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德意志帝國步兵類頭盔(2/2)
來自專欄勃蘭登堡王庭58 人贊了文章
???By 橘皮
本文為德意志第二帝國原野灰色軍服的簡要介紹和科普貼,不涉及任何敏感信息;本文不定期更新,筆者懶癌晚期,希望不會爛尾;水平有限,多有錯誤,非常歡迎大佬們幫忙糾錯,共同進步。拒絕盜文,轉載請註明出處。
五、桶盔
?在1842年普魯士推出著名的「Pickelhaube」之前,普魯士最常見的頭盔形式是稱為「Tschako」的桶型頭盔。在拿破崙戰爭時期這一頭盔非常常見,普魯士的軍隊也一樣佩戴。桶盔是一種特有形狀的、平頂的盔帽,在德意志帝國時期由獵兵(輕步兵)佩戴,同時部分工兵和另外幾種服役類型的部隊也有佩戴。定型的一次版本更新和尖頂盔一樣也出現於1895年,也就是M1895式桶盔的誕生;這個版本的頭盔從發放起一直用到一戰結束。
帝德步兵部隊中的獵兵(輕步兵)傳統的盔帽就是桶盔,而從十九世紀末開始,帝德工兵部隊當中的電報、飛艇、航空部隊也開始裝備使用桶盔;一戰期間桶盔也大量發給國土防衛軍和國土突擊隊使用。桶盔盔徽與尖頂盔一致(請參考前面介紹帽徽的文章),除了普魯士禁衛獵兵的桶盔有自己的盔徽樣式。桶盔的邦國帽章安裝在盔的正上部,帝國三色帽章則安裝在桶盔的右側(帽帶固定鈕處)。士兵桶盔的帽帶是一根皮帶,而軍官桶盔則是黃銅帽帶,而且軍官盔的帽身還覆蓋有一層黑色毛料,邦國帽章也由幾圈金屬絲製成的裝飾線包裹(只有部分即將升職為軍官的士官可以在他們的士兵桶盔上使用軍官版邦國帽章;其他即使是士兵私人訂製的盔也不允許使用軍官版邦國帽章)
桶盔與野戰服同時穿著時需要套上盔罩;盔罩上部有孔以便在套上罩子時,桶盔的邦國帽章還能露出來。自從1915年的條例出台後桶盔也需要與尖頂盔一致,配件全部需要由灰色的氧化鐵來製造。1915年九月份的命令中還規定從命令下達起桶盔的帽章不可以在露在外面,而且軍官也不可以在戰爭期間使用桶盔的金屬帽帶;這就意味著新製造的桶盔帽章和帽帶都是可以拆卸的。自1915年秋開始桶盔也像尖頂盔一樣出現了供應短缺,所以隨之也出現了各式各樣的補充桶盔,補充盔主要發放給國土防衛軍和國土突擊隊。
· 以下是1842年後德意志諸邦對桶盔的引入的部隊和時間:
1843年 - 普魯士王國獵兵(輕步兵)部隊
1844年至1886年 - 不倫瑞克(所有步兵單位)
1862年 - 海軍營(海軍陸戰隊)
1863年至1903年 - 普魯士王國輜重營【或稱為鐵路(運輸/供應)營】
1864年至1903年 - 巴登大公國輜重營
1866年 - 薩克森王國獵兵(輕步兵)部隊
1867年至1903年 - 薩克森王國輜重營
1871年至1903年 - 黑森大公國輜重營
1871年至1903年 - 符滕堡王國輜重營
1895年 - 巴伐利亞王國獵兵(輕步兵)部隊
1899 - 普魯士王國、薩克森王國、符騰堡王國電報部隊
1901 - 普魯士王國和薩克森王國機槍部隊
1901年 - 巴伐利亞王國電報部隊。
版本簡要介紹??
