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道明:你選擇的「反事實」,決定了你能走多遠

陳道明:你選擇的「反事實」,決定了你能走多遠

4 人贊了文章

事情不一定朝著最好的方向發展,但你要能夠在發生的事情中做到最好。

01

前段時間,朋友圈都在轉發京城電影界大佬聚會中,馮小剛讓芳華女主角苗苗跳舞一事。

視頻中,女歌唱家張燕唱起了《絨花》,陳道明則彈起鋼琴來伴奏。

大家興緻正濃時,馮小剛提出讓苗苗跳一支舞。

陳道明為了阻止,說了一段話,大意是,姑娘穿著高跟鞋,不便跳舞,甚至對那些堅持要苗苗跳舞的人爆了粗口。

這後來被許多網友稱道。

網友們認為,陳道明就是出淤泥而不染,在一眾嗨過頭的油膩中年男人中那個一身傲骨、敢說真話的人。

不過,陳道明其實並不是不通人情世故的傲,他並非一路逍遙不沾纖塵的世家子弟,他也泥濘里滾過,也卑躬屈膝地活過。

剛開始當演員的時候,他只有跑龍套的份。

在北京衛視《傳承家》的舞台上,陳道明談起了自己成名之前的龍套生涯:那時候,他只是舞台上的群眾演員,一句台詞都沒有,常常是這場演匪兵,下場演偽軍,再下場演特務,……

即便如此,他也沒有怨氣,依舊在自己的演員生涯中不溫不火地努力著,這一努力,便是7年。

後來,他出演了《圍城》的方鴻漸,此後一炮而紅,躍升一線演員。

可以說,陳道明的成功,並非從天而降,而是7年來默默努力的結果,正是這7年的努力讓他磨練出了更精湛的技藝。

很多人可能都知道他在拍戲時的三個「怪癖」:

第一,拍戲期間堅持從開工到收工一直站著,因為怕一坐下來就跑神,脫離角色;

第二,一旦進入劇組,換上角色的衣服就不輕易脫下來,也是為了能夠更好地進入角色;

第三,在整個拍戲期間,幾乎只吃蛋炒飯,因為不想把過多的精力浪費在飲食上。

對自己的職業保持7年的敬重和認真,身處逆境也絲毫不鬆懈,這大概就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心理學家肖恩說,人類的大腦一直都在不斷地創造和修正心理地圖,幫助我們在這個複雜而永恆變化的世界中順利地生活。

遭遇危機或逆境時,我們每個人都會在自己的心理地圖裡繪製3條可選的心理路徑:

一條圍繞著你現在的位置打轉,即消極事件並沒有變化,你只是在開始的地方結束;

另一條路徑把你引向更消極的結果,即在消極事件之後你變得更糟,這條路徑正是我們害怕衝突和挑戰的原因;

第三條路徑,可以使我們在經歷失敗或挫折之後變得更強大,更能幹。這條路通常是最積極和最具創造力的一條,要找到這條路並不容易。

找到第三條路的人不多,但陳道明找到了。

02

許多研究表明,如果我們能把失敗看做成長的機會,我們就更有可能獲得成長。

相反,如果我們把失敗看做世界上最糟糕的事,那它就是世上最糟糕的事。

球員喬丹曾被高中籃球隊除名,但對於自己失敗的經歷,他卻說:「那就是我為什麼成功的原因。」

肯尼迪說過類似的一句話是:只有那些敢於大敗的人才能取得大成就

聰明人鼓勵失敗,聰明的企業也不例外。

2009年,可口可樂公司的CEO在年度投資商大會上不是從慶祝成功開始,而是從列出所有失敗開始。

你應該沒聽說過OK Soda、Surge或者Choglit,因為它們是可口可樂公司推出的三款失敗產品。

強調失敗的意義在於讓投資商了解,公司有時候會犯錯誤,有時候會損失金錢,但從這些失敗中可以得到更有價值的教訓,而所有教訓都有助於可口可樂公司的持續發展。

對於可口可樂公司來說,實際地經歷並超越失敗,才能學會處理失敗。

當人們遇到一些災難性事件,如喪親之痛、疾病、戰爭、自然災害時,似乎聽起來就是人生悲劇的大合集。

但是研究人員發現,這些事件也激勵了許多人產生了深遠的積極成長。

例如,2004年馬德里火車爆炸事件發生後,心理學家們就發現,許多當地居民在精神上變得更成熟,共情能力提高,心態更開放,甚至對生活的滿意程度也更高。

心理學家們將這種經驗稱為「逆境成長」或者「創傷後成長」。

但並非所有人都能如此,從失敗到成功的路徑並不總是那麼容易被發現。

那麼,在這些經驗中獲得成長的人和沒有獲得成長的人有哪些重要區別呢?

