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等國產廠商,是否壓低了手機行業的利潤
來自專欄青蛇先生說-手機行業隨筆集59 人贊了文章
我的結論是:小米主要是降低了自己的利潤,通過自己的體量規模對行業整體的利潤上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對於其他國產頭部玩家——華為,vivo和oppo,有一定的影響,但是從利潤指標上影響有限。
這可以看做是一個數學問題,簡化一下我們可以這樣理解:
沒有小米之前,大家一年賣1000台手機,每台均價是3000元,利潤是300元每台,則行業整體銷售規模為1000*3000=300萬元,行業整體利潤為1000*300=30萬元,行業整體利潤率為30/300=10%;
有了小米之後,現在大家一年賣5000台手機,其中小米銷量為500台,每台均價為1000元,利潤為50元每台;其他品牌銷量為4500台,每台均價為3300元,利潤為330元每台。則行業整體銷量規模為500*1000+4500*3300=1535萬元,行業整體利潤為500*50+4500*330=151萬元,行業整體利潤率為49.75/1535=9.84%;
10%>9.84%,所以我們可以說小米確實拉低了行業的整體利潤率,但是這種拉低的程度和規模,並不是非常的顯著。
數據並不一定準確,或者說99%是錯的,但是計算的邏輯是這麼一個邏輯,大家懂這個意思就好。
這是Canalys的數據,從2011年到2017年,中國智能機行業總量大概翻了有五倍。
這是GFK的數據,2017年中國智能機行業總量為4億9100萬台,小米銷量為5094萬台,大概是十分之一多一些。
第一部分,我們從數學計算上論證了小米對於手機上行業的影響。
接下來,我們從產品結構上看一下廠商之間的發展狀態。
華為很早就開始做高端機,2013年3月份發布了Mate的第一代產品,但是說實話,第一代賣的非常差。
不僅僅是Mate1賣的差,Mate2賣的也很差......
雖然賣的差,但是旗艦機是政治任務啊,硬著頭皮也要繼續上。於是開始搞第三代產品。
產品經理想,如果繼續叫Mate3,會不會延續前兩代產品悲慘的命運呢?不行,我要換個名字,改改風水。
剛好在2014年,蘋果要推出新一代的產品iPhone6,產品經理靈機一動,就直接跳過了3,4,5,6,直接把新品命名為Mate7,銷量怎麼樣咱先不說,至少命名上要大對方(大霧,這是根據網路傳言編的,大家不要相信)
結果就是在2014年下半年這個時間點,剛好碰到高通810大火龍,所有安卓廠商的旗艦基本都翻車;剛好碰到腦殘三星繼續在新品旗艦Note4延續萬年的仿皮大塑料;剛好碰到按壓式指紋識別普及,在國產安卓廠商中第一個上了指紋。
天時地利,Mate7一下子就起來看。
從這之後,Mate系列價格越走越高,還推出了保時捷設計版,還推出了保時捷RS,價格一路上標。同時帶領著P系列的價格一路往上,甚至P系列都出了Pro版本。
可以說,從2014年到2018年,華為手機的高端化之路,雖然有波折,但是大體是非常順利的。
vivo。vivo主打的是X系列,vivo的旗艦是Xplay系列。
vivo的X系列的歷史價格大致是這樣的:
2012年11月20日,vivo發布了X1,售價2498元;
2013年8月22日,vivo發布了X3,售價2498元;
2014年8月26日,vivo發布了X5,售價2498元;
2015年11月30日,vivo發布了X6及X6 Plus,X6雙4G版售價2498元、X6 Plus雙4G版售價2998元;
2016年6月30日,vivo發布了X7及X7Plus,X7售價2498元,X7 Plus售價2998元;
2016年11月16日,vivo發布了X9及X9Plus,X9售價2798元,X9 Plus售價3498元;
2017年9月21日,vivo發布了X20及X20Plus,X20售價2998元,X20 Plus售價3498元;
2018年3月19日,vivo發布了X21,售價2898元。
vivo的Xplay系列的歷史價格大概是這樣的:
2013年5月7日,vivo發布了Xplay,售價為2998元;
2013年12月18日,vivo發布了Xplay3S,售價為3498元;