M1895式桶盔:亮黑色皮革製成,配有黃銅或鋁青銅製的配件。
1915/16式桶盔:黑色皮革製成,配有廉價灰色氧化鐵制的配件,帽帶和邦國帽章可拆卸。
?· 軍官類桶盔
軍官桶盔和士兵最顯著的差別就在於軍官盔全部使用黃銅配件,邦國帽章由幾圈金屬絲製成的裝飾線包裹,更亮更華麗;帽身覆蓋一層黑色絨毛料,盔徽圖案犀利。部分將官盔上的盔徽帶有琺琅。
?· 薩克森獵兵桶盔
1866年薩克森王國的獵兵部隊採用了普魯士王國的M1852式桶盔;但不久後的1867年,薩克森王國採用了一種自己設計的新型桶盔(如圖所示)。薩克森的獵兵桶盔更像是帽子,比普魯士的頭盔高度要低,士兵和軍官的桶盔上都覆蓋了黑色毛料,桶盔正面是薩克森王國的盔徽,但是在盔徽外下部增加了一個獵兵的「號角」飾;頂部沒有額外的帽章而是安裝了一束馬鬃毛飾(任何時候都佩戴)。
?· 國土防衛軍&國土突擊隊
國土防衛軍在早期始終佩戴的是尖頂盔;1860年時採用了桶盔。國土防衛軍的桶盔不使用普魯士或任何一個邦國的帽徽,而是佩戴一片大塊的衝壓橢圓形金屬板帽徽(普魯士黑白色),正中心有一個後備軍十字飾。直到1881年,國土防衛軍改回佩戴尖頂盔。由於在1914年德國宣戰時尖頂盔出現短缺,國土防衛軍的第8,24,39,47和93團又再次使用了舊式的桶盔。國土突擊隊也是如此,而他們的情況在1914年開戰期間要慘一點:從獵兵部隊、國土防衛軍部隊、輜重營淘汰的舊版桶盔又重新裝配給了國土突擊隊以滿足需求量。
?· 盔罩
同樣為了隱蔽而遮蓋住會反光金屬帽徽和零件,桶盔與尖頂盔一樣在1892年裝配了盔罩。1915年版本的盔罩還在桶盔帽帶連接處設有孔,使得桶盔的帽帶可以從中穿出來。
士兵類盔罩:前後部分的邊緣部分有掛鉤,佩戴時前後鉤住尖頂盔帽檐和帽尾。
軍官類和私人訂製盔罩:前後部分有向里凹回的兜部,佩戴時前後套住尖頂盔帽檐和帽尾。
· 補充桶盔
補充桶盔由氈類材料一次性衝壓製成,其中一部分塗有黑色油漆;這類塗漆的補充桶盔還有有普通黑色毛氈和有光澤的漆面毛氈兩種版本(其中光澤漆面毛氈制的桶盔與皮革制桶盔的外貌近乎完全相同,但該補充桶盔的生產速度要快出許多。區分兩種盔的方式是看盔頂部有無拼接:該補充桶盔上部分為一次性衝壓所以沒有拼接,而普通桶盔則都有);用軟木和硬紙板造的頭盔也存在,外包一層帆布或者是油布。
?六、鋼盔
鋼盔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重要的發明之一;一戰後期交戰各國均陷入僵持進入塹壕戰並伴隨著密集的炮火轟擊,這對參與戰爭的任何一方來講都如同噩夢一般,他們都沒有合適有效的保護頭部的盔帽。這種雙方對峙的戰爭情況隨之而引來的還有近距離交戰,導致之前武器裝備的設計和作用不再發揮有效的作用,卻使得曾經被認為過時的護具類裝備重新變得重要起來-對於每一個士兵都如此;塹壕戰造成的頭部創傷是其眾多危害之一:士兵在戰壕中站立時頭部非常輕易的暴露在外,非常容易被子彈和炮彈碎片攻擊。具有獨特形狀的鋼盔的出現,不僅在保護這一問題上給出了答案,它同樣成為了二十世紀工業和技術戰爭的象徵。
1914年戰爭開始後的幾個月,前線很快陷入了靜態的塹壕戰,士兵們或多或少地發現自己在敵方火炮的猛烈攻擊下得不到足夠的保護,甚至毫無防備。這最終導致了在以前戰爭中從未見過的大量頭部創傷。對於戰壕中的士兵來說,炮彈爆炸時最小的碎片也可能擊中頭部而造成最致命的傷害,這個問題成了參戰各國軍隊最真實的威脅,佩戴皮革尖頂盔的德軍也不例外。在鋼盔還未在德軍中裝配的時候,只有重騎兵和騎馬獵兵的頭盔是金屬的;但這類頭盔卻是由薄鋼片製成,根本沒有防護作用。
戰爭爆發後不久一些軍工廠和供應商開始提供一些防彈的裝備,如在舊時代戰爭中才應用的胸甲、盔甲等等;但這一類實際上非常沉重的裝具很快暴露了弊端:不僅很難提供保護,還會增加受傷率。德軍實際早就開始了鋼盔的發明和測試,但卻是最後一個在一戰中投入軍隊使用的國家(最早是法國1915年裝配的「艾德里安」鋼盔,之後是英國於1916年裝配的「布羅迪」鋼盔)。德軍最早裝配到部隊的鋼盔是一種極其醜陋名為「蓋德」的鋼盔:1915年由德國蓋德陸軍B分部(由步兵上將蓋德領導 Hans Emil Alexander Gaede)發明。該分遣軍主要在西線瑞士邊境附近的孚日山脈的崎嶇部分作戰,由於山體滑石造成的頭部受傷情況非常常見,所以在1915年左右引入了這種命名為「蓋德」的鋼盔,這種盔只在米爾豪森的軍工廠生產了1500個左右。說是鋼盔其實就是一塊厚鋼板,這種盔由兩部分組成,一個皮製或者布制的類似於帽子(方便於佩戴的皮內襯)的部分外加上用鉚釘固定在前面的鋼板(大概0.6毫米厚)。盔前面有一個護鼻部分,主要保護易於受傷的頭部前方;但是總的來講其防護作用並不是很好。