這裡面有許多機制在起作用,心態佔據著中心位置。

找到向上之路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如何看待他們手中的爛牌,這部分人大都能夠積極重讀,樂觀、接納,並專註於積極的問題處理機制,而不是試圖迴避或否認。

這就需要我們學會選擇合適的「反事實」。

03

什麼是「反事實」?

試想一下,你走進一家銀行,銀行里大約有二三十個人,一個強盜走進銀行開了一槍,你的右胳膊被擊中了。

如果第二天要你向朋友或同事描述這件事,你會把它描述成幸運的還是不幸的?

有一項研究發現,對於這件事,70%的人認為這是非常不幸的事件,只有30%的人認為是幸運的。

不幸的人會說:

「我本來可以在任何時間走進任何一家銀行的,這類事情根本不可能發生,而我碰巧在那裡,而且我還被射中了!」

「我走進銀行時還健康無恙,離開時卻在救護車上……」

而認為幸運的人卻是這樣解釋的:

「要是射中了心臟,我就死了,這可比只傷只胳膊嚴重得多。」

對於同樣一件事,兩類人的解釋風格的差異很大,但每個人都運用了一種「反事實」。

《快樂競爭力》一書中提到,「反事實」是大腦創造出來幫助我們評估和理解事件的另一種場景。

那些把結果看做不幸的人想像了一種根本沒被射中的場景,對比而言,他們的結果的確很不幸。

而認為自己很幸運的人則「發明」了一種非常不同的場景:他們可能被射中頭部或死去,相比之下,能活著非常幸運。

這兩種假想的場景的關鍵之處在於,它們都是被「發明」出來的。

因此,我們其實可以在任何給定的情境中有意識地選擇一種場景,以使我們感到幸運而非無助。

選擇積極的反事實,除了能讓我們感覺更好,還能讓我們從伴隨而來積極心態中收穫良多。

比如,對於跑了7年龍套的陳道明來說,他認為,人在各種職業中,都要有一種甘於寂寞的精神準備,因為大部分人一輩子可能都要甘於寂寞,或甘於平庸。

因此,即便他處在人生的低潮,也能認真對待自己的職業,不急不躁地默默努力,並相信自己終有一天能脫離困境,秉持著這樣的信念,陳道明才能漸漸脫離失敗。

最成功的人都知道,不是逆境本身,而是我們對待逆境的方式決定了我們的命運。

04

有一種方式,可以幫助我們看到由逆境通往機會的道路,即練習對ABCD的解釋

這裡的ABCD分別指事件(Adversity)、想法(Belief)、後果(Consequence)和反駁(Disputation)。

事件指我們不能改變的事情,也就是事情本來的樣子

想法是我們對事情的反應,比如為什麼我們認為它會發生,它對未來意味著什麼,這是一個暫時和特定的問題,還是永久和普遍的?

如果我們把事情看做是暫時的,或者認為是一個成長機會,或是只限於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們就能最大程度地利用機會,取得積極的效果。

就好比精讀君在《成長詞典》的詞條《346:成長心態》中說的:抱有成長心態的人,會懂得用動態的視角,通過拉長時間的維度來思考失敗。

但是,如果想法把我們引到一條更悲觀的路徑上,無助和無作為就會帶來消極的結果。

這時,我們就要開始運用反駁(D)。

首先告訴自己,我們的想法僅僅只是想法,而不是事實,然後向它發起辯論:這種想法的依據是什麼?它沒有破綻嗎?我會推薦給好友這樣的邏輯嗎?

花些時間向自己證明,雖然事件是真實的,但或許沒有我們最初想得那樣具有毀滅性。

這就好比《那些嫁給愛情的姑娘,後來怎麼樣了?》這篇文章中提到的「適應性偏見」:我們總是低估了自己的適應能力,從而高估某些事情在一段時間之後對自己的影響

事實上,當我們遭遇挫折時,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適應性會使我們對這種痛苦習以為常,漸漸地這種痛苦的感覺就會消失。

因此,當你身處逆境時,記住總有向上的第三條路,你唯一的任務就是去尋找它,找到了這條路,你就擁有了最大的力量:向上的能力

最後,套用最流行的一句雞湯來做結:那些殺不死我們的,終將使我們更強大

作者:飛小白,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本文首發於精讀微信公眾號

推薦閱讀:

特別特別特別特別難過的時候會怎麼做?
為什麼說「我這句話是假話」即是真的又是假的,應該不存在兩重疊加的東西吧!這是屬於羅素悖論么?
怎麼更科學地鍛煉自己的左腦?
知乎「溫酒」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如何應對群里的爭論?

TAG:自我認知 | 獨立思考 | 理性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