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戰的遺產:1937年——炸裂的歐洲

世界大戰的遺產:1937年——炸裂的歐洲

來自專欄某大學生宅的穿越小說腦洞26 人贊了文章

 進入1937年之後,不僅遠東打成一鍋粥,原有秩序完全崩潰。在資本主義世界的中心地帶,歐洲的秩序也開始分崩離析。

  1937年1月,歐洲的頭號不穩定源便是中歐地區。此時哈布斯堡家族依舊控制著中歐廣闊的疆域。統治著這個古老王朝的君主是卡爾一世皇帝陛下,作為奧地利皇帝,稱卡爾一世;作為匈牙利國王,稱卡洛伊四世(IV. Károly);作為波希米亞國王,稱卡萊爾五世(Karel V)。從如此複雜的頭銜名稱之中相信大家就已經感覺到哈布斯堡王朝領地的情況是多麼的複雜。雖說奧匈帝國是世界大戰的勝利者,可在這場得不償失的戰爭中哈布斯堡王朝仍然遭到了極大的削弱,到戰爭末期整個帝國都近乎變成了德國的附庸。戰爭使得原本就已經非常鬆散的帝國結構進一步渙散,因而當大戰結束之後,在德國的調解之下,卡爾一世皇帝不得不同意帝國內建立有各民族自治政府的聯邦制國家。這一地方自治改革基本上都是在內萊塔尼亞進行,而在由頑固的匈牙利議會控制的外萊塔尼亞,大匈牙利主義依舊盛行,對地方各少數民族匈牙利僅僅只進行了最低限度的讓步。

  進入1937年,對於這個已經負重累累的從中世紀遺留下來的帝國來說,最要命的問題便是每十年一度的奧匈協商時間又到了,自1873年匈牙利議會拿到了一票否決權,這意味著國家內部的外交政策,關稅,徵兵,軍事法案都要經過維也納和布達佩斯兩個議會通過之後才可以執行。

  康德拉將軍曾說過, 「帝國境內的匈牙利人是蛀蟲,他們在啃食帝國的根基。」事實證明,康拉德這個觀點是正確的。根據1867年的奧匈妥協,帝國三分之一的領土和四分之一的人口·交給了匈牙利人,然而他們繳納的賦稅只不過是中央政府的三分之一。之前他們敢於向皇帝提出條件的原因是匈牙利人數量眾多,需要有政治訴求,但事實上他們的數量不過帝國人口的九分之一。

  不僅如此,匈牙利人還在陸軍部,外交部,通商部,財政部,到處阻撓改革。這些人完全沒把奧匈帝國當成一個國家,匈牙利是匈牙利,奧地利是奧地利。若是奧地利要修建鐵路,但是它對匈牙利沒有利益,那麼這個鐵路的議案絕對不會被布達佩斯所通過。

  而1922年的帝國內部分聯邦化改革,如果不是背後有德國人站台,以及一戰的確打得整個帝國都元氣大傷,恐怕就連外萊塔尼亞的自治改革都成問題。

  哈布斯堡王朝領地內原先不僅有兩個議會,更有三個政府:匈牙利政府、奧地利政府和一個位於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到1937年,哈布斯堡王朝內的「政府」數量更是直接翻倍了,伊利里亞、波西米亞、加利西亞等地都成立了自己的自治政府,在一個徒有其表的中央政府之下,奧皇能很好掌控的也就奧地利本土而已。

  到這一年,每十年一度的奧匈談判又將舉行,同時也是奧地利的選舉年,更是決定一戰後「大妥協」何去何從的關鍵之年。是重新建立一個集權的哈布斯堡帝國,還是將奧匈帝國轉變為聯邦化的多瑙河聯邦或奧地利合眾國,還是維持現狀,將這種狀況繼續拖延下去?每一種方案對卡爾皇帝來說都有好處,可作出選擇卻都也意味著更大的風險。於是,當1937年帝國內各自治領代表齊聚一堂,一同討論帝國未來的時候,卡爾皇帝的態度顯得格外猶豫不決。在會議上卡爾皇帝起先認為各地切割自治的確對大家都好,如果雙方各自處理好內部政務的話,共同為了帝國的興盛放下自己的成建,帝國倒是可以維持長治久安。

