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琴圖詳解
來自專欄逝水29 人贊了文章
兩年前,故宮的石渠寶笈特展在京城火爆,以至於出現了故宮跑。我在快結束時才去看了展覽,最幸福的是看到了神龍本蘭亭序和聽琴圖,而最幸運的是聽到了故宮志願者周婭老師的精彩講解。一直想把我喜歡的一些作品寫出來,拖了這麼久,今天才真正開始,不過只要動手了也就不算晚。
第一篇就把我最喜歡的《聽琴圖》內容總結一下。
聽琴圖的前世今生
題圖就是鼎鼎大名的聽琴圖,高1.47米,寬0.51米,據傳宋徽宗趙佶所作,不過對於這點也頗有爭議。
畫右側上方有趙佶瘦金體大字:「聽琴圖」,下另書「亓」押,也就是中國美術史上人人皆知的花簽:「天下一人」。
畫押整體為「天」,下半部為「下」,上下兩部分又可認作「一人」,以取「天下一人」之意。
歷代書畫鑒賞家都認為《聽琴圖》並不是出自宋徽宗趙佶,一說是南宋院畫畫家孫必達,但無論是誰,一定不是徽宗趙佶。
這幅畫在故宮收藏,但是為什麼如此重要的作品沒有被帶到台灣去呢?原來背後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1933年,當時的故宮博物院院長易培基被指控盜寶,本是一件冤案,但原告不撤訴,要求繼續調查。於是有人提出一個辦法——清查故宮博物院藏品中有沒有假古董,如果有,那就是易培基以假換真盜走了。
這個辦法的前提是,清宮中絕無假東西,因為無人敢冒欺君之罪貢獻假貨。但實際上,清代自乾隆、嘉慶以後,皇帝根本不怎麼有興趣欣賞古文物,外省官員遇有萬壽節日,貢品中卻照例還是會送上一些文雅物事,他們知道皇上不怎麼看,於是有膽大的就弄一些假書畫假銅器糊弄皇上,贗品得以流入宮中。民國審理易培基案,不信任故宮博物院內的專家,另行聘請社會上的名畫家黃賓虹到故宮執行鑒定任務。黃先生手頭一翻,翻出大批假古字畫,就包括《聽琴圖》,另外裝箱,由法院貼上封條,認為是被易培基調換過的。到1949年,朱家溍在與馬衡院長聊天中,故意隨便說了一句「法院封存的箱子,現在可以打開了。」馬衡不置可否,朱家溍就把封存的箱子逐一打開,一箱一箱看過。他從箱子中發現了宋徽宗的《聽琴圖》,宋代馬麟的《層疊冰綃圖》,經考證都是真跡。就這樣,《聽琴圖》重見天日。
聽琴圖上只有宋徽宗的「御書」璽和御筆畫名與畫押,沒有宋徽宗的其它璽印。鈐清「嘉慶御覽之寶」多方,《石渠寶笈三編》、《西清札記》著錄。聽琴圖不像其它名畫,在兩端裝裱額外的紙,然後藏家再寫上自己所作的詩或文章,蓋上收藏印鑒。
根據專家解讀,聽琴圖原來應該是橫裝而不是現在的豎裝,而且畫幅前後應該有宋徽宗的瘦金體書題籤和雙龍小璽印。
徐邦達講此畫在清中期曾經賞賜某王府,光緒年間再入內廷。1933年,為躲避侵華日軍的劫掠,國民政府在文物南遷臨行前,因為認為此圖是贗品,所以將此圖作為明代繪畫,打入另冊,留在了當時的北平故宮。
賞析
布局
聽琴圖看上去非常的穩定,原因是三個主要人物構成了一個三角形結構;這三人與畫面最下部的石盆景共同都成了一個菱形結構;而松樹與下方的人物又構成一個穩定的三角形。
