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黃金法則」,教你如何正確愛人?

社交「黃金法則」,教你如何正確愛人?

來自專欄 Jenny的心理知識課堂4 人贊了文章

?"Do un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others do unto you."

「如你希望被對待那樣,對待別人。」

黃金法則」,普遍適用於社會交際的多數場合。它告訴我們,要設身處地的替他人著想。比方說,如果忘記做家務,我當然希望妻子能體諒這是我工作太忙的無心之失,而不是刻薄責罵。「同理心」能教會我們如何善待他人。

「黃金法則」之所以成立,是因為我們所有人在很多方面都是類似的——我們都需要愛、需要被接受,我們都會經歷歡喜、憂傷、恐懼和失望。在某種特定情境下,我們所感受到的,往往也是其他大部分人同樣會感受到的。

但在很多情況中,我們的需求、體驗和情緒會帶有個人色彩。而此時,遵循「黃金法則」會把我們引入歧途。舉一個例子,親密關係中的依戀人格,就是如此。

依戀人格,是在嬰兒出生後頭幾周到幾個月的時間內,通過和母親的互動逐漸建立起來的一種深刻的情感紐帶。如果孩子可以安全的依靠媽媽,他們就能以此作為基點,開始去逐步探索,了解這個世界。當感到危險的時候,他們會退回到媽媽的懷抱,尋求安撫和情感寄託。據統計,大概有2/3的孩子屬於這種類型,剩下的1/3,則可能歸於其他兩種類型:

?

?

疏離型 -- 當孩子發現母親沒有辦法給予他們支持,他們只能依靠自己;

焦慮型 -- 只有當他們表現的特別吵鬧不安的時候,才能獲得媽媽足夠的注意。

我們嬰兒時期形成的依戀類型,會影響我們日後選擇與朋友、伴侶的相處模式。這種人際模式又可以分為兩面:

一是對伴侶的理解,例如,他們是否是可以信賴的,是否能在我們需要的時候給我們足夠的支持;

二是對自我的理解,意思是我們自己是否值得對方的愛和關懷,是否能通過與他人建立情感紐帶,來滿足自身的需求。

當兩個安全依戀人格的人進入親密關係時,其本身天然的人際模式能自然的讓他們彼此靠近,成為對方物質和情感的寄託。這些人無疑是幸運的,而「黃金法則」也實用於這種情況。但當親密關係中兩人的依戀人格不同的時候,麻煩就產生了。

Jeffry Simpson 和 Steven Rholes在他們最近的文章 --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中提到,依戀行為模式的差異在兩人關係經歷考驗的時候,最為顯著。

當雙方處於甜蜜期,彼此需求的不同並不明顯。而當衝突產生,比如某一方忘記了回電話,回簡訊,或者在約會時遲到了很久,這時,依戀人格差異導致的問題就凸顯了出來。

?

?

疏離型:在親密關係中,疏離人格的一方害怕展露自己的弱點,因此會特別表現出獨立,即通過「一切都可以自己搞定」來體現自己的力量。在壓力時期,他們往往會退回自己的空間,切斷與伴侶的聯繫。

焦慮型:這些人特別害怕被伴侶遺棄。他們往往對感情投入很多,但也會常常懷疑對方承諾的可靠性。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不夠格」,不值得被珍惜。這種不停索取的行為,會把對方嚇跑,結果反而更加強了他們「我不夠好」的這種自我認識。

不過,上述的分類不是絕對的。一個人可以是疏離型,焦慮型,也可能程度很不一樣。但如果你在疏離和焦慮兩項的得分都很低,那麼就應屬於安全型。這種類型的人追求親密關係,對情感保持開放態度,信任另一半對自己的承諾。他們知道,「我是值得被好好對待的」。

當然,這並不是說你在成人之後,就無力改變即成的依戀類型了。事實上,在我們經歷不同的情感關係後,我們的依戀人格也會逐漸變化。一個疏離或焦慮型的人,如果ta的伴侶安全度很高,那ta也可以通過與對方相處,來降低自己的不安全程度。當然,要改變一個疏離或焦慮型的人,你需要付出特別多的理解和努力。比如,對待一個焦慮型的伴侶,你需要提供比你自身理解更多的安慰和關懷。而對待一個疏離型的伴侶,當ta退回到自己的世界裡,你則需要留給ta足夠的時間和空間。

這個方法被稱為「伴侶間緩衝地帶「(partner buffering)。也就是說,你以伴侶的需求,而不是自己的需求,去對待ta。當你這麼做的時候,ta的壓力就會減輕,你們關係的衝突就能得到緩解。

所以,如果你的妻子屬於焦慮型,就算你只遲到幾分鐘,也記得給她打個電話。當她感受到你的支持,就能給予你更多支持。又或者,你疏離型的丈夫想要一個人呆著,請尊重他的選擇。這樣,他之後就更可能以開放的態度來回報你。

做到上述要求並不容易,你需要有強大的自我意識,及足夠的決心採取與直覺相違背的做法。在疏離和焦慮的伴侶關係中尤其如此。你需要首先清楚了解自己,以及伴侶的依戀人格類型。其次,你要特別注意不為「黃金法則」的直覺誤導,堅持遵從理性的聲音。

如果你是一個焦慮型的人,請時刻不忘提醒自己 -- 「我是值得被愛的」,ta是值得信任的。

如果你是迴避型的人,那麼你需要給予ta更多的情感支持。當ta要求回應時,不要退縮,給予安撫及ta需要的一切保證。

親密關係需要滿足雙方彼此的需求。但是,使用「黃金法則」來猜測對方的想法,並不可靠。

我們不應該僅僅給予ta們我們自己想要的,而是ta們真正想要的。

當ta們的需求獲得滿足時,ta們會感到安全,幸福,進而也有能力來回報和滿足我們的需求。

?


?作者簡介

Jenny: 斯坦福大學 BA(經濟學&心理學),工程學院Master,商學院MBA,師從世界著名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美國催眠師協會會員/企業領導力教練。

如果遇到生活和情感的困惑,

請在HealSpace微信頻道留下你的故事,

或發送郵件到forherhappiness@qq.com,

關注我們,就能獲得一流專家的免費解答。

------------------------------------------HealSpace-----------------------------------------?

關注我們,療愈自己,收穫幸福!

http://www.lyheal.com

?

weixin.qq.com/r/CTistEL (二維碼自動識別)

?

?


推薦閱讀:

Facebook廣告系列2:如何使用廣告管理系統?
圖片社交軟體如此之多,微博相機是否還有機會
豆豆(原點聊)APP軟體怎麼樣呢?
每周一薦| 同桌遊戲
如何評價探探這款社交軟體?

TAG:社交網路 | 社交軟體 | 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