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世界盃人見人愛,而奧運會卻「無人接盤」?

為什麼世界盃人見人愛,而奧運會卻「無人接盤」?

4 人贊了文章

2018俄羅斯世界的比賽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近10天的比賽過後,相信許多人對於比賽爆冷早已見怪不怪,對於身邊人熬夜看球也習以為常。然而世界盃的瘋狂,也早已讓許多人一改以往有條不紊的生活節奏,就連小編自己,為了寫出合格的文章,也不得不經常關注世界盃,甚至有時還熬夜看球,一邊躺著看一邊吃著零食,喝著啤酒,進了球跟著一起吶喊,第二天上班還要遲到。

這些都不為別的,其實我也不想,但是為了更深入地了解廣大球迷們在世界盃期間的最真實感受,小編才決定與廣大球迷們站在同一戰線上。

但是平日除了世界盃之外其他的都不關心的你,可能已經忘了,今天是國際奧林匹克日。

確實,當一年一度的國際奧林匹克日碰上四年一度的世界盃,這存在感瞬間就跌了一大截。

如果你今天看到了這篇文章,可以去問問周圍的小夥伴:「你知道今天是什麼日子嗎?」我敢打賭,他的第一反應不是突然以為他忘記了今天是他的生日,就是以為今天是你生日,而不會想到今天是國際奧林匹克日。

而在今天這個本來需要以奧林匹克為話題但卻被世界盃所攻佔的日子,我想我們或許真的可以好好聊聊奧林匹克,當然了,世界盃也不能落下,而我們這次將要從一個不一樣的角度來說一說奧林匹克和世界盃,這全球的兩大體育盛會。

如果你是一個經常關注體育的人,尤其是關注體育新聞的人,或許你會發現,奧運會和世界盃這兩大全球頂級體育盛會,如今卻出現了一個尷尬的現象:足球世界盃,全球但凡有實力的國家,都在搶著要舉辦,而奧運會,已經無人願意接盤。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同樣是全球頂級盛會,甚至奧運會中參與的國家比世界盃多了6、7倍,論歷史,現代奧運會的出現也比世界盃早了10年,可如今卻成了一方香餑餑,一方爛蘋果的局面。

其實這其中還真不是無緣無故沒有原因的,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尬局,歸根結底還是那個字:

世界盃吸金能力更強

2015年,北京擊敗阿拉木圖活得2022年冬奧的舉辦權時,多數中國人淡定從容,倒是申辦世界盃的聲音屢傳不止。儘管體育總局多次否認,中國申辦2030年世界盃的消息還是會經常見諸報端。除中國外,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甚至泰國、印尼等諸多國家都表達了對世界盃的渴望。

世界盃在全球依舊受追捧,關鍵在於其性價比高。作為一個專項賽事,世界盃對場館、運營、安保等要求不像奧運會那麼嚴格,只要願意,相鄰的兩個國家甚至可以聯合舉辦,比如2002年的日韓世界盃。而奧運會不僅僅是競技體育,還附加著政治文化等因素,不可能出現跨國合作申辦的現象。

投入成本比奧運會少,但世界盃的創收能力並不比奧運會差。電視轉播收益是體育賽事收入最重要的構成之一,以2014年巴西世界盃來說,電視轉播收入達到了45億美元,2年後的巴西奧運會,所有賽事的轉播收益打包在一起也只有41億

不過在廣告收益上,世界盃的收入不如奧運會,畢竟奧運會是一項全球綜合性賽事,參與的人數和團隊非世界盃可以比擬。但是,對於很多頂尖品牌來說,世界盃的廣告投放更具精準性,贊助性價比更高

以2014的巴西世界盃和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為例,世界盃頂級合作夥伴有6家,一共提供了7.3億美元贊助費;奧運會TOP品牌贊助商有11家,一共貢獻的贊助費10.5億美元。畢竟,在世界盃舉辦的一個月里,不惜翹班甚至失戀來看球的瘋狂男球迷有很多,堅持熬夜看奧運的體育迷則只是少數。

2014巴西世界盃國際足聯收入示意圖(根據財報整理)

奧運會的困境

再來仔細看看奧運會,雖然其一直被看作製造商業神話、推廣國家實力的全球盛會,但事實上,它的效益被誇大了。辦一次奧運會的花銷成本逐屆增加,商業贊助以及所謂的旅遊觀光效應卻不如預期。在全球經濟低迷的當前,奧運會已被視為一樁只賠不賺的燒錢買賣,成為燙手山芋,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

2017年7月,原本有意申辦2024年奧運會的羅馬、布達佩斯、波士頓等城市先後退出,最終的競選名單只留洛杉磯和巴黎兩顆獨苗。為了掩飾這一尷尬,國際奧委會後來宣布,2024年和2028年的舉辦城市同時產生,中獎者就是巴黎和洛杉磯這對哥倆,前者獲得2024年奧運會舉辦權,後者獲得2028奧運會舉辦權。