2016年3月1日,vivo發布了Xplay5,售價為3698元;
2016年11月16日,vivo發布會了Xplay6,售價為4498元
還有一個新開發的產品線,NEX。
vivo NEX標準版6+128——價格3898元
vivo NEX旗艦版8+128——價格4498元
vivo NEX旗艦版8+256——價格4998元
從X1到X21,售價從2498元到2798元到2898元;
從Xplay到Xplay6,售價從2998元到3498元到3698元到4498元;
再到最新的vivo NEX,最高零售價上探到4998元。
而vivo的低端機呢?以前vivo最低端的智能機有598的價位段,而現在渠道主流供貨中的最低端的產品為998元。
這背後反應的是整體產品結構的售價,一直是處於不斷的優化,不斷的向上突破發展的。
oppo的情況大體和vivo類似,就不細講了。
前兩天在7月3日,我做了一個國產頭部品牌在售SKU的價格分布圖,如下:
從中可以看出,只有小米和榮耀的產品布局是集中在中端機低端的,而其他三個品牌在各個價位段都是有布局的。
回到小米,根據小米在證監會披露的數據顯示:
其中:
2015年小米的銷量是6654.6萬台,銷售額537億1541萬元,小米的銷售均價為810元;
2016年小米的銷量是5541.9萬台,銷售額487億6413.9萬元,小米的銷售均價為880元;
2017年小米的銷量是9141萬台,銷售額805億6359.3萬元,小米的銷售均價為881元;
2018年Q1小米的銷量是3841.3萬台,銷售額232億3949萬元,小米的銷售均價為818元;
而小米前期的均價是多少呢?
2012年小米的銷量是719萬台,銷售額126億,銷售均價為1752元;
2013年小米的銷量是1870萬台,銷售額316億,銷售均價為1689元;
2014年小米的銷量是6112萬台,銷售額743億,銷售均價為1216元。
從2012年的均價1752元,到14年的均價1216元,到18年的均價818元,可以看出小米銷售均價是持續走低的,即大家通常所說的,無紅米,不小米,小米的產品結構中,紅米的比重越來越大,持續帶動銷售均價的走低。
這一塊,我為什麼回顧了華為,vivo和小米的產品結構及銷售價格呢,這是因為在手機行業, 或者說是絕大多數消費品行業,價格越低的產品,利潤越低,價格越高的產品,利潤越高。
即是說,小米的低價低利潤,是小米主動或者被動選擇的結果;而除了小米之外的華為,vivo和oppo,都在有意識的調整自己的產品結構,不斷推出更高價格的新品,從而增加自己的利潤率。
也就是說,行業的主流發展方向是增加利潤和利潤率,只有小米是降低自己的利潤率(利潤水平未知),小米本身的策略,並不是行業發展的主流,對於行業有影響,但是影響有限。
上面通過數學計算,和產品結構的分析,回答了問題。
然後我想多說幾句,小米對於行業的發展究竟意味著什麼。
絕大多數人看歷史,對於歷史的理解都是非常粗糙的,或者說傾向於用一種簡單的邏輯去理解歷史,而這種簡單的邏輯,就是英雄史觀。
什麼是英雄史觀呢,就是用一個人去解釋一段歷史。
為什麼老百姓過得好,因為有個好皇帝;為什麼老百姓過得不好,因為有個壞皇帝。
為什麼農民起義能夠勝利?那是因為朱元璋天縱奇才;為什麼農民起義失敗了?那是因為陳勝吳廣豬隊友。
為什麼法國大革命能夠把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傳遍整個歐洲,那是因為拿破崙太厲害了,百戰百勝;為什麼美國能夠建立起現代的民主政治制度,那是因為華盛頓,傑斐遜都是兩袖清風,大公無私的人。
英雄史觀是否認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創造作用,把個別傑出人物誇大為主宰歷史的唯心主義歷史觀。英雄是同人民群眾相對應的歷史觀範疇,通常指傑出人物。有的場合也泛指對歷史發展起過重要作用的歷史人物,如帝、王、將、相和思想家中的一些人。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的社會歷史理論都無視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而是直接或間接地宣揚英雄創造歷史的觀點。
為什麼會有英雄史觀呢?
