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藝術哲思
4 人贊了文章
自然環境與建築是統一,協調的。建築藝術的關鍵是環境藝術,
美國大師萊特說過:「建築是大自然的點綴,大自然是建築的陪襯。離開了自然環境,你欣賞不到建築的美;離開了建築,環境又缺少一點精靈。」精靈是我們賦予建築的靈性,感情,使建築有生命。陪襯是大背景,我們生活在這片美麗的星球上,建築是我們生活的場所。在這條鏈上人---建築----大自然,建築充當了我們與大自然溝通的一座橋樑。
建築在大自然環境中,引起我們情緒波瀾,引起各種藝術沉思。從此變得有建築在我們眼中變得詩意了起來。變得美起來。
「千幛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春風不度玉門關,羌笛何須怨楊柳」
"小橋流水人家」
等等,詩人寫下的這些美麗的詩句無一不證明了建築在大自然環境背景下,確實能引起我們的詩意。所以我喜歡的建築師是有追求環境與建築的統一,是能夠有「藝術」修養的建築師。我們可以把這一類建築師取名為藝術型建築師。比如知名建築師劉方磊。
其實,一個優秀且偉大的建築師,必定在藝術、美學、哲學等有所涉及,只不過是多多少少、深深淺淺的問題。
2017年5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取得圓滿成功,論談就在美麗的雁棲湖國際會議中心展開。也就是在下面這所建築。它叫「漢唐飛揚」。(《開講啦》劉方磊在央視網《開講啦》)
我也主張建築師多多從藝術、吸取營養。提高自我美學修養、真正建造一所有意義的建築,好的建築。多多造福後世子孫。留下寶貴的財富。建築承載了歷史,立於天地之間,也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窗口。建築師當然義不容辭地承擔這責任。
建築師應該是一位「建築詩人」,通過建築語言符號,表達出美,表達文化。賦予空間以溫度,賦予建築以詩意。
建築師也應該是熱愛生活,熱愛美的人。
最後以劉方磊的總結結束此文:建築是遮風避雨的地方,也是營造人類精神家園的場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