買一送一,奧運會舉辦城市也能打包票選,這在歷史上是第一次。十幾年前,奧運會還是世界的香餑餑,北京申奧成功舉國歡騰;如今卻落到如此下場。

奧運會的虧損

其實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後,此後的每一屆奧運會就已經連連虧損了。

用「勞民傷財」來形容奧運會或許太過偏激,但奧運會的「燒錢」卻是有目共睹的。1908年,倫敦可以用12萬美元辦完一場奧運盛會,到2008北京奧運會的總投入達到了400億美元,震驚全球。6年後俄羅斯在索契冬奧會上又怒砸了500億美元,成為史上之最。如今沒有100億美元以上,奧運沒法開幕。

就經濟角度而言,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具有里程碑意義。在此之前,奧運會的投入主要靠政府補貼,商業化程度並不高。1976年,蒙特利爾辦完奧運會後,虧空了26億美元,直至2006年蒙特利爾政府才終於還清債務。

洛杉磯奧運會被載入史冊得益於尤伯羅斯,一個被稱作「奧運商業化之父」的美國人,他是洛杉磯奧運會的組委會主席,在奧運會籌備期間,一方面節省開支,另一方面廣開財路,把贊助、廣告、轉播、門票等能賣的統統打包出售,不僅只花了5億美元就辦成了一屆奧運,最後還掙得了2億美元的盈餘,逆轉了奧運會常年虧損的局面。

奧運商業化之父——尤伯羅斯

洛杉磯是史上第一次有盈利的奧運會,這之後奧運會的收入逐年翻倍,成本也水漲船高。自1984年到2008年,在各個國家的官方數據統計中,奧運會的投入和創收基本能保持平衡,不過北京奧運會之後,平衡被打破。倫敦奧運會總體投入145億美元,直接收入只有130億;鬧錢荒的里約奧運會成本也達到了131億,收入僅有113億,虧空不少。

上帝:不哭,抱抱

被誇大了的奧運效益

短期的直接收入只是奧運經濟效益的一個方面,奧運對工程建設、旅遊觀光作用常被人津津樂道。然而,事實未必如此。

被廢棄了的奧運場館

北京奧運會過後,同樣有場館面臨廢棄

奧運會拉動GDP的案例確實有,漢城就是個很好的典型。韓國在上個世紀70年代的GDP增速維持在7%左右,1988年的奧運會前後,GDP平均漲幅居然達到了10%年,居民收入大幅度提升。體育盛會的帶動下,韓國經濟騰飛,但這並非奧運會的普遍效應。

1988年漢城奧運會

漢城奧運會之後,很多舉辦過奧運會國家的GDP增速並沒有見漲,包括北京,2008年北京奧運結束,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可見,奧運和GDP增長並沒有明顯的必然關係。

同樣如此,奧運會對旅遊觀光的推進功能也有可能被誇大了。奧運會的舉辦期間,上萬名運動員、教練、裁判、記者、贊助商、國際官員等彙集舉辦地,旅遊業短時間內確實有旺盛的需求,但長遠看未必。

以北京奧運會為例,2007年,來內地旅遊的國際觀光客有2610萬人次,2008年和2009年分別只有2432萬2192萬,比2007年還少。

觀光人數不盡如意的不僅是中國。2000年悉尼奧運會期間預計每天會有13萬以上的遊客,結果只有9萬多;2004年雅典政府做了每天接待10萬名遊客的準備,奧運會開幕後每天只需接待1萬4千人;2012年7-8月奧運會期間,倫敦的遊客數為617萬,和同期相比少了50萬以上,令英國統計局大為吃驚。

至於奧運會帶動的工程建設,對於新興的經濟體而言,或許是一大利好,比如中國。但對於經濟萎靡不振或是勞動力價格過高的地區來說,則很有可能是個負擔。倫敦和里約都面臨著不小的負債壓力。

奧運會的出路在何方

有了倫敦和里約的前車之鑒,2024年的奧運申辦國紛紛懸崖勒馬,原本7個城市的角逐,最終只剩下洛杉磯和巴黎。有人稱,中國可以接盤舉辦,但在2008年之後,奧運在中國其實也開始在降溫了。

津巴利斯特在其最新著作《迷失的競技場:舉辦奧運會與世界盃背後的經濟賭局》一書中分析道,任何的變革都必須撼動國際奧委會與國際足聯的壟斷地位,但一旦涉及到既得利益,他們並不會輕易放棄。

當然,對於熱愛體育的普通民眾來說,只要好好享受這場四年一度的狂歡即可,至於怎麼賺錢,就讓主辦方和國際足聯、奧委會操心去吧。

那麼問題來了,今晚你壓誰贏?

文 | 信息參考報

有較大增減刪改

圖 | 源於網路

溫馨告知:

1、部分圖片源於網路;

2、心途官方刊登的內容,未經許可,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3、歡迎搜索關xintu-520」(心途故事)微信公眾號,講述你的旅行故事。

推薦閱讀:

越挫越勇的巴西能否擊敗豪華比利時?
「魯能青訓」橙漫| C羅逐夢世界盃,鬥牛鋒線有美顏
像大帝一樣去護球,德國後衛也上頭。
球員李毅當年的能力怎麼樣?
如果卡尼吉亞和伊瓜因換一下位置,梅西和老馬的地位是不是也要換一下了?

TAG:足球 | 世界盃WorldCup | 體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