  然而,匈牙利人壓根就不給卡爾皇帝面子,匈牙利議會在野蠻推行著他們的「馬扎爾化」政策,但凡是反對這個政策的人無一例外的遭到了逮捕。匈牙利議會不僅拒絕了帝國聯邦化的提議,甚至就連卡爾皇帝做出了妥協提議之後,匈牙利代表仍然頑固地拒絕任何改革提案。更讓卡爾皇帝感到接受的是,匈牙利議會宣布在匈牙利境內稱卡爾為皇帝是非法(在匈牙利,卡爾皇帝稱為卡洛伊四世國王)的,這是犯了叛國罪。

  於是,談判談崩了。隨著匈牙利代表拂袖而去。以及接下來匈牙利議會通過廢黜卡洛伊四世國王王位的決議。奧匈內戰開始了。

  這是一場席捲了整個中歐的內戰。波西米亞、加利西亞與伊利里亞保持了對哈布斯堡王朝的忠誠,他們站在皇帝旗下抗與反叛的匈牙利人交戰,而不堪匈牙利壓迫的匈牙利王國境內少數民族,如斯洛伐克人,也紛紛以志願軍的方式協助奧地利軍隊作戰。

  可是,奧地利的作戰對象不僅只有匈牙利,正如匈牙利要面臨羅馬尼亞的背刺一樣。奧地利也悲慘地遭到了多國背刺。波蘭入侵了加利西亞,義大利共和國為收復失地與自己的前保護人開戰,塞爾維亞在伊利里亞掀起了叛亂,帝國在東南歐的領土迅速喪失······其中最讓卡爾皇帝感到震驚的莫過於德意志帝國對自己前盟友的背叛了。在奧匈戰爭中,德意志帝國居然支持了匈牙利。當德國的支援抵達匈牙利之後,腹背受敵的卡爾皇帝便明白自己輸掉了一切。

  奧匈內戰將持續到1938年,這場血腥的衝突碾碎了一個古老的帝國,重划了整個中歐版圖。

  不僅奧匈帝國在1937年陷入內戰。在1937年,西班牙王國也陷入了內戰之中。

  20世紀初,西班牙是一個經濟上貧窮、政治上落後的半封建農業國家。 西班牙政治體制仍偏向封建專制形式,政府官員、軍事將領多為天主教高級僧侶或是貴族地主等上層人物。農村盛行半封建的大莊園制度,大地主掌管國內絕大多數土地和資源,下層階級人民生活困苦。儘管沒有捲入世界大戰,可到1936年,在遭受了來自德國的金融風暴的衝擊之後,西班牙先是經濟徹底崩潰,其後原本的社會秩序也完全毀滅了。極端勢力在短短的一年之內便發展到了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程度。無論是激進的無政府工團主義還是保守的卡洛斯派,都獲得了大批的追隨者。而為了維護政府統治,西班牙王國政府先後對左右兩派進行了鎮壓。於是,在1937年,王國政府不得不面對兩派的共同怒火。

  1937年,西班牙王國政府最令人揪心的失誤便是宣布取消了原本於當年進行的選舉。這一行為直接導致了全國範圍內的遊行示威,隨後很快轉化為了武裝起義,打著紅黑旗的無政府工團主義派佔據了工業較發達的東部,而卡洛斯派則控制了西北地區,王國政府龜縮在中部與南部艱難應戰。德國、國民法國、法蘭西公社、蘇維埃俄國、加拿大都對西班牙內戰進行了廣泛干涉,此時列強們的眼睛都盯著伊比利亞半島的一舉一動。「誰贏得了西班牙,誰就贏得了一切」成為了國際政治評論家的口頭禪。這場殘酷的內戰在1937年還僅僅只是剛剛開始,1938年將會在此上演更加殘酷的衝突。

  而在東南歐一隅,雖然遠不如西班牙與奧匈內戰受關注,可巴爾幹火藥桶也從不使人失望。在鐵衛羅馬尼亞順利奪取了特蘭西瓦尼亞之後,胃口大受刺激的貝爾格萊德條約組織成員們終於達成一致,決定在1937年聯合對保加利亞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其放棄一戰中奪取的希臘、塞爾維亞、羅馬尼亞各國的領土,否則三國將聯合對保開戰。保加利亞沙皇傲慢地拒絕了這一在他看來近乎玩笑一樣的最後通牒。於是,第四次巴爾幹戰爭,也在1937年開戰。

  從大西洋到地中海,從巴爾幹到伊比利亞,歐洲已經被戰火所發出的陰雲籠罩。越來越緊張的局勢正在向世人昭示,所謂「我們這代人的和平」根本就不存在!


推薦閱讀:

TAG:KaiserReich | 鋼鐵雄心HeartsofIron | 架空 |