者,五汁飲主之,牛乳飲亦主之。病後肌膚枯燥,小便溺管痛,或微燥咳,或不思食,皆胃陰虛也,與益胃五汁輩。

35、治外感如將(兵貴神速機圓法活,去邪務盡,善後務細,蓋早乎一日,則人少受一日之害);治內傷如相(坐鎮從容,神機默運,無功可言,無德可見,而人登壽域)。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


推薦閱讀:

[轉載]《溫病學》精選

TAG:溫病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