?1915年夏季,普魯士戰爭部也迫不及待地要看到新型具有良好保護作用盔帽的出現。再經過之前的多種的試驗類型後,收到委託的漢諾威工業大學弗里德里希·施韋爾德教授設計出了一種可達到所有要求的鋼盔:可以同時對頭部和脖頸部起保護作用的鋼盔樣式(產生了M1916式鋼盔);這種鉻鎳鋼製成的鋼盔在1915年11月份被選中並於1916年一月份生產了三千餘個,發放給在索姆河和凡爾登地區戰鬥的前線士兵。在證明該盔對頭部保護作用效果顯著並減少傷亡率之後,軍方對這種頭盔評價積極;軍部立即下單製造一百五十萬頂M1916鋼盔,迅速開始大批量生產。沒用多久鋼盔就取代了西線德軍所戴的尖頂盔,1917年東線德軍也都陸續替換完畢。
?至1916年底就有四百萬M1916鋼盔下發使用,到戰爭結束時德國各個生產廠家已經為德國軍方提供了大約7500000頂鋼盔、奧匈帝國軍隊提供了約486000頂、保加利亞170000和土耳其5400頂。在剛開始發放時鋼盔被視為戰壕哨兵的必備裝備,但是產量卻遠無法企及需求量;所以當戰壕里的部隊解散時他們就把鋼盔移交給新來替換的士兵使用(一支部隊里同時有戴鋼盔和尖頂盔的士兵)。直到1918年戰爭快結束時鋼盔的需求量才將將被滿足。鉻鎳鋼製的鋼盔非常堅硬,達到了士兵所需的防護,並且成為他們必不可少的裝備。
德軍一戰時期的鋼盔再次開創了一輪新的象徵意義,很快這個樣式的鋼盔形狀從此成為了德國鋼盔的象徵形狀;也與尖頂盔一同,變成了一戰德國士兵的象徵。
版本簡要介紹??
M1916式鋼盔:鉻鎳鋼製成,內部皮革制內襯;鋼盔外側下部的鉚釘用於固定帽帶,內部帽帶的連接方式與尖頂盔一致。盔外側上部兩側各兩個通氣孔,同時可以用來固定加裝的前額護板(Stirnpanzer)。
改M1916式鋼盔(或稱為M1917式鋼盔):該盔只在M1916式的基礎上做了一次改動,所以官方未將其作為一個獨立的版本;由於皮革短缺,內襯撐圈由皮製換為金屬制,由此出現了這一過渡型版本。
M1918式鋼盔:鉻鎳鋼製成,內部皮革制內襯;之前版本中鋼盔內部與尖頂盔一致的帽帶固定鉚釘被取消,取而代之帽帶直接固定在內襯結構上(該盔產量較小)。
M1918式剪耳鋼盔:鉻鎳鋼製成,內部皮革制內襯;M1918式帽帶固定方法,鋼盔兩側在耳部有翹起的弧度為了解決前版鋼盔有礙聽力的問題(該剪耳鋼盔只在1918年試驗性發放了一批,但廣受好評;由於德國戰敗,該盔沒有來得及大量生產和發放)。
?·前額護板(Stirnpanzer)
1916年隨著鋼盔的發放,還隨之給在前線戰鬥的德軍配發了一種德語稱為「Stirnpanzer」的前額護板,其目的是加強保護防止爆頭;護板的設計是它可以安裝於鋼盔的正面。這是一塊厚度4-5毫米左右,重約4千克的鋼板,形狀與鋼盔前部相似。請注意下面展示的護板圖片,護板兩側凹口的作用就是與鋼盔上部兩側的通氣孔契合以固定;除外還有一條皮帶用來加強固定。該護板可以抵擋50米左右的子彈襲擊。但是由於重量過重和製造材料短缺的原因,這種前額護板只製造了很小一部分,比較稀有。
?·鋼盔塗裝
1918年六月德軍總參謀部下發了有關鋼盔迷彩偽裝的命令(此前德軍鋼盔一直是塗成純原野灰色,在陽光下的偽裝作用欠佳且會反光),其偽裝方案是在鋼盔塗上幾何形的綠色、棕色和土黃色色塊,之後中間畫黑線分開它們;這一樣式設計是為了創造出陰影的效果。命令要求所有在服役的德軍鋼盔均需要塗裝,但在實際情況中也有未遵照規定顏色和樣式進行塗裝的鋼盔;部分德軍完全是根據其所在的戰地環境選擇了迷彩顏色。
?·鋼盔布罩
1917年一月戰爭部引入了鋼盔的盔罩,該盔罩的顏色規定為純白色用以偽裝在雪地中作戰的德軍的鋼盔。1917年2月戰爭部還批准生產淡土黃色和灰色的帆布制鋼盔罩。該盔罩不分軍官士兵版本,盔罩都是由邊緣部分的八個掛鉤固定在鋼盔上。由於材料的原因,部分白色鋼盔罩製造出來的顏色並非純白而是偏灰;還有部分鋼盔盔罩為下屬軍事單位自行製造,顏色出入更大。公發的鋼盔布罩產量非常少,很稀有。
推薦閱讀:
※軍服一定要帥!
※二戰中希特勒要求德軍軍服必須最帥,其背後隱藏了罪惡的陰謀
※野鵝與猛犬—《野鵝敢死隊》中的軍服與武器考析
※上下五千年男裝秀之中國曆朝歷代的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