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遊戲,還是沉浸學習,關鍵在於體驗感

沉迷遊戲,還是沉浸學習,關鍵在於體驗感

8 人贊了文章

前言:遊戲比學習更吸引人,是因為遊戲有趣,學習無聊?NO,NO,背後的真相遠遠不止這些……

對學習影響比較大的事情有哪些?玩遊戲應該能排到頭幾位,原因無他,就是因為遊戲,特別是網遊,它是以最大限度的佔用玩家在線時間作為核心指標來進行設計的。世間最公平的莫過於時間,遊戲把時間都佔據了,哪裡還有多的時間來分給學習呢?

孩子們容易被遊戲吸引,愛玩遊戲,一玩起來就忘記時間,遊戲的種種魔力背後,其實是龐大的遊戲設計理論在支撐的,這些遊戲設計團隊,已經摸透了人的生理心理屬性,設計出來的遊戲,很容易就讓孩子沉迷進去,花費大量的時間。

沉浸於學習,同沉迷於遊戲,其實有非常相似的狀態:全身心的投入,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獲得巨大的快感或成就感,內心愉悅。

這種狀態似乎在遊戲中的發生幾率遠遠大於學習,是什麼原因?

愛學習的人,和愛遊戲的人,有一個相同點,他們必然都經歷過很好的體驗,不論是學習體驗,還是遊戲體驗。正是這個良好的體驗,讓他愛上學習,或者愛上遊戲!

遊戲更有吸引力,是因為遊戲的體驗更好,快樂、興奮、刺激、有成就、很爽。為了讓你體驗到這些,你不知道遊戲設計團隊費了多大的精力。學習似乎沒有這麼好的待遇,每天都是聽課、做題、考試,無聊到了極點。但其實學習也可以有很好的體驗,而且深度學習帶來的體驗更令人滿足、愉悅,比起遊戲爽完之後的空虛,學習帶來的是真正內在的充實與滿足。

遊戲設計人員已經摸透了如何令你體驗更好,但咱們學習者卻還懵懂一片。體驗感的背後,有著普遍的生理心理規律,符合這些規律,你的體驗感就很好,反之亦然。

先來談談生理規律

每個人的大腦里,都同時存在著兩個腦,一個是「理性腦」,另一個是「情緒腦」,借用積極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的比喻,「情緒腦」是大象,而「理性腦」就是騎象人。

「騎象人是自覺的、控制的;而大象是直覺、身體、情緒等構成的無意識系統。」

騎象人——受控制的部分,可以有意識的語言化思維。

大 象——不受控制的部分,它是自動化、情緒化的,被新穎、快樂、舒適、刺激或熟悉的事物所吸引。

大象想要的,會受騎象人加以控制。他們誰更強大?

沒錯,往往大象更強大,人的本能很強大,比如騎象人看看時間,

哦,十點半了,該睡覺了!大象覺得這個遊戲太好玩了,再玩一會兒吧。誰贏了?絕大部分是大象。

而遊戲設計師們非常擅長去吸引你的大象,讓你不受控制。

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你也能激活你腦中的大象,那麼,你將會得到非常棒的學習體驗,進而愛上學習、沉浸於學習狀態之中,獲得內在的滿足。

如何去激活腦中的大象呢?只要你摸清了大象的習性,設計符合大象習性的學習方式,就可以令你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

一、及時性

大象是一個及時性的動物,它喜歡短期回報、及時行樂,即使騎象人知道長期回報的優勢所在,但這絲毫不能吸引大象。

比如認真學習,六年之後你將考上重點大學,十年之後你將找到好的工作。哦,騎象人當然知道這個道理,但是這些太長遠了,遠遠不及馬上可以開始的偶像劇有意思。

學習是一件需要堅持長期付出的事,但它的回報特別遠,總在看不見的很久以後,這種長遠性是沒有辦法吸引大象的。

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提升學習的反饋及時性。

比如下周有個比賽,那你學習的動力馬上提升,因為學習之後,在很短的時間裡你就能看到反饋,看到比賽結果。

在日常學習中,有意識的刻意的及時給予學習反饋,增強及時性:

準備一個「英語成長本」,把自己已經熟練掌握的場景語句記錄上去,定期可以看到我最近又學會了什麼?大象只要一看到又學會新內容了,就會很快樂。

和小夥伴們交流討論最近學習到的知識,運用新知識和大家交流新的體會,獲得大家的關注和認可,讓大象很興奮;

將學習內容與真實生活做一個連接,比如旅遊時和外國友人交流,數學的邏輯推理幫我分析了一個現實問題,這時大象就會很有成就感,學習起來更有動力

在一個公開的展示平台上,把自己的學習成果展示給更多的人看,大象看到有人關注,就會被刺激的立馬精神抖擻。

這些及時性的反饋,不斷吸引大象的注意,騎象人就可以更輕鬆的控制大象,在學習中不會感覺那樣枯燥,反而可以不斷體驗到學習帶來的驚奇、滿足、自豪。

二、勝任感

人的三個先天心理需求之一,就是勝任感,感受自己有能力去控制和影響自己的學習,並使之更好。

在遊戲中你體驗的是勝任感,在學習中體驗的卻是挫敗感,那你肯定愛遊戲不愛學習。

挫敗感帶來的要麼是逃避,要麼是自我懷疑,都不能促使大象更積極,大象在體驗中要追求的是勝任感。

當你在學習中感覺很困難,聽不懂時,不要強行逼迫自己去一次次碰南牆,碰的多了大象就開始躲避,騎象人越來越難以控制大象。這時騎象人最大的作用,是利用思維能力去分析知識點,困難聽不懂,必然是存在知識漏洞所導致的,要回到自己的知識能力短板上,一點點的把短板補上,在補上短板的過程中,大象真實感受到自己是有能力去勝任的,可以通過努力把漏洞補好,那麼大象就會越來越積極。