因為這樣理解起來歷史,是最容易的。
但是這樣理解歷史,也是錯誤的。
我們應當看到,歷史的發展,本質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發展,是人民群眾對於社會認識的發展,而英雄只是代表人民,被歷史選中去執行相應的歷史使命的人。即使沒有英雄甲,也會有英雄乙丙丁出現,去承擔相應的歷史職責。
回到手機行業的發展歷史,從這個角度來說,手機行業發展的根本動力,是市場競爭和行業技術進步共同決定的。
在其中,我們應當承認小米對於手機行業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作用,但是這個作用第一不是決定性的,第二並不具備革命性。
小米是手機廠商盈利模式的探索者,但並不是開創者。
在小米之前,蘋果通過app store證明了後向持續收費的可能性。
在國外google paly一統天下,國內豌豆莢,360手機市場,91手機市場等應用分發商店佔據主流地位的時候,是小米讓廠商發現了手機市場的重要性,也正是小米,探索出了國產安卓手機廠商如何通過互聯網去獲得後向的持續收費的方式。
這一點是不容否認的。
同時小米對於互利網營銷方式的探索和創造,也是具有非常大的價值和意義。
但是,如果我們過分誇大小米,說小米消滅了山寨機,小米降低了手機的銷售價格,讓更多的人可以負擔起手機,從事實上講,這並不是真的。
前一陣騰訊的深網有一篇文章《中國手機往事》,其中結尾的最後一段是這樣的:
時至今日,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正是因為這些新興手機企業的存在,中國才徹底告別了山寨機,中國移動互聯網才能全球領先。雷軍、羅永浩、黃章、劉作虎……他們是這個時代的追夢者。
文章內容很不錯,但是這一段的判斷是錯誤的。
之前和行業內很多朋友交流過,對於是誰消滅了山寨機,分析的邏輯應當是這樣的:
1)山寨機的渠道,主要集中在三線及以下城市,包括三四線及縣城,鄉鎮等;
2)小米的渠道,從初期開始,集中在一二線城市等網銷渠道可以覆蓋到的區域,以及黃牛可以覆蓋到的對小米有認可的區域,並不能覆蓋到三四線及以下的縣城,鄉鎮市場;
3)小米(尤其是紅米)的銷售 從渠道上講,只能衝擊一二線城市的的低端智能機,即天語中華酷聯等低端智能機;
4)消滅山寨機的歷史使命,前期(2010-2014)是中華酷聯通過運營商渠道覆蓋的三四線及縣城市場,後期(2015-2016年)是被ov重點經營的縣城及鄉鎮渠道所消滅;
6)小米不可能在一個自己無法覆蓋的渠道里去消滅敵人;
7)即使是現在,困擾小米銷量的一個問題還是如何做到足夠的渠道下沉去接觸更多低層級市場的消費者。更何況是四五年前的小米,哪裡來的人力物力和組織架構去支撐在低層級市場對山寨機進行剿滅?
而對於第二個問題,可能後面的話有些殘忍。
手機配置的不斷提高,和(同等配置單品)價格的不斷降低,是市場競爭的結果,不是某一個英雄,也不是某一個品牌所能決定的,這是整個行業發展規律決定的。
大家都聽過摩爾定律:
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Intel)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提出來的。其內容為: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換言之,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將每隔18-24個月翻一倍以上。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
手機配置的不斷升級,本質是摩爾定律的作用;
手機(同等配置單品)價格的不斷下降,本質是行業自由競爭的結果。
對於消費類電子產品,當行業技術和製造相對成熟後,價格必然會發生下降。同樣的事情已經發生在收音機,電視機,洗衣機,冰箱,空調等。
難道我們要按照英雄史觀去定義,認為是小米提高了手機配置,降低的手機價格?
那是不是每一個行業都有一個小米呢?那是不是說明小米沒有獨特性,每一個行業的價格屠夫都是小米呢?
正因為在消費類電子產品,每一個細分類別都發生了同樣的事情,即配置不斷升級,價格不斷降低,我們才能確認,這是行業發展規律所決定的,而不是某一個品牌或者某一個英雄所決定的。
超脫行業規律發展的公司,是不存在的。任何人,任何公司都是順應行業發展規律所持續經營的。
雷軍雷總對這一點是深有體會的,所以他才會給自己的投資基金起名為:順為,即順勢而為的意思。
雷總自己都明白的道理,都揉碎了掰開了講給大家,為什麼大家反而要把一些過分讚譽的內容強加與小米身上呢?
要我說,這是捧殺。
要我說,這是公關部有豬隊友。
以上。
推薦閱讀:
※手機行業的殘酷現實生存法則
※雷軍感嘆手機行業發展太快 認為接下來將進入瓶頸期
※LG手機的那些往事
※2017年Q1—2018年Q1印度智能手機市場,中國軍團完勝
※一周手機行業新聞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