右上位置題名,松樹上方則由蔡京題寫了詩,詩上方是一方印;左下方是宋徽宗寫的押。整個畫面構圖非常和諧,周老師講她用ps將題詩或者拓印挪動位置,發現無論挪到其他任何地方都不好看,就原來這個位置是最佳選擇。有學者仔細分析,發現豎向的黃金分割點恰好就是撫琴者的頭部位置。
環境
整副畫最主要的環境就是這顆松樹。放大細看,松樹上爬著兩顆凌霄花,松樹後植著五隻青竹。這顆大松樹相當於是帝王的華蓋,皇帝據北朝南,而朝臣東西相對。
這顆松樹相當的遒勁挺拔,鬱鬱蔥蔥。不過只是松樹的話,未免顯得太過於肅穆,所以作者就畫了兩顆凌霄花爬上松樹,以至於整顆松樹到處盛開凌霄花。松樹顯然已經相當有年頭,不過依然非常茁壯,在最高處的枝頭還在生長,有新枝長出,這當然是寓意宋朝能夠日日更新。
物
這是一幅工筆人物畫,絹本設色。整個畫面是一個長方形,掛起來的話,由遠及近走來,遠遠就會被被吸引過來,畫有一種特別的氣質,很是誘人。
畫中有四個人物,中間就是宋徽宗趙佶。他穿著一身灰褐色的道服,白面美髯,仙風道骨,穿白襪,腳踏一雙黑鞋,端坐在一個巨大松樹下的石墩上,頭略微向畫面的左側傾斜,雙手置琴上,正在專心撫琴。
左側一位先生穿著紗帽青衣,坐在一摞石板搭成的凳子上,墊了一些獸毛,正仰頭傾聽,非常陶醉的樣子。他雙手藏在袖中,仔細看錶情,似乎有些心事。這位青衣人,一種說法他是王黼,還有一中說法講他是宦官童貫。不過我很差異,如果是宦官,這位青衣人怎麼還有鬍子呢?北宋時期有六賊,而這個王黼就是六賊之一
王黼fǔ(1079年—1126年),原名王甫,字將明,開封祥符(今屬河南開封)人,北宋末年大臣、宰相。王黼有口才,才智出眾但無學識,善於巧言獻媚。金兵進入汴京,他不等詔命,便帶妻兒逃跑,宋欽宗下詔貶他為崇信軍節度副使、籍沒他家。吳敏、李綱請求殺王黼,此事交由開封尹聶山處理,聶山與王黼宿怨未解,就派人將其殺死。
在青衣人旁邊是一個黑衣白褲童子拱手站立,童子身材細長,目不轉睛。
右側的一人色彩上最明亮,穿著紗帽紅袍,低頭收頜,正洗耳恭聽,一隻手拿著紙扇按著膝蓋,另一隻手反支著石墩。這位紅衣人,一般認為是蔡京,還有人認為是王詵。
有趣的一點,仔細觀察,除了宋徽宗穿黑鞋,其它幾位都穿白鞋,這想必也是當時的等級規定有關。
三名聽眾,不同的色彩、不同的神情、不同的情緒,真是栩栩如生,讓觀眾僅僅是看著畫,都覺得這琴聲旋律一定異常優美,令人陶醉。
蔡京也是北宋六賊之一,不過他的書法確實非常了得。所謂蘇黃米蔡,這個蔡就是蔡京,不過因為他的人品太差,所以很多人認為是蔡襄。蔡京崇寧元年擔任尚書右僕射(右相),一直到到靖康元年被欽宗謫貶,最後流放死於途中,二十年間,蔡京曾經五度拜相。
王詵則是北宋駙馬,出生貴族,娶英宗趙曙之女蜀國公主為妻。他能詩善畫,亦工詞,詞風清麗。
題詩
松樹上方中央是一首詩:
」吟徵調商灶下桐,松間疑有入松風;仰窺低審含情客,似聽無弦一弄中。臣京謹題。」
這首詩當然是蔡京拍馬屁了,不過內容還是寫得很不錯,書法更不用說,四局七言絕句寫得相當非常飄逸又不失法度,風格和整副畫完全融為一體。
?
