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餐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把最差的脾氣和最糟糕的一面都給了我們最親近的人,相反卻把耐心和寬容給了陌生人。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錯誤。
如果說有些錯誤是我們無法選擇的話,倒也還情有可原,可如果當我們明明有選擇權利的時候,卻還繼續選擇錯誤的話,那就是自己的問題了。
看過《舌尖》即將收官的《三餐》,我才發覺其實我們錯過的有很多很多,我們總是習慣性的刻意疏遠家庭的餐桌,而是投懷送抱到朋友的飯局上,人聲鼎沸胡吃海喝的同時,還有另外一幅清爽用心卻食筷少一人的局面。
如此說來,《三餐》是《舌尖》所有分集中最為濃重的一筆,因為它不僅簡單的敘述了三餐,也不僅是與食物有關的人,更是一種生活背後的東西所升華所凝練出來的簡單。
1)
依舊是三餐,相信我們絕大多數都是選擇和廣東的律師兒子一樣的方式,早上隨便買點路邊攤的早餐,無非是煎餅果子和豆漿油條的地域不同而已,中午簡單的外賣盒飯毫無營養可言,或許晚上才是我們最為期待的,有家人或者自己的用心製作,此刻的食材才能發揮出一種幸福的味道。
也只有在這一集中,導演刻意凸顯了很多集體的元素,從電力巡線小組到90後的打工群體,集體餐的出現更加讓我們覺得這才是我們身邊的故事。在我們最最辛苦的時候,能夠勾引人的味蕾往往只是一個饅頭一碗麵條,而不是那些大魚大肉的刺激。在這裡,簡單和平淡與繁複和刺激發生了最為精彩的對決,甚至簡單到選擇田園之樂,平淡到選擇更有人生意義的齋菜,無論如何,化繁為簡的食材一直是最有力的武器,它能夠贏得一切繁文縟節的奢華,功力自然就在簡單二字上面。
很多年前,姜育恆在歌中唱到「曾經在幽幽暗暗反反覆復中追問,才知道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才是真」,大抵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2)
這是巨變的中國,人和食物,比任何時候走的更快。無論他們的腳步怎樣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歡,來的有多麼不由自主,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獨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著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這是《舌尖》裡面的文案內容,套用到三餐裡面就更為精準,認清明天的去向,所以鏡頭交代了每一個家庭的盼望,當高三的莘莘學子放飛一盞盞紅紅的孔明燈時,當在富士康打工的圓圓和友人們一起在外聚餐的時候,每個人都是充滿著對明天的嚮往。
尋常無異味,鮮潔即家珍。他們能夠品嘗的雖不是什麼饕餮盛宴,但也絕不是冰冷無感的食物,要知道在尋常裡面往往包含了更多的真情,這也是久居在鄉村小鎮的龍大爺一直不願意呆在大城市的原因,能夠隨便在在家方圓一公里之內找尋到最新鮮的食材,愜意且悠閑地烹制著一日三餐,期待著一家人圍桌就餐時的那份安逸和滿足。
有人可以為了在早上多睡一小會而往往忽略早餐,在廣州退休老師的早茶時間卻可以長達1小時。這就是生活方式的不同決定了三餐的不同,而三餐的不同又決定了人對幸福感覺的不同。
記得我在外讀書求學和求職入職時,每每看到路邊一大家子人圍圍桌就餐就特別羨慕,雖說桌面上都是一些土豆絲、西紅柿蛋等再家常不過的菜,但是我卻在外面為了學習為了工作始終離這些遠遠的遠遠的。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中國人逢年過節一定要回家一定要和家人聚集一起。
當我們吃的不僅僅是美味的時候,或許舌尖上的味蕾就能夠和內心的溫柔質感連接到一起。那裡面,藏著我們太多太多的故事。「我們中國人寫東西,從來不注重人物關係,往往都是一個人克服了所有的困難。但這不可能,你一寫人際關係,這事兒就有意思了,」 作為該片的執行總導演任長箴如是說。
意思這個詞語在漢語裡面包含諸多的意義,在這裡,它是一種對食物本身食材表達的讚頌,它也是一種對食物的樂趣和情趣表達,更是一種返璞歸真的積極意義。
3)
現代化的中國,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在奔波忙碌中通過簡單的美食尋找味覺的快樂。一些人開始享受工業化流水線食品,但也有人不辭辛苦仍然在飲食上堅持傳統。對於美味的渴望,源自人類的本能,然而關於美食,每個人又有著不同甚至相反的選擇,嗜葷茹素,快食慢餐,都有各自的理由。
今天,空前豐盛的食物和前所未有的資源困境並存,我們常常迷惑吃什麼該怎麼吃如何吃等問題,陷入佛家所言的一種「無明」,歸根結底就在於內心不夠簡單。如果到先輩的智慧中尋找答案,他們或許會這樣告誡,我們短暫的一生——廣廈千間,夜眠僅需六尺;家財萬貫,日食不過三餐。
窮其一生,始得大道至簡。
臨此涕零,方覺三餐非淡。
推薦閱讀:
※在魔都,只要有便利店,我就能吃好活下去...
※為什麼說到了哈爾濱,點菜不要點太多?
※厲害了Word英雄城,沒想到你有這樣的洪荒之力
※本地人才知道!5種澳門街頭小吃大揭密
※怎麼燉出口感好的牛肉、牛筋
TAG: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