學習中的勝任感,要重視過程,而不僅僅是考試成績。

中國的教育習慣,是每次考試成績出來都會關注哪裡扣分了,哪些內容不會,理性的分析是對的,這是騎象人最擅長的,但如果學習永遠被這些負反饋包圍,大象就會自我懷疑,覺得自己太糟糕了,大象不喜歡的後果就是逃避、討厭學習,一開始學習就控制不住的煩躁、焦慮、靜不下來。

考試作為測評手段,需要去理性分析自己的知識漏洞,那大象喜歡的勝任感,就要在學習過程中去加強了。在過程中去感受自己有能力學會知識,懂得越來越多,大象的情緒很好,那騎象人在理性分析考試結果時,大象才更容易接受。

三、好奇心

大象是天生好奇的動物,它的好奇心究竟是什麼?

心理學教授喬治·路文斯汀這樣描述好奇心:「當我們感覺自己的知識出現缺口時,會有一種被剝奪的感覺,此時好奇心就產生了。好奇心是出於需要獲取所缺失的知識,以減少或消除被剝奪的感覺。」

新聞標題就很擅長利用人的好奇心。在題目中埋下一點線索,比如這個新聞標題「排片量曾超《戰狼2》,最終卻成為史詩級爛片?」題目中的線索《戰狼2》令你很熟悉很喜歡,然後線索的另一頭指向了什麼?你不知道呀,這個時刻你的好奇心被挑起來了,你忍不住要點開新聞,去把你不知道的內容彌補上。

那在學習中,如何充分利用好奇心來吸引大象呢?

首先,即將學習的新知識,要在一開始和你建立聯繫,人只會對與自己有關的內容產生好奇,對自己想知道但是不知道的內容,產生強烈的好奇!

講述知識不要平鋪直敘,要像遊戲那樣,設置合理的挑戰,吸引著你主動去行動。

好奇是源於對結果的不確定性,如果結果永遠都是對或者錯,時間稍長大象就厭倦了,在學習時出現一些意料之外的結果,這些就會讓大象充滿驚喜感。如果學習過程令你的世界觀、價值觀發生了很大變化,大象會在驚訝中更加好奇。

四、視覺性

大象還是視覺性的動物。

寫滿文字的小說,和有趣的漫畫,哪個更吸引大象?當然是後者,遊戲設計師們在視覺運用上就已經登峰造極。

現在火遍全國的學習方式「思維導圖」,就是視覺性的最好證明。

學習過程中,充分利用視覺性的、可視化的學習,會大大增加學習效果和學習體驗。

上面這些可視化的思維圖形,可以令你更容易理解抽象知識,記憶更深刻,大象也不覺得抽象內容過於枯燥,而是愉快一些。

五、內在獎勵

獎勵當然是大象最喜歡的東西之一。很多家長也會利用各式獎勵去激勵孩子學習,但是要特彆強調一點,慎用或者最好不用外在獎勵,比如各種獎品。要多多運用內在獎勵!

為什麼?

因為外在獎勵很多時候起著反作用,它獎勵的是與學習體驗無關的東西,外在獎勵會打消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它迅速的把孩子對學習本身的關注轉移到了獎品上!

大家都熟悉的那個小故事,小朋友們因為喜愛踢球,每天吵鬧的老太太不得安寧,然後老太太就利用金錢獎勵的方式,迅速把孩子們對踢球的熱愛轉移到金錢上,最終用金錢來控制孩子們的行為。結果就是,對踢球(學習本身)的熱情、關注、動力都消失了。

內在獎勵就不一樣,它聚焦於學習過程和學習體驗本身,它不是由外在物質所提供,而是由學習體驗感本身所構建。

內在獎勵的形式是多樣的,但關鍵由以下幾個要素來構建:

一、學習活動本身所產生的樂趣和勝任感;

二、學會新知識、具備新能力所產生的成就感;

三、希望掌握某項技能所帶來的期望;

四、運用新知識、新技能解決了實際問題,帶來的內在自豪感;

五、能夠幫助別人,獲得他人認可,在社交屬性上的滿足感。

根據學習內容的差異,可以組合運用以上要素,發展出多樣的內在獎勵形式。

現在新的學習模式:翻轉課堂、項目教學法、PBL問題式學習,都是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內在體驗去激勵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習體驗感。

作為一個學習者,我們要清晰認識到學習是由過程構建,「理性腦」和「情緒腦」共同參與。重視「情緒腦」的感受,才能讓騎象人更好的駕馭大象,朝著共同的目標——成績分數,一起努力前行。

weixin.qq.com/r/zUTq8kr (二維碼自動識別)

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共同構建深度學習的能力

K12階段學習同樣的知識與內容,產生的是差異性個體認知。如果只關注知識層面的學習,忽略學習背後的認知過程與思維能力發展,當能力與日益複雜的知識不相匹配時,將會顯現出學習吃力、效能不足的現象。良辰教育專註K12階段深度認知能力的發展,讓孩子運用科學的認知發展方法和策略,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

推薦閱讀:

小的哭 ,大的鬧,尿布沒洗,當媽媽的還有心思手捧書來讀國學經典,這該是一位怎樣的媽媽
零分學渣的逆襲《墊底辣妹》|小故事
在學校上自習出去打羽毛球,回來班主任把桌子搬走了,我該怎麼向父母說這個事,求大神指條明路。我該怎麼辦?
父母篇【沒有天生不愛媽媽的孩子,只有不愛孩子的媽媽】
國際學校孩子8歲得抑鬱症 這些家庭教育方式會讓孩子得病

TAG:教育 | 兒童教育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