具體來說:
第一句:「吟徵調高灶下桐」。這其中有個典故,說的是《後漢書·蔡邕列傳》記載:有個人燒梧桐木做飯,蔡邕聽到火燒桐木發出的巨大聲響,知道這是一塊難得的好木材,於是將木頭討來,做成了一件「焦尾琴」。這把「焦尾琴」幾經輾轉,後來落入後主李煜手中,最後歸宋室所有。蔡京 用這個典,是誇宋徽宗琴彈得好,當然也暗示自己是知音。
第二句,「松間疑有入松風」。《風入松》是一首晉人嵇康所作的古琴名曲,這句詩將其倒裝,還是誇琴彈的好。
第三句,「仰窺低審含情客」。這當然說的就是畫中聽琴的兩位侍臣了,他們一位仰頭,一位低眉。
第四句,「以聽無弦一弄才」。這句又是用典,「無弦」是無弦琴的意思。《晉書·陶潛傳》記載:「潛常蓄無弦琴一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陶淵明常常酒後微醺,以輕撫「無弦」琴為樂。陶淵明的意思是不在乎樂理和弦的有無,而是借琴寄託自然的性情和樂趣,所謂「得意而忘言」。
陳設
除了主要人物,畫中還有一些陳設。在撫琴者對面有一塊西湖石,典型的「瘦、露、透、皺」風格,這種審美正是宋代統治者喜愛的。西湖石上放置一個獸面紋鼎,中插花枝一束,綠葉白花,一種高雅不落俗套的美感躍然紙上。
撫琴者右側是一個黑色花幾,上面一個薰爐,香煙裊裊伴松風琴韻,好意境。周老師講此畫時,說她認為宋代是中華文明最高雅、最美的時代,看這幅聽琴圖,確有此感。雖然繪畫沒有聲音,但所有看到此畫的人,彷彿都聽到了優美的琴聲伴著風吹鬆動,彷彿嗅到了淡淡的沉香。
畫中這三位的坐墊也大有講究,不仔細看還以為是草。雖然看上去不起眼,其實是灰色和金色相間的一種獸毛製成的墊子,稱為「狨座」。這種「狨座」一般以產於四川大猴身上的脊毛製成,毛色如黃金,價格不菲。狨座平常百姓就是有錢也不能使用,是高級統治者的象徵。所以僅僅從這一個不起眼的坐墊,就能夠知道畫中這幾位主角的身份。
這麼大的一幅畫,所有的道具和背景總體上非常的簡練,數量不多,體現出宋代統治者的審美風格。
抒懷
面對著這麼一件完美的藝術品,雖然過去幾年,我依然回味當時站在她面前的那短暫的美好時光,至少在那一刻,她是屬於我的。這幅聽琴圖表達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意境,讓現代人無比羨慕。那種不急不促、淡雅閑適、天人合一的氣韻是我們現代人求之不得的生活狀態。
畫是好畫、詩是好詩、字是好字,只可惜這大才子宋徽宗不久就丟了江山,自己和整個皇族幾乎都被金人擄走,淪為給金國皇帝倒酒的僕人,令人唏噓。
參考資料
- 關於《聽琴圖》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e86ce90100gvy0.html
- 宋徽宗趙佶的《聽琴圖》上的三個人都是誰?http://www.qulishi.com/news/201701/153137.html
- 北宋著名人物畫《聽琴圖》中所描繪的人物分別是誰?有什麼含義?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65916473449689&wfr=spider&for=pc
- 《聽琴圖》賞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41d62b0102vmsk.html
- 宋徽宗後裔都有誰 宋徽宗趙佶聽琴圖賞析。http://www.qulishi.com/news/201612/145180.html
- 錦瑟無端五十弦——解讀《聽琴圖》蘊含的圖像學意義
推薦閱讀:
※他用逸格巔峰之作反駁了新中國畫
※「名家」一路一帶紀行畫家傅永明的鷺島藝術情緣
※中國畫技法示範:蝦蟹青蛙魚觸類旁通
※中國畫畫派
※中國畫 畫科 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